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觀世音菩薩學習的心得

比丘尼近經講於2018年10月23日星期二晚  萬佛城大殿

諸佛菩薩、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這裡是近經,今天在這邊跟大家結法緣。

因為我們正值打觀音七,今天就講跟觀世音菩薩有關的學習心得。在《大藏經》裡面講觀世音菩薩的修行,講菩薩在果地的神通妙用,也講菩薩在因地的修行,慈悲拔濟眾生的經典有很多,今天就先稍微列出幾部,供大家參考。第二段就會講: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的因緣到底為何。

第一部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就是我們今天晚上所聽的《楞嚴經》;在《楞嚴經》第二十五圓通裡面,講到觀世音菩薩在因地的修行,最具代表的一部經典。所以在講觀世音菩薩,跟古觀音佛修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的法門,那觀世音菩薩修得耳根圓通,也就是二十五聖修行法門裡面最圓滿的一個法門。

第二部,就是現在我們每一天早上念一次,下午再念一次的《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特別是講到觀世音菩薩在果地的神通妙用,怎麼樣把他辛辛苦苦,無量劫以來修成的功夫拿來利益眾生。在這一品裡面特別講到:眾生遇到種種困難,身心被逼迫的時候,一心持誦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就能夠離苦得樂的法益。〈普門品〉的第二個部分講到:眾生離苦以後,觀世音菩薩會觀看眾生的根器,需要講什麼法,就講什麼法,讓他們也能夠得到真正的自在、解脫。

第三部,就是我們平常日誦功課裡面有的《心經》,是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所以《心經》它非常的簡短,就是在講不即不離、即空即有。觀世音菩薩因為修空性,能起大智而離苦;也因為修空性,起大悲而拔濟眾生。他雖然拔濟眾生,但是他又不會執著眾生說:這個眾生是我救的,這個眾生是我教的;不讓給別人教。菩薩不會有這樣的執著。因為觀世音菩薩明白所有空性的道理,他就有智慧,他不會執著任何一位眾生,也不會用情。但是又能恰到好處,用最恰當的方法幫助每一個眾生,使他們趣向究竟解脫,究竟成佛。

再下來這一部,就是陀羅尼經,全名稱叫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無礙圓滿大悲心陀羅尼經》,我們所念的〈大悲咒〉,跟修的“四十二手眼”都是從這一部經出來的。

下一個要講的,就是在《華嚴經•入法界品》裡面,也提到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就是在〈十廻向品〉裡的第七廻向,“等隨順一切眾生廻向”裡面,跟善財童子講大悲法門、救護一切眾生。觀世音菩薩在這裡講到,他常常是以四行度生,或是以現他的色身,或者是放光,或者是用他的聲音威儀說法等等,令眾生心悟成熟。或者是化現作同類的眾生,跟他們住在一起來成熟眾生的善根。

觀世音菩薩就發願,要讓所有的眾生遠離一切的生老病死苦,遠離一切的怖畏,所以就說:“願諸眾生若念於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恐怖,滅除障難,正念現前。善男子(即善財童子)!我以如是種種方便令諸眾生離諸怖畏,住於正念﹔復教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至不退轉。”觀世音菩薩是修這樣的廻向法門,發這樣子的願,願所有的眾生都能夠離苦,願所有的眾生或念於我,或稱我名,或見我身,都得遠離一切的怖畏。所以我想:這一個法門不是只有觀世音菩薩才可以修行,或許我們也可以學習觀世音菩薩,來發這樣子的願。

不管我們做什麼事情,眾生只要想到我們,聽到我們的名字,他都能夠歡喜,也能夠遠離一切怖畏;不要別人一想到我們的名字,就起不歡喜的心,或者是講我們的是非。所以,能夠發這樣的願,也是跟眾生結善緣的一個方法。不是別人對我們好才要結善緣,對我們不好我們就想:“哎呀!我辛辛苦苦修的功德,我整天念觀世音菩薩念得好累啊,我不喜歡他,我才不要廻向給他。他害怕、他痛苦,管他呢,就給他害怕,給他痛苦吧!”

