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一個幸福的人生(二)

葉祖堯博士、周瑞芬居士講於2015年2月7日星期六晚  萬佛城大殿


周瑞芬居士阿彌陀佛!佛菩薩、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們、各位善知識:我是親如,我的同修是親法,我們今天在這裡繼續上星期六的報告。上星期六我們介紹了幸福的定義是一種“自在”的心態、一種“不被外境所轉”的心態。今天我們繼續介紹“如何打造一個幸福的人生?”

人生基本上就是一連串我們與周邊人、事、境的關係,所以和睦的關係是得到幸福極為重要的因素。如何建立和睦的關係?就是要知道我們對每個關係的理想是什麽?每個人最重要的關係是跟自己的關係,跟自己有良好的關係,與周邊的人事境才會有和睦的關係。如何與自己建立和睦的關係? 第一,我們要先認識自己。然後要能接納自己,最後要提昇自己。

我們後面會解釋一下。我們常常就是好像忙忙碌碌的,過了一天又一天,小學畢業、中學畢業、大學畢業,然後結婚生子,然後就這樣子一直忙下去,從來不知道自己是誰。

史提芬·寇維寫了一本書,是《七個最有效的習慣》,他後了加了一個,第八個習慣,那第八個習慣就是—「認識自己,聽到內在的聲音」。他就說:「先看看社會上需要什麼,是有些什麼需要;然後呢我有沒有那個才能能夠來滿足那個需要;然後我會不會喜歡去做那個工作,可以來滿足那個需要;這件事情對我是不是有價值去做。」所以,從這四項,他覺得我們就可以聽到自己內在的聲音,找到我們自己是誰。當然這個只是非常淺顯的—我們這些只是教社會上一般的年輕人的方法,因為他們都年紀還很輕,我們在佛學裡面要找到自己是誰是另外一回事,是另外一個層面。

現在我們來講講怎麼接納自己,我們先認識自己以後,怎麼接納自己?「外在的世界只是我們內心世界的投影.」

你有沒有碰到過一些人,他們本身很自卑,當他們是個很自卑的人,他常常覺得別人很驕傲,好像別人總覺得他們自己很棒。其實,這兩個是相應對的,當我們自己覺得自卑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覺得人家有點驕傲。但當我們不能接納自己的時候,我們有時候懷疑別人排擠我們,其實常常只不果是我們自己內心的一個反射。

有的時候缺乏自信心,常常覺得自己不行,所以在外面社會的環境裡面,常常覺得我一定要去討好別人,我才有辦法提升。不曉得各位有沒有想到過,我們要先學會接納自己,先對自己好,別人才會對我們好。在外面公司的環境裡面,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一些人因為很缺乏自信心,所以就總是覺得別人不接受他,其實,我們要自己先接納自己。

我們現在先看看我們怎麼樣接納自己,我們為什麼會有困難接納自己呢?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經驗,我們在外面給年輕人談話的時候,我們常常發現。舉一個例子來說,有個人他發現自己有個不好的人格特性,比如說,他的朋友說:「你是小氣鬼,你什麼事情都很小氣。」所以,他就覺得這個是不好的。他發現自己有個不好的人格特質,所以,先下意識地否認自己有這個人格特質,就說:「我並不小氣。」;然後找個藉口來為自己辯論,再來呢,努力地把這個人格特質藏起來,不要人看到,因為我認為這個是不好的人格特質。然後就去做別人認為好的,例如別人說我是「小氣鬼」,我就要裝成不是小氣鬼,然後就不能做我自己。最後呢,因為我不能做我自己,對自己開始不能接納,不喜歡自己。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說,你在公司裡面跟一個朋友去吃午飯,你平常是喜歡去那個經濟實惠的地方,因為那個地方又好吃又便宜,那為什麼不要去;而這個朋友正好是一個喜歡豪華的人,他不管,他專門要去那個最豪華的飯店,不管價錢多貴,他也要去。所以,你要去便宜的、經濟實惠的,他要去豪華的,所以呢,他就叫你「小氣鬼」,你就覺得不舒服。

