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法界不離一念心

萬佛城方丈恆律法師講於2013年5月11日星期六晚 萬佛城大殿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師父宣公上人、各位尊敬的法師,及各位善知識們:阿彌陀佛!我們很高興地歡迎各位善知識們、法友們,回到我們的家──萬佛聖城。明天我們會慶祝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聖誕,來感恩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娑婆世界,教導我們如何究竟離苦得樂,了生脫死。所以,佛陀是我們在生死輪迴的真皈依處。

在剛剛晚課中的蒙山施食時,我們都在念「歸依佛,兩足尊」。什麼是「兩足尊」呢?這使我想起了一個關於翻譯「歸依佛,兩足尊」的笑話。話說以前有個很富有想像力的人,在翻譯「歸依佛,兩足尊」的時候,他就想像到,禮佛時要頭面接足皈命禮。這個頭面接足皈命禮就是在印度表示極高崇敬的傳統禮拜方式,也就是敬禮者跪下來、彎腰,將自己的前額接觸對方的雙腳。

這位仁兄他又想到佛的三十二相中,第一相是什麼呢?是佛的腳掌是平坦圓滿的。在萬佛寶懺期間,每拜完一百尊佛的時候,我們都會依照次序,迴向給佛的三十二相及八十種好的其中一相。而下星期一,萬佛寶懺的第一天,當我們拜完第一百尊佛的時候,我們就會唱迴向偈,內容是:願我與眾生,都能成就諸佛法身,如佛三十二相中的第一相──足下平坦圓滿相。

於是呢,這位仁兄就翻譯這「歸依佛,兩足尊」,翻成「歸依佛那一雙尊貴的腳」。相信大家都知道,這「兩足尊」指的是佛陀的智慧和福德皆具足圓滿,為世所尊。所以稱之為「兩足尊」。而這「兩足尊」,也是佛的名號之一。在這裡,我們不禁要問:佛陀的智慧和福德是從何而來的呢?

我想,大家都知道,佛陀的福德,是來自於無量劫的大慈大悲的利益眾生。在這裡,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佛陀在生活上的一些慈悲利益眾生的小故事。

在一天早上,佛陀和比丘們在外出托缽乞食時,遇到了一群在稻田裡抓螃蟹、嬉戲的小孩子們。其中的一個男孩子,抓了一個螃蟹,用手把螃蟹所有的爪子全部都撕落下來了。而在一旁觀看的小孩子們,居然都拍掌歡呼,讓這個小男孩覺得非常地得意。於是他便扔掉那隻可憐的螃蟹,又想再接再厲,去折磨另外一隻螃蟹。

當小孩子們看到佛陀和比丘們走近了,便立刻向佛陀和比丘們恭敬地鞠躬作禮。然後呢,才再準備去折磨另外一隻可憐的螃蟹。佛陀看到了,立刻就叫他們住手。佛陀說:「孩子們,若是別人把你的手腳撕裂下來,你們會覺得痛苦嗎?」

孩子們齊聲回答道:「會的,師父。」

佛陀繼續問道:「你們知道嗎?佛陀也和你們一樣,也是會感到痛苦的,對不對?」

小孩子們這時候卻沒有回答了,而保持沉默。佛陀繼續說:「螃蟹也和你們一樣,是要吃要喝的,而它們也有自己的父母、兄弟和姐妹,就像你們有自己的父母、兄弟和姐妹一樣。你們令它痛苦,它的親人也是會很痛苦的。你們願意痛苦的事情發生在你自己或家人的身上嗎?」

小孩子們似乎知道錯了,此時,佛陀看見其他村民因好奇而前來圍觀,於是便藉著這個機會,向他們宣說慈悲的教法。

佛陀說:「所有的眾生都應該享受祥和和平安。我們應該愛護眾生,使其幸福快樂。所有的眾生,不論是在水中,或飛翔在空中,乃至在陸地上的,在地底下的,都有生存的權利,我們不應該傷害或殺害它們,應該保護它們的生命。」

佛陀於是叫小孩子們放走捉來的螃蟹,然後又對眾人說:「慈悲的人,首先會給自己帶來快樂,會睡得很安穩,而醒來的時候會覺得很自在,不會做噩夢,會遠離憂悲苦惱,同時會得到周遭的人事物的保護,而他自己的痛苦也會慢慢地消除而遠離。」

