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七灑淨開示

方丈和尚恆律講於2016年3月26日星期六晚 觀音七前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師父宣公上人、各位尊敬的法師們、各位善知識們,阿彌陀佛!首先,我們誠摯地歡迎從世界各地來的法友們,回到萬佛聖城,一起來參加2016年第一個觀音七。

這2016第一個(觀音)七,使我想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後便到鹿野苑轉第一次法輪,所講的「四聖諦法」。而最近有人問我:「是不是因為四聖諦是小乘法,所以,在萬佛聖城很少談到『四聖諦法?』」事實上,「四聖諦法」的道理不但是通大、小乘之外,而且還是我們每天都在修習的法門,今天就提供一些個人的淺見,供大家參考。

我們都知道「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其中,第一聖諦的苦聖諦,什麼是苦呢?簡單地說,就是人、事、物不遂你的意,讓你心煩,就是苦;換句話說,苦就是問題,或是困難。

當然,如果每件事情都是稱心如意的話,那你想要怎麼樣就要怎麼樣的話,那就沒有苦了。但是,很可惜啊,這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呢?

因為世事無常,譬如說,你想要健康,但偏偏你就是經常生病,住進醫院去了,你就會覺得「苦」了;你若是想要你的人際關係很成功,但偏偏你卻處處討人厭,做人很失敗,你就會覺得很「苦」了;乃至,你想要青春常駐,偏偏你卻是一年比一年的老化,你就會覺得「苦」了。

所以,每個人的苦的對象不但沒有一定的,而且是很廣泛的,所謂「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同時,每個人對苦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有的是可以忍受的小苦,有的是難以忍受的大苦,這是很主觀的。譬如說,你想要很有錢,但偏偏你卻很窮,你就會覺得很了;苦但這并不是說,人若是窮了,就一定會覺得苦,或者是不快樂。

這就像孔子的學生顏回一樣,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子,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就是說顏回他每天是簞瓢屢空,過著貧困的生活,但他不但不覺得苦,反而覺得快樂。

記得在十多年前的一次金融風暴當中,有一位富翁損失了很多錢,雖然,他的資產還剩下伍佰多萬元,但他卻覺得很苦,無法忍受,於是就跳樓自殺了。很多人聽到這件事情,都覺得非常不可思議的:他還有伍佰多萬元啊!怎麼還會覺得苦啊?!還有人會想:如果把這伍佰多萬元給我的話,那該有多好啊!所以說苦的大小和理想的程度是非常主觀的

雖然,我們有性別、年齡、種族、教育、生活背景,乃至經濟狀況等不同,但是苦卻是我們每一個人日常生活當中實際發生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體驗到的,這就是四聖諦中的第一聖諦--苦聖諦。

既然,苦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是如此普遍的事實,那為什麼佛陀還要講呢?佛陀講苦就是要我們以開放的心胸來面對苦,也就是要勇於面對問題和困難,不要以負面的情緒來排斥苦,而是要冷靜下來,面對苦,才能進而處理問題和困難。譬如說,若是以生氣、抱怨、詛咒、抑鬱、沮喪、消沉等負面的情緒來排斥苦或是抗拒苦,那就猶如在傷口上撒鹽巴一樣,這樣子不但是於事無補的,而且是苦上加苦。

除了不要以負面的情緒來排斥苦和抗拒苦之外,同時,也不要逃避苦。譬如說,以喝酒、吸毒、狂歡、縱慾乃至自殺來逃避問題和困難,而不去面對,處理問題,不但無法解決原本的問題,而且還會增加新的問題,和更多的痛苦。如果你逃避苦,就像當你在擂台上與人做生死的決鬥,當你一面對別人的時候,你就轉身逃走,那你就是等於把自己的後背賣給了敵人,那接下來,你是怎麼死的,你都不知道。相反的,你若能勇敢去面對敵人,你就可能去戰勝他,而不是把自己的生命交到敵人的手中。

這就像佛陀在當王子的時候,到王宮外面去巡視,看見了老、病、死的痛苦,才發現每個人都有生死的問題。身為王子的佛陀,並沒有因為他的父親是淨飯王,有錢、有權,而去紙醉金迷,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來逃避生死的問題。佛陀也沒有生氣、抱怨、詛咒、抑鬱,沮喪、消沉等負面的情緒來排斥苦或者是抗拒苦。相反的,他勇敢地去面對苦,來解決生死的問題,最後,如我們大家所知道,他成功了!他不但利益了自己,同時也利益了所有眾生。

