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比丘恆律 講於2011年7月16日星期六晚觀音七灑凈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 Heng Lyu on July 16 (Saturday), 2011 at Buddha Hall of CTTB


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

首先,歡迎各位佛友回到萬佛聖城來。明天我們會慶祝觀世音菩薩的成道紀念法會。談到道,使我們想起了老子的一句名言,跟大家來分享。在《老子•道德經》四十一章講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上士者,就是指那些悟性高、毅力強的人。這類人一聽到修道,便如福至心靈,從此一味潛修,勇猛精進。相傳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為妙善公主,一聞修道,便捨去尊貴地位而出家,歷經多年的苦難,終於成就了大解脫。其一生的故事正是告訴我們,要解除苦難,以至究竟成就解脫,除了一心向道,發心之外,還要必須精進不懈。所以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者,是悟性尋常,平常之人,修與不修,是很難決定的。常受到外界的影響,搖擺不定。這種人,唯有善知識時時刻刻在旁側耳地提醒,以及種種善因緣,卻也並非沒有機會修道。所以一切看是否有善知識,及善因緣。所以說,「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而下士者呢,悟性最差,聽了這番修行的言論,多是「哈哈哈」一笑,棄如敝履。這類人早已為紅塵所迷,六根皆「不漏」。為什麼會「不漏」呢?「不漏」什麼呢?不漏掉任何好看、好聽、好香、好吃、好舒服的種種享受。所謂「今朝有酒今朝醉」,他根本不信有修道這一回事。任你說破了頭,他會找出千般的理由跟你辯論,駁斥你。所以說,「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相信在座的各位善知識都不是第三種,因為第三種根本不需要修,就自動在道上。什麼道呢?六道輪迴。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是第二種的中士;因為第一種的上士已經在道上或乃至成道,就像觀世音菩薩已經成道,名正法明如來,又倒駕慈航,現菩薩身,來此娑婆世界救度眾生。

當然我相信在座的很多都是第一種的上士。記得宣公上人最後一次在萬佛聖城主持觀世音菩薩成道慶祝法會,那是一九九三年八月一日。那時他在大齋堂說,問一問我們自己什麼時候成道,什麼時候能具有和觀世音菩薩一樣的大威神力,有感斯通,無求不應,能以滿一切眾生的願。如果我們有這種力量了,你也不可以自滿,也不可以存一個驕傲的心,還是要和眾生一樣的,和光同塵,在世、出世來教化眾生。

所以,第一種的上士就請你來做影響眾,來隨喜功德。我們一般的眾生要修道,求解脫,就必須要做到一心。正如《普門品》所講的,要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在《雜寶藏經》上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制心一處而不可思議的成道故事,在這裡我們一起來分享。

從前有個老比丘,年紀老邁,精神難免困頓恍惚,加上自己的資質並不是很聰明,對法的理解也不透徹。但這老比丘,他有一顆向道的心。他虛心求法,很誠心地求法。每次聽那些年輕的比丘談論種種的法要,雖然不是很了解,但他仍然會努力地去思維,且心生渴仰。

有一天老比丘聽幾位年輕比丘在談論四果。老比丘一知半解的,只是羨慕又嚮往,忍不住地對年輕比丘們說:「你們這些年輕的善知識啊!真是個個聰明又有智慧。我聽你們談論這四果,我自己很嚮往,不知道有誰願意告訴我,怎麼樣才能得到這四果呢?」

年輕比丘聽了老比丘的話,忍不住哈哈大笑。因為他們知道老比丘對佛法見地素來薄弱;一個如此薄弱知見的人,怎麼可能會修行,還想得到四果?簡直是自不量力啊!於是有一位年輕的比丘戲弄地說:「誒,我這裡有四果,但先要請我大吃一頓,我才能把這四果傳給你。」

老比丘聽得非常高興。他以為這就像登壇去受比丘戒一樣,只要有三師七證就可以得戒;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得到四果了。於是,將所有的私人財物,去換了一些佳餚美食,就宴請這些年輕的比丘們來吃,希望能夠得到這四果。

