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帝網十十重重無盡

比丘尼恒瓏  講於2012年6月19日星期二下午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Heng Lung on June 19 (Tues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諸佛菩薩、師父上人、各位善知識:大家阿彌陀佛!今天輪到恒瓏跟大家結法緣。

昨天晚上,有法師特別提到華嚴宗的三位祖師;華嚴宗的初祖是杜順和尚,二祖是智儼法師,三祖是法藏法師。法師提到法藏法師,我相信是因為時間不夠,所以有很多資料還沒有提到,今天我就順便把它補充一下。

法藏法師也就是賢首國師。他為什麼有賢首國師的這個名稱呢?因為當時他在皇宮裡講法,皇帝(武則天)很高興,就覺得他講的華嚴義理非常深入,於是就以《華嚴經》裡的「賢首菩薩」的「賢首」二字,作為賜給他的名字,所以一般的人就稱他為賢首國師、賢首法師。

賢首國師受具足戒之後,就經常參與翻譯經典的工作,以及講演和著述《華嚴》,大振《華嚴》的宗風。就像昨天,法師提到:因為賢首國師發現到「六十華嚴」裡有很多缺漏的地方,尤其是〈入法界品〉有諸多缺文,在義理上有不連貫之處,所以他就建議皇帝邀請印度的法師把梵本拿過來,可以與舊版(晉譯)進行核對。

之後,有於闐國沙門實叉難陀法師來到洛陽,重新翻譯《華嚴經》,賢首法師奉詔筆授。雖然新譯《華嚴經》比舊譯本(晉本)增加了數品,但仍然有缺漏,所以賢首法師就將《華嚴經》晉、唐兩譯本,親自對勘梵本,並把中印度沙門地婆訶羅(譯云日照)從印度帶來了梵本中有〈入法界品〉,親自和他進行核對,把兩段缺漏的文給補齊。這就是現行流通的「八十華嚴」版的經本。

所以這位賢首國師,也就是法藏法師,他是對新版《華嚴經》的翻譯──就是我們這次所誦的「八十華嚴」──特別有貢獻。在我們法大圖書館有晉譯版「六十華嚴」的經本,也有唐譯版「八十華嚴」的經本,這兩個經本在翻譯上就有些微不同。

武則天皇帝對新譯版《華嚴經》是很有貢獻的,是因為她集合眾多僧人來從事這個翻譯工作。所以當新版《華嚴經》全部翻譯圓滿了,法藏法師奉詔宣講,深受武則天賞識。尤其當法藏法師講到〈華藏世界品〉的時候,就感應到整個京城大地六種震動,震動幾個小時才停息。武則天在當日就召他入長生殿,特別問法藏法師有關「帝網十重玄門」和「海印三昧」等等,請法藏法師講一講這義理。

法藏法師就把《華嚴經》的「十重玄門」的要點,講給武則天聽,可是武則天還是聽不懂。所以,法藏法師就跟武則天說:「《華嚴經》是一部大經,它的義理是很深奧,它的事相是很廣的,文博義幽,義理深廣,如果不是入這些義理三昧的聖人,事實上是無法深入它的奧妙、無法入華嚴的境界。」

法藏法師以皇宮裡長生殿隅旁的金獅子來作譬喻,講這「帝網十重玄門」的道理,以曉明重重無盡的華嚴大法。武則天皇帝豁然領解,終於聽懂了,所以就把當時法藏法師所說的內容,整理集錄成文,叫做《華嚴金獅子章》,簡稱《金獅子章》。

我們今天不是要講《金獅子章》,也不是要講法藏法師是用什麼譬喻來跟武則天說,我是要說法藏法師對一些無法理解「剎海涉入重重無盡」義理者,也就是修學華嚴的學者們所採用的譬喻。那麼,法藏法師所採用的是什麼譬喻呢?我現在借用法藏法師的譬喻來談談。

我們就把當時的場景搬到我們現在的萬佛殿內。我們萬佛殿的四方,前後左右,就是東、西、南、北這四方,再加上四隅角,還有上邊的天花板,和下邊的地面上,加起來總共是十方。萬佛殿內這十方,我們譬喻有10面大的鏡子──因為法藏法師是用鏡子來形容。我們萬佛殿很大,所以我們的鏡子也就特別大,10面超大的鏡子。

法藏法師是用什麼譬喻呢?他是在一個空間內,安有一尊佛,然後在佛前邊點燃一根蠟燭。我們現在也就開始想像:我們要把師父的講經法座移到佛殿正中央,不是靠邊的位置。師父現在來了,他到佛殿裡邊,走過來,坐在這法座上。在師父的面前,我們點了一根蠟燭,這一根蠟燭是粗粗紅紅的蠟燭。我們想像:師父現在坐在我們佛殿的正中間,在法座上。佛殿東西南北以及四個隅角上都有超大的鏡子,這些鏡子裡邊都會照到師父,也會照到蠟燭的這個光,是不是?

