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彌陀要解》之心得

李親玉講於2015年3月21日星期六晚萬佛城大殿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上人、各位法師、各位法友:大家晚上好!今天是親玉和大家結法緣。如果有任何講得不合道理的話,希望大家慈悲指正,我以後可以改進。

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在法大上持法師的課,講的是《彌陀要解》。因為在上課之前,知道是持法師講,我就去了。但是沒有覺得這個課會怎樣怎樣,沒有這樣的想法。因為,《彌陀經》是我們每天都會誦的。好像,在讀誦的時候也沒有覺得很難理解,至少和《心經》比起來,不是很難理解的樣子,所以就沒有覺得會有很高的期待。但是去了以後,發現這個課非常非常不錯,所以想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也許會有更多的法友會有興趣。

這個課是中英文同時進行的,中文是近賦法師講中文的講解,持法師翻譯近賦師講的,然後再繼續多講她一些在修行淨土法門的經驗和心得體會。也會有很多機會大家問問題。

那麼都有誰參加這個課呢?在聖城法大的會議室,我們會連接到gotomeeting;在柏克萊的寺院也有一組學生和法師;然後還有西雅圖的金峰寺,還有馬里蘭的華嚴精舍 -恆哲師也在那邊;加上持法師,一共是五組,其實加起來人蠻多的。

課上有很多大家可以發問的機會。很多時候自己覺得瞭解了,但是別人問出問題的時候,才發現這個問題是很有意思的,自己從來沒有想過,沒有考慮過。並且很多問題是很實際的,跟我們平時的日常的生活或修行有很大的關聯。所以我覺得大家在課上提問好是非常非常有益處的。

跟大家分享一個好方法,也許我可以講一下,上個禮拜四,我們在課堂上講的一些內容。

我們還在講五重玄義。現在講到的是第三重玄意。五重玄義、釋名、辨體、明宗、論用,還有判教相。我們現在講的是明宗。《彌陀經》的宗,講的就是信、願,還有持名,作為修行的法門。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是這樣講的。

上個禮拜四,我們把第三個 -信 -講完了。講到願的時候,蕅益大師在他的《彌陀經要解》裡寫的是,「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所以就是說,很有邏輯地,如果我們瞭解到自己心所感的結果是怎樣的,就會很自然而然地去厭離那些雜穢的,而欣求那些清淨的。

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繼續講到覺林菩薩的那個偈頌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然後古德有云,「娑婆心險。感陵谷之高深。極樂心平。致地平之如掌。」這些都是契理之事。

在寫到這個「娑婆心險。感陵谷之高深。極樂心平。致地平之如掌」,講到這裡的時候,持法師就說她的感受。她說,不知道你們在讀這段的時候有什麼感想,但是我覺得,我本人是非常喜歡山林的,也喜歡低谷。極樂世界這麼平坦,我可能會很想念娑婆世界的高山和深谷,這樣可能是我想求生極樂的一個很大的障礙。所以呢,也有別的同學,也在講,對呀!為什麼極樂世界那麼平,那麼無聊,那麼沒有意思。所以我們在這一段,大家有一個很生動的討論。近福法師講到,因為娑婆世界的人,做事情都是用第六心識,所以分別心很重;分別心很重就會想,哎呀,這個高山真的是很好,這個深谷也很不錯!但是,如果不用分別心的話,那高山和深谷與平地其實沒什麼區別的。

所以,講到這裡的時候,我就想起,蘇美度法師在一段講法中,因為有人問他輪迴的事情,很希望知道自己以前是哪一道的眾生或者是某某某人,他很想知道這樣的事情,所以就問去蘇美度法師。蘇美度法師就說,你不需要想你以前的輪迴是怎樣的,拿出你一天時間,就可以看到你自己是怎樣在這個輪迴中在轉。比如說,你在沒有事情的時候,突然覺得,「啊,我想去吃東西」,習氣就帶你吃東西。吃完了以後呢,覺得,「我夠了,我不想再吃了,吃飽了」,然後你就去,比如說,看電視,看電影。這個看完了,你覺得,「好了,我不想再看了」,習氣就繼續帶著你,去和家人、朋友去聊天。這些都是在六根上的刺激,外面的刺激,所以你的習氣就一直帶著,去享受不同的刺激。然後覺得這些都厭倦了,怎樣呢?去睡覺。所以睡覺的時候就把所有的外在刺激全都斷掉了,就是什麼也不知道了。

要講這個的原因,是因為我們講到山谷,喜歡山谷,不是很喜歡極樂的平地。就是因為,山谷讓我們的感官覺得很受震撼,所以這些都是因為我們的思維很想去享受這些外界這些刺激,纔會每天每天都在是食色等各種各樣的事情當中打轉。累的時候,別的不知道怎麼做,就是把自己完全從這些隔離出來 -去睡覺;或者有的人會喝酒,喝到不省人事;或者有的人會吃迷藥,吃到自己完全不明瞭是怎麼回事。記得有一個詞叫「塵勞」,這些都是很讓人勞累的事情。去睡覺、喝酒、吃藥等等都是因為我們凡夫的無知,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樣離開這週勞累。 那麼藕益大師在講解《彌陀經》時就是給大家指出一條路 -既然這樣被外塵勞累的話,就應利用這種勞累,去嚮往離開這些外塵;同時呢,加上想要住於清淨的地方,這種對清淨的嚮往:用這種厭和欣,可以變成我們發願西方的一個根本。阿彌陀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