從這個佛陀在生活上的小故事,我們可以了解到,佛陀內心是時時充滿著慈悲,對待一切眾生猶如自己的孩子們,時時刻刻都在身口意上來慈悲地利益眾生。佛陀除了宣揚慈悲的理念外,在政治和外交上,佛陀也是和平的使者。特別是為了消除戰爭,他可說是摩頂放踵,不辭辛苦,捨己救人。

譬如說,釋迦國和鄰國的拘利雅國之間有一條羅西尼河相隔。這兩個國家的糾紛的起因,往往是因為羅西尼河河水的使用權而引起。有一次,在旱災之後,剩下的河水非常地少。起初彼此的糾紛只限於農民在兩岸互相出言對罵。但很快地,情緒就高漲了,演變為互相扔石頭的場面。到最後,當雙方都派遣軍隊保護居民,事情變升至兩岸的軍隊互相排列對峙,氣氛變得十分地緊張。在這樣的局面下,不得令人擔心,這個戰爭可能會隨時爆發。

於是,佛陀不辭辛苦地邀請這兩個國家的國王會商談判。他慈悲地勸導雙方早日做出和諧合議,避免引發戰爭。因為無論是誰戰勝或誰落敗,雙方都必有損失,而這損失可大可小。佛陀問這兩個國王一個問題,他說:「兩位陛下,請問是水還是人的生命比較珍貴呢?」

兩位大王都異口同聲地說:「當然是人的生命比較珍貴啦!」

佛陀又說:「大王陛下,這次紛爭的原因是由於缺水灌溉田地,我們只要放下彼此的傲慢與瞋恚,這次衝突實在是很容易解決和解的,不需要動武。我們不妨坐下來好好研究如何把河水能夠平均地分配使用的方法,以度過目前少水的困境。這樣以確保雙方都有同等的水量可以使用。

由於佛陀的調停和解,雙方達成了協議,友好和諧的關係又再次恢復如舊。在僧團的生活當中,佛陀除了講經說法,利益眾生外,在生活上也是時時照顧僧眾的起居。

有一天,佛陀和阿難尊者出外到城外的一個小間的寺院裡。當他們抵達的時候,剛好比丘們都外出托缽乞食。於是佛陀就在寺院裡經行,突然聽到寮房裡傳來陣陣可憐的呻吟聲。於是,佛陀進入寮房,一看,發現一個骨瘦如柴的比丘,蜷曲在角落裡,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惡臭味。佛陀於是蹲下來在這個比丘的身旁,輕聲地問道:「比丘,你生病了嗎?」

這位比丘回答:「世尊,我害了痢疾。」

佛陀輕聲問道:「有沒有人照顧你啊?」

比丘回答說:「其他的師兄弟們都外出托缽乞食了,這裡只剩下我一個人。我在生病的初期,是有幾位師兄弟來照顧我,但當我知道自己是一個累贅的時候,我便叫他們不需要再來照顧我了。」

佛陀對阿難尊者說:「阿難,去取一些水來,我們來幫他清洗一下。」

阿難尊者拿了一桶水進來,和佛陀一起幫比丘沐浴。他們又替比丘換上清潔的衣服,然後把他扶到床上去休息。接著,佛陀和阿難尊者把地板擦拭清潔,又將比丘的髒衣服清洗乾淨。當他們把衣服晾曬在外面的時候,其他的比丘也剛好從外托缽乞食回來了。

阿難尊者就請這些比丘們煮點水,給這個生病的比丘調一些藥來吃;這些比丘們也請佛陀與阿難尊者與他們共用午齋。在結齋後,佛陀就問他們:「那位在寮房裡生病的比丘患了什麼病啊?」

他們回答說:「世尊,他患了痢疾。」

佛陀又問他們:「有沒有人照顧他呢?」

他們回答說:「世尊,我們起初是有照顧他的,但他後來卻叫我們不用照顧他了。」

佛陀繼續說:「比丘們,我們出家修道,身旁便再沒有父母與家人。我們生病的時候,怎能夠不互相照顧呢?我們是應該互相關懷的,不論生病的是老師,是學生,還是朋友,我們一定要照料他,直到他康復為止。比丘們,如果我病倒了,你們會照料我嗎?」

