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七灑淨開示

方丈和尚恒律講於2015年10月24日星期六晚  萬佛城大殿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gy57

師父宣公上人、各位尊敬的法師及善知識:阿彌陀佛!歡迎大家回到我們的家—萬佛聖城,一起來慶祝觀世音菩薩出家日的法會和即將來臨的觀音七。

談到出家,或許有人就會問:「為什麼人要出家呢?」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的出家的因緣不一樣。譬如說,有人是自願出家;有的人卻是被逼得出家—就像我們所知道的「三車祖師」的故事和孫陀羅難陀的故事。所以,很難一一詳細地講述清楚。

但若從解脫的觀點來講,大略可分成五種:第一種,是出世俗的家。就是捨離了在家人的身份和生活,譬如說從在家居士變成為出家的僧人,也就是說,把在家人的身份和生活換成了出家人的身份和生活。我們都知道,在家居士持戒唸佛可以往生到極樂世界,也可以行菩薩道,那為什麼還要捨離在家人的身份和生活換成出家人呢?

在《大智度論》卷十三,對這個問題有很客觀的回答,是這麼說的:雖然出家或是在家都可以得度,但是在程度上有難易的不同(有困難和容易的不同)。在家居士必須經營世間的各種事務,但是如果想專心修道的話,那所經營的世間各種事務就會荒廢了;相反,如果想專心經營世間的各種事務的話,那道業就會荒廢了。所以,在家居士一方面想要成功地經營世間的事務,而另一方面,又想要在修道上與法能夠相感應的話,這是很難做到的。如果能夠捨俗出家的話,就能避免種種的紛爭和惡緣,專心向道,修道容易成就。

我們從這裡可以知道,出家能提供殊勝的修道因緣,所以出家是容易修道的。這在其他的宗教也有類似的情形:譬如說道家的道士們、印度教的苦行僧、天主教的神父。但這也並不是說,出了家修道就一定會是一帆風順。事實上,有些人會覺得出家修道也是很辛苦的,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有不同的因緣,所以,感受也就不同了。這裡給大家提供佛陀時代的一個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從前,在舍衛國有一個人,聽說跟佛出家修道是非常殊勝的,於是就讓他的兒子出家,希望他能夠侍奉佛陀,而佛陀也很慈悲地就度了他的兒子出家了。但是,佛陀觀察了這個弟子,發現他心中妄想太多了,這也許可能是他被他的父親逼著出家造成的。所以佛陀就叫這個弟子每天掃地,希望他能積一點功德,藉由這體力的勞動,把他心裡的妄想也掃乾淨了。

但是,這個弟子卻覺得掃地太辛苦了,就還俗跑回家了。當他的父親看到他回家來,就對他的兒子說:「只要你同意繼續再出家,從今以後我來替你掃地。」於是,父親和兒子一起又回到到祇桓精舍。當兒子看到精舍裡是那麼的清涼和清淨,不像俗世裡充滿著欲望和煩惱,他感受到了一種內心的寧靜,自然生了歡喜之心,於是就說道:「我寧願自殺也要出家掃地,永遠不再還俗了!」於是他又出家了。但他後來不久就往生了,生到了天上了;然後,他又回來佛陀這裡,請佛陀為他說法,而立刻就證得了須陀洹果(也就是初果)。

有的比丘不明白這個前因後果,就很好奇地問佛陀說:「為什麼這個天人能夠這麼快就證果了呢?」佛陀答:「他在過去也是你們的同修啊!因為不堪忍受掃地的辛苦就還俗回家了;而他的父親答應代他來做工,逼迫他再出家;當他回到寺裡的時候,見到寺裡的清淨,隨即生了歡喜之心;命終之後生到天上,後來又來到我這裡,聞法後,就自然證得了道果。」

從這個小故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出家不僅僅是捨離了在家人的身份,換了一個出家人的身份,同時,出家也提供了良好的修行環境,種下了解脫的金剛種子,這是非常重要的。雖然,在這一世不能得到殊勝的利益,但在未來世當中,必能獲得大利益。在《優砵羅華比丘尼本身經》中也說到一個類似的故事,在這裡想跟大家一起分享。

