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門示現 ‧ 信者得度

比丘近梵 講於2012年3月12日星期一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 Jin Fan on March 12 (Mon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上人、各位法師、各位佛友:阿彌陀佛!今天晚上由近梵跟各位結法緣。今天是觀音七的第二天,我們已經誦過四遍的《普門品》。那麼,很多人都知道,《普門品》可以解七難,除三毒,應二求。

七難就是火難、水難、黑風難、刀杖難、惡鬼難、枷鎖難,還有怨賊難。那麼三毒我們很清楚,是貪瞋癡;但是在《普門品》,特別強調「若有眾生多於淫欲」。為什麼不講貪,而要講淫欲?因為在我們的貪裡頭,貪的是世間的五欲;在五欲財、色、名、食、睡裡頭,這個淫欲、色欲是最重的。

還有應二求。這個二求就是求男求女。事實上在《普門品》呢,我們知道,觀世音菩薩對我們都是有求必應的。也就是當我們有任何困難的時候,不管何時、何地、何人、何事,只要你有求於觀世音菩薩,那麼觀世音菩薩就可以聞聲救苦。因為這是觀世音菩薩的願。所謂普門示現,這個「普」就是普遍。「門」,也可以講是法門,也可以講是一種「能通」,就是從一個有障礙的地方,可以通過去。所以,菩薩就「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或許有人會說,萬佛聖城六大宗旨裡不是要「不爭、不貪、不求」嗎?很多法師也教導我們,在我們修行或是打七的時候,不要用有求的心來誦經、念佛,或是念菩薩的聖號。為什麼《普門品》還要讓我們有這種求的心理呢?

我們都知道,有一個偈頌說:「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牽。」就是眾生呢,你要教化他很不容易的,要讓他能夠得到佛的智慧,你就需要有一個欲,滿他的欲望,來度化他,用一個方便。這樣的話眾生才能夠信受,因為他可能嚐到了一點甜頭了,以後他對佛法開始有興趣。那麼接著慢慢地修行,對佛法的了解也就越來越深了,最後他也可以到一種無求的境界。

孔夫子把這個世間上分成四種人:

第一等人是生而知之,這是最上等。他生下來不用學,他就知道了。我們可以做個比喻,比如說,有人一遇到佛法,或是遇到《普門品》,他一點懷疑都沒有,就信受了,很快就契入。這樣的是第一等人。

第二等人是學而知之。要經過學習以後,他才懂得一些道理。我們也可以說,當你碰到一個善知識,這個善知識教導你,要學習佛法了,這《普門品》有多麼地好,對修行有什麼幫助。這時候你就開始學習,你也了解了。

第三等人是困而知之。碰到困難了,他才要學習。這可以比喻說,也許有個人他平常不信佛,不拜佛。但是呢,遇到有事情了,臨時要抱佛腳了,這時候他就開始相信。比如說你告訴他,你有困難,這時候趕快念觀世音菩薩,他會相信的。他就用很殷切的心來念菩薩的名號。這就是碰到困難而知道的人。這樣的人,雖然是第三等的人,但也不錯!

最下等的人是困而不學。就是說,碰到困難了,他還是不願意學習。以佛法來講,有些人,真的碰到困難了,你跟他談佛法,請他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他不會相信的。有些人不但不相信,還要誹謗。這樣的人,在佛教來講,可以講他善根還不夠,沒有成熟。但是,我們也不能輕視他。

我講一個困而知之的故事給大家聽。在二十幾年前,那時候有一個居士,她有一個女兒正在念國中,準備考高中。她的女兒的成績在臺北市來講,就是最好的成績只能考到第三志願。可是天下父母心,做媽媽的當然希望女兒能夠考上最好的學校,也就是臺北第一女中。因此,媽媽就告訴女兒說,從今天開始,如果妳想考上第一志願的話,妳每天要誦《普門品》,每天要拜一百零八拜的觀世音菩薩。女兒很孝順,也很聽話。當然她希望考到她所要的學校,所以每天就照媽媽這樣的一個教導去做。其實,她這個成績是很客觀的,因為在臺灣,一般的學生以前都會先通過一種預測——模擬考。在模擬考的時候,每次她女兒都是在第三志願,根本不可能到第一志願。可是經過一段時間,到正式考試放榜以後,果然她這個女兒考上了第一志願。所以,她當然很高興,也對佛法和觀世音菩薩更有信心了。