我們下面來看一看,我們怎麼樣子來針對這種情況來做一些學習,怎麼樣來學習接納自己。

第一,我們要知道,所謂的優點跟缺點常常是一個銅板的兩面,一體的兩面,所以,不見得就是好或壞。要很客觀地來審視、來觀照內心的感受,看看這個到底是個什麼感覺。也不要馬上批評自己、也不要要求自己馬上要改變。好好地冷靜地想一想,徹底地了解這個所謂的缺點的來源來自什麼地方,好好地分析決定這個行為真的需要改嗎?因為經過了這一整套的分析、了解,做了一個決定,所以以後就不會怕被別人批評了。

就拿剛剛那個例子來說,你要了解,其實小氣說不定正是浪費的反面,不一定是壞啊。所以好好想想看,這人格特質真是壞嗎?我需要馬上改變嗎?從小我就覺得節儉不是一個壞習慣啊,我為什麼要改成浪費呢?因為他從小長大,父母就是很節儉,所以節儉是好習慣,不需要浪費,所以他就決定:不改!當你真的去思索過、去體驗過、去想過,以後人家再說的時候,你就不會照他的方法去做。

我們認識自己、我們接納自己以後,我們還是會發現自己還是有缺點,我們不是聖人,其實我們還是有缺點的,我們還是有些習氣、毛病、想法、格局,都是需要改的。所以我們還是要努力去把我們認為不好的習氣、毛病、想法改了。要改,想起來蠻簡單的,但真是說來容易做來難。

我們通常告訴年輕的朋友有一些方法,我們在這裡簡單地說一說:一個是我們檢討自己某一些地方是不是可以改進,然後我們有一個所謂的「優點小冊子」,就是把別人的優點、自己的優點寫在一個小冊子,然後用這個鼓勵自己。「紫色手環」是一個幫助我們去除抱怨的習慣的一個方法。

我們剛剛說,人生基本上就是一連串我們跟周邊的人、事、境的關係。所以我們一般人生活裡面有些什麼人啊,通常父母、兄弟姐妹、同學朋友、同事、老師、親戚、配偶,對不對?

現在的年輕人,完全不知道我們應該報父母養育之恩,所以我常常就跟他們講為什麼。我們現代人,不要說年輕人,一般人,都是孝「子」、孝「女」,但是孝順誰呢,就是孝自己的子女,而不是孝順父母。因為多半的人都不曉得,父母是花了多少心血把他們培養長大。

常常不知道,當一個媽媽懷孕的時候,懷孕九個月,常常是非常辛苦,有時甚至於像生了一場大病;當你生下來的時候,也不會吃,也不會喝,奶瓶、尿片、教你走路,樣樣都是很辛苦的。然後你大一點,要送你上學,看你的功課;再大一點,要花一大堆錢送你上大學;然後說不定你要結婚,又要給妳嫁妝,所以父母是花了很多的心血。

下面是親密關係。為什麼50%的婚姻最後都離婚呢?因為大家對於婚姻沒有正確的認識。

上面左邊這張照片,是最有名的童話故事似的婚禮,這是英國的王子,跟他的新娘子,有些人以為這個(婚禮)就是婚姻,這個不過是一個婚禮而已,不是婚姻。右邊這張照片才是真正的婚姻,每天柴米油鹽醬醋茶,要怎麼樣子把小孩子帶大,天天吵、天天吵,那個才是真正的婚姻。

我們跟同事、同學的關係又是什麼呢?

左邊的照片就是那些很好強的人,什麼事情都要最棒,就是踩在人家身上、踩在人家頭上就這麼爬上去,這種人世間非常的多;右邊這些很可愛的小鳥,下面這個翻譯就說:我們都是只有一個翅膀的小鳥,我們要能夠飛,就要靠其他的小鳥一起來飛,我們才能飛,所以我們是要有這種和睦的關係呢,還是……

我們這邊很多法師都是在學校教書,你們都是老師,我們不管是老師也好,父母也好,我們怎麼樣在教我們的孩子,我們跟他們的關係是怎麼樣,我們有讓他們「做他們自己」了嗎?