所以,我們往左看也會看到光,也會看到師父和這個蠟燭光;往四面八方上下看,也會看到光,也會看到師父和這個蠟燭光。現在我們所有的人都是隱形的,鏡子裡面看不到我們,只看到師父──我們就這樣去想像。假如各位要說,「我要在現場哎!」可以啊!也沒什麼問題,那十面鏡子裡面也會有你。那麼,這10面鏡子就這樣子互相照過來、照過去。比如說,東邊的大鏡子裡面就會有師父,可是它也會照到西邊的鏡子裡面的師父跟蠟燭光,前後左右上下都有。

這樣子,這10面鏡子互相之間就照來照去,蠟燭光和影,還有師父站在這裡面──我們說是師父放大光明也可以。所以,我們就會看到有很多的師父在鏡子裡邊,這樣互相交錯映照,互相攝入,互相交映。我們就可以看到鏡子與鏡子之間就互相交光,光影齊現出無數的師父和無數的蠟燭光。

那我們也會看到,這一個鏡子裡邊也有很多的你──也有重重的你。

現在,我們把它恢復到我們現前這個萬佛殿,萬佛殿有一萬尊佛,現在我們想像每一尊佛的手上都拿著一個寶鏡。在佛殿中央法座上依然有師父和一根點著的蠟燭,也有各位──也就是您也在──這些都呈現在萬佛手中寶鏡裡互相交錯地照耀;剛才是10面鏡子,現在是萬面鏡子,這一萬面鏡子中就都有了師父、燭光、你。因為是互相交錯、互相照映的緣故,鏡中所現出來的數量就不止十萬了;又因為鏡與鏡之間互相映來映去,就變成重重無盡的影像了。所以,這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影像,就是《華嚴經》裡所講的帝網十十重重無盡這種華嚴境界。

那麼,整部《華嚴經》的義理,我們大家都知道自古以來的大德們都是說它是很玄妙,然而我現在要講說它又是很抽象的。為什麼說它很抽象呢?因為我們對於《華嚴經》,絕對不能用一般的數學邏輯來講說是1+1=2、2+2=4;它不能用這樣來講的。《華嚴經》它是1+1等於什麼?等於無限,可能是3,可能是4,可能是5,可能是6……百、千、萬、億……無盡無盡。

《華嚴經》就是這樣子:1+1,它是會有無限無限的。為什麼?就是我剛剛講的,我說:師父在佛殿正中央的法座上,師父前邊有一根點著的蠟燭,佛殿的每尊萬佛手持著一個寶鏡,鏡子裡交互呈現出有無數的師父和燭光。對於《華嚴經》的境界,我們是無法深入去理解,但你只要用這樣一種想像的方法,就容易去理解。

「十十重重無盡」的道理並不是說10+10=20,然後20+20=40 ……;不是的,不是用這種數學邏輯。《華嚴經》「十十重重無盡」,它是用10×10=100。這意思是說:師父坐在佛殿中央法座,在佛殿10面鏡子裡,不止有10個師父,因為每面鏡子都是反射來、反射去,最少的估計也是100個師父,就是這樣,所以鏡子裡邊是有很多的師父在。然後,100×100=10,000,意思就是說師父在鏡子裡邊是重重無盡的。

這也就是說,我們研究《華嚴》是不能太理性,要感性,如果各位曾經看過中國古典小說、章回小說的話,像《西遊記》、《封神榜》這一類的小說,你就可以採用這類書中的那種神通變化的思維來看這部《華嚴經》。《華嚴經》它這種「十十重重無盡」就是一種神通的變化,而這種變化是我們無法體會的;可是,我們可以用鏡子譬喻法,來想像它的境界。再加上我們看過的章回小說,像孫悟空有72變;他其實也不止是72變,他可以變出無數的孫悟空來。這也像師父講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他並不止是千隻手,他是有萬隻手、無限無限的手。為什麼?就是這樣子的一個義理。

