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聖城

The City of Ten Thousand Buddhas

中文首頁英文首頁

法語繽紛

 

楞嚴經課程的學習報告

洪親慧
講於2008年11月8日星期六晚 萬佛城大殿

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

今天輪到親慧上台來作楞嚴經課程的學習報告。若有講得不妥、不正確之處,請各位法師及善知識們慈悲指導。

隨著楞嚴經課程內容困難度的增加,深深感受到每次上台報告的挑戰是一次比一次地高了。但在每一次準備報告內容的過程中,所學習到的心得也一次比一次更刻「骨」 (骨可用來比喻一切虛妄相)銘「心」(心可用來比喻真心本性)。因為在準備報告的過程中,除了對經文義理有更深刻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也讓自己可以根據經文中世尊所開示的教法,來迴光反照,好好看看自己在修行上的問題。

記得,前不久才剛學到的一段經文,內容是這樣的,世尊對阿難尊者及在會大眾開示到,既然你們已經決心要捨小向大,真正發菩提心,立志修行菩薩大乘之法,堅求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智,不怕辛苦也不生疲倦。首先,應該仔細審察自己的因地發心和果地的無上正等正覺,是同?還是異?如果在因地初發心時,用的是生滅心作為修行的基礎,而想要證入不生不滅的佛境界,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瞭解了這個道理之後,廻光反照看一下自己在修行上的發心,用的是生滅心?還是不生滅心?若我能以不生滅心來修行的話,就不會因為身體狀況不佳而想休息;也不會因為習氣毛病改不過來而想放棄;也不會因為考驗太多而想打退堂鼓了。不生不滅的心,它到底在那裡?若它是真實存在的話,那到底是什麼把它給遮障住了?我想,這或許是我這次報告所要學會的課題吧!在接下來的經文中,我找到了答案,原來這顆不生不滅的寶覺真心是被我自身的 「五濁」給渾濁了。

五濁

我們的寶覺真心是如何被「五濁」給渾濁的呢?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第一重的渾濁,劫濁。在我們清淨本然的如來藏性還沒變成頑空之前,原本空就是見,見就是空,空見是一體無有分隔,所以它可以照徹一切,無所不知,無所不覺。但在靈明洞徹的真空變成頑空之後,空見被分隔開來了,能緣的是見,所緣的是空。若只有「空」無「見」,被認知的對象雖然存在,但卻沒有一個覺知者,被認知對象只是一個存在的現象,但其體性是無法被認知的;若只有「見」無「空」,雖有覺知者,但沒有被認知的對象,覺知雖有作用,但卻不會產生覺知的概念。如此空與見,能緣與所緣,如經緯般不斷地交織,便形成劫濁。

在混沌的頑空中,晦昧暗色不斷的結集而生出了地、水、火、風四大,四大不斷地糾纏作用而生出種種有情的眾生及無情的山河大地。一但有形有相的事物產生之後,自然就有成住壞空、生老病死的階段變化。原本,我們的如來藏性,在空間上,是週遍十方法界的;在時間上,是豎窮三際。就因為有了這個色陰之身後,本來是無所不在的,變成了種種隔礙;本來是永恆不滅的,而有了生老病死。所以說,劫濁是依於色陰而成的。

第二重,見濁。原本靈明圓融的寶覺真心,被身內的地、水、火、風四大所壅隔,產生六根。元是一精明被分作見聞嗅嘗覺知六和合。身內四大所產生的六根原本是沒有覺知能力的,但為六和合之精性所旋轉,而有了知覺。但,跟如來藏性的真知比較起來,六和合精性的知,已是屬於 「妄知」,由其所旋轉出來的覺知六根,當然屬於「妄覺」。如此「妄知」和「妄覺」互相交織,而有領受,如此的領受並非真知真覺,而產生了見濁。

原本的一精明,它是全功能的,它既可以聽、可以看、可以嗅;它可以不依靠塵相而對事物產生圓融無礙的認知。但在被分成六和合之後,眼睛就只能看,耳朵只能聽,鼻子只能嗅,由原本的全功能變成單一功能,而且每個功能對事物的所領受的訊息也產生了限制,必須依賴於塵相。當我們對事物所領受的訊息已經不完整圓融時,自然會造成認知見解的偏差。這就是為什麼說,見濁依於受陰了。

第三重,煩惱濁。此處所指的煩惱不是貪、瞋、癡、慢、疑等粗相的煩惱,而是當想陰在產生想時的紛雜擾亂所生的煩惱,它是比貪、瞋、癡、慢、疑等煩惱更細微的。當六根對到六塵時,六識就自然產生。我們總是會貪戀著六塵的境界,不斷地追憶過去無法忘懷,貪戀現在無法放捨,計劃未來無法止息。六識妄想與六種塵相不斷地互相交織,如此生滅不停的妄想,擾亂了我們的真心不得自在,所以形成了煩惱濁。所以,煩惱濁依於想陰而成,是第六意識的境界。

第四重,眾生濁。我們的第七識是生滅的根源,它念念相續,不斷生住異滅地遷流變化著,而形成了行陰。又因為我們對 「生死」的顛倒無法破除,對死亡總是無明地恐懼,對活著總有無限的貪戀。因此,不斷地想盡種種辦法,想讓自己永住於世間。無奈行陰不斷地遷流,業力不停地逼迫,我們只能隨著自己所造的業,不斷地捨生趣生。在十二類生中,從這個業報身投胎到下一個業報身,從這個國土轉生到另一個國土。這種生滅不停的欲留妄見和業果,互相交織,渾濁了真心,便成了眾生濁。

第五重,命濁。我們的壽命與八識是有連帶關係的。投胎受生時,八識是第一個到;壽命盡時,八識是最後走的。所以說,命濁是依於識陰,識在命存,識離命盡。見聞覺知原本是一精明,但因六塵各有其法性而隔離,分為六和合,便生出了異相。在體性上來說,六和合原本是一體,知覺相通,同而非異;但在功用上來論,眼睛只能見,不能聞;耳朵只能聞,不能見。用途不同,互相違背,異而非同。如此這般,雖說六和合是同,但有其相異之用;雖說是異,卻有其相同之性。「同」不是絕對性地相同,「異」也不是絕對的異。如此, 「同」與「異」互相交織,從原本的體(體性)用(功)自在,變為體用不自在,便有了命「濁」。

瞭解了這五濁的觀念之後,發現楞嚴經中對五濁的詮釋是非常非常微細,普通的一般人不容易感受到,甚至是不知不覺的。於是,我開始靜下心來,用心地去感受我自身的五濁。只要我慢慢增加對這五濁的感受度,知道它們的可怕,也厭惡它們的存在。相信,不久的將來,我修行的因地發心,必能與不生滅心相應。我今天就報告到這,阿彌陀佛。

 

法界佛教總會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