上面這個表格左邊這欄就是掌控式的老師和父母,右邊是那欄是啟發性的老師和父母。

左邊的掌控式的父母和老師,就是要管教!管教!管教!什麼事情都是管教、處罰、管教。可是右邊這種啟發性的父母呢,他們認為打罵是會傷自尊心的,所以我們要好好地給他們解釋說明,以後要怎麼樣子做,以後不要再犯同樣的錯,可是不要用打、不要用罵。

下面是用一個圖畫來說明怎麼樣子可以達到共識,不是只有在一個組織裡面達到共識很重要,我們在一個家庭裡面,只有五個人,三個人的家庭達到共識也很重要。

這個圖説明要有一個願景,中間這個綠顏色的就是願景,然後要有價值觀。願景是「我要創造一個什麼樣的關係?」,價值觀就是說,「這個關係對我的意義是什麼?」左邊這個目標/策略是「如何來調整目前我在這個關係裡面互動的模式?」。

我跟各位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在臺灣有一位相當成功的教授,她相當棒,可是她的人際關係都非常的差。她跟她的媽媽已經不曉得有一兩年沒講話了,她媽媽住在北部,她住在中部,她都不回去看她媽媽,她媽媽已經八十幾歲了。她的先生也是一位教授,事實上位置比她做得還高,可是她認為那個先生也是不行,所以她跟他的關係也不好。好笑的是,她告訴我:「我的先生只不過是我們家的長工。」她有個弟弟,跟她的關係也很糟糕,她也覺得那個弟弟不是很成功,也不是很好。所以,我們跟她講的時候,我們說:「妳事業這麼棒,做得這麼好,為什麼妳的關係都這麼不好?」後來才曉得,問題是她的「願景」,她沒有想過願景,她糊里糊塗的願景就是說:「我要比誰都棒!」。

跟她媽媽,她媽媽大概沒念過多少書,所以也不認識多少字,她是博士,又是教授,她平常回去看她媽媽的時候,她媽媽就喜歡去逛街,她說:「多無聊!逛街一點沒有成就!而且逛街也不買東西,很無聊!」她的先生也是一樣,她也看不起他。後來我們才說:「妳想想看,妳這麼成功的一個人,關係這麼差,這樣過一輩子妳會後悔嗎?尤其像妳媽媽已經八十幾歲了,她走掉的話,妳會感覺怎麼樣呢?」

她那時候才想一想,後來她說:「哦,也許我應該照這個方法,來對每一關係來下一個定義,我跟媽媽關係,我希望是什麼樣?我跟我先生的關係,我希望是什麼樣?跟我弟弟的關係,希望是什麼樣?」她定義以後,她就去跟他們分享。後來她每個禮拜都去北部看她的媽媽,她媽媽要逛街她就去逛街,就陪著她逛,一句怨言也沒有,她媽媽也因此很開心。幸虧如此,她媽媽一年以後就走了。

跟她的先生也是一樣,因為跟她的關係是如此的不好,那個時候另外有一個女朋友,每次去看女朋友回來她就跟他吵架。想過了願景以後,她就跟她的先生說:「我知道你在這裡不開心,所以你要走的話,隨時都可以走。」沒想到,她跟她的先生這樣子溝通以後,她的先生再也不走了。跟她的弟弟也是一樣,關係變好了。

所以,你可以看到,當你仔細想一想,人生到底是什麼?人生就是 在事業上的成就嗎?還是你所有的關係有一種成就?所以,假如我們對每個人、每一件事情都這樣想一想的話,我相信我們這種生活品質一定會提升。

所以,幸福是一種自在的心態,是一種不被外境轉的心態。 

葉博士有沒有問題?最後講「如何轉境?」

上次我們談到甘地的故事,從一個非常驕傲的年輕律師轉到一個自在的領袖,我們也談到他這個轉化過程是什麼。

我們上次談到甘地他的自在,談到自在的因素就是用四個字「靜、敬、凈、勁」,你先要靜下來,諸葛亮也談到靜的力量,對不對?靜下來你才可以看到周邊是什麼的情形,靜下來看到問題在哪裡,尊敬到周邊的情形才可以看到問題的原因在哪裡。假如很清淨的話,你會看到一條走出去的路,看到以後,才可以有決策,就起勁。我們講這個也是用佛法的精神講苦集滅道而已。

我們假如把它再往外面解釋一下,”自在”也就是一個真誠人的本質,包括心平氣和、謙虛、開放、願景、使命感、有勇氣跟堅持。有這些條件,你才可能把境轉了,這個轉境的方法不僅是限于一個個人的方面,也可能是一個團體。就像剛剛親如講的,我們要講關係的話,跟自己的關係,跟周邊的關係,都是要看我們怎麼去對待。

我們剛剛講要自在。可是自在是容易講,真正發生在你身上的時候,你能自在嗎?假如你像甘地一樣,在火車上給人家丟到車子下面,你能自在嗎?在功,名,富,貴前?在生,老,病,死前?