比丘們大聲地回答說:「當然會,世尊。」

佛陀說道:「那你們也必須要照顧任何一個生病的比丘,就如同照顧佛陀一樣來照顧他。」比丘們都合掌鞠躬,信受奉行。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了解到,佛陀就是以身作則,所謂「八福田」,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佛陀就以親身實踐的行為,給僧團做了最好的榜樣。

阿那律尊者是一位精進的修行者,他勤於專心地誦持經典,時常通宵不睡地誦持經文。因為過度疲勞,眼睛瞎了。他雖然有些傷心,卻不頹廢,反而更精進地修行。有一天他的袈裟穿破了一個洞,便自己動手想來縫補。由於看不見,為了一個拿線穿針孔的動作,都弄得十分地狼狽。佛陀知道阿那律尊者的困難,便來到他的房中,替他取線穿針。

「是誰替我穿針?」阿那律尊者問道。

「是我為你穿針。」佛陀一面回答,一面為他縫補破洞的袈裟。

聽到是佛陀的聲音,當時阿那律尊者內心感動不已,他做夢也沒想到,佛陀竟然親自為他穿針縫補袈裟的破洞。我們都知道佛陀已是福德圓滿,但他還是時時秉持著「勿以善小而不為」的積極態度來利益眾生,這更是像我們正在積聚資糧的行者們所應該學習的。我們不應該自滿或是懶惰。

佛陀的智慧是來自哪裡呢?來自於他真實地修行。

我們都知道,佛陀在年少的時候,就已經學富五車,通曉文學、科學、語言,乃至各種武功,甚至比他的老師們都還要通達。但是他知道,他沒有真正離開煩惱和了生脫死的智慧。

所以他出離了王宮,到處參訪名師,開始了他多年真正地修行。藉由自己長時間多年的修行體悟,才終於大徹大悟,得到了真正離開煩惱和了生脫死的智慧。所以,佛陀後來也是如此地教導眾生。

有一天,佛陀和比丘們來到卡拉瑪人居住的村落。由於佛陀的名聲遠播,當地人就來拜訪,並對佛陀說:「世尊,有一些宗教的修行者來到我們這裡,就宣揚稱讚自己的教義,對於其他宗教的教義,則是看輕和毀謗;接著又有其他宗教的修行者來到我們這裡,他們也是宣揚稱讚自己的教義,但對其他人的宗教,就是看輕和毀謗。他們都是稱讚自己的好,而毀謗他人,讓我們非常地懷疑和疑惑不定。這些尊敬的宗教修行者,到底哪些人講的是真話,又哪些人講的是假話,在騙人呢?」

於是,佛陀給了他們以下的教解,這是在宗教史上獨一無二的。佛陀說:「是的,卡拉瑪人,你們的懷疑和迷惑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對於可疑的事情生起懷疑是很正確的。卡拉瑪人,你們所面對的這種情形,是不能只依靠所謂的傳聞,或是重複的報導、流言、傳統、經典、猜測、推論等來做決定。卡拉瑪人,只有在你們自己親自了解確知某件事是善良的、美好的,不為世人所批評或責備,而為有智慧的人所稱讚及遵行,能帶來真正利益和快樂的,那你們才可以信受奉行。」

這段就是來自有名的《卡拉瑪經》。然而在《佛說四十二章經》卻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這就是說,不要相信我們自己的意念和思想的意思。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心念是靠不住的,不可以相信的。那《佛說四十二章經》所說的「汝意不可信」,是不是與剛剛《卡拉瑪經》所說的,你自己要親自確知而有所矛盾呢?

