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與忍辱

沙彌親法 講於2012年5月23日星期三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Shramanera Chin Rong on May 23 (Wed),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同修:阿彌陀佛!晚安!我是親法,今天晚間是輪到我來講法。我只有很少的智慧,假如講得有不對的地方,請指正!今天晚間我講的題目是「寬容與忍辱」。

有一種講法:「假如不能忍辱,是不可能在修行上有成就的」。有些人碰到一些指責、批評,還能夠維持很平靜的心,沒有報復心的話,他們已經得到真正的智慧了。甚至於在我們是被誤會、被指責的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不要有生氣的心理起來,也不要有難過的心理;因為這就是給我們一個機會,來修我們的忍辱。

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就是別人指責我們一些事情,但事實上我們並沒有犯這樣的過錯。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我們應該很有耐性,這是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機會,來修我們的忍辱,修我們的無我。

我們被這麼教的,就是:「修行的基礎就是忍辱,忍辱是修行的基石。」而且忍辱也是一個最大的功德,最大的功德來自於忍辱。假如一個人,在日常生活裏頭都能夠這樣子地修行,很寬容別人,能夠忍辱的話,他肯定會得到很大的福報,很大的喜悅。這些能夠修忍辱的人,他們同樣能夠增強對於自己的控制能力,能夠減少自己在業障方面的阻礙,還有能夠開發本有的智慧。

忍辱,並不是說我們應該經常提醒我們自己:「我必須要忍耐,必須要這樣子做、那樣子做……」;假如我們還要這樣子,每天隨時提醒我們自己的話,那就表示我們還有一個執著於忍辱的相,還有一個要忍辱的相--「我在忍辱」的這樣一個相。

寬容和忍辱要到這樣的情況,到這樣的境界,就是說:當外面的考驗來的時候,不再會干擾到我們,同時也不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不會影響到我們的心情。例如,有人嚴厲地斥責你,而你並沒有被人家責駡的這種感覺;這樣就是無相了,也就是真正的忍辱了。

有一些情況就是:別人想盡辦法,堅持地認為我們做錯事情了,雖然說在我們內心的深處--我們自己真心地認為我們並沒有做任何錯的事情。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要表現出我們是承認了,而且我們還是很願意,真心地願意懺悔。假如能夠這樣子的話,表示我們已經修到相當程度的忍辱功夫。

當人們批評或者責駡我們的時候,我們不要認為這些罵我們的人、責備我們的人,就是壞人。從修行的觀點來看,他們提供給我們雖然是不順利的情況,但其實是在幫助我們,增長我們忍辱寬容的能力。懂得如何把這些考驗的境界轉化的人,他們會利用這些機會來修忍辱,可以在修行上,獲得更高一步的境界。他們會有一種感恩的心,因為透過這個不幸,或者是不順利的這個機緣,反而是一種資糧。當他們透過些資糧,能夠修行忍辱,這對於他們來講,不僅不是一個負擔,反而是一個資糧。因此,當我們面對這些不愉快情況的時候,我們應該有耐性地忍下來,而不是跟對方大聲吼叫,罵回去。

在我們各種修行的情況之下,我們必須要能夠承受所有的悲傷或者考驗。假如我們能夠真正地在修行的路上有進步,我們可以向對方懺悔、認錯。即使我們自認為自己做的是對的,並沒有錯,我們還是可以向對方認錯、懺悔。假如每一個人都能夠這樣子做的話,我們一定會在我們的修行上,有相當程度的進步。

假如我們經得起羞辱,或者讓別人佔便宜,自己吃虧的這種能力,而且沒有一絲一毫的想法,要去報復,或是很難過的感覺;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的內心就會一直保持著很平靜。同時,也是逐漸地消除我們的業障。假如我們能夠完全沒有不愉快的情緒,完全不生氣的話,那我們的智慧跟功德,就一天比一天地在增長之中。

很多人,他們拒絕,不願意承認自己犯了什麼過錯。同時,他們也不允許、不願意別人佔他的便宜。這樣的結果:他們就不停地去跟別人爭執--爭執我對你錯,或是你對我錯,任意地伸出他的指頭指著別人,甚至於用一些很難想像的言辭互相指控。

我們出家眾,我們的修行是本著忍辱跟慈悲,我們應該對這些人有不同的表現,有不同的言行舉止;不管我們遇到任何情況,不管是怎麼樣地不合理,我們都應該本著慈悲跟智慧;本著慈悲跟仁慈來處理這些事情,盡可能地忍受每一件事情,然後就是修我們的忍辱--對這些逆境。這就是我們出家人真正的道德。

當我們向一位有學問的師長,有高教育的師長,尋求他們指導的時候,我們不要期望師長就必須對我們很好、很友善地對待我們,或者是我們就會從這位師長那邊得到什麼便宜,得到什麼樣的對我自己的好處。相反地,我們應該在師長對我們不好或不順心的這種逆境裏頭,我們要學習到他對我們的指導跟教化。