年輕的比丘們飽餐一頓之後,就相互交頭接耳地說了,「哎!我們如何去捉弄這個老比丘啊?」於是就告訴老比丘說,「大德啊!你在這個房間裡隨便找一個角落,盡情地坐下來,依法思維內觀,我們就傳給你四果。」老比丘聽了非常歡喜,立刻就依教奉行,走到房間的角落,就閉目而坐,依法思維內觀。

此時這個年輕的比丘就說到啦,「注意啦,這是初果,須陀洹果來了。」暗地裡就拿了個皮球往老比丘的頭上重重一丟。老比丘此時心無旁騖,全神貫注,就聽到「須陀洹果來了」,又「嘣」一聲,怎麼樣?不是昏倒了,證得初果了!也就是說呢,他見了道了,法眼清凈了。

我想在這裡問一問,這個球打到比丘頭上痛不痛啊?不痛的舉手?是痛不痛啊?痛啊!但是他怎麼樣?他很誠心地內觀,所以這個痛在當下反而變成他的助緣了。他當下見到道的本體,清凈的本性,法眼開了。

我想,這或許就是禪宗後來的棒喝的始祖。我們都知道棒喝始祖臨濟宗的義玄禪師。他當時去參訪黃檗禪師,連續三次恭敬地請法,結果三次怎麼樣?都被打。他每次被打一次就馬上跑出來。他跑了三次之後,人家告訴他,他才體悟到,原來這個黃檗禪師老婆心切,打他是想幫他開悟。如果我們在這裡想一想,今天這個老比丘被這個球打了,痛了,如果像臨濟禪師拔腿就跑,或者像一般的人發脾氣,那他就絕對不會見了道了,他法眼不會開了。之所以他能夠不會發脾氣,不跑,是因為他很誠心在修道,很誠心地內觀。所以就像上人所說的,會說的不如會聽的,會聽的不如怎麼樣?會行的。

好,我們現在回到這個故事。這些年輕比丘們,不知道老比丘已經證了初果了,已經見了道了,仍是愚弄地對老比丘說,「你雖然得了初果,但將來還要七次往返人間,備受七生七死。現在你再換一個角落,我再傳你二果,斯陀含果。」

老比丘那時法眼已經開了,整個世界在他眼裡已經完全不同了。他心地坦直,不像世人有扭曲,種種想法。所以,他也不覺得他們再戲弄他,就依照他們所說在其他角落坐下來,繼續閉目,依法思維內觀。這些年輕的比丘們就說了,「注意啦,我們現在傳你二果。斯陀含果來啦!」就把皮球往老比丘頭上又扔了過去。這老比丘,他已經進了道了;見了道的人再修行就不一樣了,因為他已經見了法的本體了。所以,他這一心攝念,一擊下去幫他的思惑就斷了很多,所以又證了二果斯陀含果。

那年輕比丘又說了,「你現在已經得了二果啦,但還是要往來人生天上修道,受一度的生死之難。現在你再一個角落,我們就傳你第三果,阿那含果。」

老比丘已經證了二果了,這時候見思惑斷了很多了,法眼更清凈了,信心倍增,對法的領悟更上一層樓了。於是非常歡喜地依言再換了一個角落,繼續依法思維內觀。年輕的比丘們還不知道老比丘的境界,只是想繼續玩弄他,就說道,「注意啦,我們現在傳你三果,阿那含果來啦!」結果皮球又往老比丘頭上一扔,丟了過去。這時老比丘呢,由二果的專注力,藉著這一句話和這一球的一打,就證了三果了,斷盡了所有的欲界的種種的煩惱。

年輕的比丘們還是不知究竟,仍然繼續捉弄老比丘,又對老比丘說道,「你現在已經得了三果,不還果。但是住在色界呢,還是仍受有漏之身,無常敗壞;就算到了無色界, 仍有念,還是苦啊。你再移到最後一個角落,我們將傳你阿羅漢果,令你諸漏永盡,不受後有。」老比丘就照著他們所說,移了座位。年輕的比丘們又說,「注意啦,我們現在傳你阿羅漢果來啦!」最後又將這皮球往老比丘頭上一扔。