事實上,兩部經典講的都是同樣的道理,就是對任何的事物都要謹慎地思考、實踐,確實地了解事實的真相,不要盲從於自己衝動的習氣,或外在的資訊,乃至權威。比如說,我們翻開經典,讀了起來,沒有經過思考,沒有經過實踐,沒有深入了解,便自以為是,這就是佛所呵斥的「汝意不可信」。所以我們每天都在唱誦著,要「深入經藏」才能夠「智慧如海」。就是要我們對經典的道理,必須經過思考,實踐於身心,有深切的了解,才能有真正如海深廣的智慧。

在日常生活也是如此。當有人對我們說了一些傷人的話時,如果我們盲從於我們衝動的習氣,就很容易生起這種想法,認為對方在攻擊或在傷害我們,於是很容易就生氣,說出一些不得體的話而得罪人,弄得場面不可收拾。

但如果我們能把握這《四十二章經》和《卡拉瑪經》所說的道理,不盲從,而能冷靜下來,讓自己有多一點時間來分析探究,是不是自己聽錯了,還是有做了需要向對方道歉的事,還是有什麼跟自己無關的事情,在煩惱著對方,所以對方才說出這樣子的話,還是我們被人誤會了?即使對方有敵意,我們也可以冷靜下來,雲淡風輕的,尋求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彼此間的不合。這就是把經典的道理活用於日常生活當中。

明天剛好也是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也是美國的母親節,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節日。最初發起母親節的因緣,是對美國南北戰爭所有喪失兒子的母親們,來表達敬意。進而,來推動永久和平的理想實現。

這使我想到,最近讀到一篇有關於一位母親與謀殺他兒子的殺人犯的真實故事。這個故事很感人,而且發人深省。在這裡,想與大家分享這個真實的故事。

瑪麗是一位離婚的母親,在一九九六年的一天,凌晨三點鐘時,她被電話的鈴聲吵醒。在不安和驚恐中,她接起了電話。那是她的大兒子打來的電話,說他最小的十八歲的弟弟羅比,被槍打中了。他說:「媽媽,弟弟羅比他死了。」

在那個時刻,瑪麗覺得好像她的生命已經完了。失去了小兒子羅比的悲傷,像滾滾而來的巨潮,將她徹底淹沒了。但她知道,為了她其他的孩子,她必須要挺住,配合警方。所以,她暫時抑制了她的悲傷。

一個叫肖恩的年輕人,殺了她的兒子羅比。這個年輕人肖恩已經被逮捕了,罪名是謀殺。肖恩認識她自己的兒子羅比,在他們吵架的時候,肖恩拔出槍,開了槍。肖恩承認自己有罪,所以不會有開庭審判,只會有一個聽證會。在聽證會之後,法官就會宣布判決的結果。為了等待這個聽證會的到來,瑪麗必須等上漫長的三個月。

依規定,在這段漫長的時間,她不能與肖恩見面或者說話。這規定也許是非常明智的,因為在瑪麗滿心絕望和憤怒的情況下,如果讓她面對肖恩的話,她想她會親手勒死他,因為肖恩殺死了她的寶貝兒子羅比。

開聽證會的那一天終於到來了,瑪麗第一次看到了他。當肖恩被帶進了燈光昏暗的法庭時,一直低著頭,陰影籠罩在他的臉上,扭曲了他的五官,使他看上去非常地黯淡陰沉。那時,瑪麗內心湧起了「肖恩,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洶湧的憤怒充斥著她的全身,令她身體顫抖不已。於是,在聽證會上,瑪麗決定不說話。但是,她請求法官,想在聽證會後,能夠和肖恩說話。

因為肖恩已經承認有罪,陪審團的裁定和判刑是肯定的,要讓肖恩有二十年到四十年的牢獄生涯。由於法官答應讓瑪麗和肖恩說話,瑪麗就跟著法警人員走向法官的辦公室,去和肖恩見面。在途中,瑪麗每走一步,她的心臟就加速跳動,因為她將要見到這個殺了她兒子的人。為了要親自告訴肖恩她有多麼地恨他,這個機會她已經等待了很久。然而在被怒火和瞋恨充斥的當下,瑪麗竟有一種不知該如何說起的遲疑。但是她決定,一定要讓肖恩知道,她內心的感受。

瑪麗被法警人員帶進了一個小小的辦公室,看到肖恩站在一個角落裡,渾身發抖,帶著手銬和腳鏈,穿著鬆垮和橘黃色的囚犯衣服。他低著頭,儘管已經是二十歲的小伙子,他卻像嬰兒般的哭泣,還哭得很傷心。在他身邊,沒有他的父母與朋友,顯得如此地孤苦無依。瑪麗的內心突然間冒出了這樣子的一個念頭:肖恩他也只不過是另外一個母親的孩子啊!

