修行需要循序漸進

方丈和尚講於2013年10月19日星期六晚 萬佛城大殿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南無薩怛他 蘇伽多耶 阿羅訶帝 三藐三菩陀寫
南無薩怛他 蘇伽多耶 阿羅訶帝 三藐三菩陀寫
南無薩怛他 蘇伽多耶 阿羅訶帝 三藐三菩陀寫

師父宣公上人、各位尊敬的法師們及善知識們:阿彌陀佛!首先我們誠摯歡迎從世界各地回來的法友們,一起回到萬佛城來參加慶祝觀世音菩薩出家法會,及為期一週的觀音七。

僧伽是眾生的表率

慶祝觀世音菩薩的出家,不僅是在鼓勵我們要離開世俗家庭的生活,或是剃了頭、換了件袈裟來穿,而是要提醒我們要發出離心。那麼出離什麽呢?我們要出離妨礙我們解脫情緒上的障礙,也就是「煩惱障」,如我執、我見、我慢、我愛;還需要更進一步出離妨礙我們徹知一切認知上的障礙,那也是「所知障」。

但觀世音菩薩發出離心的目標,不僅僅是為了他自己能解脫所有輪迴之苦及其根源,而是發願幫助所有的眾生,完全脫離苦難以及苦難的根源。而且他非常堅信能夠實現這個願望,這就是慈悲。所以菩薩的出離心,是慈悲的具體表現。這就像佛陀,在當時他離開他的宮殿,離開了他所有的財富、家庭、妻子、幼兒的時候,他毫不後悔。因為他不只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一切眾生而出家。

有一次,佛陀來到了憍薩羅國(Kosāla)的首都舍衛城來遊化。憍薩羅國(Kosāla)在古印度的中部,城南的郊外祇樹給孤獨園裡。這一天,有一位婆羅門來拜訪佛陀,對佛陀說:「尊者,我們婆羅門除了自己祭祀供奉諸神之外,也教人家如何祭祀供奉諸神;這樣子,大家一起來祭祀供奉諸神,就會一同得到福德的。因為有無數的大眾都能從祭祀供奉諸神中得福,所以祭祀供奉諸佛是一種能夠讓人得無量福德的行為。然而尊者,無論原來是哪一種族的在家人(印度有四種族),一旦出了家,就只是在調伏自己、安頓自己,讓自己一個人得到個人的成就而已,所以出家只是為了個人區區之福的行為而已。」

佛陀聽了就回答說:「婆羅門,你雖然這麼認為,但是讓我問你一件事情:一個證悟的人為他人宣說證悟涅槃的修行方法,也勸勉他人因同樣的修學,同樣證悟。這樣子廣為他人說法,他人再廣為更多的人說法;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地輾轉傳播開來,讓許多人也得以修學成就。婆羅門,你認為這樣的事實怎麼說呢?你想想看,這樣的出家修行只是成就了一人的福德嗎?還是造就了許多人的無量福德的行為呢?」

婆羅門知道佛陀是有修有證的覺悟者,只好回答說:「尊者,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那出家修行應該是許多人無量福德的行為。」然後他就閉口,不再說什麼了。

這時候,在一旁照顧佛陀的侍者──阿難尊者,知道這個婆羅門口是心非,不是真正地承認,就接下問這個婆羅門說:「婆羅門啊,那麼你覺得在祭祀供奉諸神與出家修行這兩種行為,是哪一種比較好呢?」

這個婆羅門被阿難尊者這麼一問,一時之間竟難以回答,就左右言他,答非所問地敷衍阿難尊者。阿難尊者當然不能接受這樣的敷衍,就繼續追問他;但任憑阿難尊者再三的追問,婆羅門依舊是照樣答非所問。

最後還是大慈悲的佛陀,出面為婆羅門解圍,引導婆羅門一面思考、一面回答。佛陀就這麼問婆羅門:「婆羅門啊,最近國王在王宮所召集的會議裡,大家都談些什麼樣的話題呀?」

婆羅門回答說:「尊者,最近大家談到的是,以前您的比丘人數很少,您給他們制定的戒律也很少,而那時候卻有許多修行有成就的人,能夠展現神通。現在的比丘人數增多了,而您給他們定的戒律也多了,反而獲得成就而能夠展現神通的比丘越來越少了。尊者,這就是在王宮裡集會中,大家熱門討論的話題。」

