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盔甲裡的武士

比丘恆律講於2012年10月27日星期六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 Heng Lyu on October 27 (Satur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師父宣公上人、各位尊敬的法師們,及善知識們:阿彌陀佛!首先,我們誠摯歡迎從遠處來的法友們回到我們的家--萬佛聖城。

明天我們有慶祝觀世音菩薩出家法會。我們都知道,觀世音菩薩代表的是大慈大悲,而出家就是出離無明的枷鎖,使我想到個故事,跟大家分享。

很久以前,在一個遙遠的地方,有一位武士。他認為自己心地好、善良,而且充滿關愛;他要做所有心地好、善良、充滿關愛的武士會做的事。他非常有名,因為他會跟龍作戰,且主動地去搭救在危險中的少年們;不管這些少年們想不想被他拯救,他都會去做。他擁有著所有的武士想要的一切:一個漂亮的妻子、一個金髮的兒子、一座宏偉的城堡、傑出的聲譽、作為英勇的武士。而另一個讓這位武士聲名大噪的,是國王賜給他的閃亮的盔甲,而這就是問題的來源。

武士非常自豪他的盔甲,證明了他是一個心地好、善良,而且充滿關愛的武士,愛到不願意脫掉盔甲。吃飯的時候,他穿著盔甲;和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他穿著盔甲;甚至上床……終於有一天,他的家人和朋友都忘了,他不穿盔甲時是什麼樣子的。


終於有一天,他的太太跟武士攤牌了,說如果你不把這件鐵衣脫掉,讓我看看真正的你,我就要帶著兒子離開。武士擔心失去太太和兒子,不情願地伸出手來,想取下頭盔,卻意外地發現,頭盔一動也不動。他被困在盔甲裡面了。

他用盡種種方法,都無法將盔甲脫去。最後有人告訴他,只要去找偉大的魔法師梅林幫忙,才可以除去這個盔甲。他又費了很大的功夫和時間,終於找到了梅林。梅林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魔法師,幫助武士認識他自己的錯誤。

當武士問他問題時,他常用另外一個問題來反問武士的方式,來回答他,這真的使這個武士非常生氣。例如,武士總是吹噓自己有多麼好、多麼善良、多麼充滿著關愛;而梅林就對他說,如果你真的是這麼好、這麼善良、這麼有關愛的話,為什麼你還要證明它呢?

當武士問他,難道照顧他的家人不是他的工作嗎;梅林問他,你怎麼能照顧他們呢?你甚至不能照顧好你自己。

梅林告訴他,尋找解決之道,脫去這一身的盔甲,就必須爬上真理之峰頂,才能除去盔甲;而這真理的峰頂的旅途,必須通過三個城堡。

第一個城堡是沉默之堡,第二個是知識之堡,第三個城堡是志勇之堡;於是武士沿著真理的道路,開始了他前往真理之峰頂的旅程。在其中,他學到了許多的經驗和教訓,並發現了他自己是誰。

在第一個城堡--沉默之堡裡,武士發現他是害怕獨處的。他一直害怕獨自一個人,因為他從來不曾體會自我。他總是藉著津津樂道向別人吹噓,來填補自己沉默的空虛。正因為如此,他從來沒有享受過當下所發生的事情。也因為他的內心從來沒有真正地安靜過,他也從來沒有真正地了解,或體會到別人的感受,乃至真實地傾聽他們所說的一切。

於是武士做了一件從來沒有做過的事--不想任何事情,不和自己說話,他靜靜地坐下,傾聽寂靜。他發現,以前,他從來沒有認真去聽過,不論聽任何事,或任何人,風吹過的颯颯聲,下雨的淅瀝聲,還有溪水流過的聲響;這一切的聲音,一直都在那裡,但是他從未真正地聆聽過。

他發現,他這一生從來沒有了解或體會到別人的感受。他也從來不知道什麼是真正地關愛他人。
這使我想到,所有的人類,都有一個最深沉的渴望,那就是想要獲得被了解、關愛與尊重。但是,我們身處的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太多人以為傾聽只是等待對方把話說完而已。

