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世界

比丘尼恆慎講於2011年10月22日星期六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Heng Shen on October 22 (Saturday), 2011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上人、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這裡是恒慎練習講法,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前幾天有位師兄告訴我說:「想要在聖城住呢,有一個秘訣,就是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要當作沒事。」我最近在想一個問題,想了很久也還沒有想通,所以這個問題也給大家想一想,就是:先有境?還是先有心?心跟境的關係非常地微妙。

《毗舍浮佛傳法偈》裡面講到「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如果依這個偈頌來看呢,是先有境才有心。如果依《楞嚴經》來講呢,《楞嚴經》說「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依《楞嚴經》來講,又是先有心,再有境。

大概上個月(有一天)午供完之後,我就到功德部那裡拿點東西,準備去用齋。有位師兄就告訴我說:「有位居士來道場,她想上香,她自己開了抽屜拿了香,就去上香。」對方還在上香的時候,這位師兄就告訴我說:「妳要跟她講,要跟她講來道場不可以拿道場的東西。要跟她講,她如果需要上香,要自己到流通處去買。」我想,這我也沒有看到,我也不想管。但是這位師兄再跟我講一次。在跟我講第二次的時候,我就想:「好吧!那我跟她說說看。」

我們身邊每天都有一些境界在發生,我們對這個境界呢,我們的起心動念跟處理,都將決定我們的這個及格、不及格。每個境界都像一個考試,怎麼處理?處理得對或者是錯,結果就會知道。

本來不想管,後來我覺得:如果下次她再繼續這麼做,可能不對,我還是決定跟她談一談。我就跟對方講--就如同其他法師說的,如果她需要供養,她應該到流通處去買香,而不是自己拿常住的香來點;如果她真的要拿,也應該要先問過執事的人。其實我平時會放一些香在那裡,有一些居士想點的時候,我也給她們。那如果沒有詢問,自己就拿,其實這個等於是「不與取」--沒有人給你,你就拿了。不與取是不善業。

後來,這位居士的回答也很讓我意外,她說她來這裡幾次了,她上次買了兩包的香放在抽屜裡面。她想放在那兒,每次她來時都可以用,所以她拿的香是她自己的香,不是常住的香。哦!我就想:「原來如此啊!」所以,當我聽到師兄跟我講的時候,或者是你們任何人,聽到這個事情的時候,都會認為說對方是不與取,對嗎?但是我們絕對沒有想到,她是先放香在那邊。

所以,在我的方面,我就認為:當我的念頭想別人是不與取的時候,其實對我自己也是一種不善的覺觀,也是一種不好的想法。人家以一種誠心來禮佛、供佛,我們把人家想成賊,那真是很不好。所以我就責備自己,我就想:其實有時候,在面對境界的時候,我們的起心動念其實要很小心,也要很注意,連這些不善的意念都不應該有。

最後,我建議她不要把香放在那兒。我說:「下次妳再來拿香的時候,一定會有同樣的事情發生--我們其他的人看妳來拿香,一定會認為妳是拿常住的東西。所以比較好的方法呢,妳把妳的香放在妳的車子裡,妳每次來要上香的時候,妳就從車子裡面拿來上香,這樣比較不會引起誤會。」她也同意了,所以她就說:「好!那我下次就這麼做。」

我常常聽身邊的人講說:現在「E時代」的年輕人都活在虛擬世界。也許不認識的朋友,他們可以在網上談得津津有味,可以談個一、兩個小時。那麼從虛擬再變成現實,再變成認識,成為朋友。其實如果依經典來講,我們現在這個世間,也是我們虛擬的世界。

既然是虛擬的世界,那我們怎麼樣擬想這就很重要了。我讀到《夢遊集》裡有一個居士(的故事),這是憨山大師在他的《夢遊集》裡面講到的。他說有一位居士叫顧源,自號寶幢居士。他早期工於書畫,就是寫詩做畫都很好的。後來,他中年學佛以後非常精進,就避開家人自己獨住,只有一個童子幫著他灑掃、上香。他每天五更起身就開始念佛、打大木魚,很精進地修行。雲谷禪師曾經跟憨山大師提及到這個居士,就讚歎說:這個居士就是現代的龐公,就是現代的龐蘊。龐蘊是唐朝時候的人,意思是他修行是有點功夫的。

有一天,憨山大師見到了這個寶幢居士。當時他並不知道對方就是(寶幢居士),只是當一見到他的時候,就感覺這個人很有道氣。憨山大師很想上前作禮,但是又不敢--那時候憨山大師才十幾歲,因為他很早就住廟上了。後來,就跟隨在他的後面觀察他,見到這個寶幢居士入佛塔禮佛,非常地虔誠,就這樣殷勤地禮拜。就看他在禮拜舍利塔,憨山大師再繼續往上看的時候,看到那個舍利塔怎麼這麼奇怪--高聳入雲霄,上到天際去了!再來,有五色的光,顏色非常鮮麗,光彩交錯著……。憨山大師覺得這個境界太奇怪了,好像不是人間的境界。但是為什麼會這樣子呢?自己也覺得很莫名其妙,怎麼會看到這樣的境界?