當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女子出家修道;修行多年之後證得了阿羅漢果,具足六種神通。這位證果的比丘尼經常到城中的貴婦人家中,以佛陀的法語來勸說這些身份高貴的夫人來出家修行。但這些貴婦人都回答說:「我們個個年輕貌美,充滿活力,是很難守得住佛陀的戒律的。如果我們出家,卻又耐不住孤獨寂寞,恐怕就會破戒了;一旦破戒了,那就會墮入地獄之中,受各種處罰,那怎麼可以呢?」

這位證果的比丘尼見她們有所顧慮,就說:「那還是一定要出家的!如果不幸破戒,那就破戒吧!入地獄就入地獄吧!這是因果的報應,但最後還是可以從地獄中出來的!」聽到她這麼說,這些貴婦人都笑她說:「到地獄去是受罪的,妳居然告訴我們入地獄就入地獄啊,最後還是會出來的!」

這位阿羅漢比丘尼就說:「我在過去生中,曾是女演員,經常因為戲中角色而穿著各式各樣的戲服。有時也會穿著比丘尼的衣服,嬉笑一番,供觀眾娱樂;但也是因為這個因緣,後來在迦葉佛出世時,我就能夠出家修行。」然而,我當時自認容貌端正,聰明過人,所以驕氣傲慢,出家後不久就破了淨戒,所以死後就墮入地獄受種種的罪苦。我受完地獄的果報之後,又轉世為人;因為過去生中有受過戒的因緣,所以,今生能夠追隨釋迦牟尼佛而出家修行,最後證得了阿羅漢果,具足了六種神通。

我們從這個故事當中可以知道,一個人出家受戒雖然破戒,但是因為有受過戒的因緣,未來還是可以繼續修行,證得阿羅漢道,這也是出家受戒修行特別殊勝的因緣。否則,人如果沒有受戒,就很容易造惡業,死後墮入到地獄之中;等到地獄的果報受完,出來以後又受過去惡習氣的影響,還是繼續作惡,死後還會墮入地獄;這樣生生世世墮入地獄,循環不已,實在是很可憐的。所以,我們若有受戒的因緣就要把握,要勇敢地去受戒。

譬如說,明天早課後有傳授「八關齋戒」的法會,下午有傳授「三皈五戒」的法會;在座的各位善知識們,若您的因緣許可的話,就誠心去求受戒,然後好好持戒,必定能夠獲得大利益。

第二種,是出欲界的家。就是捨棄世間的享樂,也就是出五欲的家,放下財、色、名、食、睡的執著。

第一種出世俗的家,不一定就能放下了財、色、名、食、睡的執著;出家後必須還要再出財、色、名、食、睡的家。所以,宣公上人告訴我們:人要修道,就要將基礎打穩;想要了生死就要做作些功夫。什麼功夫呢?就是格物、誠意、正心、修身。什麼是「格物」呢?就是要革除物欲,革除自己的私欲雜念;物欲包括一切財、色、名、食、睡的欲,你都要將它革除了。從上人這段一針見血的開示,我們可以了解到上人教導弟子的苦口婆心。接下來,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公案。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對當時在場的一萬兩仟名比丘們說:利養是一個大禍害,能夠製造障礙和困難,甚至也會打擾了阿羅漢的修行。就有比丘問:利養會造成是什麼樣的障礙呢?佛陀說:利養的禍害足以破壞皮、破壞肉、破壞骨,乃至破壞骨髓,這是怎麼樣的破壞呢?

所謂「破壞皮」就是破壞了持戒;「破壞肉」就是破壞了禪定;「破壞骨」就是破壞了智慧;「破壞骨髓」就是破壞善良的思想。這些比丘們聽了佛陀的話之後,全都只留下六件必需的物品—就是三衣一缽、坐具、飲水用的漉水囊,這就是所謂的「比丘六物」,而在空閒處、寂靜處專心地修行,不再接受其他任何的物品了。於是佛陀就讚歎他們—根據經典說,佛陀讚歎他們之後說了一些話,這些人一個接一個都證得了阿羅漢果。