更糟糕的事,往往對方還在說話時,我們已經開始在腦中拼拼湊湊答案了。但這時候,我們該做的其實是去體會對方真正想要說的是什麼。

花時間去真正了解別人的觀點,表示我們真的在乎他的看法。只要能從別人的角度看事,以這樣的心情去傾聽對方話中的訊息,我們將能與對方產生更深切的共鳴,雙方的互信也會更加堅定,更加持久。我們有兩只耳朵,卻僅僅一張嘴巴,這不是沒有原因的;這就是要我們加倍地聽,別說那麼多的話。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不止是好的禮貌,其實還有另一項好處--講話的不是我們,藉此,我們可以學到很多的東西,得到很多;要是我們只是單方面講不停,那一定會錯過很多的資訊和訊息的。

這使我想到,傳統的菜市場裡,人們一邊挑菜或賣菜,一邊吆喝或交談;大家都在不停地說,使我們不禁要問,如果每個人都在說,那到底誰在仔細地聽啊?事實上,沒有人在仔細地聽,因為每個人都在說話。這揭示了我們現代人的通病--太多人在講話,而幾乎沒有人在注意地聽。

現代的婚姻因缺乏溝通而破裂,現代的青少年因感覺到不被理解而叛逆,公司的客戶因需求不被了解而跑掉……,這些都是什麼造成的?因為我們很少真正地去傾聽。

關於如何傾聽,以下有幾個方式供大家參考。

為了傾聽,我們必須閉嘴,真正地閉嘴。我們要麼傾聽,要麼是說話;我們不可能同時做這兩件事情的。如果我們在講話,而跟我們交談的人已經整整一分鐘沒有出聲了,那麼很有可能對方已經沒有在聽我們說話了。這時候我們就應該閉嘴,歇一會兒。

請保持我們對說話者的善意。在我們的腦海中,我們可以重複地願他是快樂和幸福的。

請放鬆我們的身體,也請放鬆、暫停其他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然後專心地聆聽。我們可以從任何人學到一些東西,即使說話的人是一個小孩子。我們要克制自己不要插嘴。一感覺到衝動想打斷別人時,就要立刻控制住自己,多注意對方在說些什麼。

所以,我們一定要耐心,對說話者所談論的事情。放鬆自己,不要打亂,不要妄下結論。我們不需要對一切所說的都表示同意,但是可以試著從說話者的角度,來試著了解他的思路與觀點。

當對方講完話時,我們可以等一下,不要立刻回應,不要急著表達自己的看法,最好先思考一下,我們剛剛所提到的內容。然後,再提供回饋,表明我們的理解。這樣,能幫助我們避免理解和混淆。

我們可以這樣試著說,「可以跟您確認一下嗎?」或者,「對不起,我想看看我有沒有確實聽懂您的意思。您剛剛是不是說這樣子的話?」只要我們的口氣是誠意的,有禮貌的,就能夠表達出我們的誠心。這樣子必然可以拉近跟對方的距離,有助於我們平常的互動。

接下來武士到第二個城堡--知識之堡。武士才知道,他一直錯誤地以為,他對關愛的需要。他之所以需要其他人仰望他、尊重他、喜歡他,乃至關愛他,是因為他並不關愛自己。這也就是為什麼他自己的形象,例如,他自己有多麼好、多麼善良、多麼充滿著關愛,對他來說會是那麼地重要。他才了解到,如果他不關愛自己,他也不能真正地關愛他人;而他對別人的需求,卻阻擋了他對別人真正的關愛。

有人或許會說,「法師啊,這還要你說嗎?我就是很關愛我自己啊!譬如說,我的左手現在很癢,我的右手就會很自然地,很慈悲地來幫忙左手抓一抓,搔搔癢,而不是拿一把刀來剁下左手。這不就是告訴我們自己都是很慈悲關愛自己的嗎?對不對?」

是的,你說得非常對。你證明了我們大家都有慈悲地關愛自己的天性;但是有時候,我們卻用最惡毒的話來罵我們自己。這些話我們可能從未對他人說出口過,但是我們卻用它來折磨我們自己。是不是很可憐呢?