我相信這個球打到老比丘頭上是很痛的,因為這是最後一球啊;但這最後一球幫老比丘斷了我執,證了阿羅漢果。

老比丘證了四果阿羅漢,心裡當然法喜充滿,就感謝諸位年輕的比丘們,就跟諸位比丘們談一談這個修道的次第。因為老比丘不但得到解脫,也具足解脫知見,也就是五分法身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他當時也都剎那得到,就說了無漏種種的功德。這老比丘侃侃而談,年輕的比丘們都為之語塞,瞠目結舌。因為這些境界不是書本能夠得來的。這時老比丘告訴這些年輕們的比丘說,「我已經證得了四果阿羅漢。」

年輕比丘們聽了都大吃一驚,他們非常慚愧先前的戲弄,就立刻向老比丘懺悔。所以經上說,佛法無邊,濟度眾生亦無涯;若能夠至心求道,終有證悟的一刻。即使對方是一句玩弄嬉笑的話,如果我們自心能夠清凈,能夠誠心,毫不猶豫地往正確的路去行的話,終究是福不唐捐,自蒙其利的。

在座有很多人會參加為期一周的觀音七,或者只是參加明天的慶祝法會。如果我們能夠試著向老比丘一樣地誠心用功,不怕苦,不發脾氣。雖然沒有深入內觀的功夫,但是我們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我們的修行也必定功不唐捐。

有些人來到道場,還在想,「這裡怎麼一下子這麼熱,現在一下又這麼冷,還是留在家裡比較舒服啊!住在這裡,住宿的安排也不盡如意。」念念觀音菩薩,又想到,「哎,我的這個、我的那個,還沒有安排好啊。」「哎呀!念念觀世音菩薩,不如念佛好啊。」「真煩吶!」這樣子就不好好用功了。這裡有個小故事我們來分享一下。

有一個老婦人,她非常信仰觀世音菩薩,每月初一都會帶著不信佛的兒子去廟裡禮拜觀音菩薩,一面拜觀世音菩薩,一面祈禱說,「救苦救難觀音菩薩,保祐我這個寶貝兒子啊。」有一天他這個寶貝兒子,在一旁看她母親拜佛,就笑道,「妳為什麼對這個耳聾的菩薩說話呢?」

老婦人馬上說,「罪過,罪過!觀音菩薩怎麼是耳聾呢?」兒子說,「如果這菩薩不耳聾的話,妳說那麼多次,他必定回答你啊。他總是沒有回答妳,可見他沒有聽見,不是耳聾是什麼?再說,人們都是用眼睛看顏色的,用耳朵來聽聲音的,他名字叫觀音啊,可見他聽不到才叫『觀音』啊!」

老婦人知道兒子不信佛,就像剛剛提到的,「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就不跟他計較,只是要求她兒子,每月初一能跟她來寺院種種善根。

時間過得很快,又是月底了。這個兒子想到明天又要陪同母親去禮拜觀世音菩薩,聽她母親的祈禱。「哎呀,真煩吶!」當天晚上他有一個很奇異的夢。他夢到在冥冥之中有一個聲音要求他明天去廟裡,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不要管,且不要開口。他不明就裡地答應了。

第二天,她母親在禮拜觀世音菩薩並祈禱時,他沒事,就在廟裡閑逛。他看到一個富商祈禱完後竟然忘記了手邊的袋子。他看在眼裡,真想叫這位富商回來,但是他不能開口,因為他答應了。就在他猶豫了一下,那個富人就開著豪華的轎車離去了。

馬上接著來了一位三餐不濟,在生存邊緣掙扎的一個窮人。他一拜下就發現先前富商留下的袋子,打開袋子一看,哇!都是錢啊!窮人高興得不得了,說「觀世音菩薩,你真好啊,有求必應啊!」他萬分感謝地收下錢就走了。

