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包袱,輕裝上陣

沙彌尼近紹講於2013年2月12日星期二晚 萬佛城大殿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上人,各位法師,各位佛友,阿彌陀佛!今晚由沙彌尼近紹來練習結法緣。今天是農曆初三,所以首先向大家問一聲新年好!

接下來先講一點關於禪七的感想。時間過得很快,冬季三周禪七已經過去快一個月了。就像之前幾位講法者所提到的,我也覺得這次禪七打得很法喜,相對去年打得比較輕鬆;也覺得有了一點進步,對漫漫修行之路多了一點信心;同樣地,禪七期間我也生起了很感恩的心,覺得禪七真是難遭難遇。禪七結束時我覺得很不捨,真的希望可以盡未來際一直打下去。

記得有位法師講法時講到有人在問:參禪是心地法門,為什麼我們要在這裡忍腿痛?我覺得那真是個聰明的問題,法師也做了很好的答復。為什麼說這個問題是聰明人問的聰明問題呢?因為我自己曾經就很愚癡地一直在腿上用功夫,忘記了在心地上用功夫。也曾經有幾次被當頭棒喝的經驗:就是從上人的開示中聽到或看到這句話 ––「參禪在心不在腿」,才慢慢學著把注意力放到心上。漸漸地,我才終於發現,和慢慢體會到,一句話頭真的像是一把金剛寶劍,一個問號一聲誰,的確是比較容易讓人精神集中。雖然我還是不懂得怎樣參話頭,但已經感覺到了話頭的威力了。

記得在禪七的時候,有一天,走在路上,遇到一位法師,她迎頭就問了一句,「你找到你了嗎?」我愣了兩三秒才反應過來,回過神來後不禁笑了,覺得這句話真是意味深長,讓人回味無窮。又有一天,一位法師跟我說,「我們在玩「找誰」的遊戲,這遊戲太有趣了!」她接著說,她是最近幾年才開始「找誰」的,以前太笨了,不曉得要「找誰」!

我覺得這可是前輩的經驗之談。可能我們有的人習慣於打坐念佛,打坐誦咒,等等,沒有嘗試過參話頭,那麼,可能可以試一試,或許會有驚喜,會有意外的收穫。

要不要參禪打坐呢?打坐坐在那裡是在浪費時間嗎?這個問題恐怕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而個人覺得其實不管是修什麽法門,參禪打坐還是可以作為一門常課,以培養增加自己的定力。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好比說修念佛法門的,念佛並不是用散亂心去念就可以了,而是要念到一心不亂。這個念字是沒有口字邊的念;是用心在念,不是光用口在念。持咒也一樣,要持到一心不亂。而當我們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持咒持到一心不亂時,其實也就和禪的境界相契合了。換句話說,其實法法都是心地法門,只是換個名字罷了;法法都是在以毒攻毒,只是用了不同的藥而已。而不管修什麽法門,其實都要經常提醒自己,要在心地上用功夫;因為如果心外求法,就是外道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參禪打坐真的是不容易的:腿痛的時候忙著在忍痛;腿不痛的時候或者昏沉打瞌睡,或者掉舉打妄想;而難得的清清淨淨,平平靜靜的時候,又擔心落入頑空的境界。

虛雲老和尚在禪七開示時曾經說過:參禪的先決條件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談何容易呢?我們在道場裡修行的人可能都覺得自己已經放下很多東西了。粗的方面可能放下了,可是微細的地方呢?而且,在放下的同時,是不是又撿起來一些新的執著呢?

我們來看看虛雲老和尚是怎樣定義「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他說:「不應隨一切幻事的生住異滅,而起欣厭,取捨,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樣,自然根塵識心消落,貪嗔癡愛泯滅。所有這身子的痛癢苦樂,飢寒飽暖,榮辱生死,禍福吉凶,毀譽得喪,安危險夷,一概置之度外,這樣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遠放下,叫做萬緣放下;萬緣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別不起,執著遠離,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體顯露,自是參禪的條件具備了。」

