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陪伴

葉祖堯博士講於2014年9月3日星期三晚 萬佛城大殿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佛菩薩、上人、各位法師們、各位善知識:我是親法。今天晚上又輪到我練習講法。我今天晚上要講的題目是「愛的陪伴」。

我們上禮拜大概有八、九位住眾在一起談到聖城在五年之內,可能有很多人年紀會變成六十五歲以上。所以我們就想談談我們能做什麼?我們想的第一步是希望學校的學生們可以組織一個社團來幫助這些年紀大的人,算是一種社會服務。我們相信這會是個互相有利的事。當然,老年人有年輕人在旁邊的話,會得到很多幫助。因為年輕人會給他們很多活力、很多嬉笑;可是對年輕人的好處可能更大,因為他們會學到比較有耐心、會學到去用心地聽;從年老人的經驗中學到如何処事做人,可以使他們自己很快的提升。

譬如說,假如一位年輕人或者幾位年輕人照顧一位年紀大的人,可以在這一、兩年的時間內,把被他照顧的人的生命的歷史、以故事的方式寫下來的話,這些年輕人可以學到很多很多。因為在這裡面,有年老人所犯的錯誤、所學到的東西。他們都能從這裡很快得到老人多年累積的智慧,為他們的將來打一個很好的基礎。

我提到的這個年輕人與老年人的互相護持,是跟我的弟弟葉祖禹學的。他是我們家最小的,所以總是得到外祖母特別的鐘愛。當他在中國的時候,因為他對外祖母非常想念,所以他開始去訪問一些老人院中其他的老人,等於是他對外祖母想念的一種圓滿吧!然後,他就開始陪伴好幾位年長的人。

他去訪問這些長者的時候,他就像兒子或者孫子一樣對待他們—跟他們講話、聽他們說故事、替他們洗腳、扶他們出去走走。後來他也找了一些年輕人一起來做,也鼓勵他們把他們照顧的老人的故事寫下來。後來這些年輕人就把這些老年人的故事寫成書,或者做成微電影;在這種過程裡面,這些年輕的朋友們都學到了很多。而年老的人,在這個過程裡也得到很大的安慰;因為他們生命的故事傳下去了,所以他們最後也能平安地的離開。

在這幾年的過程下來,我看到祖禹改了很多。他變得非常的謙虛,對他身邊的人更注意;雖然他那個時候是朗訊公司在中國的董事長與執行長。但是在這個過程裡面,他更認識自己,也找到他生命中的呼喚。所以在他事業頂峰的時候,大概十五年以前,雖然有很多大公司也來找他去做董事長,他統統拒絕了。最後他把自己的事情也辭掉,專心做陪伴老人的事。他也成立了一個基金會,叫「美新路(New Path Foundation)」,正式開始做「愛的陪伴」慈善事業。

在這過程中,他的生活水準慢慢地越來越下降,因為他認爲如果他生活得跟他所照顧的老人幾乎在同等的水準的話,他會更了解對方。他以前坐飛機都是坐商務艙,後來他坐經濟艙。經過十五年,現在他的基金會在中國、印度、美國跟臺灣都有了分部。

我也跟我妹妹葉蕾蕾學了很多。她本來是大學裡的藝術教授,可是教了幾年書以後,她覺得一個藝術教授的生活,跟她所想要的生活不太一樣。因為她理想的境界是宋朝畫裡面的那種“無塵世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在費城北邊最破,最窮的地方,做了一個藝術項目。經過那個藝術項目,她在那個最破的地方找到了她的無塵世界。從那以後,她就到全世界到最破的地方以藝術來幫助改造社區,在最破碎的地方去發掘它們本有的“整體”。在這個整個過程裡面,她把她自己的心填滿了,也幫助別人填滿了他們的心;她發現“我們全是一體的!“

