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多為別人著想

周親如講於2013年12月7日星期六晚 萬佛城大殿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蕯、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我是親如。最近讀到兩個故事,讓我深深的軆會到為什麽我們應該凡事多為別人著想?

第一個故事的題目是輸與贏(真正的高手),是左宗棠下圍棋的故事:

左宗棠很喜歡下圍棋,而且是個高手,他的屬僚皆非他的對手。有一次他在出征的路上穿了便服出巡,看見一個小茅屋,橫樑上掛著「天下第一棋手」的匾額,左宗棠入內與茅屋主人連下三盤。

主人三盤皆輸,左宗棠笑著说:「你可以把那匾額卸下來了!」隨後自信滿滿、興高采烈的走了。

過沒多久,左宗棠班師回朝,路過此處,又好奇的找到這間小茅屋…赫然看見「天下第一棋手」之匾額仍未拆下,左宗棠又入內,與此主人下了三盤。這次,左宗棠三盤皆輸。大感訝異,問茅屋主人何故?主人答:「上回您有任務在身,要率兵打仗,我不能挫您的銳氣。現今,您已得勝歸來,我自然當仁不讓。」

這位「天下第一棋手」是真正的高手,他能勝,而不勝,有讓人的胸襟;能贏,而不必贏,有善體人意的心。他是一個很好的「凡事多為別人著想」的典範。

第二個故事是個在日常生活中都可能發生的故事:

羅曉蘭在公車站看到一男一女用手語交流。讀大學時,羅曉蘭當過三年義工,曾去聾啞學校服務,能熟練地用手語交流。她看出,女青年是在問路,男青年用手語說他不知道。羅曉蘭用手語告訴他們。上車前,羅曉蘭留下了自己的電子郵箱。

第二天,羅曉蘭收到了男青年的電子郵件。他叫吳天宇。羅曉蘭很認真地囘覆了郵件。後來,兩個人就開始在網上聊天。接著開始約會,雖然總是用手語交談,羅曉蘭卻絲毫不覺得溝通有障礙。漸漸的,羅曉蘭發現自己喜歡上了吳天宇,而吳天宇,顯然也很喜歡她。轉眼一年,一個晚上,吳天宇捧著一束玫瑰,用手語問羅曉蘭:「你願意做我女朋友嗎?」

羅曉蘭既驚喜又矛盾。她請求吳天宇給她一點時間,她要說服父母。不出羅曉蘭所料,父母得知此事後大發脾氣。羅曉蘭告訴他們:「他很優秀,他非常樂觀,生活和工作的態度都很積極,凡事總為別人著想,比很多正常人強百倍。聾啞人也是人,也應該擁有美好的愛情。他給我的愛,我要用一顆知足感恩的心去囘報!」

一天傍晚,忐忑不安的羅曉蘭帶著吳天宇囘家。在公車上,吳天宇用手語說:「我會告訴你爸爸媽媽,我要好好照顧你一輩子!」羅曉蘭感動得要流下眼淚。

一進家門,羅曉蘭告訴父母:「這就是吳天宇…」没想到,語音剛落,她做夢也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吳天宇扔下手中的禮品,緊緊抱住羅曉蘭說:「你會說話?」而這句話,也正是羅曉蘭想問吳天宇的。在場的四個人全都驚呆了,羅曉蘭突然喜極而泣。原來,吳天宇也一直以為她是聾啞人,但他還是深深的愛著她。

故事裏的這對青年男女,實在很難得。自己不是聾啞,非但不在意對方的殘障,還一直没有讓對方知道自己不是聾啞,以免對方產生自卑心。這真是凡事多為別人著想的另一個好典範。

一般人聼到「凡事多為別人著想」這句話時最直覺的反應是:「那我呢?誰會為我想?」其實,因為我們都是一軆的,大家都好,自己才會好。例如前面左宗棠下圍棋的故事,如故事裏的那位「天下第一棋手」,無法做到「能勝,而不勝,有讓人的胸襟」;没有考慮到如果左宗棠真的因為輸了棋、挫了銳氣而打了敗仗,說不定對這位贏了棋的「天下第一棋手」也不利。再者,如果每個人都「凡事多為別人著想」,每個人的我見、我執也因此減到最低限度,每個人自然變得自在多了,天下太平才有希望。

普門品告訴我們觀世音菩薩度人時,是依據這個人應以什麽身得度,觀世音菩薩就現什麽身而為說法,這就意味著觀世音菩薩總是先為被度的人著想,應該是我們最好的典範。

道理懂了以後要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才有用。大家也許可以想想看,自己在每天的生活中可以從那裏著手學習「凡事多為別人著想」?假如你是學校的義務老師,當你覺得學生不用心時,你是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慈悲,知道這學生一定有什麽事讓他分心,和她談一談,與其有「你怎麽連這麽簡單的都不會!」之類的話脫口而出,傷了學生的自尊心,久而久學生會開始自暴自棄。這絕不是我們辦教育的目的。

學佛人都清楚我們除了要去除自己的煩惱,很重要的是盡可能不要使別人起煩惱。所以,避免製造更多惡業最好的方法就是凡事多為別人著想,處處結善緣。也就是說,我們所有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必須非常謹慎,確保帶的是正向的能量,不會使別人起煩惱。但我們習性難改,每當不如意時,顧不了是否使別人起煩惱,常常傷人的話就像脫繮之馬,接二連三的說個不完,怎麽能結善緣?怎麽能不造業呢?

如何改習性呢?我們可以借用一個很有效的方法。這個方法是美國知名牧師威爾•鮑溫(Will Bowen)想出來的。2006年,鮑溫牧師發起了一項「不抱怨」運動,邀請每位參加者戴上一個特製的紫色手環,只要一發現自己抱怨,就將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直到這個手環能持續戴在同一隻手上二十一天,完成連續二十一天不抱怨、不批評、不講閒話的目標為止。

不到七年,全球就有106個國家、超過1千萬人熱烈響應鮑溫牧師的「不抱怨」運動。很多人發現,持續二十一天沒有抱怨,結果真的有好運降臨,例如,與他人的関係變和諧了、健康狀況改善了、事業比較順了、整個人變得比較樂觀了、等等。

練習不說會使別人起煩惱的話也是一樣。必須隨時觀注,每次開口前先想一想,這句話出去是否會傷到對方?例如父母罵孩子,都自認為是為了孩子好、是為孩子著想,但如果聲音很大或用詞尖銳,孩子是感受不到父母的関愛的、是聼不進去的,反而很生氣、起煩惱!所以在話出口前,想想是否能換個方式或語氣?如果我們習氣來了,没想就已脫口而出了,那就得立刻把手上的紫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看看一天要換多少次,又須要多久才能持續戴在同一隻手上二十一天。相信到那一天,您一定已變成一位「凡事多為別人著想」的人了。到那天,你會深深軆驗到當我們真能「凡事多為別人著想」時,我們自己也已提升成一個與那位「天下第一棋手」一樣的真正高手了。和觀世音菩薩一樣,充滿了慈悲心。阿彌陀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