所以我們要多迴光返照,才能有機會多了解自己。所以中國人講過一句話,「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就是反聞是聰的意思,內照自己是明;如果我們經常迴光返照,這才是聰明。這個聰明,不是一般的世智辯聰,而是真正了解自己的智慧和慈悲。

然而,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受苦於他們內心中的傷痛。譬如說內心的衝突,負面的情緒或消極的情緒,乃至不愉快的記憶。當他們面對心中傷痛的時候,是很痛苦很困難的;當我們能以慈悲心來傾聽自己,我們可以癒療這些心中的傷痛。

關於如何以慈悲心來傾聽自己,以下有幾點供大家參考。

第一個,我們必須對自己保持慈悲的善意。

宣公上人經常告訴我們,人不可一日無喜神。就是說人的心每一天都應該是快樂的。我們可以告訴自己,我們很感激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我是快樂和幸福的。我們應該無時無刻做自己最好的朋友,而不是辱罵者,乃至敵人。

請放鬆,當面對內心的衝突、負面或消極的情緒,乃至不愉快的記憶;即使它們是尷尬的、內疚的、羞恥的,請不要壓抑、抵制或逃避。如果我們抵制、壓抑或逃避,這樣我們只是讓它變得更強大,來控制我們。

請耐心地對待我們心中的傷痛,並保持我們慈悲的善意。我們可以給它一個微笑,它們終將消失,不會永遠地留在我們的心中的。大家還記得,我們曾經說過的一個故事,「這也會過去的」,您可以用這句話來看一看效果如何。

我們給自己積極的回饋,感恩自己,能夠慈悲地傾聽自己的內心。並且告訴自己,我們正在進步當中,將來會做得更好。從慈悲對待自己的自性眾生開始,才能達到我們經常講的,「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學習對自己慈悲是極為重要的。

武士到第三個城堡--志勇之堡,也就是志氣和勇敢的城堡,武士面對的是一隻超級龐大的噴火恐龍;這是武士這輩子見過最厲害的巨龍。這隻疑懼之龍,也就是懷疑和恐懼所成的龍,使武士了解到,只有自知之明可以戰勝這隻疑懼之龍,也就是用真理和實相來打敗牠。這是比他隨身佩帶的寶劍更銳利的。

他還了解到,他根本不需要證明自己的心地好、善良、充滿關愛,因為他生來就擁有這些特質。最重要的是,他了解到恐懼和懷疑只是一種錯覺。就如同我們所誦的《心經》:「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這表達了一切的有情眾生,自性都具足了無量的慈悲與智慧光明,與諸佛無二無別,清凈本然,都是每個人本地的風光。

經過了三個城堡,真理的道路上最後一站是真理之顛。武士向上爬著,一寸一寸爬上去;左手接著右手,抓著銳利的石頭,他的手指頭流血。快到達山頂時,他發現向上爬的路,給一塊巨大的巖石擋住了。這巨大的巖石刻著幾句碑文,怎麼說的呢?「雖我擁有此宇宙,但無一物屬於我。我無法知道未知,除非我放棄所知。」

武士向上看著擋住他的巨大巖石,有了個很嚇人的想法。他現在為了寶貴的生命而抓住不放的巖石,對他來說也是所知;這是不是表示他必須放手,讓自己墮入不可知的深淵呢?武士了解,他沒有其他的選擇。

在那個時候,他抓住巖石的手指也開始流出鮮血,他的力量開始逐漸消失。他相信自己真的快死了;他放了手,於是掉落下去,掉落在記憶中無盡的深淵裡。他回憶起一生當中所有他曾經責怪過的,父母、老師、太太、兒子,和朋友;當他向虛空中掉落更深的時候,他放棄了對一切人的責備與責難。

他落入深淵的速度越來越快,同時,他感到眩暈。他的思想也深深地降落到他的內心中。然後,他有生以來第一次沒有評價,沒有成見,他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一生;在那一瞬間,他為自己的生命完全地負責,不管是別人給他的影響,或是各種因緣,來造成他生命種種的事件。從那一刻起,他不會再為自己的錯誤或苦難,而責怪除了他以外的任何人或任何事。

