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讀  省庵大師註《西方發願文》 之二

朱果翔 講於2011年6月13日星期一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John Chu on June 13, 2011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蓮友:大家晚安!我的法名朱果翔。今天晚間輪到我結法緣,練習作報告。

這個題目是上次2月21號的時候,做的報告還沒有完結。那時的題目是《西方發願文》,蓮池大師作,由省庵大師(他還是沙彌的時候)注的這一篇。那麼,今天因為有一些同修那個時間沒有來,所以我把前面稍微再講一下,再講上次繼續的部分。

那麼,作者就是我們平常觀音七、佛七大迴向晚間禮祖的八祖:杭州雲棲宏公大師(蓮池大師),他是作者;十一祖杭州梵天賢公大師,他作注解。當然,這個內容都是很圓滿。若是後學理解不對的地方,或是我們認識不對、不如法的,也請指正。

這篇《西方發願文》總共有六章,就是六個部分:蓮池大師他是從發心開始,發菩提心開始,最後總結是迴向;發心開始,迴向終結。中間第二個就是懺悔三障;第三個就是立宏願,立四個宏願,接著才是求生凈土,到了下半段才是求生凈土;求生凈土之後,要回入娑婆;最後要總申迴向,整個都迴向。

這一部分上次也報告過,但是為了連接,所以把這六個章節簡要地先講一下。第一個就是菩提,念佛法門裡頭菩提是最重要的,這個大心不發的話,凈土難期,就是很難期望,不要想呵,沒有你的份!

第二個,就是雖然你發了這個大心,但是這個惑業還纏著你,把你綁住了。你這個業障不懺悔的話,果報一來,三途難免,很容易就受果報了。

第三個就是說,已經發心了,也懺悔了,要有這個四宏誓願。沒有宏誓,宏誓不堅定的話,修行很容易就退掉了。

接著,前面這三個準備功夫都有了,最後才是求生凈土,第四個才說求生凈土。這個時候已經有相當的定力了,接著求生凈土。之後呢,不求生凈土會怎麼樣?很容易就輪迴!

那麼再過來,求生凈土之後要回入娑婆。假如是只顧自己獨善其身的話,這是小乘;要普願利他才是大士,就是菩薩的行願。

最後就是總申迴向。自己的因果、他的因果、事理都要很圓融,這樣總申迴向。

上次從那個正文裡頭講這個發菩提心,有提到說發菩提心是正因,念佛是助緣。有介紹上人對這個菩提心的解釋;上次也有講到這個懺悔三障,三障包括煩惱障、業障,還有果報障;也提到說迷本凈心是根本惑,縱貪瞋癡是枝葉惑,唯有這個凈心不迷了,除掉根本惑,才能夠得到根本的智慧,才得到這個根本智。這些都是上次報告過的。

今天就從這個第三:立四宏願開始。它原來的原文是這樣的:「從于今日,立深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聖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覺;誓度眾生。」缺這個第三個(立四宏願)的話,會懈怠易生--這是我個人的解釋。

這個四宏誓願是有次第的,也就是說有它的先後次序。雖然是說發了「眾生無邊誓願度」,接著這個第二個法門「煩惱無盡誓願斷」,這是非常地重要,不能從沒有斷煩惱就直接跳過去,說要「法門無量誓願學」。因為這個相當於我們在菜園裡,拔掉菜園的雜草,假如我們的菜園子裡是種的甜菜,那有甜菜跟雜草一起長起來的話,兩個連在一起,到時候都看不出來。難怪以前負責菜園的R2就說:「我們不拔草的話,整個菜園就快變成草園了。」那就是說,我們修行的話也是一樣的。第二個四宏誓願,就是要降伏煩惱,轉化煩惱才能進一步去學法門。所以這個修行,假如沒有此四宏誓願的話「則有退失」。所以,以此四法來「自制其心」。

當然,這個四宏誓願還有一種,叫做「無作四宏誓願」,說這個眾生本來是假名,度也無所度;煩惱沒有實性,你要斷也無所斷;法門本來就具足了,學也無所學;佛道本來就是現成,也成無所成。但那個是比較高的境界,有性德顯現出來了,或者明心見性了,所以這個就略而不提了,就此帶過。

這個蓮池大師的原文,接下來第四章,這個時候才講到求生凈土。假如不求生凈土的話「輪迴難免」。四百年前蓮池大師的原文講:「今(就是明朝的時候)則不然,佛法愈衰,人根愈鈍。邪多正少,退易進難。內障外魔,無人不具。明師善友,希世難逢。但見出家滿地,未聞得道何人。累劫未成,後生寧致。」