但是觀世音菩薩的修行,菩薩的修行不是這樣教導我們,他教導我們:“對我們不好的人我們也要慈悲,也要更發一個善心,來跟他結這個善緣,不要起惡心。”所以剛才我們在上人《楞嚴經淺釋》中聽到歌利王的這一部分:歌利王對忍辱仙人很不好,但是忍辱仙人還是發願要度他成佛。這也是大慈大悲的一種精神,也都是我們能夠學習的。修慈悲法門就是從我們身邊的人開始——不喜歡他,但是我們還廻向給他,發一個很善良的願:希望他能夠好,然後不要對他起瞋心。

其實還有兩部經典也很重要的,但是我想要講另外一部,所以這兩部我就把名字講過去,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翻一翻,讀一讀。

再來就是《大乘寶王莊嚴經》,就是講六字大明咒的由來,還有觀世音菩薩的威神力的化現﹔下一部就是《悲華經》《悲華經》裡面講到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本生的一些故事,特別講到淨土成佛,跟穢土成佛的一些思想。它裡面有很多故事,我們想要知道佛怎麼樣成佛?菩薩怎麼樣成菩薩,他們以前怎麼樣修行?發什麼樣的願?我們都可以參考這兩部經裡面菩薩的修行,加以學習。

我今天最想要講的,就是《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本緣經》,這是收錄在《續藏經》裡面的一部很短、很短、很短的經,就是在講觀世音菩薩,他往昔跟釋迦牟尼佛在一起修行,就講到觀世音菩薩在以前,很小的時候……他的父母沒有小孩,所以就去祈求上天,看能不能有小孩?後來生下來了兩個小孩,哥哥叫做早離,弟弟叫做速離,就是很早離開和快快離開的意思,這對夫婦非常相愛。一直到哥哥七歲、弟弟五歲的時候,那個時候時運不是很好,好像鬧飢荒,大家沒有東西吃。所以他們的父親就想要到一個地方去,找食物給孩子吃的時候,他的妻子就往生了。

他的妻子往生以前,兩個小孩非常傷心,母親就摸著兩個小孩的頭說:“你們不要傷心,我們的生死敗壞都不可免脫。你們年紀還很小,所以我想要讓你們知道:如果你們想要好好地往人生的道路走,你們必須要學習,要發菩提心,要發大悲願。”所以這個媽媽在臨終的時候,教一個七歲跟一個五歲的孩子,怎麼樣來發菩提心。媽媽說:“沒有什麼比發菩提心還要好的,菩提心就是大悲心,到你長大,想要報四眾恩的時候,你也都一樣要發菩提心,也就是你要發大悲心。”講完以後,那個媽媽就往生了;往生以後,孩子哭得很傷心。

但是這個爸爸也沒有能力照顧這兩個孩子,所以就娶了另外一個妻子——就是孩子的後母,來照顧這兩個小孩。這個時候就是已經飢荒了,父親就想:“我想去一個地方,去山上採一些野果子回來,給我的小孩、妻子吃。”所以他就到山上去採果子。父親行前說:“我很快就會回來。”可是後來太太左等右等,等了好久,怎麼這個父親都還沒有回來?她就想:“反正我也照顧不了這兩個兒子,我怎麼辦呢?”

她就定了一艘船,把這兩個孩子送到一個荒島上。放到荒島以後,這個後母就跟他們講說:“你們先在這邊玩一玩,我去找一找,看有沒有什麼果子給你們吃。”兩個孩子下了船,就東跑西跑,到處去玩,也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了。後母看他們玩得這麼高興,就偷偷坐船跑回家了,就把這兩個孩子丟在這個無人的荒島。後來孩子玩累了,就開始叫:“媽媽!媽媽到哪裡去了?”媽媽也沒有回答,兩個孩子就白天也哭,晚上也哭。

小孩子在孤島上就發現:哦!我的媽媽離我而去了,他們非常的傷心。但是大兒子就想:“我記得我的生母在世的時候,教我要發菩提心,教我要成就菩薩的大悲,教我要行解脫門。”所以早離就發願:“發願自己要成佛。如果眾生沒有父母,他就要現父母相﹔若沒有師長,就要現師長身﹔若貧窮,他就現富貴身……不管眾生需要什麼,甚至變作山河大地、草木五穀,他都能夠令眾生來受用,能夠早早出離生死。”他又發願:“要在這個島上,永遠在這個島上度眾生。”他發願以後,到最後因為沒有食物了,所以就這樣子往生了。