佛陀就說:「婆羅門啊!能夠顯現神通有很多種,比如說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說法教誡通。婆羅門啊!你認為這些能夠顯示出來的神通,哪一種是最為殊勝奧秘的呢?」

這個婆羅門回答得也很有意思,他說:「尊者,在這些神通當中,如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這些都是他們修道人自己才能受用的,對我這種不會神通的人來說,感覺他們這些就像表演幻術和魔術一樣。而您說的說法教誡通,卻能夠明確地教導人們,應當這樣做,是對的,不應當那樣做,是錯的;告訴我是非對錯,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利益,這是我所能了解和接受的。所以尊者,說法教誡通是這些神通中最為殊勝奧秘的一種。」

就講到這裡的時候,婆羅門突然回想到佛陀剛剛所說到的,一個證悟的人為他人宣說證悟涅槃的修行方法,也不就是一種說法的教誡通嗎?這時候他完全放下了對佛陀與出家眾輕蔑的態度,以及對阿難尊者問題的逃避,轉而明確地承認了,出家的修行是優於祭祀供奉諸神的。

於是婆羅門誠心地讚歎佛陀這番善巧的引導及開示,繼而恭敬對佛陀說:「從今天開始,我終生皈依佛、法、僧,成為一位誠心的優婆塞。」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婆羅門一開始與佛陀對話的氣氛,讓我們感受到,從古至今,社會對出家人的輕蔑、輕視的態度。因為一般人對出家眾抱著是「自了漢」的印象;然而出家眾最為殊勝之處,不僅是自己得到修證之外,還能夠教化他人。這也就說明說法教誡通是超越世界一切的珍寶,故為佛法僧,僧為三寶之一,法賴僧傳。

而說法教誡通,除了有次第地為人解說,循循善誘讓眾生對生死的根本問題,及如何離苦得樂的方法,有正確的認識之外,更重要的是,僧伽出家眾真實地去身體力行,做眾生的表率,才能引導眾生成就無量的福德,這也就是行菩薩道。

土匪頭子出家了

為什麽要發出離心呢?因為我們對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如果緊抓不放,永遠不想分開,這是非常危險的。我們如果有這樣子的佔有欲,不管是對人也好、對物也好、對名也好、對利也好;這緊抓所有的東西不放,我們來生就可能會墮到貪心無比的餓鬼道去。就像《盂蘭盆經》所說的大目犍連尊者的母親,因為慳貪而投身到餓鬼道中。經中說的是:「不見飲食,皮骨連立」,在餓鬼道是看不到能吃能喝的東西,瘦得皮包骨頭。

以前在西藏有一個非常貪心的人,叫做本恭甲;他有一座房子和四十畝的地。平常除了在自己的土地耕作外,他還打獵、宰殺動物;不但上山打獵,下水捕魚,還去打劫路人,去偷盜。有一天,在上山的路上,他碰到一個騎馬的旅客,這個旅客並不知道他在跟誰說話,就問這位本恭甲說:「請問一下,那個強盜頭子本恭甲有沒有住在附近啊?」本恭甲就說:「我就是啊!」這旅客嚇得從馬上摔下來,滾下山去了。

本恭甲看到這個情形,非常喪氣,原來光聽到自己的名字,就有讓別人害怕得從馬上滾到山下去的威力。於是他覺得人生至此實在毫無意思,決定從此以後不再去偷盜、打劫了。

從此以後,本恭甲就修習佛法,努力克制自己不做任何一件十惡業,一直追循著十善業來生活。每一次做了一件善的好事情,他就在一塊岩石上劃一道白線;若做了一件不好或有破壞性的事情,他就劃一道黑線。在剛開始的時候,他每天所劃的白線是很少的,而黑線卻是很多。逐漸地,他劃的白線越來越多了,而黑線卻越來越少了。

如果那一天他劃的黑線多於白線的話,他就對自己說:「咦!還要去做一個土匪頭子嗎?還是繼續做一個可怕的竊賊嗎?」然後他會非常嚴肅地反省自己在當日的所作所為,加以改進。如果那一天他劃的白線多於黑線的話,他就會對自己說:「現在你確實成為一名正派的好人了。」然後自我恭賀一番。