由於約定在前,這個兒子憋著不講話。接下來來了一位騎摩托車的年輕人,他也是來上香祈福的,正當要離去的時候,這個富商衝進來,抓著這個年輕人的衣服,不明就裡地就要年輕人還錢,於是兩個人就吵了起來。這時候,他終於忍不住了,便開口說話了,把這個事情的前因後果講了清清楚楚。於是這個富商就去找這個窮人要錢,而這個年輕人就騎著這個摩托車離開了。

到了晚上又做夢了。冥冥之中那個聲音又對他說了,「哎!你應該多忍耐一下,就能救人的性命啊!」他就說了,「我把真相說出來,主持公道,難道不對嗎?」

那聲音就說了,「你錯了!那位富商並不缺錢吶。那一袋子的錢不過是用來賭博和嫖妓,但是對那個窮人來講,他們一家大小的生計就可以挽回了。而這個騎摩托車的年輕人,如果那個富商一直糾纏著他,會延誤他回家的時間,他就不會趕上山路塌方,他還能保住一條性命啊。而到現在,他的尸體到現在都還沒有挖掘出來啊!」

這個寶貝兒子聽了,就很生氣,「你到底是誰啊?你怎麼知道這麼多?」這個聲音就回答了,「耳聾菩薩。」

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為了得失或者好與壞中煩惱、打轉。常常在過了一段時日之後,我們回頭看一看,想一想,才發現當初我們認為最好的安排,現在看來並不是最好的;甚至最好的安排,反而變成最差的結局。就像這個寶貝兒子,他認為把真相說出來,主持公道,就是最好的安排,反而變成了最差的結局。而老比丘,開始被玩弄,可以算是最差的安排,但後來卻賺到了,成為了阿羅漢,反而變成了最好的結果。

因此,我們面對複雜難以了解的業力,我們可以這麼說,當前我們所擁有的,無論是順境或是逆境,對我們來講,都是最好的安排。而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多珍惜當下,現在的機會,好好把握,把身心安住在這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上,誠心地念觀世音菩薩,一切都將是最好的安排。若能如是想,就能夠放下許多的雜念,而能夠專心用功辦道。

觀世音菩薩並非萬能,因為如果是萬能的話,我們就不會有苦難的存在。觀世音菩薩是悲能、智能,他有慈悲智慧的能力,善巧教化我們如何自我開放,開啟我們閉鎖的潛能,以克服或遠離種種的苦難,乃至究竟教我們如何離苦得樂,超越生死輪迴,而得到大自在。

一般人在怖畏急難之中,通常會嚇到四肢無力,沒有辦法反應。但誠心念觀世音菩薩,可以使我們的生命在怖畏急難之中,產生冷靜的定力;在冷靜之中,就會產生智慧,自然就會有出路。這就是施無畏,我們的自性會施無畏給我們。

在唐朝有一個道士叫做李仲卿,寫了一部書叫做《十異九迷論》,「異」是「怪異」的「異」,迷,是迷惑的迷。這《十異九迷論》講的是什麼呢?講的就是佛教種種的不仁不孝,尤其是出家人。他說,離家,出家呢,就把自己的父母拋棄了,離開妻兒,是不仁不孝,講了許多佛教的種種事情。很多的事,當時的人對於他這個《十異九迷論》,都感到很迷惑,甚至相信。當時有一個博學多聞的法師叫做法琳。這個法琳法師呢,,就寫了一部叫做《辯正論》;辯白的辯,正確的正,他博引史書、佛典加以反駁。最後他結論,宣揚佛教是比道教更優秀。

在貞觀十四年,長安城的西華觀的道士叫做程世英。他就暗地裡寫了一封信給當時的天子唐太宗。就告狀這封信,告發法琳和尚,說他言論觸犯了佛法。因為唐朝的皇帝姓李,就自認為是道教始祖老子李耳的後人,所以擁護道教。而法琳和尚竟然公開宣揚佛教比道教還要優秀,就是不給皇帝面子啦。

