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祖僧璨大師的生平事蹟

比丘尼近經講於2016年9月20日星期二晚 萬佛城大殿

諸佛菩薩、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這裡是近經,今天晚上輪到我跟大家結法緣。

前兩個禮拜我有一個機會到金佛寺去拜《梁皇寶懺》。拜懺期間,都有法師講法、結法緣,我們晚上聽經的時候,法師就講了六堂的課,叫《信心銘》。也因為聽得非常受用,我就想了解一下《信心銘》的作者,三祖僧璨大師。所以今天在這邊跟大家分享三祖僧璨大師的生平的事蹟,有時間的話或許可以講一些聽《信心銘》的感想。

關於三祖事蹟在《大藏經》裡面記載的不多,在《續高僧傳》、《宋高僧傳》乃至《神僧傳》裡面都沒有專門的記載,所以下面講的部分是從《景德傳燈錄》、《釋氏蹟古略》、《傳法正宗記》裡面,找到一點有關於三祖悟道的因緣。在裡面的記錄是這樣講的:達摩祖師傳法給二祖大師以後,他就在少林寺就托化西歸了。當時慧可大師一邊傳法度眾生,一邊等待著把這個法傳給下一個法嗣,以託付他的這個祖衣。當時的皇帝是北周武帝,他不是很信佛。正在這個排佛、謗佛的期間,所以二祖大師為了要維護佛法就隱藏在民間,到司空山去隱居。

二祖隱居在的時候,遇見了僧璨大師,僧璨大師當時是一位40多歲的居士,得了很厲害的風疾,他或許是因為病苦的折磨,讓大師感到他自己的罪障很深重,必須要懺悔;他到二祖那兒求法,跟二祖說:「弟子身纏風恙,請和尚懺罪。」二祖大師回答說:「將罪來  與汝懺。」——就是你把你得罪拿來我幫你懺除。

僧璨大師沉寂了很久,回答:「覓罪不可得」。二祖大師就說:「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大師又問:今天我現在看到和尚,我已經明白什麼叫做「僧」的意思,但是我還不明白「佛」跟「法」的含義。二祖講:「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就是說:心是佛 ,心也是法,佛跟法是一體不二的,心外也沒有法,心外也沒有佛,僧寶也是這樣子,三寶都是依我們的一心而立,同體異名,也沒有在外面的意思。

三祖聽完二祖的開示以後,非常高興,說道:「我現在才知道罪性不是一個實有的,也不在內、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間,它的體原來是一種幻用的,所以佛跟法也是無二的。」二祖聽了僧璨大師回答以後,知道他是法器,就幫他剃髮,並收為出家弟子,說僧璨大師是「吾寶也」,所以你的名字應該叫「僧璨」。「璨」就是明亮、光彩鮮明,就是「光」的意思;他說:你是佛門的珍寶,你的法名就叫「僧璨」。三祖的法號是這麼來的。

僧璨大師悟道以後,就到光福寺去受戒,風疾也慢慢好了。他侍奉了二祖有兩年多的時間;兩年多後有一天,二祖跟僧璨大師說:「菩提達摩從印度來,以正法眼藏跟信衣傳給我。我今要把它傳給你,你應該要好好地守護它,不要讓法斷絕。」二祖大師把祖衣交給僧璨大師以後,就叮囑他將來這個國家會有國難來臨,要他先隱居在山裡,不用急著弘法行化。

僧璨大師就說:和尚您可以預知未來,那就請您慈悲開示吧;二祖大師就說:其實不是我預知有法難,而是達摩祖師傳下來的,般若多羅尊者講的懸記裡面所預言的。他就說「心中雖吉外頭凶」,根據我的推算,這個凶的年代應該是你所處的這個時代。你必須要牢記我講的話,千萬不要弘化,要等到時機成熟;否則你就會陷入這場法難,陷入這一場浩劫裡邊。二祖大師就說:我還有宿債要還,現在已經是時候了。你好好保重,等待因緣成熟傳法。

這邊順便提一下,二祖大師、三祖所處的時代背景,是在北周武帝廢佛的時候,西元574年到577年;這個是中國歷史上或佛教歷史上「三武一宗」法難的第二次滅佛。在佛教的中國歷史上,佛教遭到四次的迫害,這四次的迫害就称為「三武一宗」法難,也是歷史上中國皇帝破壞佛教最嚴重的四次的一個事蹟;北周武帝廢佛是第二次。這個時候,武帝下詔廢佛以後就命令出家人還俗,也破壞塔寺、焚毀經像,在短短的時間內,在北邊、北地的佛教已經就是生機俱滅,所以這次滅佛又稱為「周武法難」。

也就在這個政局非常動盪不安的狀態下,佛教遇到很壓迫的狀態下,僧璨大師謹遵他師父的指示,沒有急著出來弘法,就隱居在司空山跟皖公山之間,等待因緣潛心,静修,大概有十多年左右。就在那個時候三祖遇到了四祖。那時候四祖道信大師只有14歲,還是個沙彌,他去皖公山去參禮三祖,在它們的對話中,道信大師深得佛法的玄旨,之後,四祖就在僧璨大師的座下侍奉了九年左右。