今天早上,我們誦《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一開始的偈頌就有: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凈身語意,一切徧禮盡無餘。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徧禮剎塵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普賢行願品》一開始提到這個偈頌,就說:我要用這個清凈的身、語、意,來徧禮一切的佛。那我現在要講,我們要怎麼樣來作這樣的一種觀想呢?有人說:師父也沒有叫我作這個觀想;可是我要說,《普賢行願品》裡面就已經這麼提的,已經講得清清楚楚了,就是有這麼一個法門。在〈大悲懺〉的懺文裡,也都很清楚地教我們要怎麼樣去觀想。在《楞嚴咒疏》裡面也有「持咒要三密相應」,這都是要去觀想。這些都是跟我們說,要怎麼樣作觀想。我認為這個「觀想」是很要緊的,關於這個一方法。

現在我要講的是我個人的看法──你們從網上不知道能不能找得到,我不清楚,這是我個人的想法而已──我們在禮佛的時候,我們是可以作這樣的觀想。這一個方法,就是用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的方法。

關於觀音菩薩「反聞聞自性」,怎麼樣「反」?怎麼樣來「聞自性」?總而言之,就是我們一定要往內觀。也就是我們的眼睛不要一直向外看,而是要向內看。所以我們說修行就是要迴光返照,這很要緊的!一個人如果無法時時迴光返照,他是沒有辦法去饒益眾生,也沒有辦法去利益眾生的,這個問題就是在這裡。

這個內觀,我們可以把「內觀」作為我們修行的一種行門,它是必須的。如果我們把「內觀」又當作「微觀」來看,「微觀」就是很微細的,就是顯微鏡的那個微,就是很微小的「觀」。可是無論如何,當我們在作內觀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有「宏觀」來作基礎,然後在「微觀」上來勇猛精進。這樣修行來用功,來精進。

這也就是說,我們往內觀的時候,我們的意念是向內的,然後再從裡面往外面投射出去;當你從裡邊再往外邊投射出去的時候,你的範圍就很宏大──當然這就得端看您自己的心量有多大──您心量有多大,您內在的空間就有多大,所投射的範圍就有多大。所以我們平常就要常觀想,禮拜一尊佛,我們可以觀想禮拜兩尊佛、三尊佛……。用什麼方法觀想呢?就是我剛剛講的10面鏡子。

我現在拜佛,以10面鏡子觀想,就等於同時頂禮10尊佛了。如果實在沒有辦法觀想的話,兩尊、三尊也可以,可以用想像的。所以我們在《普賢行願品》裡面看到,我們是可以徧禮的──一切徧禮盡無餘。我們只可以從1、2、3、4、5……慢慢去增加。如果您可以入三昧的話,那當然更沒有問題。您入三昧,你也可以用「十十無盡」或「重重無盡」;你可以用這種方法,來禮拜佛、供養佛。《普賢行願品》裡面講,我們要懺悔,我們跟10尊佛懺悔也可以的;或者我們供養10尊佛也可以的,就是這個意思。

整部《華嚴經》,就是這樣子交錯交錯,交錯下來,它是無在無不在的。如果您細細看《華嚴經》整部經的架構,您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一切入一切」。這是說,好比師父在正中間法座上坐著,師父的本尊就是「一」,師父的本尊「一」投射到「一切」的鏡子裡邊,就有「一切」的師父都在這「一切」鏡子裡。假設我們把這些鏡子打破了,這個本尊不會壞的,對不對?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華嚴經》裡,它講的就是這一個意思。

我只是用想像的。所以有人說:《華嚴經》裡面都是講神通、神通,我們可以用這樣子的一個方式去想像《華嚴》的境界。

因為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阿彌陀佛!

在〈《華嚴經》帝網十十重重無盡〉中有 1 則留言

  1. 阿彌陀佛 廣大果園林立..有櫻桃/水蜜桃/蘋果/葡萄/柳橙˙˙˙˙的各種不同果樹從土壤特性.陽光照耀.雨水滋潤和農友細心照料加上時間上的成長.從每棵不同的果樹蘊育出不同營養有價值的水果來滋養眾生.況且每棵非出1粒/棵/串.累實無數.那整片果園 菓樹也無盡. 拜讀有感. 還請 法師指點. 阿仲合十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