所以唐太宗看了這個告狀,很不高興,立刻就命令把這個法琳和尚抓起來,關到監獄裡,並對他說,「你寫的這個《辯正論》,上面說什麼有念觀世音,臨刃不傷。好吧,給你七天,讓你去念觀世音。然後把你綁到刑場,讓刀子砍一砍,看砍得進砍不進。」

法琳和尚嚇得魂不附體,帶著手鏈腳鏈,在獄中只有是稱念觀世音菩薩了,祈禱觀音菩薩顯靈。眼看得刑期一天天迫近,突然法琳由於誦觀世音菩薩的誠心,大徹大悟。他神采煥發,敞開胸懷,頓時一點兒貪生怕死的念頭都沒有了,只是希望這七天趕快過了,到來。

就這樣子,七天很快就過了。唐太宗就把他提出來,問說,「刑期已滿了,你念的觀世音顯不顯靈啊?」這個法琳和尚就說了,「我個人這幾天,不念觀世音菩薩,唯念陛下。」

唐太宗很驚奇,就問說,「朕明明詔令你去念觀世音菩薩,你為何不念,反而說唯念朕本人呢?」法琳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說,「陛下曾做了許多利民的善事,所以陛下就是觀音菩薩,所以我就唯念陛下了。」唐太宗聽了哈哈大笑,龍心大悅,就把法琳和尚給放了。

所以當我們面對苦難,我們能不能得到觀音菩薩的加持幫助,或者發揮我們自己的潛能,這主控權完全操之在我們自己,觀世音菩薩只是慈悲的助緣而已,度過苦難與否,這端看我們平時自己造的業,以及是否誠心誦持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來展現自己的潛能。所謂「自助方得天助也」。

待會兒,我們會灑凈。灑凈,不只是誦持大悲神咒,將大悲水灑在佛殿地上,然後我們的道場就會清凈的儀式;真正的是要對眾生生出慈悲心,自然這個地方就會充滿了慈悲、清凈的正氣。這樣我們的周圍環境就會清凈,而不是像農人灑殺蟲劑、灑農藥一樣,希望把蟲趕走或殺死。

如果我們常常保持著慈悲心,這個灑凈的清凈作用就會很長了;如果沒有慈悲心,灑了以後也是沒有用。所以灑凈就是用慈悲心來誦持大悲神咒,清凈我們的心和行為,這個道場就會產生清凈的共業。就像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及諸大菩薩,清凈海會大眾的清凈的共業所成就的,這才叫做真正的灑凈。

即使是一念的慈悲心所產生的效用,都是不可思議的。這裡,我們來看一個《雜譬喻經》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發生佛在世的時候,舍衛國的一件事情。一天風和日麗的天氣,突然烏雲密布,山雨欲來風滿樓。結果開始怎麼呢?下起了腥風血雨。那真的是雨中有血啊!整個國家都被這種情形,和這種怪異的血雨驚嚇到了。於是,國王馬上就召開了緊急的會議來處理這件事情。

在這個會議當中,有一個博學占卜的知識就說,「根據古書的記載,當有這種毒獸化為人形,降生於世間的時候,這個他降生的地方就會有這種腥風血雨的情形。所以今天,一定有這種毒獸以人形降生於我們的國家裡。所以這新生的小孩子中,一定有一個就是他的化身。」

所以國王就馬上命令當日所有新生的小孩都送到宮裡來做檢查。當然,發現其中有一個小孩,他的口水一接觸空氣,就變成了火焰,是有毒的火焰。當時旁邊周圍人看了,都被嚇到。

然而,他們並不敢把他殺害。因為他們很害怕,如果殺了他,恐怕會遭天譴,有更可怕的報應。所以,他們就討論,想出個辦法,把他送到一個隱秘的地方,把他撫養長大。因為隱秘的地方,就不會有人接近他,而遭到他的毒殺,或傷害。