道信大師受了具足戒後,三祖還屢次屢次地測驗他,確定他已經得到佛的心印,才把法傳給他,把衣傳給他。法傳完以後,僧璨大師就跟幾位禪師南下到羅浮山,現在廣東省的地方,又去隱居隨緣度化。後來回到司空山時,很多遠近的學者居民都來供養、來聽法;僧璨大師就在司空山裡講法,有很多學者也來參訪他。

僧璨大師在入寂前設了一個齋宴,跟大眾一起吃完齋飯以後,三祖就告訴大眾說:所有的人都覺得把坐著入滅看得很重要,就是「餘人皆貴坐終,嘆為奇異」,覺得這樣走法非常稀有難得。「余今立化,生死自由」,我現在就不這樣子,我今天要站著走,以表示生死自由;說著他就用手攀著樹枝,就這樣儼然而化,後來唐玄宗封三祖大師為「鑒智禪師」。

三祖大師整個身世都是一個謎,沒有人知道他從哪裡來、也不知道他到底年紀有多大、走的時候到底幾歲;但是他所留下來的著作《信心銘》對後世的佛教以及禪宗的發展都有很深遠的影響。在禪宗的公案裡面我們也可以常常看到百丈禪師,還有趙州禪師,都用《信心銘》裡面的語句來指導跟接引修行人。

《信心銘》基本只有146句、584個字,這一篇最主要告訴我們心是怎麼樣的,我們的毛病是在哪裡,也讓我們更能夠瞭解認識自己,然後清除我們自己身上的污垢,恢復我們天然的本性,它是禪宗的一個寶貝。雖然它是禪宗的寶貝,但是它講的特別是心地的法門,所以不管是初學的人或者老修行,不管是參禪的,或是修淨土的,或者是修密念咒的,《信心銘》對修行人都有很豐富的一種指導的意思。它的義理最主要是落實在修行人的心地跟念頭上面。

它開宗明義的第一段就講到:「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就是說想要達到高尚的這個佛法的大道,想要知道我們的真心,其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難就難在因為我們揀擇;因為我們分別、因為我們的假心跟妄心總是在分別、總是在挑挑揀揀。我們有喜歡的人,有不喜歡的人;我們喜歡這個,有不喜歡那個;我們聽一個人說話,觀察一個人的行為,如果合乎我們的心意或標準,我們就接受;如果不合乎我們的心意,不合乎我們的標準,我們就不接受,就拒絕,乃至排斥。因為這種不善的分別,我們就有了這種所謂的揀擇,因為揀擇就有了喜歡和不喜歡這種憎愛的心,因此我們每天就在這樣兩極化,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裡面過日子,以這種對待法跟所有的一切人、事、物相處或者是看待。從第一個分別,我們就有第二個、第三個,就這樣無窮無盡,沒完了的分別,總也跳脫不出來。

三祖大師的《信心銘》,教我們修行不是在很高的地方,就是要在起分別心,起憎愛的念頭上下工夫,在平常日用的動靜跟我們的念頭裡面修。他開宗明義就講到「至道無難」,只要放下我們的分別心、揀擇心、跟愛憎對立的心、相對的心,那我們就可以沒有障礙地看到我們自己的真心。

《信心銘》講莫揀擇、莫愛憎,其實就是講「不二」的核心思想, 講「不二」法門。其中有幾句講:「二見不住,慎勿追尋。才有是非,紛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就是說「二」是從「一」而有的,那就算有這個「一」,也不能執著守住它;「二」就是講的是相對法,剛才講的分別心,就是好壞、美醜、善惡等等都是一些相對的;因為相對,我們如果執著,就執著一邊就偏向一邊,走到一個極端。所以這一篇他特別就是強調我們要從一切的分別、對立、差別、是非、得失的妄念裡面解脫,跳脫出來,要遠離,心才能住在平等、自在的境地裡。

《信心銘》的文字很簡潔有力,裡面還有很多很好的義理跟《華嚴經》、《楞嚴經》及《六祖壇經》相應,鼓勵大家可以研究研究!

時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阿彌陀佛!

信心銘

 僧璨大師著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是為心病。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圓同太虛,無欠無餘。良由取捨,所以不如。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止動歸止,止更彌動。唯滯兩邊,寧知一種。

一種不通,兩處失功。遣有沒有,從空背空。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返照,勝卻前空。

前空轉變,皆由妄見。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二見不住,慎莫追尋。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無咎無法,不生不心。能由境滅,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兩,齊含萬象。不見精粗,寧有偏黨。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急轉遲。

執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任性合道,逍遙絕惱。繫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勞神,何用疏親。欲取一乘,勿惡六塵。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為,愚人自縛。

法無異法,妄自愛着。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二邊,良由斟酌。

夢幻空花,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

眼若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

一如體玄,兀爾忘緣。萬法齊觀,歸復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動無動,動止無止。

兩既不成,一何有爾。究竟窮極,不存軌則。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盡凈,正信調直。

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照,不勞心力。

非思量處,識情難測。真如法界,無他無自。

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萬年。

無在不在,十方目前。極小同大,忘絕境界。

極大同小,不見邊表。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須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慮不畢。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在〈三祖僧璨大師的生平事蹟〉中有 2 則留言

  1. 感恩法師開示!正與近日研讀之楞嚴經有相應之處。分享如下一一
    汝雖億持如來祕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汝但不隨分別,世界、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不過,越想不要分別,考驗越多。菩提道上,彼此勉勵哦…

發佈回覆給「旁觀者清」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