藉由放下他先前所知的一切,他所相信的,或者他所害怕的,他解脫了,他也能為他自己完全負責任了。突然間,他發現他自己竟然站在山頂上。明瞭了巖石碑文全部的意義,他放掉他所有害怕的東西,放掉他所有知道和擁有的東西,樂於去擁抱不可知,而使他自由了,解脫了。現在這個宇宙真正屬於他了,而讓他經歷和享受。

事實上,我們也穿著盔甲,而且還是無數個盔甲。怎麼說呢?譬如,我們穿著對自己沒有自信的盔甲、對未來恐懼的盔甲、害怕某事或某人的盔甲、擔憂的盔甲……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卻在我們身上的盔甲。

當我們學習著認識自己,我們一定可以除去這些盔甲的,回到自己真正的面貌;如同我們說,出家就是除去無明的枷鎖,同時也是回家,回到原本清凈自在的家。

上人設立萬佛聖城,就是幫助眾生回到我們自性的家;這也是大慈悲普度眾生的流露,所以萬佛聖城是我們大家的家。

在一個古印度的神話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據說幾萬年前,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很高的智慧和力量;但引起了至高無上的造物神的擔憂,於是決定把人們的智慧和力量藏起來,不讓人們找到而使用。於是就問了各個大神的意見,如何把智慧和力量藏起來。

一位大神說,把它深埋在地下;但造物神說,不好,不管埋得多深,遲早會被人挖出來的。

另一位大臣建議,將它沉入深深的海底;但造物神說,不行,沉得再深,終究會被人潛水取出來的。

第三位大臣大聲地說,我們為什麼不能夠將它放在最高聳的山峰上呢?造物神說,不行,最後還是會被人登上這最高的山峰而取出來的。

最後造物神自己沉思了一會兒,心中有了答案。說,「我決定,把人類的智慧和力量都藏在哪裡?身後?都藏在男人、女人、小孩的內心深處;因為他們永遠都不會去那裡找到它而使用。」
這個古印度的神話故事也告訴我們,要迴光返照,反求諸己,才能有真正的自我的成長,進而開發本具的智慧,有真正的力量,能夠幫助眾生;反之,如果只向外馳求,那會迷失自我的。

有兩個病重的男人,住在同一個醫院的病房。其中一個每天下午坐在床上一個鐘頭,以便清理被裡的液體。他的床位是這個病房裡靠近唯一的窗口邊;另外一個病人,則不幸地每天必須躺在床上,不能夠起來。

每天下午,在窗口旁的病人坐的那一個小時,總是描述著窗外所看到的一切,給角落的病人聽。
當窗口旁的病人描述時,躺在房角的病人便閉起他的雙眼,想像那優美的景色。

一個非常自私的念頭突然湧進了角落的病人的腦海。他說,「為什麼只有他可以獨自欣賞窗外的景色呢,而我卻什麼都看不見?這太不公平了。」

他起初認為這樣的想法讓他覺得非常羞恥。然而一天又一天地過去,窗外的美景似乎越來越多了,使他的嫉妒心變得越來越熾盛;到最後變成了忿恨。很快地,他心中怒火燃燒,他無時無刻地胡思亂想,乃至晚上都睡不著覺。

一個深夜,靠近窗口的病人往生了。那天早上,護士提著洗澡水進房時,當她看到窗口旁已死的病人時,她感到悲傷,去找了醫護人員將屍體移走了。而在角落的病人,終於等到機會,馬上提出要求,把他的床位移到窗戶旁邊;護士很慈悲地滿了他的願,將他完全妥善地換了床位後,才離去。這病人慢慢地,痛苦地撐起了上半身,想看看期盼已久的窗外世界。

這是多麼令人高興的啊!終於可以看到窗外的景物了。他想著,慢慢地轉過身,向窗外望過去。他看到了什麼?一道高墻!

