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佛與西方三聖的故事

張果星講於2013年7月15日星期一晚 萬佛城大殿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宣公上人、諸位法師、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學人張果星今天練習心得報告,如有說錯之處,期望法師們及善知識慈悲,不吝指正。很快的,觀音七就要來到,因此末學特別找到《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本緣經》中之故事,與大眾分享。

乃往過去,不可說阿僧祇劫前,在南閻天竺,有一位修梵行之人,名叫做長那。他的妻子名字叫做摩那斯羅,有兩個兒子,長子叫早離,他的次子叫速離,夫妻共同愛養無厭。在兒子早離七歲時,其母摩那斯羅忽生重病,形色衰損,不得安臥,即將死亡。兩個兒子就很憂悲啼哭,其母就血淚交流,恨兒子尚未成年,捨而別離。

這時兒子早離因悲傷昏臥在床。良久蘇醒起來說:「不是生母的話,誰來明示道理?」母親即將死亡,這時母親又找他們說:「世間法就是這個樣子,生者必滅,譬如駛船於激流,必不久住。」

這時,摩那斯羅告訴兩個兒子說:「世間最重要的道理無過發菩提心,菩提心是大悲的,若至老大時,想到世中人,理應發大菩提心。」其夫長那遵其遺言,安葬其妻,養育兩個兒子。

長那因無法照顧兩個兒子,就另娶她女為妻來照顧孩子。那時世間饑荒,財物及穀物漸漸用完了,沒有物质可以生活。長那就對第二任妻子說:「我聽說往北方走七日路程,有一座山,名『檀羅山』,出產甜美水果名『鎮頭』。我將往此山采果養你及兩個兒子。在我出發至回來期間,你要很好養育兩個孩子。」其妻受於語,養育兩個兒子如生母。

過了十四天,丈夫還沒有回來,這時候妻子就想:丈夫長那如果住在『檀羅山』不回來,我如何養育兩個兒子?若采果回來,丈夫愛戀兩個兒子,我又有什麽地位和身份?今日利用這個機會,除去兩個小孩子。於是便雇船準備出海,告訴兩個兒子:「我們無力謀生,你們父親既然沒有回來,在此南方附近有海島,海岸孤絕,海岸有甜美的水果,海濱有美草,我和你們一起去。」

於是就帶兩個兒子到船夫的船上,一起出海,到了孤島,就騙兩個兒子,下船到島上去玩,然後就偷偷的把船開返回家。孩子玩累了,到海邊看不到船,找不到母親,只知道無法活命,非常悲傷。後來就想到生母之遺言,心想:「我必須發無上道心,成就菩薩道業,修行解脫法門,先度他人,然後成佛。隨類顯現度一切眾生,願我隨母生處,不離父生處。」如是發了一百個大願而死。

父親長那采果回來,看不到兒子,就問妻子,他妻子說小孩子出遊到外面乞食,不知去向。長那有一個朋友,他就問朋友,兒子的所在;他的朋友告訴他,後母把兩個兒子送至南海絕島,一定餓死了。

長那非常悲痛自責,急找小船到絕島海濱找兒子,結果發現一處白骨聚集,知道是兒子的死骨,抱著兒子衣服發願:「願我度脫諸惡眾生,速成佛道,或變大地、或水火風、草木山林,為眾生依止,……無剎不顯身。如是發五百大願,又願我常住娑婆世界,說法教化。」然後不食而終。

那時,長那者今天的釋迦牟尼佛;母摩那斯羅者西方阿彌陀佛;長子是觀世音菩薩;次子就是大勢至菩薩;長那的朋友就是總持自在菩薩;昔檀那羅山者就是今天的靈山;絕島就是補陀落山。劫壞的時候,器世間雖然壞掉,但是在劫成的時候,它會現相,就是原先的那些相會還現,就是再現出來。

上人曾開示,杭州為佛地,過去有佛在那裡成佛,就是前邊所說的這個緣故。觀世音菩薩,常在補陀落山說法,成就眾生。

後面還有一些故事,但是時間也不是很多了,幾個比較重要的,有偈頌,我就講一下。世尊他就是發願在五濁惡世來救度眾生,阿彌陀佛他就在西方極樂世界,那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就在極樂世界幫助阿彌陀佛,讓度起來的眾生,不要墮落下去,不退轉就對。然後,觀世音菩薩又因為他的願力,他就和母親一起住,但是他也在父親這邊,也就是他也在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這邊度化眾生。

阿彌陀佛有一個偈頌讚揚釋迦牟尼佛,其中有段就是:在五濁惡世利益眾生,然後只要眾生「聞名見身者,決定成佛道」,就是釋迦牟尼佛就都會度他成佛道。那時間也差不多了,阿彌陀佛!

在〈釋迦佛與西方三聖的故事〉中有 4 則留言

  1. 阿彌陀佛
    經文中有這樣一段:
    譬如父母。有一子。劫稚墮井底。其父入井底。救其子置岸上。其母在岸。抱取養育。諸親屬助母養志。結朋友儀。不還本井穢中。我如慈父。五濁眾生如隨井底。阿彌陀如悲母在岸上,如淨土;觀世音等,如朋友。得不退。如不還。當知入娑婆五濁穢中。教化六道愚癡眾生。今生淨土。彌陀引不捨。觀世音大勢至守護。令不退還。皆依往昔誓願因緣也。
    譬如一對父母有一個幼小的孩子,不慎墮入井中。父親進到井底,救孩子出來放在井外,而母親則在井外養育孩子。而親屬們幫助孩子的母親養育,與孩子結為朋友,不讓他再墮井中。我(釋迦牟尼佛)就像這位慈父,五濁惡世的眾生如同墮入井底的小孩,阿彌陀佛則如同悲母在井外。而淨土中的觀世音菩薩等,就如同那個孩子的朋友,得到不退的果位。倘若他從淨土外出不還(這句翻的有問題),那便是在娑婆世界的穢土中,教化六道眾生去了。而這些眾生如今生到了淨土,阿彌陀佛接引,無有捨棄,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守護著,不讓他再有退失。(我們)都是在依著往昔所發的誓願呀!
    個人覺得這個比喻實在是好

  2. 思阿彌陀佛,唸阿彌陀佛,心阿彌陀佛,行亦同阿彌陀佛,漸漸具足,漸漸相合,即真唸彌陀,成就西方境土,西方何方?轉念行同彌陀即是西方,境土何生,是轉念生,亦是往生,現若不點滴行持,則何以漸至功全?,大家一同努力,共往西方成就菩提,
    南摩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摩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南摩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3. 阿彌陀佛
    “得不退如不還”那裡,應該是“令其(眾生)得到不退的果位,如同不會再掉入井裡”
    在此改正

  4. 在岸上,如淨土。
    觀世音等,如朋友。
    以上如此斷句 似乎比較合理 提供您參考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