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話頭

宣公上人開示於一九七二年 美國金山禪寺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我們現在是打禪七,這個禪七最要緊的就是專一,你這個身、心、意都要專一。身,在這兒行就是行,坐就是坐,臥就是臥,一行一坐一臥都要守著這規矩。心,不打妄想,那麼能心念專一。心念專一,那個意也要專一。意,沒有貪心,沒有瞋心,沒有癡心,就一心參這個「念佛是誰」。

這個「參」字,就好像用一個錐子扎窟窿一樣。扎窟窿,用這個錐子鑽這窟窿,鑽、鑽,把這個木頭鑽透了。鑽透了,看到那邊去了,通了,這就叫開悟了。沒有通之前,這只是做這個通的功夫;沒有開悟之前,我們現在參這個「念佛是誰」,這也只是做這個開悟的功夫。現在只是做功夫的期間,在做功夫的期間,你不要說:「哦!我鑽不透這個窟窿。」就不鑽了。那你不鑽,它就不透。你要今天鑽這個窟窿,明天鑽這個窟隆,後天鑽這個窟窿,鑽來鑽去,你功夫到了,時間久了,那麼就通了。這通了就是開悟了,就是你不明白的,明白了;你不懂的,懂了。

那麼這個功夫就好像什麼呢?「如貓撲鼠」,貓在那個老鼠洞的旁邊那兒,等著那個老鼠,看老鼠若出來,一爪上去就把這個老鼠給捉住了。你參「念佛是誰」,也就像貓撲這個老鼠。什麼是老鼠?你那個妄想就是個老鼠。什麼是個貓?這「念佛是誰」就是個貓。這個貓就等老鼠,這是個比喻。

「如龍養珠」;又好像那個龍保護牠那個龍珠一樣。這個龍保護牠的龍珠,牠是念玆在玆的,時刻都不離這個珠,保護牠這個珠。

「如雞孵卵」;又好像這個雞想菢小雞子。牠在那兒就想了,想什麼呢?想:「我這個雞仔子就要生出來了。」所以牠在那個雞蛋上趴著,趴著就想:「啊!就快了,就快了,就快有雞仔子生出來了。」所以在這兒,哦!天天想牠這個雞仔子,想來想去,「卵以想成」,哦!就想成了,這個雞仔子就出來了,雞雛就生出來。這個雞雛生出來了,那麼牠成功了。我們參禪呢?也像這樣子,也就像那個老母雞在那兒菢雞仔子、菢雞雛一樣。母雞在那個雞蛋上面,熱得不得了,熱得牠呵呵氣喘,啊!牠也捨不得離開,一定要把雞菢出來才算。我們這個參禪呢,和這是一樣的道理。在這兒有的時候熱得不得了,有的時候又冷得不得了,但是總要參這個──參禪。

那麼你能以白天參,晚間參,時時刻刻地都參悟這個「念佛是誰」。這個參禪的法門用的話頭有很多,有的參悟「如何是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參這個本來面目。還有參這個「無」字的。無,什麼都能沒有,什麼都是無,那麼什麼又是有呢?參這個「無」和「有」。有的參這個「怎麼樣是沒有了的?」世界上的東西都是成住壞空,什麼是不被這個成住壞空所轉的?參這個。

有的又參「狗子有佛性否?」那狗有沒有佛性,這也是一個話頭。有的又參那個乾屎橛子;什麼叫乾屎橛子,懂不懂?就是人那個大便乾了,叫乾屎橛,參那個東西。你聽得是很好笑的,但是你參悟起來很有味道的。並不是臭味,你不要笑,因為它乾了,沒有味了。那麼有種種的話頭,但是你用哪一個相應,你就用哪一個。