上人在解釋《普門品》的時候,曾經說,普門品就像藥珠。藥是藥王樹,那麼任何病藥王樹都可以治。珠就是如意珠,如意珠就是讓你遂心滿願。你有任何祈求,或是困難,都可以獲得解決。

《普門品》會在中國流傳這麼廣泛,是因為在中國古時候,有一個國王,叫做沮渠蒙遜。因為他生了重病,所有的醫生都沒辦法治他的病。後來,有一個從印度來的法師,叫曇摩羅讖法師,他到中國來了。那麼沮渠蒙遜國王就請他來治病。這個法師就說,國王你這個病,我們印度所有的藥都沒有辦法治,只有一味妙藥,這個妙藥叫做「妙法普門」,就是《普門品》。你只要讀這個《普門品》,你的病就會好。這個國王就相信這位法師的話,就誦《普門品》。以後他的病就好了。病好了以後,這個國王就把《普門品》從《妙法蓮華經》抽出來,成為一個別行本,叫做《觀音經》。因此,《普門品》在中國就開始更廣泛地流通。

《普門品》,還有另外一個因緣,叫做冥顯。就是說,如果你念觀世音菩薩或者是誦《普門品》,有一種是很明顯的感應。有一些是冥的,你看不到,是秘密的,暗中的。因此有些人他有感應,好像他有什麼事,有所求,那麼這困難都解決了。有些人就覺得說,我怎麼念觀世音菩薩,誦《普門品》,都沒有什麼感應呢?其實,我們不要誤會了。有時候這個感應是你看不到的。為什麼?也許有一個很大的災難,這個大的災難變成一個小災難了,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或是大病化小病了,小病到最後就無恙了。這都是一種感應,只是我們凡夫看不出來。

我們都知道,《普門品》偈頌裡頭有「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就是說,念觀音菩薩會有這樣的感應。那我就很快地講一個故事給大家聽。在唐朝有一個法師叫法琳法師(詳見後記)。他因為寫了一部論,這部論有一點批評道教,因此他就被人在皇帝的面前講了讒言,譭謗他。因此,唐太宗很不高興,就把他抓起來,要判他死刑。但是又告訴他,說,你寫的這個論裡頭,其中有一篇說,如果有念觀音的人呢,臨刑不傷。就是說,你到受刑罰的時候,不會有損傷。現在,你這個罪應該是死刑,給你七天的時間,你可以好好地念觀世音菩薩,看看到時候,會不會臨刑不傷?

七天到了,就問這個法琳法師說,你這七天有沒有好好念觀世音菩薩?法琳法師說,這七天以來,他「不念觀音,唯念陛下」。就是說,他並沒有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他只念皇帝的名號。皇帝很驚訝,就派一個御史問他,為什麼你不念觀音念皇上呢?那法琳法師就說,因為現在天下太平,人民都安居樂業,我們國家也沒有什麼重大的刑罰,所以皇上的聖德跟觀音是齊等的,就跟觀世音菩薩是一樣的,所以我就念他。那麼皇帝聽了以後,知道這個法師是有修行的,所以就免除他的死刑。

這個故事並不是告訴大家不要念觀音,念別的。事實上,這個法師在他所著的《辨正論》裡頭就有念觀音,就會臨刑不傷這一段,他當然知道的。因為法師有智慧,所以他用他的智慧辯才,救了自己的命。另一方面,當然我們也可以講,這個也是觀音菩薩冥冥中的一種感應。

所以在我們念觀世音菩薩的時候,我們不要眼睜睜就看著說,我念觀音會得到什麼好處。你抱著平常心來念,好處自然就會現前。就像在《法華經》裡頭,大迦葉尊者他們在法華會上,等到佛說你們這些二乘人將來都可以成佛。一開始他們都很驚訝,後來他們理解了,原來佛用二乘——聲聞乘、緣覺乘——來教化這些二乘人的時候,只是一個方便。最終的目的,就是要他們成佛。因此他們也知道了,將來自己可以作佛。所以他們就講說,我們沒有想到「無量珍寶,不求自得」。就是說,我們都沒有想到過,有這麼多的珍寶,我們沒有去求,但是我們自然就得到了。也就是說,我們並沒有求要作佛,但是將來我們都可以成佛。所以,我們每個人修行,不管你念觀世音菩薩,誦《普門品》,或是念佛,乃至任何法門,最終目標都會成佛,因此只要修行——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後記:唐法琳法師著《辨正論》,於<信毀交報篇第八>廣陳念觀音菩薩之種種感應。法琳法師之事蹟於《續高僧傳》、《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等載之甚詳。有關「不念觀音,唯念陛下」之事,一般人不明其故,因而誤解,甚或詆毀。為使讀者易於瞭解,節錄無名氏所撰之「唐太宗與佛教」一文,供讀者參考。

