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

Terri Nicholson 講於2015年11月21日星期六晚  萬佛城大殿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上人、諸位法師、諸位善知識:大家晚上好!我的名字叫 Terri Nicholson,我和我的家人曾經在萬佛聖城居住了二十多年。我在這邊幫助建立學校;開始的時候在舊金山,後來移到了萬佛聖城。感恩節馬上就到了,我想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題目就是「感恩」;尤其是感恩上人!感恩我有這個機會,能夠接近上人。

從開始,上人就一直希望可以開闊我們的心胸,不要讓我們的狹隘的視野,阻礙我們和整個的世界建立起來關係。

比如說,從我們開始建立小學的時候;如果是專為佛教徒的孩子們,建立一個佛教的學校,那對我們來說就會簡單得很多。但上人堅持我們應該為不同宗教的孩子,建立這個學校。

再比如說,如果我們建立的學校,單採用美式的教育方式,或者是中國式的教育方式,那對我們來說,也會是比較簡單可行一些。但是上人堅持希望我們能夠取長補短,使用中式和美式的教育方式,一起來教育。所以在我們學校建立的這些年來,我們有過基督教的學生、猶太教的學生、佛教的學生,還有穆斯林教的學生。

比如說,我們學校剛搬來萬佛聖城的時候,在聖城外面的小商店,是巴基斯坦的一個家庭開的,有五個女兒,都進了我們學校。上人知道這五個孩子們都叫什麼,跟她們每個人都也認得,會經常問她們:妳們怎麼樣啊,過得怎麼樣,告訴老師們要尊重和認同自己的宗教;她們也很尊重認同我們的佛教。所以,我們學校有了這樣一個非常好的開始。常常在同一個班上,就有不同宗教信仰和來自不同國家的孩子。這些孩子能有這樣的經歷,我很感恩。

一般來說,寺院或者是專為出家眾準備的,或者是專為男出家眾或者是女眾的法師準備的,或者有的寺院會有一些非常發心的居士在那裡住。但一般來說,佛教的寺院通常只是為佛教徒準備的,但是萬佛聖城卻不是如此。萬佛聖城有各宗教的人,在這邊居住;不僅如此,萬佛聖城還有家庭在這裡、有學生在這裡,當然也有出家眾和在家眾在這裡。

所以,我和我的同修非常感恩我們的孩子可以在這樣的環境長大成人,成為這個世界的一份子。這是很可貴的,能在這種各個國家、各個種族都居住的環境裡長大。

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兩個故事。其中一個就是我的兒子小時候在這裡長大的故事。他在這邊聖城長大的時候,這邊有一位居士,不是佛教徒,名字是Wonacott,一個退伍軍人,當時大概七十多歲了,沒有地方去,所以聖城就收留了他,他就在聖城做一些他能做的工作。有一天,我去聽講法,我的同修在家裡看孩子,就和鄰居開始聊了起來;鄰居也是建築師,所以他們聊得很投機。在這時候他們沒有注意我們的兒子。我們的兒子非常喜歡自己跑去玩,他們沒有注意到。我們的兒子當時雖然太小不能騎腳踏車,但是他有一個玩具,他可以推著就走了。當時沒有人注意到,他已經走出萬佛聖城的山門了。

當我們的兒子剛走出聖城的山門,恰好有一輛警車也開到了山門附近。他看到這有一個金髮小男孩,從山門出來,就覺得這個小男孩一定不是住在萬佛聖城的,所以就把這個小孩子帶上了警車。恰好當時鮑勃在附近,他就阻止了警車開走;他說:等一下等一下,這個男孩是萬佛聖城的居民。所以他阻止了警車開走,然後就把我們的兒子送回了家。在以後的兩天,我們就跟兒子說:你不要到處亂跑,不然警察就會把你帶走。

我的兒子長大一些後,可以騎腳踏車了。有一天他在佛殿附近摔了一跤,蠻嚴重的,手腕摔斷了;但是他不是很清楚,就自己走到了佛殿,然後就在佛殿裡喊:幫忙幫忙!所以這個地方也是很妙的地方,可以隨便走到哪裡,請求別人的幫忙,然後大家就會幫助你。所以當時佛殿就有人給我們打電話,我們的孩子當時就得到了照顧。