而世間不了解佛教的人,以為佛教講苦,所以,看到佛教徒們就一天到晚的只會說「苦啊」,什麼「三苦」啊、「八苦」啊、「無量諸苦」啊,就認為佛教是很消極的。很可惜的是他們並不了解,佛陀講苦是讓眾生以開放的心態來勇敢地面對苦而不要逃避苦,或是來排斥苦,以避免造成苦上加苦的困境。相反的是,佛陀要我們深入地去了解苦,進而積極地解決苦的問題。所以,四聖諦中第一聖諦中,苦聖諦是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的。

既然我們眾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苦,那我們要如何解決苦這個問題呢?

那我們首先就要先了解這個苦是怎麼來的,才能正確地處理。苦並不是無中生有的,而是有其因緣集聚而所成的,這就是第二聖諦中的集諦。

剛剛提到第一聖諦,告訴我們是要以開放的胸懷,來勇於面對苦,以此為基礎,我們才能夠去了解、去分析所有面對的苦,進而得到造成苦的因緣,也就是了解到造成苦的因緣,這就是第二聖諦的集諦。這就像有病苦的人,要勇於去看醫生,這在經過檢查之後,才能夠了解到自己生的是什麼病和造成生病的因緣。

而是什麼苦的因?那就是我們的心,因為人、事、物不順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煩,這就是苦。所以,苦的因就是我們的心,那是什麼樣的心呢?我們的執著心,執著人、事、物一定要順我們的意,否則就會令我們心煩。譬如說,你去賭場賭錢,心中就希望能夠贏得一大筆錢,這就是苦的因。結果,你不但沒有贏得了大錢,反而是血本無歸,這就是苦的源,於是就會令你很懊惱、很痛苦,這就是苦的果。

當然你會說,如果贏錢了呢?那或許你暫時不會有損失錢財的苦,但請不要忘記世事無常,你下一次再去賭錢的時候,你可能就會血本無歸,反而還可能欠上一大筆的賭賬,那時候,你就更苦惱,更痛苦了。

所以說,只要有苦的因,一旦苦的緣現前,就會有苦的果,這是所謂說的「如是因如是果」的道理。再譬如說,我們經常有一種迷惘,或者說有一種迷惑,認為自己一定要達到某種程度的完美,這樣子自己才會有自信心,而別人才會喜歡自己,這樣子自己才會快樂,這就是一種苦的因,這使我想到一個小故事。

從前,有位經營不錯的商人,家裡已結蓋了很多的大宅舍,但他仍然不顧寒暑地在外面奔波,想要賺更多的錢。

有一天,他經過一個山下,走累了,看見不遠處有個人,坐在一個大樹下,他也想停下來歇歇腳,於是他就走向前去打個招呼:「先生啊,你是做什麼的?」那個人就回答說:「我是個樵夫,砍柴的。」這個商人就說:「看你啊,砍柴多麼辛苦啊,不如到外面做做生意,可以發財,那多好啊!」這位樵夫就說:「我發財之後,那又該怎麼樣呢?」那個商人就說:「發了財之後就可以蓋大宅舍啊,住在家裡享清福啊!」那樵夫就說:「那你看我在這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悠閒自在地砍柴,不就是正是在享清福了嗎?」

這個小故事的內容很簡單扼要,但其中道理卻是很深遠的,而且經常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譬如說,有人覺得自己一定要貌美、漂亮或者是有錢,乃至要有某種的成就,才會受人的歡迎,這樣自己才會快樂;如此,把自己的快樂是很苦的,也可以說,這是一種苦的因。

或者是說,覺得大家都應該尊敬我,或者應該喜歡我;如是有人不尊敬我,不喜歡我的話,那就是在侮辱我,或者是在傷害我,這也是一種苦的因。當然,也佛法來講,那就是我執太強了,也就是癡心太重了。

所以,佛陀特別告訴我們第二聖諦,就是提醒我們要主動地去深入了解苦真正的因緣,才能夠真正地對症下藥。

我們先前提到第一聖諦和第二聖諦,就像有病苦的人,以勇敢和開放的心態去看醫生,經過檢查之後,了解到自己生的是什麼樣的病及病因。那什麼是第三聖諦呢?