最後,本恭甲出家了。有一次,一位施主請他到家裡吃飯,當這位施主走出去辦一些事情的時候,這個本恭甲因為過去強烈的偷竊本能,就把他手伸進了施主裝茶葉的筒子裡,去摸一摸、找一找,開始不告而取了。就在這時候,你猜一猜,他接下來做了什麽事情?就在那時候,他突然立刻用他另外一隻手,抓住那隻正在茶葉筒子裡的手,大聲喊道:「喂,你們家人快點來啊!快點來看啊!我抓到一個賊啊!」

還有一次,本恭甲和他的師兄們,一起到一個施主家去應供。施主端出了奶茶來供養,而本恭甲因為出家在後,資歷較淺,就坐在後面。他眼睛看到師兄們倒了很多的奶茶,他就開始擔心了,覺得很沮喪。為什麽呢?他害怕奶茶到他跟前的時候,已經沒有幾滴了。

他滿腦子就是負面的擔心思想,坐在那裡看著奶茶一點一點地被倒走了;直到施主來到他跟前的時候,他才意識到自己懷的是怎麼樣的思想。於是他把他的缽倒翻過來,蓋起來了,說:「不用了,謝謝您!當我在看別人的時候,我已經喝飽了我的奶茶啦!」

還有一次,本恭甲的施主打算來他住的地方拜訪。那一天早上,本恭甲就起了一個大早,把房間整理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又用種種的鮮花和香燭把他的佛龕裝飾得非常美麗。然後他坐下來,很真誠地迴光返照,他這一切所作所為的動機究竟是為了什麽?他發現到了,原來他這樣子頗費周章地把他的佛龕莊嚴得這麼美麗,僅僅是為了他的施主要來;他為了討好施主,留下一個好的印象,而不是他真心地恭敬佛陀,把佛龕弄得非常莊嚴。

於是他走到外面去抓了一把灰沙,回到屋子裡把這灰和沙撒到所有的物品上面,然後對自己說:「以前我是一個賊,非常賣力地幹活,但是總是覺得我的嘴巴找不到足夠的食物來吃。現在我成為出家人,會有人來供養我,難道我還要擔心找不到一張夠大的嘴巴去裝食物嗎?」

聽完本恭甲的這些故事,我們如果思維其中的意思,會給我們很多在實際修行方面的啓發。儘管本恭甲原來有很多耕地,他還是成為一個強盜,白天打劫路人,晚上闖空門或者入室去偷盜。但有一天,他變了,因為他有了出離心;他願意捨離這些惡業,成為了一個有修行的出家人。或許我們不可能一下出離一切,但是我們可以循序漸進,來達到出離的最終目標。

然而有很多人卻有類似的想法,認為人只要一出家了,一修行就會捨離煩惱,得到解脫了。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他都已經出家了!」或者是:「他都已經出家這麼久,怎麼還有這樣子的毛病呢?」事實上,在修行的過程是需要循序漸進,需要時間,還需要種種善因緣的配合,才能夠成就的,不是一蹴可成的。

彌醯尊者的故事

接下來的故事可以幫助我們有更深入的了解。有一次,佛遊化到摩羯陀國境內的迦戶村(Jantu),與侍者彌醯尊者住在村落外的森林裡。彌醯尊者是佛成道後的第三位侍者。這一天,彌醯尊者隨著佛陀進入了迦戶村(Jantu)去乞食,回程的時候路過一個河邊,看到一片環境優美的樹林,彌醯尊者心裡就想:「這一片樹林地勢這麼平坦幽靜,又有清澈的河水流過,對一個精進修行的人來說,實在是一個理想的好地方啊!我來這裡修行的話,好好精進一番,一定會有所成就的。」

彌醯尊者吃飽後,就收拾他隨身的所有的器物,打包好了,把坐具披在肩上,就來向佛陀請求,允許他前往那片樹林修行。當時佛陀身旁只有彌醯尊者一個人在旁同住,其他比丘都還沒有到來。所以佛陀要求彌醯尊者暫緩幾天再走,等其他比丘到達後才離開,以免佛陀獨自一人,身旁沒有其他侍者。

可是彌醯尊者卻是急著想要去那個他認為修行的好地方去用功,所以就對佛陀說:「世尊啊!您已經是一個圓滿的解脫者了,應修的都已經修了,應證的都已經證了,沒有什麽修行對您有所再爭議了。而我呢,該修的沒有修,該證的還沒有證到,所以能夠到一個好的地方,讓我去精進地修行,那一定會很有進步的。請世尊允許我離開,到那片樹林去精進地修行吧!」