目前我們的國家有很多的討論,討論我們需不需要更多地收容一些敘利亞的難民。因為現在在敘利亞有一些戰爭正進行中,有很多難民往外逃。這就使我想起了當時另外的一場戰爭,在那個過程中,上人教導我們應該敞開心扉,對那些難民打開我們的門。

那是在1970年代,美國剛從越南撤兵,有很多越南難民逃難,很多人到了美國來。當時上人開設了一個佛教難民重建中心。所以當時萬佛聖城,就對這些從越南、老撾、柬埔寨各個國家逃難的難民,都敞開了大門。這其實是一個不容易的項目。當時我們有難民從各個國家來到萬佛聖城,甚至有些難民是從互相打仗的國家,互相敵對的國家來的,都在這裡和平地生活著。

上人並沒有就此停止,而是繼續歡迎這些難民的孩子們,在我們的學校上學。對於成人呢,我們輔導他們學習英文、學習各種技能,最終希望幫助他們在美國成家,找到工作。許多年過去了,很多這些曾經的難民,現在成為了DRBA(法總),甚至於美國的非常重要的公民。

在我小時候,我父親經常和我提起一位美國著名的詩人的一段詩句,那個詩人叫Rudyard Kipling。這個詩是這樣子寫的:東方就是東方,西方就是西方,這兩方永遠不應該相聚。

我非常感恩上人,能夠證明這詩裡講的這句話是不對的;東方、西方不僅僅相聚,而且生活得非常和平和安詳;我也很感恩,我在這個東西方相聚的過程中,能做一些貢獻。

但是在我讀這個詩人的整篇的這首詩時。發現他的意義,其實和我父親當時講的完全相反。這個詩人是基督教徒,他的詩句大概的意思就是說:雖然我們東西方是不同的,但是我們見到我們的造物主的時候,都是一樣,都是平等的。他的詩句其實這樣寫:

        其實,並沒有東方和西方,

        沒有界限,沒有種族,

        也沒有出生的不同。

        當兩個強壯的人,

        面對面地站在一起的時候,

        他們是沒有分別的。

所以,其實起分別是非常容易的,我們有種種的不同:東方西方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佛教徒和天主教徒,或者是出家人或者是在家人、男人女人、孩子成人、學者或者是勞動人,我們有各種各樣的不同。我們如果繼續地分別下去,就會帶給我們很大的煩惱。所以,雖然我不能夠把這些都付諸實踐,但是我仍然十分感恩佛陀的教導,能讓我們雖然有種種的不同,但是都有同樣光明美好的佛性。

這樣說來,其實我們也有很多時候會有不同的意見;有時候這些不同的意見,讓我們爭論得很激烈。那真就是,我們作為人類的一個很正常的現象。早期這裡大多數是西方人的時候,也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意見產生。

雖然是有各種不同的意見,但是我們很幸運的在聖城生活的人,都在一條宗旨上,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有同樣的共識:我們都同意不要傷害任何人、任何生物;一定要利他:要依照智慧來引導我們的日常生活和行為:也要為世界的和平做貢獻。我非常感恩能夠在這個團體,成為一份子。阿彌陀佛!

在〈感恩〉中有 3 則留言

  1. Thank you for sharing your story and insight with us. It is very inspiring. Indeed we must see our common humanity and help each other. And thank you for contributing to the CTTB community.

  2. 致謝分享!
    依附于上人的慈悲,來自東西南北的我們才得以相聚聖城,聆聽佛音,見佛聞法!
    感恩宣公上人!
    頂禮宣公上人!

  3. 奇哉,上人在《六祖壇經》也做過跟Rudyard Kipling想法相同的對聯

    頓漸雖殊,成功則一,何分南北;
    聖凡暫異,根性卻同,莫論東西。

    頂禮我們的大善知識,阿彌陀佛!

發佈回覆給「SteveW」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