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得度生死

司徒寶玉講於2012年11月13日星期二晚 萬佛城大殿


宣公上人、諸位法師、諸位善知識。弟子親經有幸閱讀《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在此和大家分享某些印光大師的勸導和開示;若有不當和不如法之處,敬請諸位指教和更正。

《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上聖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專仗佛力,故其利益殊勝,超越常途教道也。」

印光大師說,「末法眾生,福薄慧淺,障厚業深,不修此法,欲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則萬難萬難。」「是知凈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無上大法也。」「欲詳知者,當熟讀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此名凈土三經,專談凈土緣起事理。其餘諸大乘經,皆帶說凈土。而華嚴一經,乃如來初成正覺,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性直談一乘妙法。末後善財遍參知識,于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為說十大願王,普令善財及與華藏海眾,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

印光大師如以下形容凈土法門,「其餘法門,小法則大根不須修,大法則小根不能修。唯茲凈土一門,三根普被,利鈍兼收。」包括範圍之廣:「上之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五逆十惡,阿鼻種性,亦可預入其中。」 至於品位的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印光大師說,「如其身無事累,固當從朝至暮,從暮至朝,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大小便利,一切時,一切處,令此一句洪名聖號,不離心口。若盥漱清凈,衣冠整齊,及地方清潔,則或聲或默,皆無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時,及至穢污不潔之處,只可默念,不宜出聲。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便不恭敬。勿謂此等時處,念不得佛,須知此等時處,出不得聲耳。又睡若出聲,非唯不恭,且致傷氣,不可不知。」 「掐珠念,能防懈怠,靜坐時,切不可掐,掐則指動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

印光大師也說,若事務多端,就是非常繁忙,沒有空閑,便無閑暇。當于晨朝盥漱畢,修十念法門。十念一法,乃慈雲懺主為王臣政務瀪據,無暇修持者所設。

念佛的時候,必須攝耳諦聽,一字一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身心歸一。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出聲念,則可念六字,心中默念,字多難念,宜念四字。從日至夜,睡著則任他去,醒來即接著念。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在六道中無業不造。若無心修行,反不覺得有稀奇古怪之惡念。若發心修行,則此種念頭更加多些。此係真妄相形而顯,非從前無有,但不顯耳。此時當想阿彌陀佛在我面前,不敢有一雜念妄想,至誠懇切念佛聖號。或小聲念或默念,必須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耳朵聽得清清楚楚。能如此常念,則一切雜念,自然消滅矣。印光大師重申,當雜念起時,格外提起全副精神念佛,不許他在我心裡作怪。果能如此常念,則意地自然清凈。當雜念初起時,如一人與萬人敵,不可稍有寬縱之心。否則彼作我主,我受彼害矣。若拼命抵抗,彼當隨我所轉,即所謂轉煩惱為菩提也。汝能常以如來萬德洪名極力抵抗,久而久之,心自清凈。心清凈已,仍舊念不放鬆,則業障消而智慧開矣。切不可生急躁之心。

印光大師重復強調,無論出聲或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念佛閉目,易倒入昏沉,我們應眼皮垂簾,則心便沉潛不浮動。昏沉則不妨大聲以退昏,散亂亦然。若常大聲,必致受病。勿道普通人,不可常如此,即極強健人,亦不可常如此。

至于念佛時,有時心中悲痛起來,此也是善根發現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則必著悲魔。凡有適意事,亦不可過於歡喜,否則必著歡喜魔。

回向發願心。謂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無量。若只為己一人念,則心量狹小,功德亦狹小矣。

問:現在還有五六分鐘,請問講法者,你讀了這個文鈔,在學習上有什麼感想,或者一些比較特別的事情可以給大家參考?

答:印光大師文鈔很多方面,在師父上人在《阿彌陀經》的講解那邊,都有提到。師父有一句話說,念佛的時候就好像你手提著東西,不要放下;就好比印光大師所說的,聲從口出,再從耳朵把它聽得清清楚楚,就心無旁騖地這樣子來念。在每天繞佛的時候,早上念藥師佛的時候,這個方法都很管用。

在〈念佛得度生死〉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