那佛陀是怎麼說的呢?佛陀就稱讚他們說:好啊!好啊!能夠這樣修持清淨的佛法,這是少欲的法,不是多欲的法;這是知足的法,不是不知足的法;這是樂於寂靜的法,不是樂於混亂喧鬧的法;這是精進的法,不是懈怠的法;這是正念的法,不是邪念的法;這是安定心的法,不是擾亂心的法;這是智慧的法,不是愚癡的法;這些比丘們聽了佛陀所說的這番話之後,不久都先後證得了阿羅漢果。於是他們就對佛陀說:真是太稀有了!世尊;佛陀說:不僅在今生是這樣子的,在過去生也是這樣子的。

佛陀繼續說道:從前,在迦斯國有一位宰相的兒子,名叫耶爾達多;他深刻地體驗覺悟到世間的無常。但是那時沒有佛教,於是他就出家學習成仙的道。那時,一些修仙者有著很重的貪欲,經常會為了吃的水果,或是打坐用的草蓆而爭奪吵鬧不已。

耶爾達多為了使這些人能夠減少貪欲,他就捨棄了自己柔然的草蓆,來換取他們粗硬的草蓆;捨棄了自己甘甜的果實,來換取他們酸澀的果實;或者捨棄自己新鮮的果子,來換取他們不新鮮的果子。當耶爾達多就這樣子換取了不好的果實和草蓆之後,反而能更專心地修行;於是,他很快就證得了五種神通。在那時有一萬二仟修仙者,看見他這麼快就有所成就,都來學習耶爾達多的少欲知足,不再貪求這些身外之物了,也因此都證得五種神通。佛陀說:那時耶爾達多就是我,那一萬兩仟位為修仙者就是你們在座的一萬兩仟位比丘。

聽完了這個佛陀教導出家弟子的公案,我們可以了解到,利養可以破壞持戒的皮、禪定的肉、智慧的骨及善良思想的骨髓。事實上,一切對財、色、名、食、睡的欲望,都會造成以上所說的修道障礙,所以我們皆應捨離它們。

有人或許會問:如果捨棄了五欲,那我還有什麼樂趣呢?當我們捨棄了五欲,我們就會像色界的天人一樣,禪悅為食,法喜充滿了。

宣公上人在講道教丘處機的時候,曾引述了這位真人所說的幾句話:「不貪名利不貪華,終朝每日臥彩霞。」「不貪名利不貪華」,「不貪華」就是不貪著淫欲,這些名、利、色的欲望他都不要了;「終朝每日臥彩霞」就是說他每日都在清浄自在當中,猶如飛天於彩霞上那樣的輕安,所以說「終朝每日臥彩霞」。上人講述丘處機的故事,就是鼓勵我們要學習過這清浄自在的生活,捨離對五欲的貪著。

第三種,是出三界的家。就是捨離煩惱的根源,簡單地說,就是出我執的家;去除了我執就不會起貪瞋癡種種等等的煩惱了。這使我想到現代的小故事,想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在一個中學的畢業典禮上,當校長對大家宣佈第一名同學的名字,請到臺上來領獎時;一直連續叫了好幾聲這位同學的名字之後,那位同學才緩緩地站起來,走上臺去領獎。後來班上的導師很關心這位同學,就問他:「你今天是不是生病了,所以剛才沒有聽清楚校長宣佈你的名字啊?」那位同學也很誠實地回答說:「不是的;我是怕其他的同學沒有聽清楚我的名字啊!」

這個短短的小故事,很幽默地表露出來我相對人的影響,也顯露出我相是多少人的心結,捆綁了多少人的解脫和自在。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爭氣!要贏!而「要爭氣」、「要贏」能夠幫助我們得到真正的祥和及喜悅嗎?相信在每一個人心中都有最真實的答案,對不對?

所以,佛法教導我們去分析自己的五蘊—色、受、想、行、識中的每一蘊皆是因緣和合而成,無一永恆不變的主體,來幫助我們破除我執,就是出我執的家。也就是破除我癡、我見、我慢、我愛這四種根本的煩惱,而捨離煩惱的根源。簡單地說,就是出了三界的家,不再受六道生死輪迴了。

或許有人會問:如果一切萬事萬物皆是無有恒常、無實在的主體,那麼,我們為何還有修行呢?反正都是無有恒常,無實在的主體;我們就算是去修道,如果真有所成就的時候,那得到解脫的主體又會是誰呢?各位善知識們,請您想一想,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呢?其實,這個問題在迦葉尊者剛剛皈依佛陀的時候,也曾經被這個修行的問題所困擾,也問過佛陀同樣的問題;佛陀是這樣子回答他的:

