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公上人慈悲,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
今天原本不是輪到恒茂,而是有一位師兄看到恒茂很久沒有上來,所以她禮讓,那我就恭敬不如從命。至於講什麼呢,今天我想跟大家一起學習「大悲心起」。
為什麼要講「大悲心起」這個題目呢?因為再過兩天就是觀音法會,我們稱觀音菩薩為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同時30年前(1979年)萬佛聖城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聖像開光,今年也是萬佛聖城開光30週年。因為這種種因緣,所以今天跟大家學習大悲心起。
什麼是大悲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看到別人痛苦,就感同身受,好像自己也在受痛苦,這就是一種大悲心。現在我跟大家分享兩個小故事,是兩個讓我非常感動的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西方。在提高生活品質研討會上,有一個人注意到一直跟他談話的一位女士。在他們用餐時,這位作者把自己盤子裡的菜裝得滿滿地;可是他注意到那位女士只拿三種食物,就是麵包、乳酪還有蘋果。他很好奇,就問那位女士:「妳今天是不是身體不舒服,或是沒有食欲,今天宴會上這麼多豐富的食物,為什麼妳只拿三種呢?」那位女士回答:「我不想拿跟世人不能分享的食物。」
這位作者對於當天研討會所講的,可能現在都忘記了;可是對於那位女士所講的短短一句話,印象非常深刻,而且也很感動。
另外一個小故事發生在臺灣。臺灣有一位老太太,做人很憨厚,心地善良歡喜。有一天她的腳踏車丟了,她的兒子跑過來說:「媽,恭喜妳啊!」她回答說:「我三天前就做祖母了,怎麼現在你才恭喜,是恭喜什麼事呀?」「媽,恭喜妳要騎新車了,因為妳的舊車被偷走了。」
這位老太太說:「好佳載(臺語)!我前天花了壹仟多塊,才把腳踏車修理好,連後面輪胎也換新的;這樣偷去的人,他騎著也可以很安全哦!」
我們一般碰到這種事情,可能會說:「太可惡了!才剛修理好的車,就被人偷了!真倒霉!」可是這位老太太不這樣想,她的心真的是一顆慈母的心,想到小偷也有媽媽;他媽媽一定也希望孩子騎車很安全。這種父母慈悲的心,看天下人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樣。不會因為境界的順逆,而動搖自己的慈悲心,也不因為對方是好人或壞人,而動搖自己的慈悲心。
這兩個小故事,主角都沒有學佛法;在座的我們都已經學佛法一段長的時間了,可以說都在圈內,在門內了,那怎麼樣讓我們的大悲心起來,現在有一個很殊勝的因緣來了。
什麼殊勝的因緣呢?就是萬佛聖城30週年這一連串的法會活動,這真是給我們一個把我們這個善心,這個大悲心發起最好的因緣。怎麼說呢?不管我們有沒有參與法會籌備活動,或者我們只是來隨喜功德,如能歡歡喜喜參加每一個法會,做一個影響眾,那都是長養我們大悲心最好的機會。怎麼講呢?所謂「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緣於大悲心,敢不力修持。」
最近,有幾位居士講:「法師,眾生好苦好苦啊!你們要慈悲,要多說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聽到這種話我都很汗顏,因為我們要說什麼法呢?如果我們光說不練,這種法能感動人嗎?能夠教化眾生嗎?
說法有兩種:一種是口說法,一種是身說法。上人不但用身教來服眾,而且口說法更是辯才無礙,橫說豎說都讓眾生歡喜。
其實身說法是最重要的。我曾經聽到一位居士說,她有一位朋友,只是經過她的勸導,到我們「君康」素食館來吃素。剛開始這位朋友對吃素不是很有興趣,只是跟她來看看;吃了幾次以後,就有一點歡喜心出來了。有一次這位朋友在吃素時,眼睛偶爾飄過窗外,看到有兩位出家人,在窗戶外面走過。看了就生歡喜心,那天她對我們很好奇,想進來大殿看看我們在做什麼;一次兩次三次,漸漸地她就成為大殿的常客了。每次來萬佛城,除了去「君康」吃,順便來大殿隨喜法會,最後這位朋友乾脆長住下來。像這兩位法師,根本沒有說法,只他們的威儀舉止就讓人生歡喜心,就可以教化眾生。
最近有同修說,看你們做事做得那麼多;而我們什麼也不會做,只會吃閒飯而已。我聽了很難過,我就跟她講,三步一拜實法師,那時候跟著上人去馬來西亞弘法;那時他們也還在三步一拜,他曾經問上人一件事情。他問上人:「是一天到晚盡心盡力,為道場服務好呢?還是一天到晚在那打坐,或者誦經或者持咒,沒有執事的好?哪個比較第一?哪個比較好?」上人答:「沒有一個第一;每一個都是第一。」
當你有執著時,每一個都不是第一;當我們沒有執著,不管是做事好,歡歡喜喜,或者去誦經持咒打坐,也是歡歡喜喜,那都是第一。
現在既然三十週年籌備法會各項活動,已經陸續在進行中;看看自己能夠做什麼,盡量去幫忙,去協助。如果我們做事的因緣還沒有成熟,那就隨喜法會,做個影響眾,也是很好的。
有一位居士告訴我,他媳婦可能五、六月要生;他對他媳婦說,「等我參加完法會告一個段落,七月份我再去看妳。我現在要在這裡隨喜來培福培慧,並迴向功德,希望妳們母子平安。」他捨不得離開萬佛城,希望藉這個因緣在這邊培福培慧。
又有一位居士身體生重病,本想離開,去香港看醫生;他現在也決定要留下來,看道場有什麼事情自己能夠幫得上忙的,也想藉這個機會參加這一連串的法會,來搭上這條大法船。
「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緣於大悲心,敢不力修持」,我們不妨趁著這個千載難逢的殊勝因緣,藉這個因緣度我們自性的眾生;把我們自性有貪心的眾生、瞋心的眾生、癡心的眾生,趁這個因緣讓它們相互能夠平等平等,讓這個善心的眾生,能夠生起來。
在我們八識田裡,善的種子比較少,惡的種子比較多,所以我們需要藉著外界的因緣,讓我們善的種子多熏起來。善種子熏起來,惡種子自然就降服下去了。所以很希望跟大家藉這個殊勝的因緣,一起把大悲心的種子熏起來。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