上面這三位人都被診斷是末期的病症,左上方這位是一位大公司的總裁,五十三歲的時候,被診斷腦癌;右邊這位是一位教授,他有帕金森癥;下面這位是露易絲·海伊,上次Priscilla談到她的故事,末期乳癌。所以在座的各位,你們假如被診斷得到末期癌症的時候,你能自在嗎?你做什麼打算?

現在簡單的介紹一下,他們怎麼處理這種壞的消息?我先講左上方這個故事。面對癌症就像他面對公司任何的事情一樣處理,他開始說:「OK,我還有什麼事情是我走以前必須做的?」—因為醫生給他三個月,他說:「三個月我能做什麼?我不能做什麼?」

他最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帶他十四歲的女兒到捷克的首都,那已經都計劃好了,可是,三個月,他沒辦法做。後來他就說:我的朋友,我的親人,我怎麼對他們說再見呢?什麼時候說?

他把他的整個關係裡面,比較重要的,有一千多位,他把他們分成五個同心圓,最外層的是關係最弱的,最內層的是他的家人。可是他當時他就覺得他不知道,把關係最重要的留到最後說再見,是對還是錯的一個決定。因為,他不知道他最後的情形會怎麼樣。他寫了一本書,把他整個過程寫下了,他那本書裡面最重要的訊息是:你如果想做一件事情,現在就做,不要等!他的書的名字叫《追求日光》。

在右面的這位教授他決定要用不同的方法走。他希望他最後三個月,給大家上最後一堂課,所以他每個禮拜二與他從前的一個學生,有一個面談:包括他知道的人生百態,他都告訴他的學生。他的學生以後就把這本書發表:(星期二跟莫瑞教授見面),這是一本暢銷書。

他說:「我要活的時候,我不要死的時候人家給我有葬禮,我要自己葬自己!」所以,他請了很多朋友來看他,然後說:「現在就是我的葬禮,你們要講什麼話,關於我的話,你現在就講,我要聽!」

這兩位都很自在,莫瑞教授每天早上給他自己十分鐘哭,說:「為什麼輪到我是這個樣子?!」他看到鐘走到十分鐘,他又說:「 OK!今天十分鐘已經過了,我今天要開始是一個快樂的人!」雖然他們能夠自在,但是他們還是接受醫生的判斷。

另外這位露易絲·海伊女士,可是她不接受醫生的判斷,她決定自己改造自己,結果她的癌症好了。這兩位根據醫生的判斷,接受醫生的判斷,按期死的。

那麼我想用這個方法來看看,自在的力量來解決不同的問題,那這個「靜、敬、凈、勁」,靜是說我安靜下來,我可以看到、知道有問題;因為我能夠恭敬聽別人的話,或者願意看別人的東西,我會看到問題的原因在哪裡;我如果從大局看,然後最後我能夠決定、決策怎麼來走;所以,這四個是一個重疊的、復原的方法 如下圖:

我現在要跟各位介紹一個故事,因為我們已經講了個人的故事,我想講一個學校的故事.在中國雲南省騰衝縣的第一高職中學的故事。

這個學校是我父親在抗戰的時候創立的一所學校。我父親從小是很窮,所以他唯一可以從貧困走出來,是加入軍隊,所以他很小就加入軍隊。可是他加入軍隊以候,他從來沒有忘記過他自己多窮,多困難的時候。所以在他軍旅生涯裡面,他創立了三所學校,這個是其中一個。我現在講講,我們怎從開始認識到現在,如何把幫助校方推進改造。下圖是這個校園一景。

2005年我們去訪問的時候,學校很艱難,因為學生家長其實都不願意把學生送到學校,因為家長都是窮人,家裡走出一個人,他們家裡就少了一個做事的人。那時學生有三千位,每年每位老師都要騎著腳踏車到鄉下去招五位學生,他們老師要沒有去招到學生的話,這學校還不見得開得下去。

我們當初去訪問這個學校的時候,校長希望我們捐一個樓,紀念我父親,可是我覺得我們需要做一個分析,看看捐樓有沒有用。我們做一個很簡單的分析,做學校的強項跟弱項,機會跟危機,然後看看學校總體的情形如何如下面三個圖?