假如我們遇到別人佔我們便宜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忍耐下來,我們就不能學到任何的知識,不能學到任何的智慧。在很多情況之下,不止是我們要忍耐身體方面的困難,身體方面的挑戰,我們還要面對各式各樣的挑戰。比如說當有人不喜歡我們的時候,對待我們不好的時候,我們不止要承受這些不好的感受,同時,我們還要跟他結善緣,要為他念佛。只有在透過這樣子的忍辱,我們才能夠完全開發我們的智慧。

不管在什麼樣的情況之下,出家眾的內心應該完全沒有了生氣跟瞋恨,即使是別人誤會我們,對待我們不好,我們還是應很慈悲地對待他們。而且,我們應該想盡各種方式,讓我們的慈悲--對待他們的慈悲,能夠表現出來,不要覆藏。在我們內心有任何的瞋恨,或者有任何想要報復的心理,這個是世俗的人所做的,我們不要像一般世俗人的所作所為。

一個道場是很多人,他們來自各個不同的背景、各行各業,大家是來這邊一起共修,一同熏修的。因為每一個人有他們自己特別的背景跟性格,所以我們應該去適應這樣的環境,而不是說環境來遷就我,適應我。我們知道:即使是我們自己的親戚、兄弟姐妹,都很難能夠來配合我們,給我們提供什麼方便的條件,更何況其他的人?因此我們應該學習,要能夠忍辱,能夠忍耐,懷著一個很謙卑的心。這樣子的話,我們的心就能夠安住,我們的修行也能夠上軌道。

出家眾的修行,是完全不同於一般的世俗人的。在道場裏頭,我們不應該跟人家爭執說:我對,還是不對;特別是不能跟我們的師長、我們的師父爭執。相反地,我們應該很願意、全心全意地來接受他對我們的所有指導。假如我們能夠如此地忍辱跟謙卑的話,那我們對我們自己的「我執」--對「自己」的這個執著,就會逐漸逐漸地減少、消失。

假如別人討厭我們,或是指責、責駡我們,我們應該經常要提醒自己:這是一個讓我們修行忍辱的很好機會。假如我們真的能夠忍得下來,我們就在修行的道上有所進步了。因此,要想盡各種不同的辦法,不要讓自己伸著指頭去指責別人。而且我們要記住:不管是我們怎麼樣的感受,這些感受也只是我們「分別」的這個妄想心所產生出來的,在我們內心所生出來的這種感受。

我以上所報告的、所提出來的,雖然說起來是很輕鬆、很容易,但是要這樣實際上去做也是很困難的。不管怎麼樣,假如我們希望在修行的道上有所進步的話,我們還是要想盡辦法,來實踐這個忍辱的功夫。

另外一個主題,就是關於這個自我意識--對我自己的這個執著。

一般的人,都很容易傾向於容易去批評別人,讚美自己,也就是「自讚毀他」。當別人讚美我們的時候,就讓我們覺得很歡喜;但是有批評指責的時候,就會讓我們生氣或是感覺挫折。這就是因為我們有一個很強烈的分別,在「人」、「我」之間有一個分別心。

假如我們在修行上,能夠放下這種「人」、「我」的分別心的話,我們的心就會安住下來;假如我們沒有辦法放下來,我們的心就沒有辦法安住下來。因為我們有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這種意識,所以我們就看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從我們自己的價值,從我們自己的立場來看,把自己看得很重。這個分別跟較量這樣的心一生出來的話,就會障礙我們的修行,增加我們造惡業的機會,然後減少我們消除自己業障的機會了。

許多人喜歡豎起耳朵來聽,蒐集一些訊息,聽聽看是不是有別人在講自己的壞話,對自己有什麼不好的言辭。他們也喜歡分辨別人的情緒,然後跟著別人的情緒來「起舞」,跟著他們來被動地做一些反應的動作。所有這些都是我們那個習氣毛病--一般凡夫的習氣毛病,它們很容易讓我們不能專注。其實這些對我們並沒有什麼關聯,是跟我們沒有什麼關係的事情。

而且這種情況之下,還有很強烈的一種欲望,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討好別人,就是想要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得到利益;這一種情況、這一種行為,剛好跟我們的修行是背道而馳的。

很多的情況之下,人們就要炫耀他的天分,或者要佔別人的便宜;在這種情況之下,到後來總是會失敗的。因此,我們對別人的勸告,不要輕易地就拒絕。不要以為我自己的教育程度比較高,我比較有知識,比別人好,所以我就不聽別人的勸告。相反的,假如把我們的教育程度、我們的知識,以這樣子情況來用的話,反而會增長我們的無明,障礙我們的修行,讓我們與佛法不能相應。

有一句諺語這麼說:「滿招損,謙受益」。所以,越是有天分、越能幹的人,應該對別人越謙卑,這樣就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一個展現。阿彌陀佛!

在〈寬容與忍辱〉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