這個後母回去幾天以後,這個父親回來了;他回家以後就發現:奇怪,兩個孩子怎麼不見了?然後就偷偷跑去問他的鄰居:“我的兒子呢?”鄰居說:“好像你的太太把他們帶到孤島去了。”這個爸爸很傷心,趕快僱船到孤島去找他的兩個兒子。他到處找,到處找都找不到……只找到什麼?一堆白骨。還看到小孩子的衣服散在海邊,所以他就知道了:哦!這是我兒子穿的衣服,他很傷心,就在那邊哭。

他也沒有抱怨他的太太把小孩丟掉,剛才這個兒子也沒有抱怨後母把他們丟掉,他們都沒有發一點點瞋恨心,沒有發一點點惡心。這個爸爸也就發願:他要早早成佛,變作草木,讓眾生來依止。於是他就發了五百大願,他發願說:“我要常住娑婆世界來教化眾生。”所以這位發五百大願的父親,就是後來的釋迦牟尼佛﹔這個兒子早離就是觀世音菩薩,這個小孩子說他要生生世世教化眾生的地方——就是這個哥哥說他要生生世世教化眾生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普陀珞伽山。雖然我們的劫成劫壞,但是因為菩薩在這邊發過願,所以這個地方永遠就是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這就是現在的普陀山。

所以我們希望得到解脫的人、得到自在的人,都要常行大悲,常常慈悲眾生,不要觸惱眾生,也不要加苦給眾生,要學習成就一切的眾生。不要挑別人的毛病,嘴巴常常念念念,心裡嘀咕嘀咕。因為我們常常不高興別人,其實我們每天每天就是在發電報,給那一些我們不喜歡的人的八識田裡面種很多惡種子。等到時候人家看到你,他們也不高興你,這樣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我們就會這樣子,不停地輪迴:你不高興他,他也不高興你,大家看到對方就永遠都不高興。

但若學習修行《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本緣經》觀音菩薩的慈悲法門,不論遇到任何人,任何境界,都能善用其心,都能發善願,就能夠反轉這種惡性循環,不再跟眾生結惡緣,反而結善緣,結成佛的緣。

因時間的關係,後面有一段無法講完,總之,這部叫做《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因緣》的經,在經文最後講到:只要有眾生能夠聽到這一部經,“當來聞者,決定生淨土。”所以希望大家能夠種一個往生淨土的因緣。阿彌陀佛!

(經文補註)

釋迦佛說: 汝等當知。如今日者。我及阿彌陀一化始終也。譬如父母。有一子。劫稚墮井底。其父入井底。救其子置岸上。

其母在岸。抱取養育。諸親屬助母養志。結朋友儀。不還本井穢中。

我如慈父。五濁眾生如隨井底。阿彌陀如悲母在岸上。如淨土觀世音等。如朋友。得不退。如不還。當知入娑婆五濁穢中。教化六道愚癡眾生。今生淨土。彌陀引不捨。觀世音大勢至守護。令不退還。皆依往昔誓願因緣也。

爾時阿彌陀如來無數百千聖眾。現空中。說偈言。

 善哉釋迦文  在濁利眾生  聞名見身者
 決定成佛道  往昔因緣故  今來現空中
 欲生我因者  必來迎西方

爾時釋迦牟尼佛讚阿彌陀。說偈曰。

善哉兩足尊 能利娑婆界 證明真實法 慈悲施一切

若有重業障 無生淨土因   乘彌陀願力 必生安樂國  

若人造多罪 應墮地獄中 纔聞彌陀名 猛火為清凉
若念彌陀佛 即滅無量罪 現受無比樂 後必生淨土

爾時觀世音從座而起。說偈言。

二尊如日出 能破生死闇 顯示往因緣 經劫不敗亡  

念無量劫  在於絕島側 發心時因緣 常在補陀落  

昔在生死時 二尊為父母 今在淨穢土 互助化世間

爾時大勢至說偈言。

我從初發心 隨二尊不離 今聞昔因緣 能知緣不已  

我動一足時 三惡離苦惱      若生淨土時 授手迎西方

爾時總持自在王亦復偈說言。

我昔為朋友  今日能知之  當來得聞者
決定生淨土

爾時阿彌陀佛忽念不現。大眾歡喜。作禮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