佛陀還是很希望彌醯尊者能夠暫緩離開,可是堅決的彌醯尊者仍然非常倔強地做了第三次的請求。這時候佛陀只好說:「彌醯呀!你一再地說要精進地修行,我還能說什麽呢?就隨你的意願去吧!」

辭別了佛陀,彌醯尊者非常高興來到了他心裡所嚮往的那片幽靜的樹林裡,仔細地選了一顆樹,在這顆樹下就開始禪修了。在他的禪修中,彌醯尊者發現,他的心中還是禁不住的生起了種種的欲念、瞋恚心和惱害的不善念頭。這時候彌醯尊者就想:「怎麼會這樣子呢?我這麼有信心地出家且精進地修行,怎麼還斷除不了這些不善的惡念呢?」

於是想念起佛陀來了,就又回去見佛陀,將他在修行當中生起種種不善的惡念的情形,一五一十很誠實地向佛陀報告。聽完了他的報告,佛陀就說:「彌醯呀!有五種學習的要素可以讓尚未準備好修行解脫人,趨向於準備的成熟。」

第一個是什麽呢?親近善知識,與善知識同修同學。第二個,遵守波羅提木叉,就是戒律。副合舉止威儀,對微細的罪以戒慎恐懼的心情來遵守。第三個,熟悉佛法各種的法義、論理,並且深入理解並吸收。第四個,堅定的精進,主動地學習各種方法,以斷除自己的惡行而增長善行。第五個,善於觀察生滅無常的真理,成就趨向滅苦的智慧。

佛陀說:「彌醯呀!如果能夠親近善知識,有善知識的共同修學的話,一定能夠勤修戒律,遵守波羅提木叉,副合舉止威儀,對微細罪以戒慎恐懼的心來遵守。有善知識的共同修學,自然能夠深入理解吸收佛法的各種法義,從而精進堅定地學習各種佛法,以斷除各種惡行,增長善行,以達到善觀察生滅無常,而能成就趨向滅苦的智慧。」

我們可以從這個故事來看,親近善知識是修學佛法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因為故事中,佛陀所說的其他四種學習的要素,都可以從親近善知識中建立起來。我們修學佛法,如果在離解脫尚有一段路程的時候,獨學而沒有善知識、善友的指導,一旦遇上了嚴重的挫折,往往會因為得不到有效的協助與支持,而退心、退墮。也可能在缺乏善知識、善友的規勸及導正下,而不自覺地誤入歧途,遠離了佛法,這都非常可惜的事。

怎麼樣才能與善知識同修同學呢?佛陀建立僧團就提供了很好的模範。僧團的組成具有六和合、六和敬的精神;在僧團中同修同學,彼此砥礪。在自己親近善知識的同時,努力的修學增上,使自己也能夠成為別人心目中的善知識。這樣,僧團中的成員,互相提攜,輾轉增上,就能保持清淨的行為,同時也能夠增長對佛法的理解和修學,進而減少自己對我執、我慢的染著。

然而,一樣米養百樣人,出家人也有種種的不同;但只要專心修道,都會得到解脫的。因為持戒和僧團共修的力量,可以幫助眾生轉凡成聖。接下來是一個非常有趣故事,也是有關佛陀侍者的故事。

僧團裡臥虎藏龍

有一次,佛陀在摩羯陀國遊化,在摩鳩羅山,那時候佛陀身邊的侍者是那伽波羅尊者,他是佛陀成道後的第四位侍者;在那伽波羅尊者之後才是阿難尊者,為佛陀的第五位侍者。

有一天傍晚,天色才暗,天空飄著細雨,又有間歇的閃電,佛陀在室外空地經行。那時候,三十三天統領玉皇大帝──釋提桓因,知道了佛陀在屋外經行,於是就來拜見佛陀,以表示對佛陀的崇敬。當他向佛陀頂禮之後,就跟隨在佛陀後面學習如何經行。佛陀為了提供釋提桓因有多一些修行的經驗,所以特別將經行的時間延長了,比平常要久了很多。

當時那伽波羅尊者尚未開天眼,看不到佛陀後面的釋提桓因,更不知道佛陀之所以比平常經行的時候久了一些,是為了讓釋提桓因能夠多經行的因緣。依照僧團的規矩,侍者是要等到所侍奉的老師結束禪修後,才能去睡覺的。所以,那伽波羅尊者就一直沒辦法回他寮房就寢。