貞觀十年,太宗以道教祖師,老子李耳是他李氏的先宗,詔令從齋供行住,要道士女冠在僧尼之前。因為過去屢朝都是佛先道後的,現在忽然要道先僧後,當時京城的法師們,都憤然上表極諫。法琳法師,也因此事作論反對。到了貞觀十三年,有道士秦世英,檢舉琳師著論,訕毀皇宗,有旨逮捕琳師,琳師知道此事,就變服自縛,親往請罪,皇上有旨說:“據你的論文說:有念觀世音菩薩,臨刑不傷。今汝所犯之罪,當坐大辟。現賜你七天假,你可以勤念觀音聖號,看你能否臨刑,自免不死。”琳師奉制,七日之中,一無所念。七天後,詔問琳師,七天所念觀音的感應如何?琳師答稱“一無所念。”再問:“為什麼不念?”琳師答道:“隋季失德,四海沸騰,陛下廊清寰宇,道治生靈,琳自七日已來,不念觀音,唯念陛下。”太宗驚奇他的話,派御史韋琮去詳問琳師念陛下之意如何?琳師答道:“觀音至聖,垂形六道,上天下地,皆為施救,今陛下御臨宸極,萬國歡心,文治至平,靈鑒無外,聖與觀音齊等,所以唯念陛下。同時我志在宣揚佛教,以助皇化。使人民畏懼因果報應,畏刑罰而不敢為惡,琳何求而敢有所訕謗呢?陛下如果察琳忠於國事,則所謂臨刑自免了。假使仍以讒言是信的話,則琳伏屍無地了。”御史韋琮回奏其言,然而道士們不斷上表讒諧琳師,因此琳師免其死刑,發配到四川益州的地方去。後來那個讒害法琳法師的秦世英,也因獲罪被殺也。

在〈普門示現 ‧ 信者得度〉中有 4 則留言

  1. 试着翻译一下,画蛇添足,请勿见怪。

    贞观十年,唐太宗姓李,于是便尊道教祖师老子名李耳为李氏的祖先,发布诏令,斋供以及日常生活中,道士都要在僧人的前面。因为以前的朝代都是佛教徒在道教徒的前面,现在忽然要改变次序,当时在京城的法师们,就生气地上书皇帝,发表意见。法琳法师也因为这件事作论来反对。贞观十三年,有一位道士秦世英,上书皇帝,检举法琳法师作论诋毁皇室。于是便有诏令下令逮捕琳法师。琳法师知道了以后,就亲自去请罪。皇帝说,“你的论文里说,如果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临刑不会受伤。如今你犯下的罪过,应当砍头。现在赐给你七天的假期,你可以努力去念观世音菩萨,看看你能不能在临刑的时候免去一死。”法琳法师领了命令,但在七天当中,却什么也没有念。过了七天,皇帝下诏问琳法师,念了七天的观世音菩萨有什么感应?琳法师说,“什么也没有念。”再问,“为什么不念呢?”回答说,“隋朝政权败坏,各地的人深受苦难。如今陛下的政治清明,教化众生。琳这七天以来,没有念观世音菩萨,只念陛下。”太宗听了很惊奇,就派御史去详细问念陛下是什么意思。法琳法师回答说,“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遍及六道,而今陛下统治天下,人民欢喜,政局稳定,与观世音菩萨一般贤圣。所以我只念陛下。我的志向在宣扬佛法,帮助皇帝教化万民,使他们因畏惧因果报应与刑罚而不敢作恶。琳怎么会诽谤皇帝呢?陛下如果明察,琳的罪责自然免去。如果陛下仍然听信谗言,那么琳便死无葬身之地了。”御史汇报了法琳的话给皇帝,然而道士们仍然不断给皇帝说法琳法师的坏话。因此,法琳虽然免去了死刑,但却被发配到四川益州去。而后来,那位诽谤陷害法师的秦世英,也获罪被杀害了。

  2. WP 居士翻譯得很好!法琳法師是否在七日中什麼也沒有念?相信讀者心裡會有數的。在《法華經要解》及《法華經大成》皆記載:「琳法師稱名七日,而免難於唐。」稱的是誰的名呢?請您做功課吧!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