由清朝到現在,多數人是參悟這個「念佛是誰」,參悟這個「誰」字。要緊就是「誰」,誰?你不知道是誰;若知道了,那就是開悟了。就要知道這個是誰念佛,你若說:「哦!我念佛嘛!」你?若是你念佛,你死了,用一把火把你燒沒有了,你又到那兒去了?若是你念佛,你不應該死。死了,怎麼用火燒了又沒有了?這是個無常。所以要參這個「念佛是誰」。這是參禪的功夫,這功夫有淺有深。你初參禪的人,功夫沒有上路,就是不會參禪,那麼不覺得怎麼樣;你若參到水窮山盡了,水也沒有了,山也沒有了,然後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窮水盡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窮水盡疑無路」,山也沒有了,水也窮盡了,懷疑沒有路可走了,就是這兒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又別有天地,另外有一個境界。另外有一個境界,這是你得到這種輕安的境界。還有,你參禪用功用到極點了,這時候覺得身心自在,身心清涼,身心快樂,哦!再沒有那麼快樂了。說喝酒快樂了嗎?比喝酒更快樂。說吃好東西快樂嗎?比吃好東西更快樂,簡直就沒有可比的這種快樂。

現在在香港我們這個孟比丘,他得到少少的這麼一點境界,可是這種境界要繼續的,不可間斷。也不可以想叫它長快一點,也不可以說叫它不長,勿忘勿助,你也不要忘了它,還不要幫助它,就是參禪的功夫。你不要忘了它,也不要幫助它,我常常給你們講那個比喻,不像以前在列國的時候,宋國那個人那樣子。

宋國的人怎麼樣呢?他種上了田,就覺得他這個田長得不快,他很痛心的,說:「人家那個地都長得那麼快,我種這個田,怎麼長得這麼慢呢?」啊!於是乎他就動腦筋了,想,白天也想,晚間也想:「怎麼樣能幫助這個苗長快一點呢?」想來想去,都是想出:「唉!沒有旁的辦法,只可以我幫著它長囉!」幫著這個苗來長,怎麼幫著長呢?譬如這個苗有三寸高,他到那兒在土裡一拔,拔出來兩寸,就五寸高了。連那個根哪,把這個苗本來三寸高,現在長了四寸了,長高一點了。他所種的苗,他就幫著這個苗往上長長長;長了一天,把這個苗都長高了一寸、兩寸的,就回家去了。

回家,他就說了,說:「今日病矣!」他說今天我太辛苦了,我辛苦得太厲害了。「予助苗長矣」,說我幫著這個苗都長高了,所以累得我,上這個炕甚至於都要拉著這個貓尾巴才上了炕,上了床。怎麼樣呢?就因為沒有力量上床了,這個貓往床上這麼一鑽,他拉著這個貓尾巴,跟著就上床了。這叫「拉著貓尾巴上床」。

他說他辛苦得這樣子,那麼他兒子一聽,高興得不得了,「我這個父親怎麼這麼大的本事,他在什麼地方學來的這個科學的方法,能幫著這個苗長高了?這一定是有一種機器的作用。」於是乎就趨而往視之。「其子趨而往視之」,趨就是跑得很快,到那個田裡去看看怎麼樣子,他父親用什麼科學方法來幫助這個苗長的呢?「苗則槁矣」,到那兒一看,那個苗都乾了,不單沒長,都死了。這是宋國的人呢,就這麼聰明,做的這個科學的方法,但是行不通。我們修道也是這樣子,你不要學種田的這個宋國的智慧人。我們可以叫他智慧人,不要叫他愚癡人。

妙在「勿助」,你要不忘了它,還不要幫助它。又有一句話說:「毋欲速,欲速則不達。」你不要想快,不要像那個果逸似的,在這兩年,說:「我兩年還沒有成佛呢!這有什麼用啊?」她說兩年還沒有開悟、沒有成佛,一點好處沒得到。那麼妳在家裡十多年、二十多年,妳得到什麼好處來著?妳開了個什麼悟?所以「毋欲速」,你不要想快。「欲速則不達」,你願意快就不能到那個地方,達不到目的。

「毋見小利,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你不要貪圖小利,人家給你一塊豆腐,說:「我送給你一塊豆腐。」哦!你又叩頭又鞠躬的,說:「啊!多謝、多謝。Thank you very much! Thank you very much!」你又叩頭又作揖的,本來那一個人想給你一塊金子,他一看:給你一塊豆腐,你就這麼知足了,這個金子你一定受不了,啊!不要給了。所以呀,你不要見小利,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啊!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