用剛剛這個看病的例子來講,那第三聖諦簡單地來說就是:你這個病有救!這除了給病患有克服病苦的信心和希望之外,同時也明確設立了治療內容和目標,最重要的是有了積極向上的力量來達成目標;換句話來說,就是把苦給滅除了。這就是第三聖諦滅諦的意義。

而第三聖諦滅諦的基礎,在於第二聖諦--集諦,若是沒有深入去了解苦的因緣,很可能就錯認苦的因緣而導致錯誤的第三聖諦,也就是說搞錯了方向;到最後,不但會事半功倍,而且還可能會有反效果。

譬如說,如果你認為沒有錢就是令你痛苦的真正的因緣,於是你或許就想,在上個月,在美國,有人花了3塊錢買了一張彩票,最後中了一億五千萬美元的彩票獎金,那就是我的滅諦了;如果我能中一億五千萬美元的話,那我所有的苦就滅除了,我就高興得要怎麼樣就怎麼樣,自由自在,沒有生活上種種的擔憂及限制,可以逍遙地去追求我自己的夢想或是來幫助別人;從此以後,我就享受這舒適幸福的生活,這就是我的「滅諦」了。

而佛陀早就告訴我們了,眾生是無法從外在的事物上找到真正長久的快樂的,也就是長久了苦,為什麼呢?因為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我們終究會慢慢地適應而習以為常的。所以,就算你真的中了一億五千萬美元的彩票,你或許可以買一棟富麗堂皇的新房子,再買一輛高檔的新車,辭掉原來無聊的工作,然後吃穿玩樂都樣樣比以前高級得太多了;若是跟以前的生活來比較的話,那真的是有天壤之別。但是,你過了幾個月之後,這樣子的天壤之別的對比就會慢慢地變得模糊了,而且,沒有快樂,也會慢慢地淡化消失去了。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為你之所以會開心,是因為你的財富突然暴增了許多;但在幾個月之後,新的財富已經變成你新生活中平常的事物了,一切對你來說,對你來說都是理所當然的,再也沒有特別了。

所以,你就會想要更多的錢,於是,你就種下了另一個苦的、新的種子了。而更糟糕是,金錢還會給你帶來種種不安全感,你會害怕有人來詐欺、勒索,甚至綁架,而你的人際關係就會被金錢破壞殆盡;你的朋友、親戚、騙子乃至陌生人,全都會跑來纏著你不放,想盡辦法,不擇手段地想從你身上分一杯羹。事實上,就曾經有過中大獎的人,後來就被自己的親人給謀財害命,所殺害了。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中獎的人,常常飽受騷擾,不但要特別僱傭保鏢,或是保安人員,乃至還不得不搬家,躲起來,而切斷了原來所有的人際關係,雖然有了錢,但生活卻過得非常地不快樂。

除此之外,你還會更擔心,如果有一天你所依賴的錢,不管是放在銀行裡,或者用在投資上,乃至藏起來,卻突然因某種意外因緣,而損失乃至全部都沒有了。那時候,你該怎麼辦呢?還記不記得那位還有伍佰多萬元就跳樓自殺的富翁的故事呢?

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許多工業化的國家,在過去五十年內全國的財富增加了兩、三倍,國內生產的總值也大幅地提升,確實改善了生活的舒適度;住的房子變大了,汽車、電視、電腦、手機全面普及了,出外上餐館用餐,有如家常便飯,健康的情形也適時地改善了,平均壽命也普遍增長。但是,這是工業化國家國民的快樂水準,及生活滿意的程度並沒有多大的改變,反而導致抑鬱症越來越普遍。

事實上,想要把我們眾生在六道輪迴中所受種種的苦,一下子都去除掉,那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因為我們有太多的習氣毛病,就像我們的身體有很多種病,想要一下子把所有的病統統都治好,這是很難做到的,是需要一步一步地來,所以會有不同程度的治療狀況。而我們眾生想要滅苦,也是同樣的道理,是需要一步一步地來。所以在聲聞乘有一果、二果、三果、四果;在菩薩地有一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等覺和成佛的果位,都是代表著不同程度的解脫。

這也使我想到萬佛聖城東區的妙覺佛教學院。雖然我們最終的目標是要完成大殿、大齋堂、圖書館,教室和男女眾個別的休息區域等等所有的建設;但這也不是一蹴可成的,必須要一步一步地來進行,所以我們設有不同階段性的目標。比如說,我們將在今年的6月12日,也就是宣公上人涅槃21周年紀念日,星期天早上來動土,也就是動土的典禮,這就代表我們達成了一個階段性的目標。當然還有許多不同階段性的目標,需要大家共同參與和幫忙,一起來努力,直到將所有妙覺佛教學院的建設完成為止。