佛陀問迦葉尊者:迦葉,你承認痛苦是一件事實嗎?迦葉尊者答:佛陀,我當然確認痛苦是生命是事實,所以我才要修行,要求得解脫啊!佛陀又問:那你同意痛苦的產生是有些因緣的嗎?迦葉尊者答:我很同意!既然有痛苦,當然就必定有其痛苦產生的因緣;不然,痛苦不會無中生有的。

佛陀繼續說道:迦葉,當痛苦產生的因緣存在的時候,痛苦也就存在了;當痛苦產生的因緣消除的時候,那痛苦也應該消除了,是不是應該這樣子的呢?迦葉尊者答:是的,世尊,的確如此。當產生痛苦的因緣消除之後,那痛苦本身也應該自然消除了。

佛陀接著說:迦葉,痛苦的主因就是無明,而無明就是對世間的實相產生了錯誤的見解;譬如說,把無常的人、事、物,當著是恆常不變的,這就是無明;把無自性的人、事、物當作是有其自性的,那也是無明。而心中種種的貪欲、瞋恚、嫉妒以及無助的苦惱,這都由無明而生的;也就是說,對世間的實相產生了錯誤的見解而產生了痛苦。

佛陀最後結論說:所謂痛苦的解脫之道,就是去深入認清世間的真相,或者說是實相,來印證一切的人、事、物乃至萬法,無論大小或內外都是無常、無自性、無我,以及互為因緣的關係,這就是消除無明的方法。只要能夠時時不生起無明,就會超越苦樂的對待,自然得到了真正的解脫;所以說,就解脫而言,當然不會有一個自我了。

聽完了以上這個故事,使我們不禁想到《楞嚴經》所提到的:譬如病目,見空中華,即知是也,無明即滅,即是解脫了。《楞嚴經》所提到的意思是說:我們的眼睛,如果長了瘡或有了病而看空中;空中竟然生出種種的花朵,那就是一種無明。但是我們了解到這是我們眼中有病,看到的是虛妄之象,那你就了解,那空中的華就是虛妄不實的,那就是無明滅了,就是解脫了。所以,宣公上人在世的時候,就經常告訴我們:修道第一件事就是要沒有我相—這實在是修行的金玉良言啊!

第四種,就是幫助一切的眾生出三界的家。也就是說要行菩薩道,來幫助眾生不要再繼續受生死輪迴的苦了。

記得有一次,伯克萊加州大學的學生來參訪萬佛聖城,有一位女學生請問上人說:出家人在寺廟修行,好像不問世事,是否與佛陀強調的實踐精神有所衝突呢?上人回答說:人世界的罪惡與禍亂皆有貪著而來,佛法住世能夠警世導俗,淨化人心;不但自求解脫,並且幫助他人解脫;這是自利利他,直下承當,救人就是直下承當,這能算是消極嗎?上人繼續說:厭世是入世的啟發,出世是入世的目的;若真修行人終必迴小向大,發大乘心,行菩薩道的。

這也使我想到正在計劃籌備中的「妙覺佛教學院」,也正是為了眾生所建立的修行園地。這「妙覺佛教學院」,在萬佛聖城的東區,有清浄自然的環境,能提升目前萬佛聖城的修行,同時,也能夠提供萬佛聖城西區(也就是我們這裡)所無法提供修行因緣,這也是上人多年以來的期望。譬如說,第一期工程是男眾的禪堂、戒堂、齋堂、多功能房、寮房,供男眾出家眾及男居士使用。這除了可以提升我們目前常住眾、僧伽居士訓練班及法大的修行和學習的品質之外,同時,在未來我們還可以在每月舉行多次的週末的禪一,或週末的佛學營,來接引更多的眾生和幫助更多的眾生來修行。

當然,大家所關注大殿,也正在積極進行當中。譬如說,昨天和今天的下午,在聖城就有對未來大殿設計的研討會在進行討論中。所以,第二期工程會包含大殿、大齋堂、大圖書館等重要的核心建築,相信這些重要的建設完成之後,我們大家會有更好的共修環境一起來修行。