發了這個求生的願,它又包括三個部分:第一個是現生願,就是現在還沒有臨終;第二個是臨終的願;第三個才是往生的願。現生願有佛菩薩甘露灌頂,這樣我們的宿障可以消除;佛的光明照耀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善根會增長;佛菩薩的手摩我們的頂,讓我們的煩惱無明破了;由衣覆我體,我們的妙心真境現前,讓我們的善根、戒定慧能夠增長。

那麼,臨終的時候這個願是怎麼樣?臨命終的時候,八識將離開我們的時候,有三天或是七天以前就先知道了,這叫預知時至。四大不調是病苦,這個種種厄難會遭遇了:這個時候有的人會有四種貪戀,有的時候本來是吃齋的,這個時候想要破齋吃肉;以前一直念佛的,這個時候貪生了,臨終的時候反而要貪生怕死;或者恩愛牽纏了,難以割捨;或者是要求神哪,許願保禳,求神服藥。求種種的趨吉避凶……,臨終的時候往往有這些障礙。那麼,就是希望在臨終的時候,沒有這些障礙。

求生凈土第三個就是往生的時候。往生,蓮池大師的原文這麼講:「我于爾時,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七寶池內,勝蓮華中。華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

第五章才講到這個回入娑婆,平時就要有這個回入娑婆的願,否則的話就成為聲聞,獨善其身。蓮池大師的原文講:「然後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遍十方剎。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眾生。咸令離染,還得凈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這個地方的入不退地,譬如我們金頂毗盧派也有講:「思修常安果,親傳無為教。」什麼是常安果呢?什麼樣的果位才是常安果呢?這個常安果,不一定就是說「四禪八定」了就很安,其實這個常安果就是入不退地,不退轉了。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到了不動地,就不退轉了,這也是一種解釋。那麼就是阿鞞跋致,不會退了,這樣的意思。這是一個常安果,就是不會不安了,不會退轉了。

那麼,這個原文又是蓮池大師的,他說有人問他說:「逕在此土化導就好,有何不可?何必需要離開這個地方,然後再回來呢?」蓮池大師的答覆就是說「若不捨此」:不離開這個地方,則「墮落有分,化導何從」:誰會聽你化導呢?「若不往彼」:不往生的話,「自利未能」:自己都沒有辦法利益自己,「利他安保」:怎麼利他?「喻如貧人未見帝王,未蒙官職,則自尚饑寒凍餒之不暇」:還沒有見到帝王之前,自己都還沒有飯吃,「又焉能周給鄰里鄉黨乎」:你又怎麼去幫助你的鄰居、你的同鄉?「故知不願度生則已」,你願意度生「則必求西方」,這是蓮池大師的解釋。

最後是總申迴向,那個原文是這樣子:「願今禮佛、發願、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沒有這個第六項的話,因果是不圓滿的。「菩薩修行,必先迴向者。以若不迴向,則是人天果報。若能迴向,則成出世正因故也。」

那麼,他講三種迴向就是:回自己向他人;回因向果;第三個是回事向理。什麼是回己向他?就是說眾生無始以來所造的善業,都是為自己或是自己的家人、自己的眷屬。「今回此心,向于眾生。以己所修悉施於彼,願他得利,不求自樂。」這叫做回己向他。

第二種,講的就是說回因向果。「以無始來,但為人天福報,不求出世實果。今回此心,向於無上菩提。所修善業,悉用莊嚴佛果。是名回因向果。」

「云何回事向理?若見有眾生諸佛善法回向種種差別,則事不空。今回此心向於實際,能修所修,能向所向,二俱寂滅,是名回事向理。」

時間馬上就要到了,沒有多久的時間。作一個總結:兩位祖師,一個是作《西方發願文》,一個是注解《西方發願文》;他們苦口婆心,無非就是要叫眾生回家。回家就是如母憶子,子要憶母就可以回家。那麼,眾生不回家,就是有時候覺得好玩。

有一個師兄講一個故事很貼切:比如說我們一個小孩子好像Allen,他媽媽做菜,拿10塊錢叫他到外面的那個Talmage store 商店去買醬油。他拿了錢跑出去了以後,就到處去玩,Ukiah呀、三藩市,去玩了好久不想回家,覺得外面太好玩了,把家裡就忘了!但是,假如哪一天他想起來了,願意回家也就可以回家了。其實就是自己要如子憶母,願意的話,就能回家。

還有那個百丈禪師,他雖然是禪宗的大德,寫了叢林要則二十條。第一條當然是講: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但是,接著第二條,他也是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我們以前周六或周日有念佛的共修,那麼停了一陣子。最近男界、女界的法師指示:(同意的話)禮拜天的上午8點到10點,假如妳們願意負責的話,我們可以恢復禮拜天上午那個念佛的共修法會。這也是很多人期望的,一個很好的消息。時間也到了。阿彌陀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