當我們有了明確的滅苦的目標,乃至相關的階段性的目標之後,我們要如何才能達到這些目標呢?來滅除苦的因緣呢?來了苦呢?這就需要滅苦的計畫和方法。這就像病人想要康復,就必須要接受治療,這就是第四聖諦——道聖諦。

什麼是滅除苦的方法呢?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在佛教中的八萬四千法門,皆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但是必須要先瞭解自己的狀況,選擇適當的方法,才能夠對症下藥。

就以我們佛教徒而言,若是基本的待人處事和尊師重道的道理都不懂,而自私自利,什麼都要,就是不要吃虧;一聽到別人說修某個法門好,就跑去修那個法門,也沒有先檢查自己究竟是哪些粗重的煩惱,應該先調伏對治的。等到那個法門修了一段時間之後,才發現自己與法不相應,自己的煩惱毛病還是那麼重,就退心了。這樣如何能夠了苦呢?

那什麼是滅除苦的計劃呢?那就是要真正地瞭解苦的因緣和正確方法之外,我們還要循序漸進,次第要略。也就是說,修法的先後次第順序要對,這樣才能夠達到最終滅苦的目標。為什麼這麼說呢?

舉例來說,這就像我們從聖城的有機農場中,摘採的一些青菜,拿到大廚房去,也不洗也不切,就將這些青菜一棵一棵的,連沙帶泥直接丟進鍋子裡去炒一炒或煮一煮;等炒完煮完之後,才想到:哎呀!還沒有切!於是趕緊拿起菜刀來切一切。再想一想還沒有洗呀!於是把切好的青菜又統統拿去洗一洗;然後再把這些青菜放在盤子上,端出來給大家吃,結果怎麼樣呢?

雖然這是沒有農藥的有機青菜,也洗過了,也切過了,也炒過了,乃至煮過了。但相信面對這炒菜的方法,沒有人會有胃口的,為什麼呢?

因為次第錯誤了!所以當我們在皈依宣公上人的時候,上人就要我們至誠禮佛一萬拜,來消除我們貢高我慢的業障;並且要我們實行六大宗旨,來培養我們的德行,打下做人的基礎;進而再選擇自己修行的法門,不管是參禪、念佛、持咒、誦經等等的法門皆可以,所謂「人道盡,佛道成」--這就是宣公上人為我們特別量身定做,最好修行佛法的次第。

雖然四聖諦分為苦、集、滅、道,但其中的道理卻是環環相扣,渾然一體的;不只是通於小乘,也通於大乘,就以阿彌陀佛為例。

在阿彌陀佛他身為法藏比丘的時候,看到眾生受種種的苦,他並沒有裝著沒看到,或者是逃避躲起來了;相反的,他勇敢地、無私地去面對眾生所受種種的苦,有如自己的苦,這就是第一聖諦--苦聖諦。

法藏比丘為了瞭解和處理眾生所受種種的苦,而深入瞭解造成眾生所受苦的因緣,這就是第二聖諦--集聖諦。

當瞭解了造成眾生受苦的因緣之後,法藏比丘就發願要幫助眾生,從無量的痛苦當中得到究竟的解脫,也就是滅苦為他最終的目標。當然這不是一蹴可成的,為了達到最終的目標,在過程當中還有許多階段性的目標,這就是第三聖諦--滅諦。

為了滅除眾生所受種種的苦難,法藏比丘在無量劫中不停地努力,建成了清淨、廣大、莊嚴的西方極樂淨土,以及利用種種的計劃和方法來幫助眾生,這就是第四聖諦--道聖諦。

由以上我們可以瞭解到:法無大小,而心有大小;只要有偉大的心靈,修行任何法門,都可以利益無量的眾生。

同時,四聖諦的道理也可以用於世間法上。譬如說,在業經營上有虧損,就不要忽視,也不要做假賬來隱藏,而要勇敢地以開放的心態來面對問題,這就是第一苦聖諦。

進而主動地去檢查和深入瞭解企業所出問題的原因及相關的因素,這就是第二集聖諦。

然後設定正確的願景及目標,以及達成階段性的目標等等,從而有方向和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來改善企業。這就是第三滅聖諦。

所以四聖諦法的道理,是非常科學而且實用的。我們可以利用在我們的學習、事業、人際關係,家庭乃至軍事方面,其應用範圍非常廣大無邊的。

到這裡,不知道各位善知識們,您對以上所說的有沒有問題呢?