或許是因為感到太疲憊了,那伽波羅尊者就開始想辦法讓佛陀趕快停下來,不要再走了,以便讓自己趕快回去睡覺。當時在摩揭陀國有個習俗:當小孩子夜間哭鬧不停的時候,大人們就會說:「住在摩鳩羅山的摩鳩羅鬼來了!」小孩子聽了害怕就會停止哭鬧了。那伽波羅尊者竟然異想天開,想裝成摩鳩羅鬼來嚇佛陀,以為佛陀害怕了就停止經行。

於是,那伽波羅尊者就將一件毛織的衣物翻轉過來,披在身上,讓自己身上看起來好像是長了很多長毛的摩鳩羅鬼一樣。然後躲到佛陀經行小路的盡頭上,準備來嚇佛陀。所以當佛陀走過來的時候,那伽波羅尊者就跳出來,對佛陀大喊說:「摩鳩羅鬼來了!摩鳩羅鬼來了!摩鳩羅鬼來了!」想來嚇佛陀。大家都知道佛陀當然不會被嚇著了,於是對那伽波羅尊者說:「那伽波羅,你真是愚癡啊!想以摩鳩羅鬼的樣子來嚇如來嗎?連我一根毛都動不了的,我早已經遠離了恐怖了。」

這時候,跟隨在佛陀後面經行的釋提桓因,看到這種情形就對佛陀說:「世尊啊!僧團裡怎麼會有這種人啊?」佛陀就回答說:「釋提桓因啊!僧團中廣納各種各類不同根性的人,他們在未來,都會成就清淨之法的。」

大家或許會覺得這個那伽波羅尊者是很愚癡,怎麼會想到這種方法來嚇佛陀呢?事實上,佛陀曾經說:「那伽波羅尊者是我聲聞比丘當中通曉心術、預知吉凶第一人。」也就由此可以知道那伽波羅尊者是一個上知天文,而且能夠預卜先知的人。大家會覺得奇怪,這麼聰明的人怎麼會做這麼愚癡的事呢?

後來那伽波羅尊者專心修道,也在僧團的共修下,證悟了解脫,成為了阿羅漢,進而也幫助其他跟他有緣的眾生得到解脫。

根據經典記載,那伽波羅尊者小時候的一位非常富有的好友來見他。這個好友,這個有錢人對尊者說:他在過去七天裡,他的七個有才華的兒子死了;在五天裡,他的四個能幹的兄弟也死了;在最後的三天裡,他的快要百歲的父母也往生了;他的兩個非常賢慧的太太也死了;昨天家中還遭小偷,財寶被偷了一大半。對他來講,人生真的遭到了最大的打擊了,很不幸,令他非常痛苦。

他現在反而非常羡慕那伽波羅尊者,雖然一無所有,反而讚歎那伽波羅尊者是快樂人中最快樂的人。那伽波羅尊者就告訴他的朋友說,他也可以跟他一樣,做一個快樂人中最快樂的人。於是就為他的朋友講說了世間的無常真理,及解脫之法,引導他出家,最後也解脫,成為了阿羅漢。這也是那伽波羅尊者隨緣度化眾生的一個實例。

禪修的安全通行證

今晚是今年三次觀音七最後一次的灑淨,為什麽在萬佛聖城一年要有三次觀音七呢?萬佛城的開山祖師宣公上人,在萬佛聖城一年舉行三次的觀音七,要我們學習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的精神,來長養我們的慈悲心,進而利益眾生。上人經常告訴我們:「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或是佛菩薩的聖號,要為眾生念,而不是自己念。」聽起來好像是不是很吃虧了呢?