强項

弱項

  • 歷史悠久
  • 好願景
  • 領導班子強
  • 地利
  • 自信不足
  • 師質低
  • 擁擠
  • 設備差

機會

危機

  • 機場將開
  • 緬玉入口処
  • 反侵略中心
  • 旅游業將起飛
  • 學生想入大學
  • 貧窮家不願孩子上學

那麼它最大的危機是學生自信心不足,學生其實不想上這個高職,他們想上大學,然後,貧窮家不願意孩子們上學。所以,根據我們這個分析,我們就訂了一個策略:第一個是,我們成立一個清寒獎學金;另外一個是成立一個創意大獎。

在中國,因為這是縣級的一個職業中學,在2005年的時候,非常不被重視,因爲中國縣是最低級別的行政區域了,縣、市、省,然後中央政府,中國一共有兩萬多所高職中學,在縣級就是很底下、很底下,根本沒人注意到的。我需要給大家看看,六年以後的成績單是怎麼樣。我們在2011年的時候(我們每年都回去),我們發現學生跟我們講話已經完全不一樣。在2011年我們跟學生講話,他們都開始說:「我們先要去公司做事,做三年事,拿到執照,然後我們這幾個朋友要成立一個公司。」跟從前我們五年以前、六年以前見的學生已經完全不一樣。他們是六年以後,升級變成全中國500強,全中國有兩萬多所高職,而他們只是一個縣級的高職。

他們學校六年以後的就業率是全部百分之百。也就是你進去就有事情,而且,外面的人來招學生的時候,他們是一班一班地招,他不能一個一個的招。不能我要這個學生,不要那個學生,你要就要一班,不要別人要。他們在這六年裡面,他們得到1.1億人民幣的投資,學生從3000人到7000人。

在2001年他們畢業以後,薪水是1700人民幣,他們新的老師薪水是2000人民幣,假如你是一個文科的大學畢業生,,你在那個城裡要找事情的話,你的薪水是800人民幣,比他們少一半。學校成功原因是在六年前做分析時看所有的附近可以借力的地方如下圖所示:

2011年初,六年以後,我再去拜訪的時候,校長跟我說:「我們現在已經是500強了,什麼時候可以進入100強?」所以我告訴他:「你要進入100強根本沒有希望,可是你可以有一個比100強還要好的方法,直接由高級職業學校,變成大專。」所以,從那裡開始,我們就計劃怎樣變成大專。

在2011年的秋天,我們為全部的老師做了一個整個的領導力的培訓; 2012年正好是騰衝光復日,也是一個很大的聚會,我們就利用那個時間成立辦一個研討會,然後,同時學校把我父親的銅像也推出來,在那個時候,我們請了很多人來看參加。在2013年秋天,它就變成有兩塊牌子,變成既是高職也是大專,很快地轉型到一個新的境界.在一個S-曲綫還沒有完成,就開始另外一個S-曲綫,這就是「靜、敬、勁、凈」一直都要往前面走,這是我們這個親身轉境的故事,跟各位分享。

在下面這圖中.最上是我們東部華嚴精舍的青年會又開始了.這一群年青人非常熱心,很期待他們.左下方是為騰沖高職230位老師的培訓的結業照.右下方是為50多位靈修團體主要管理團隊五天工作坊的結業照. 我們走的時候,他們每個人都抱著我們哭,這個是很感人的時候。我們一直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們是希望把佛法的精神能夠傳達到不同的人群,以他們聽得懂的語言講給他們聽。我們現在多半是和一些年輕人在一起,以日常生活的故事把佛法的精神帶給他們,這是我們只是在做一種翻譯的工作,希望大家出去以後講法的時候,也能夠根據不同的族群翻譯成他們聽得懂的語言。

最後,各位有沒有問題?沒有問題的話,謝謝各位!阿彌陀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