有人或許會認為要行菩薩道,幫助一切眾生出三界的家,那是太困難了!但是我們可以一點一點地來做。在萬佛聖城的「六大宗旨」中的「不自私」、「不自利」,就是在提醒我們要行菩薩道,幫助眾生的,這使我想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真實故事。

湯姆是出租車司機,有一天下午他決定早一點回家,想休息一下,然後去學校接自己的孩子回家。在他開車回家路上,經過一個雄偉陡峭的山腳,看到一個男士正在辛苦地揹著一個大電視機,在移動當中。他就停車下來問那個男士需不需要幫忙;那個男士非常感謝湯姆的好意,於是他們兩個人就一起將這個大電視機一起搬進了湯姆的車內。

湯姆就開車爬上山頭,把他載到山的另一邊去;接著他們又將電視機抬下了車,那個人就要給湯姆一些錢來謝謝他。湯姆就想,這位男士肯定認為湯姆是出租車的司機,所以要給他錢,但湯姆堅決地拒絕了。於是,湯姆就想了一個好主意,說:與其您給我錢,不如您去做一些利益其他人的好事吧!說完之後,兩個人就互相道別了,湯姆就開車去學校接他的孩子了。

當湯姆接到了他的孩子之後,在開車回家時,湯姆又看到那個男士,又在努力地揹著那個大電視機往山上走。於是湯姆就在那個男士的身邊附近把車給停了下來,問他到底在做什麼?這個男士就說:我正在將這個該死的東西送還回去。原來他是小偷,偷了這臺大電視機。

這故事中的男士原本是偷了這臺大電視機,但是他被湯姆無私的善心感動了,願意將所偷的大電視機送還回去。否則,這個男士可能會繼續偷竊,死後墮到三惡道或地獄道去;所以湯姆這就是在行菩薩道,保護眾生一點一點地幫助眾生出三界的家。

第五種,是出根本無明的家。就是捨離了無始的無明,成就了圓滿的佛道,也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了。

對觀世音菩薩而言,在過去無量劫之前,他早已經成佛了,號「正法明如來」。而現在觀世音菩薩在娑婆世界出家,不過是在鼓勵我們要捨俗出家,出五欲的家,出我執的家;還要幫助眾生出三界的家,乃至出根本無明的家,成就圓滿的佛道。

所以,我們來慶祝觀世音菩薩的出家日,就是鼓勵我們大家出家,再出家;出到沒有家可以出為止!有人就說:那我們就成了無家可歸的嗎?我們之所以一直出家,再出家,出到沒有家可以出為止,就是要回到我們真正的家,那就是諸佛的家,所以,出家就是要回到真正的家。

我們知道事實上佛陀是可以做轉輪聖王的,但他卻沒有做,而出家了。有人會說:做轉輪聖王可以去鋤強扶弱,伸張正義,救濟苦難貧窮的百姓,辦教育利益百千萬人,乃至影響到整個世界,為什麼佛陀不願意做轉輪聖王而去出家呢?其實,佛陀在未出家當王子的時候,就已經觀察到了即使成為了偉大的皇帝來治理國家,也只是治標,不能治本的,是無法對治人心中的自私和仇恨的;更不要說,有時因為政治利益的妥協,不小心這個國家的動亂就會隨之而來了。

雖然他只是王子,但是他就已經深切體會到,唯有人的內心得到真正的解脫,個人及世界才能得到真正的和平,這才是最根本,最應該解決的問題。於是,佛陀就離開王宮,出家修道。同時,佛陀也了解到眾生在無盡輪迴所受的苦,必須要有解脫之道;於是,他毅然為了眾生而出家,給眾生立下了一個好的榜樣,教導我們如何了生脫死。所以,諸佛菩薩各位現出家相來成就佛道,就是為了要幫助眾生。

還有幾分鐘,問一個小問題。

我們剛才說出家,出種種的家,有沒有出佛的家?我們不是要出到沒有家出為止,那佛陀的家可不可以出啊?出了佛的家,又變成眾生了,對不對?又要重新開始?

事實上,佛陀的家是超脫對待的,也就是說,根本沒有出的問題。那還是可以出,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倒駕慈航來度眾生,來幫助我們,那是大慈悲的顯現,那是方便出。

在〈觀音七灑淨開示〉中有 4 則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