如果我們深入去探究的話,我們會發現,以利他為先的慈悲來念誦佛菩薩聖號,這是以利他來消除自私自利的自我感,這不就是一種無我的實踐嗎?事實上,從利他的慈悲當中,也完成了無我的解脫修行。所以當我們在念佛菩薩聖號時,內心一定要充滿著慈悲心,這樣才能與佛菩薩的大慈悲相感應的,其實也是在保護我們自己。為什麽說心中有慈悲就是在保護我們自己呢?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當雨季來臨的時候,有許多比丘來到佛陀住的地方,請求佛陀教導並授予他們禪修的方法。佛陀依據比丘們的根器因緣,教授比丘們不同的禪修的方法,以便比丘們在雨季結夏安居的時候,能夠持續的禪修練習。那時候有一些比丘跟佛陀請法之後就一起來到喜馬拉雅山的山腳下,發現一處非常適合結夏安居的森林,而附近的居民也非常高興,願意供養僧眾,請求比丘們留在那裡結夏安居。

比丘們選擇的那一處森林裡住著一群精靈,大部份都是樹神,住在樹上面。當比丘們住在森林裡的時候,就造成這些樹神們非常的不便。因此樹神們就非常希望這些比丘們只要住幾天就好了,然後趕快離開。然而好幾天過去了,比丘們仍然沒有準備離開的跡象,而是要在這裡結夏安居三個月。這些樹神們受不了了,就決定要將這些比丘們嚇跑。

就像那伽波羅尊者一樣,來想恐嚇佛陀一樣,為了順利能夠趕走這些比丘們,樹神們不僅用他們的神通幻化出一些可怕的幻境和幻像在比丘們的眼前,以及發出令人恐懼的聲音在比丘們的耳朵旁邊,還放出令人難以忍受的臭氣,這更是令比丘們更加的受不了了。在這些幻境、幻像、聲音、噪音、臭氣壓迫下的比丘們,再也無法繼續好好修行了,最後當他們再也無法忍受的時候,就回到佛陀的住處,請求佛陀指點他們到其他地方去禪修。

佛陀就用他的神通來觀察,閻浮提地球上找不到一個比他們之前所住的森林更適合他們修行的地方。於是佛陀就對比丘們說:「比丘們啊!在閻浮提除了之前你們所住的那個森林裡,沒有其他更適合你們去修行的地方。你們必須回到原來的地方,去專心修行,就可以去除煩惱,得到解脫了。」

比丘聽了之後便說:「回到原來地方去啊?這樣仍然會受那些樹神的壓迫啊,是沒有辦法修行的。佛陀啊!您為什麽還要把我們送回同樣的地方去啊?」佛陀就回答說:「那是因為你們沒有安全通行證,我現在把這個安全通行證給你們;這不僅是你們安全的通行證,也可以作為禪修的主題。」

佛陀給他們的安全通行證是什麽呢?那就是無限慈悲心修習的方法,也就是修習慈悲觀。於是佛陀就為比丘講了修習慈悲觀的經,叫做《慈悲經》。比丘們在學習了慈悲觀的方法之後,就返回了他們原來住的森林,而且很順利、祥和地禪修,得到了解脫。

在《大寶積經》卷第八十說到:「慈悲為鎧念為刀,持戒為弓智慧箭。以此能破煩惱怨。」意思就是慈悲是我們最好的盔甲,正念就是我們的寶刀、寶劍,能夠持戒就如同把弓拉開了,就能夠將智慧的箭射出去。這樣子的話,我們就能夠降伏我們的煩惱賊。《妙法蓮華經》也告訴我們要以大慈悲為事,也就是說,修行佛法要把慈悲當做我們的家,是我們最清淨舒適的地方。

什麽是慈心觀呢?簡而言之,就是先從對自己自性的眾生能夠慈悲,也就是對自己要有善意,不瞋恨自己,要做自己最好的朋友,而不是敵人。推而廣之,把這善意祝福推廣到我們喜愛的人,對我們有恩的人,如父母師長、親朋好友等。再擴大到不相干的人,乃至到討厭的眾生,乃至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眾生,都祝福他們能夠幸福、安樂!

其實我們就可以從現在做起,我們可以先放鬆自己的身心,祝福自己能夠安樂,進而祝福在這佛殿裡的同修道友們,都能夠幸福安樂,然後擴展到整個萬佛聖城、北加州、整個加州、美國、地球、太陽系、銀河系,整個宇宙;乃至所有的法界眾生皆能夠幸福、安樂。當下你會覺得非常地舒適及祥和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到這裡結束。

在〈修行需要循序漸進〉中有 2 則留言

  1. :)非常喜欢律法师每一场开示,十分生动有趣,富有启迪性,慈悲而智慧。对了,今年6月19日,观世音菩萨成道法会前,方丈师父有开示吗,好像没有发布出来啊,期待中,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发我邮箱,我来打印啊:)

發佈回覆給「Chin Lan」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