有人或許想說:我有一個基本的問題,那就是在第一聖諦說,是要勇敢和以開放的心態去面對痛苦,或者說是要勇敢地去面對問題和困難;這對我來說,我就是無法去面對某些痛苦,或者說要勇敢地面對某些問題或困難;因為對我而言,那太痛苦了,太困難了,我做不到。

譬如說,我過去痛苦創傷的經歷,或者是我內心黑暗面的等等問題,都令我很痛苦,更令我不願意去面對它們。所以我都是逃避或是忽視這些痛苦和問題,那我要如何能夠去實行四聖諦的道理呢?

其實,當你能夠提出這個問題,或者乃至有這種想法的時候,這就是第一聖諦了。你已經願意去面對這些問題和痛苦了;而沒有再繼續逃避或忽視這些痛苦和問題,你已經在實行第一聖諦了。

接下來,你可以試著找一個舒適的環境,放鬆自己的身體、調整呼吸,使之柔和,這樣你就能夠心平氣和地來探究,為什麼你不願意去面對這些痛苦創傷的經歷,或者是心中黑暗面等等問題的真正因緣。

當你經過冷靜深入的思維之後,你會發現這是因為你的內心有所執著,不願意放下,所以造成你的痛苦;當你能如是地下功夫,去瞭解自己痛苦的真正的因緣,這就是在實行第二聖諦了。

當你瞭解到自己痛苦真正的因緣,是因為自己內心有所執著,而放不下所執的時候,你就可以想一想,或者在網路搜索一下,在這個世界上,是否有人有類似你這樣的經歷,而能得到自在解脫的呢?

你會發現,的確是有這樣的人,而且還不少;他們可以放下心中的執著,甚至他們還可能比你更不幸,但他們卻能夠勇敢地去面對他們的不幸,而且還生活得很自在快樂。所以你也可以試著放下你心中的執著,這就是要努力的目標,將痛苦的因緣給滅除了。

當然這不是可以一蹴可成的,為了達到最終的目標,你也可以設定一些比較容易達到的階段性目標,一步步地來,這就是在實行第三聖諦了。當有了目標和方向之後,就可以定下短程、中程和長程的計劃,選擇適當的方法,以正確的次第來達到各階段性的目標,乃至最終的目標,這就是在實行第四聖諦了。

其實,四聖諦的道理也就是禪宗說講的「煩惱即菩提」的道。從你不逃避,不排斥,用開放的態度來面對煩惱,進而深入瞭解煩惱的因緣,才能設定正確的滅除煩惱的目標,以及內容及各階段性的目標;然後依正確的次第方法來滅除,回到我們本具清淨的覺性,這不就是將煩惱化為菩提了嗎?

所以,瞭解了四聖諦的道理,遇到了煩惱就可以轉為菩提,雖然受了苦,但是可以了苦;而不會像一般世間的人,有了煩惱之後,煩惱還是煩惱,乃至增加了更多的煩惱,苦上加苦,真是很可憐。

最後,我們也可以說,四聖諦法是真正的懺悔法門。對不對呢?我們在觀音七裡,會一心誠心來稱念觀音菩薩聖號,除了可以利益這個世界之外,還可以長養我們的慈悲心。我想到曾經有人請教上人說:念觀音菩薩聖號與念阿彌陀佛聖號,兩者有何區別?效果是不是相同呢?

各位善知識們,你們知道上人是怎麼回答的呢?

認為上人回答說「效果相同」的,請舉手。哦,沒有人舉手啊!

你認為上人回答說「效果不相同」的,請你舉手,沒有人?好的。

你認為上人回答說「效果不一定」的,請舉手。

上人怎麼回答呢?「你這一分別,什麼效果都沒有了」。

在《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第一卷,佛說:若有人能夠憶念觀世音菩薩名者,是人當來遠離生老病死,輪迴之苦。猶如鵝王,隨風而去,速得往生極樂世界,面見無量壽如來,聽聞妙法。所以,從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知道:只要我們專心地憶念觀世音菩薩,就一定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如果我們再打妄想分別,那就會像上人說的:你這一分別,沒什麼效果都根本沒有了。好,時間到了,我們到此結束。

在〈觀音七灑淨開示〉中有 3 則留言

  1. 謹記上人的教誨:“你這一分別,什麼效果都沒有了。”
    感恩方丈和尚教導我們正確的修行次第,
    以及四聖諦在懺悔法門和世間法的應用。
    南無阿彌陀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