所以在這個一整體的心態之下,她沒有怕,也沒有要求。有一次她去非洲一個很窮的地方。這個社區大概有十萬人;這十萬人都住在一個大垃圾堆裡面。第一次,她根本走不進去,因為太臭了!當她終於走進去的時候,當天晚上就有兩個年輕人拿著槍來搶她。這兩個年輕人告訴她:他們沒有辦法,不是故意要搶她,只是因為他們知道她有一點錢;他們只是要來拿一點錢,所以他們可以做一點事。蕾蕾當時就把她的錢全給了他們,沒有覺得瞋恨,還是繼續在幫助那個社群。從那以後,世界上最窮的地方,只要有要求,她就去。

我的弟弟妹妹對我有很大的啓發。他們都是在初行菩薩道。也許我也可以把他們所走的經驗與心得與大家分享。我可分成五點來説明:

第一點,因為你是在道上替另外一位服務,你需要全心地接受這個人,你需要了解他。你跟他談的時候,你要用他能了解的語言去跟他談,而不是替他再增加更多的煩惱。

第二點,雖然你的陪伴是對另外一個人的服務,可你不能有太多的期望;希望被服務的這位,應該會向你想要的方向轉,或有一個時間性。

第三點,你不能期望得到任何回報,不管是物質上的回報,或者人家說一聲「謝謝」;有的時候可能人家還不理你。

第四點,這個是一個長期的陪伴。觀音菩薩等會等很多輩子。

第五點,你不應該對任何人有歧視。你去服務的時候要一視同仁:就像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或地藏王菩薩的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所以在我的弟弟妹妹和很多其他人的榜樣裡面—當然佛經裡面有很多很多的榜樣—我現在比較了解,當我們開始走這條菩薩道的時候,真正的轉化是我們自己– 因為我們對別人的服務,我們開始把自己裡面的垃圾開始清掉。這些垃圾也可説是我們心裡面的“陰影“。以個人過去的經驗,很多人心裡面的陰影都是從「我不夠好」一個觀點發生的。這一個想法,不僅是年輕人或是年老人有,所有年齡的人都有這個問題,包括很多非常成功的人。年輕人表達「我不夠好」這個陰影的方式多半是沒有動力;可是對中年以上的人,這個觀念可能表達的方法可能是脾氣很差、酗酒、婚姻不好,以及各種的病,包括憂鬱症跟癌症等等上身。

雖然一個“想法”在理論上應該可以被抹掉,可是因為這個想法有的是已經很根深柢固,已經變成一個習慣性負面的想法,所以它需要被一個正面的想法來代替。在我們為別人的服務的時候可以清掃自己裡面的垃圾。因此我們對自己更了解,更能夠接納自己。因此我們慢慢地可以把過去放掉,可以原諒他人。當我們開始了解我們的每一個想法都是在創造我們的將來,我們才能真正的開始愛自己。這時,我們的心情會變得成平穩,可以體會到“自在”。

“自在“就是一種不在乎別人對自己看法的心態。因為我們能接受自己,別人對我是什麼看法,那是他的事,跟我没有關系。這種心態也就是沒有分別心– 沒有貧富、親疏之分;沒有地位,得失之分。沒有分別心就不會做物慾的奴隸。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能夠隨遇而安,心情能夠平靜;因為心無掛礙,所以可以饑來吃飯睏來眠,不需要千般計較,百般思索。也許下面這首詩是對自在一個很好的表達:

“千峰頂上一間屋,老僧半間雲半間;

昨夜雲隨風雨去,到頭不似老僧閒。“ 

在接束前,我現在希望跟大家分享近梵法師六個月以前送我的一句話:

“在沒有成就中的成就,是最好的成就。” 

梵法師的心得也許是“愛的陪伴”一個極好的注解!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在〈愛的陪伴〉中有 1 則留言

  1. 感恩您的『自在』分享,飢來吃飯睏來眠,好一個隨遇而安的修心境界。。。

發佈回覆給「旁觀者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