過後,他不禁責問這個護士,「為什麼那個死去的病人能看到那麼多美好的東西,還說給我聽?」護士說,「這個往生的病人幾乎是盲的,他只能看到非常接近他的東西;他看不到那道墻的。也許,他只是想鼓勵你呀。」

從這個故事當中,我們可以學到,盲眼的病人由於內心的慈悲,使他的生命充滿了意義和光明;而另一個眼睛健康的病人,卻是因為內心的愚癡,而使他迷失在黑暗之中。

我們知道,當我們心中充滿了慈悲時,就是處於一種光明、溫暖、希望、積極、善意的狀態;當我們的慈悲停止的時候,我們就離開了這些真、善、美的狀態,而墮入黑暗、冷漠、失望、消極的負面狀態。

其實我們只要稍微冷靜一點,細心地去觀察我們的身心狀況,就會發現,我們是念念都在因果的輪迴當中。發一念慈悲心,精神就很爽快,覺得身心輕安,一念愚癡、一念瞋恚,就覺得身心很粗重,乃至引發身心的疾病。所以我們剎那當中,都在造善業或惡業,同時也在承受好的或惡的果報。

宣公上人住世時,鼓勵我們要經常微笑。所以上人說,「人不可一日無喜神。」微笑雖然免費,卻是無價寶。微笑可以放鬆我們臉部的肌肉。

您知道嗎?一個四歲的小孩,平均一天可以笑三百次;而成人,平均一天笑幾次?十五次,連十分之一都不到。科學研究證實,每天笑可以讓人心情變好,激發創造力,讓人充滿幹勁,身體健康。所以,我們要享受年輕的活力和快樂,想要反老還童,那就要多微笑。試一試就知道。

譬如說,孩子都非常在意父母的肢體語言;如果父母能夠多微笑,就是對孩子關愛的表現。所以諸佛都是微笑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都是佛子,對不對?諸佛都是我們的父母,所以他們是微笑的,慈悲的。

有人會說,有的佛像不笑啊!那是因為做佛像的人、刻佛像的人、畫佛像的人,不笑;不是佛不笑。

這使我想到這次去韓國,我們去了六座寺院;其中三座是他們主要的佛寶、法寶、僧寶的寺院。這些寺院的歷史都超過了一千年--韓國的寺院比日本的更為歷史悠久--但是你看他們的佛像,都是帶著微笑。因為他們保持了早期中國唐朝傳到朝鮮的佛像的原型。看過敦煌莫高窟,很多佛像都是微笑的。他們來到中國都很開心是不是?其實在印度就很開心了,不是到中國才開心;反而到中國久了以後,就不笑了。為什麼呢?因為中國刻佛像的人都抱有儒家「君子不重則不威」的觀念,所以刻的佛像都不笑了;不是說佛不笑了。

同時我們可以想一想,我們可以將我們的微笑,回向給眾生和自己,希望大家都能夠喜悅和快樂。那麼我們的微笑就照亮了這個世界。

在〈困在盔甲裡的武士〉中有 1 則留言

  1. 精勤修行,用心傳法;切用實際。阿彌陀佛!

    一、 人不可一日無喜神。就是說人的心每一天都應該是快樂的。我們可以告訴自
    己,(1).我們很感激自己所擁有的一切,(2).而我是快樂和幸福的。(3).我們應
    該無時無刻做自己最好的朋友,而不是辱罵者,乃至敵人。
    二、我們給自己積極的回饋,感恩自己,能夠慈悲地傾聽自己的內心。並且告訴自
    己,我們正在進步當中,將來會做得更好。從慈悲對待自己的自性眾生開始,
    才能達到我們經常講的,「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學習對自己慈悲是極為重
    要的。
    三、其實我們只要稍微冷靜一點,細心地去觀察我們的身心狀況,就會發現,我們
    是念念都在因果的輪迴當中。發一念慈悲心,精神就很爽快,覺得身心輕安,
    一念愚癡、一念瞋恚,就覺得身心很粗重,乃至引發身心的疾病。所以我們剎
    那當中,都在造善業或惡業,同時也在承受好的或惡的果報。
    四、我們可以將我們的微笑,回向給眾生和自己,希望大家都能夠喜悅和快樂。那
    麼我們的微笑就照亮了這個世界。

    萬佛聖城大悲城 普度眾生宏願深
    悲心切切勤勸勉 反觀內照是法門
    慈音傳布十方薰 喧囂吶喊瞬間熄
    善根發現見菩提 清淨本然是家鄉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