這個人形的毒獸,慢慢長大了;他長大,從他嘴巴生出的毒氣更可怕,更毒了。而他的脾氣呢,也變得更暴躁了。因為長時間,他就是被養在這個地方,不能夠離開,所以任何的生物只要靠近他,馬上就被他的毒霧氣給毒殺了。

然而舍衛國的人們,實在是非常聰明。他發現了這個怪獸的這種天賦,把他用來做什麼?當劊子手,來處理這些死刑犯,節省國家開支。於是,他所住的地方就變成了刑場,而這怪獸就成為罪犯的終結者了。

這樣子數十年就過去了。有上萬的人就被他所毒殺了。然而,他自己本身,也逃不過死神的命運。有一天他也死了。所以有人就問佛,說這個人形毒獸他終於死了,他這麼重的殺業,他是不是掉到地獄啊?掉哪一層啊?

佛回答怎麼說呢?「不,他上升天界。」人們聽到這個回答非常驚訝,就請佛解釋這個因緣。

原來,當這個人形毒獸快要死之前,舍利弗尊者去看他。這個人形毒獸看到舍利弗來,他非常地生氣。他想到,我還沒有死啊,你竟然敢跑來接近我,這個人一定得死。於是他就噴出他最毒的毒氣,要把舍利弗尊者給毒死。

然而舍利弗尊者,他不是冤冤相報,他反而生起了他的大慈悲心。他進入了慈悲的光明三昧,把這個毒氣完全摒除於他的身外。由於他的這種慈悲心,感召了這個人形毒獸,讓他心靜下來了,他的脾氣也沒有了。

他看了舍利弗尊者,這個人怎麼跟以前我看過的人都不一樣啊?以前我看的人都是死刑犯,都是面帶愁啊,或者是兇相。這個人竟然是這麼慈悲的樣子。所以,他也被感動了,內心也生起了一種柔軟的心,和一種慈善的念頭,就在當下他往生了。因為他最後一念是慈善的心,他就往生到天界。所以人們聽到佛這麼解釋,就問佛,「他難道殺那麼多人,就沒有什麼果報嗎?」

佛就說了,這個因果是絕對不會錯的。當他在天界的福報用完後,他會降生人間,繼續修行。因為他精進的修行,他會證得有紫金身的辟支佛佛果。

那人們就問,「啊?還證辟支佛果啊!」

佛就繼續說,「在那個時候,這個辟支佛因為有紫金身,在樹下打坐。那時候就有一個大部隊的軍隊經過。他們看到這個辟支佛呢,不是人;他看到是一個黃金的一個雕像。他們每個人都興奮地不得了,拿起刀來就往這個辟支佛身上砍,把他砍得一片一片的。當他們把他砍成一片一片,然後拾起來以為是紫金,黃金的時候,卻發現是一些血肉,於是就把他給丟了,就離開了。

就那樣子,這個辟支佛把他過去的債還完了,也入了涅槃;而那些砍他的人,就是過去生被他所毒殺的人,所以因果是不昧的。

所以聽完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簡單地說,最起碼有三點我們可以來研究。第一點呢,就是慈悲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他(舍利弗)把這個人形毒獸從墮入地獄的邊緣救回來,讓他投身天界,乃至後來能夠證得辟支佛果。

第二就是因果是不昧的。我們可以想一想,這個人形毒獸他為什麼又這麼大的威力,但是他的脾氣也這麼大呢?我們可以猜,或許過去生他就是一個修行者,但是有很大的瞋恨心,所以這一生才變成了人形毒獸。

但是他的修行在過去也不會白費了,所以他能夠證得辟支佛果。但是,他仍然要把他過去的殺業再償付完,所以他被砍成一片一片。所以我們要小心我們所想的,我們所說的,我們所做的,盡量能夠往好的去做,產生好的業,善的業。

第三個,我們可以說就是善知識的重要。沒有舍利弗尊者慈悲的幫助,這一個人形毒獸一定是墮落的。

所以就像我們所說的,「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上人就是我們最好的善知識。我們應該注意到他所說的,「道是行的,不行哪有道?」最後祝大家都早點成道。

在〈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中有 2 則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