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感想

郭親敬講於2013年9月12日星期四晚 萬佛城大殿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宣公上人、諸佛菩薩、各位法師,及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今晚輪到親敬上臺和大眾結法緣,如有任何不如法的地方,懇請各位善知識慈悲指正。今晚我想和大眾分享的是我來聖城常住兩年的一些變化。

第一個變化,是讀誦《阿彌陀經》的變化。之前,我對誦經有非常強烈的個人偏好,我喜歡讀誦《金剛經》,在誦經方面我覺得只有持誦《金剛經》才算是修行,其他經典只是把它們作為課本用來去了解其中的道理。

所以當參加大殿的晚課時,幾乎每天誦持《阿彌陀經》,我心中就起了煩惱。我想我能從《彌陀經》中學到些什麽呢?為什麽要天天念誦呢?在讀誦《金剛經》時,對自己來說,《金剛經》中的每一句話都包含了無窮的涵義,不論重複讀多少遍,都不斷地會有新的體會。

從開篇起,「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一直到「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總是讓我覺得心曠神怡。彷彿時空已挪到兩千年前的祇園,微風時時吹動著菩提葉,世尊坐在菩提樹下,為諸比丘及與會大眾,靜靜地講述空的道理。

可是一打開《彌陀經》,即將上演的是黃金大地、琉璃、硨磲、瑪瑙,各種雜色小鳥、東南西北十方諸佛都現身,出廣長舌相,齊聲讚歎這片淨土,好熱鬧啊!我想讀一遍知道一下情況就可以了,可是《彌陀經》卻被列在晚課中,每隔一天就要定時讀誦一次。起初,我心中是極不情願的。每次打開《彌陀經》,我感到自己的心中充滿了煩躁、鬱悶、無法忍耐和抵觸的情緒。

這樣的情緒一度非常強烈,我很苦惱,為什麽我不喜歡讀《阿彌陀經》呢?我的心結無法解開。不管如何,總是要隨眾做晚課,隨著時間的推移,我也漸漸忘記自己的喜歡還是不喜歡。

大約在過了一年半左右的時間,有一天和平時一樣做晚課,打開《阿彌陀經》時,情況發生了變化。咦!怎麼突然變明亮了?我才猛然意識到,誦經時,曾經縈繞在心中的那種煩躁與沉悶不見了。從那以後,我發現自己做晚課念誦《彌陀經》時,開始進入一種較為穩定的狀態。

這種狀態是比較明亮而且寧靜的,時常會有淡淡的喜悅;尤其是在誦到諸大阿羅漢的名號和七寶池、八功德水這裡,不會再受琉璃、硨磲、瑪瑙,或雜色小鳥這些字句的影響。晚課時,大殿人多人少幾乎不影響到自己的心境。這種明亮而且寧靜的心境,與晚間最後的〈彌陀讚〉:「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相照應。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現在,也沒有再出現過起伏了。我多少是覺得有些驚喜的,因為心頭終於卸下了一個讓自己覺得沉重的包袱,這個包袱就是──我喜歡讀這本經,不喜歡讀那本經。

一年半,365天加182天等於547天,大約是547天連續不間斷的熏習,才使內在發生了這種轉變。我起初想,這是天天讀經,量變到了質變,要換著自己在家裡做功課,第一天就關門大吉了,永遠不會再去主動打開《彌陀經》的,更不可能持續547天都讀誦這本經典。後來更意識到這一年半中,不只是讀誦《彌陀經》這一件事情,這一年半中,在道場還做了很多工呢!還有早課、拜懺和法會,再加上不間斷的迴向和懺悔。如此滿滿的一年半,才卸下了一些些的執著,真是不容易啊!

接下來的變化是讀誦《華嚴經》的變化,在沒有來道場常住之前,我個人的喜好是讀《金剛經》和《楞嚴經》。有時候《楞嚴經》中所描述的一段或幾段經文,在《金剛經》中一句話就全包涵了;有時候,讀《金剛經》時,一句簡單的經文,忽然發現在《楞嚴經》的某處有詳細的解釋。常常覺得很妙、很歡喜的。

來到道場以後,就要隨眾讀誦每天早上七點到八點的《華嚴經》。其實,一開始我的心中也是有些不情願的。每部經典倘若只讀幾遍,都未必會讀出效果;就連讀世間的書,也有這樣的說法:「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一開始讀《華嚴經》時,我的面前就好像有一道無形的屏蔽,只見其字,不見其義。我心中就開始覺得很無奈。我想:咳!《楞嚴經》還沒有明白,就要讀《華嚴經》了,定還沒有得,為什麽要跳過去研究慧的境界呢?但是轉念一想,這是上人安排的功課表,其中不會有任何差錯的,我還是不要自己自作聰明比較好。

大約在讀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情況又開始發生了變化,我開始覺得《華嚴經》真是太妙!太妙!太妙了!籠統地來講,讀誦《華嚴經》正是在幫助我了解普賢菩薩十大願的第二條「稱讚如來」和第五條「隨喜功德」。佛的浩浩功德,盡虛空、遍法界,小如微塵的我,如何用自己的一雙肉眼去窺探佛的功德呢?因為佛的功德太大,大到無形無相,所以信佛難。

佛有多大?經書上寫到:三千大千世界都在毗盧遮那佛的一個毛孔中。那麼一個凡人,如何在他的內心中與佛建立起緊密的聯繫呢?一開始我是嘗試用憶念父母的功德,來憶念佛。讀過《父母恩重難報經》,得以知道父母對子女的恩德,做子女的傾盡全力,盡一生也無法報答的。

在讀了一年早上七點到八點的《華嚴經》後,我漸漸發現,整部《華嚴經》就像是在描述一位佛的成佛史,它幫助我較深層的去了解一位佛名號的功德。比如說:我平時持誦阿彌陀佛的聖號,在讀《華嚴經》時,就像在讀阿彌陀佛他是怎麼行菩薩道,做過什麽?想過什麽?這樣他就從一位無形無相的佛,變成了一位有血有肉的修行人了。

感恩大眾的聆聽,阿彌陀佛!

在〈一些感想〉中有 1 則留言

  1. 感恩郭居士的分享!非常細緻,真實的感受,給我這個不精進的人更多鼓勵。希望我可以變精進。阿彌陀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