結果,雲谷大師就對憨山大師說:因為寶幢居士時時都觀西方境,所以當他禮塔的時候,就是禮這個西方塔,隨時作觀。因為他自己在作觀呢,連旁邊的人都可以看到是極樂世界的境界。這個也很特別,就像《楞嚴經》裡面有人(月光童子)修水定,對不對?童子去開門,就見到整個屋子都是水。所以,一個人的這個觀想、禪定的功夫如果很深的時候,不單是自己可以閉眼、合眼了了分明,連旁人都可以看得見。

當然,寶幢居士後來臨終往生西方,是隨意自在的,他是坐著往生的,預知時至,集合其他的高僧來念佛,家裡的蓮花香味三天才散去。他自己看到這個阿彌陀佛遍滿虛空,看到自己坐在蓮臺上面有半月之久。所以,這個是因為他平常觀想力非常地強,所以能夠有這樣的成就。

我們在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怎麼樣觀自己周圍的境界,這就很重要了。當我們禮佛的時候,我們就把觀音菩薩想成極樂世界的觀音菩薩,那麼身相高大莊嚴,白毫相光照遍三千大千世界。我們還可以觀想我們周邊的人,都是我們這個蓮池海會所有的菩薩聖眾,大家一起來修行的。那麼大家這樣善法的凝聚呢,就會成就這種極樂的淨業。

飛錫大師說過幾句話,我覺得很有意思,他說:「鼻有墨點,對鏡惡墨。」就是拿鏡子來照(鼻子),你討厭這個墨點。「但揩于鏡,其可得耶?」就是說你只是擦擦鏡子,你這個(鼻子上的)墨點會去掉嗎?我們知道不會,對不對?那麼「好惡是非」,就是我們面對的這個境界。「對之前境」,這些境界在我們面前。「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就是你只是怨尤有這些境界。「其可得耶?」那可以嗎?當然也是不行的,對不對?因為很多境界是我們自心招來的。

所以,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為什麼這世間三惡道充滿?因為我們的內心有三惡因;有這些不淨的覺觀,所以我們感得這世界的依報,就充滿著三惡道。如果我們心裡沒有三惡道的時候,這個世間呢,你看!大家都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

我再講一個小故事:靈潤法師他修唯心識觀,非常精進。有一次他跟同伴上山去散步,在森林裡面,那麼森林起火了。起火的時候呢,大家就趕快跑,這個靈潤法師就說:「不用跑!不用跑!你心裡要沒有火,這個火是燒不到你的。」大家不相信,還是趕快跑,就只有靈潤法師不跑。那火來了,怎麼辦,就燒到了?

可是很奇怪,燒到他的時候就自然停了。所以,這也是他對唯心觀所做的,相信到極點的原因,也是很不可思議的。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阿彌陀佛!

在〈虛擬世界〉中有 3 則留言

  1. 南無阿彌陀佛!
    隨喜恒慎法師慈悲開示﹐「對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耶」﹐令聽者、讀者受大饒益。
    與有緣者分享一點學佛體會。我的住處(日本)沒有上人的道場﹐一個人在家作早晚功課﹐回向法界﹐回向極樂世界﹐回向無始以來與我有不善緣的衆生和歷代宗親﹐回向法界一切衆生。有人對我說:「你多次患癌症﹐肯定有很多業障﹐你雖然學佛﹐功德有限﹐怎麽能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呢?」 
    通過學佛﹐我們知道「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圓覺經》說道「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衆生同體無異」﹐我們更知道「直心是道場」!
    想作早晚功課、想廣作回向的念頭是第一念﹐猶豫懷疑「功德」有無的念頭已經屬于第二念﹐而打退堂鼓、退卻初心則是第三念或者第四念了。所以我覺得除去懷疑和退卻﹐才是「直心」、才是「真心」。如果有「直心」、有「真心」﹐雖然身邊沒有上人的道場﹐「直心是道場」﹐依照上人的教導修行的人﹐「他(她)自身」已經是「道場」了。願一切真心修行的人﹐對境不迷﹐維護自己的名爲「直心」的道場﹐成就自己的菩提願﹐而無得無失。

  2. 先有境?還是先有心?其實問題的答案就在《毗舍浮佛傳法偈》and《楞嚴經》。
    (因為有人提出問題故答案如下。敬請指教)
    《毗舍浮佛傳法偈》”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傳法者,傳還原之法。故修行是從境鍊心至無心。然後回復真心。

    如世界的形成及境界欲知詳情請熟讀《楞嚴經》。在《楞嚴經》很多地方講得很清楚。是先有心,再有境。

    恆慎敬啟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