這一段中文說得很簡潔,但裡面包含的意思是很多的,值得我們細細咀嚼,慢慢體會。翻譯成英文顯得有點冗長,因為意思說得比較白了。總而言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很難很難做到;能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話,修行已經是很有功夫了。不過虛雲老和尚說,那才算具備了參禪的先決條件。

修行是很不容易的,因為我們管不住自己的心,因為我們的心很難調服,也就是制心很難;我們的心總是不知道滿足,總是向外馳求。佛陀有一次對他的弟子們說:凡夫的心,是很浮泛難調制的,對於各種事物,很容易就生起執著,而一旦生起執著,就很難放下。他告訴他的弟子們他自己以前生的故事,來說明心的難調制,特別是貪欲之心的難以調制。故事是這樣的:

從前有一個人出生於園丁之家。他長大後用一把鋤頭耕種一小塊地,種植蔬菜瓜果等,收成所得販賣後僅以糊口,過著很貧窮的生活。他的那把鋤頭是他在世上唯一的財產,除此之外他一無所有。他到哪裡都拿著他的鋤頭。有人覺得他拿著鋤頭的樣子就好像是森林出家人拿著錫杖的樣子,所以就稱他為「鋤賢人」。

有一天他想:「我過著園丁這種世俗的生活有什麼意思呢?我要放棄這種生活,出家到森林裡去修行參禪。那樣我會過得很安樂。」所以這位鋤賢人就把唯一的財產,他的鋤頭收好,出家成為一個森林修行人。

不久後,他開始想念他的唯一所有,他的鋤頭。他非常非常地想念他的鋤頭,無論怎樣努力,就是無法不想。試圖參禪打坐也沒有用,所以他就放棄了,還俗了。他還俗後又拿起鋤頭過起園丁的生活。

可是,過了不久這位鋤賢人又想修行了,就又把他的鋤頭收好,出家到森林裡參禪打坐。然後他又放不下他的鋤頭,就又還俗做園丁。就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總共發生了六次;就是他六次出家,又六次還俗。

在他第七次又發心要出家修行時,他終於醒悟到他之前來來回回六次,都是因為放不下那把已經破舊不堪的鋤頭。所以這次,他決定把鋤頭扔掉,徹徹底底,幹乾淨淨地,扔到大河裡去。那樣他就不會再還俗了。

他拿著鋤頭來到河邊,心裡想:「我如果看到這鋤頭落在哪裡,以後又會想要回來把鋤頭撈起來。」所以他閉起雙眼,拿起鋤頭在頭上繞了三圈,然後用很大的力氣,把鋤頭扔入河中。因為他知道從此再也無法找到這把鋤頭了,於是就像獅子吼一樣地大聲高呼,「我終於勝利了,我終於征服了。」這樣大喊了三遍。

這時碰巧當時的國王正好路過;國王剛平定了邊境的叛亂,勝利歸來。當他聽到鋤賢人勝利的吼聲時,就對他的大臣說:「聽,那是誰在大吼,『我征服了!』他究竟征服了誰?把那人帶來見我!」

當大臣們把鋤賢人帶來時,國王問他:「我剛打贏了戰爭,所以我可以稱為是勝利者,是征服者。你說你勝利了,你征服了。你究竟征服了誰了?」鋤賢人回答說:「大王,即使您征服了千軍,或是十萬軍,如果不能征服煩惱,那也算不上是真正的勝利。我的勝利是我抑制了我的貪欲心,征服了我的煩惱!」

鋤賢人邊說邊凝視大河,即時入了「水遍處定」,於是得大自在,開了大智慧。他上升虛空,坐在空中,向國王說法。國王聽他說法後,也滅除了煩惱,於是決定放棄王位和所擁有的一切,追隨鋤賢人到森林裡出家修行。

這個故事說明了,有兩點很明顯的:一是哪怕只有一樣的執著,只有對一樣東西的放不下,就足以阻礙修行的進步,足以讓人開不了智慧,何況是有很多的執著,很多的放不下呢?二是要放下,需要有破釜沉舟的決心和毅力;放下是徹徹底底,完全地放下,是沒有絲毫的顧戀的放下。

放下很難,制心很難,但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但願在新的一年裡,我們都能夠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在菩提大道上邁步前進!阿彌陀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