於是瑪麗問法警人員,可不可以靠近肖恩。這個時候,低著頭的肖恩抬起頭,露出一張滿是淚水而孩子氣的臉。瑪麗突然覺得自己的憤怒和仇恨消失了。

接下來,瑪麗所說的話使每個人都吃了一驚,包括瑪麗自己在內。瑪麗說:「肖恩,我原諒你所做的這件可怕的事情。」他們雙眼互相對視了一會兒,瑪麗繼續說:「我會每天為你祈禱的。」接著瑪麗請肖恩能跟她繼續保持聯繫。

不久之後,肖恩開始去監獄服刑,對此瑪麗並沒有感到任何的歡悅之情。她的兒子羅比已經死了,不管什麼樣的判決,都不能夠把他帶回來了。但是另一個男孩肖恩的生活卻被毀了。

肖恩的父母斷絕了與他的親子關係,於是瑪麗開始和肖恩通信。在肖恩最初五年的監獄服刑當中,只有瑪麗一個人去看望過肖恩。隨後,肖恩被轉到另一所監獄,那裡的典獄長不允許被害人的家屬來探望服刑人,但瑪麗和肖恩還是經常保持通信聯絡。

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何瑪麗能如此做到,但是瑪麗知道,原諒並不是等於縱容。那一天,瑪麗在法官的辦公室第一次見到肖恩時,感受到慈悲,使她知道,如果不原諒殺害她兒子的人,她內心深處的仇恨,和復仇的傷痛,將永遠沒有治癒的時候。原諒,讓瑪麗獲得了自由,也獲得了生活上所需要的安寧,並最終讓她接受了兒子羅比的去世。

從那以後,瑪麗成了一位志願工作者,她的職責就是在有人需要的時候,陪伴在他的身旁。瑪麗只需要靜靜地坐在那裡傾聽就可以,幫助他們度過生命的危機,或面臨失去生命中所摯愛的痛苦。

瑪麗懂得,如果抱著憤怒和怨恨不放的話,只會傷害自己。儘管發生了這麼不幸的事,瑪麗現在卻能享有真正的安寧和快樂。仇恨和復仇的心,不能讓瑪麗深愛的兒子羅比復活回來,但肖恩也是別人家的孩子啊!仇恨是不能再繼續下去了,還有從瑪麗這裡開始不再仇恨,更好的選擇嗎?

從研究發現,能寬恕別人的人,會更快樂,人際關係更穩固,更有溫情,減少有害健康及壓力的種種問題。越來越多的研究還發現,當我們寬恕他人時,我們心臟的血管、肌肉和神經系統的功能,會立即有明顯的提升和改善。相反的,把仇恨留在心裡,容易導致心臟病。

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有人拿把槍,頂著我們的頭,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繼續仇恨對我們不好的人,就會一槍把我們打死。而唯一可以活下去的機會,就是我們不再對對我們不好的人抱持憤怒或仇恨。在這種生死交關的情形下,問問我們會不會原諒對我們不好的人?我們會怎麼回答?

我想我們會馬上說:「會的,我會原諒。」因為不值得為了我們的仇恨和憤怒而付出我們寶貴的生命作為代價,對不對?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拒絕寬恕,其實就等於是在慢性自殺。

儘管沒有人拿把槍頂著我們的頭,強迫我們不再憤怒。但唯有寬恕和放下,我們才能享受生命和快樂。事實上,我們甚至不需要說出原諒他人的話語,只要我們內心開始原諒他人,我們就已經得到了寬恕的好處。

在我們當中,很少有人會有像瑪麗這樣子,有這麼傷心悲痛的經歷。但瑪麗卻能夠原諒殺害她兒子的兇手,那麼我們或許也可以試著去原諒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事實上,原諒別人,也是一種懺悔的方式。

為什麼原諒別人會是那麼樣的困難呢?下面有三個主要的原因,我們可以聽一聽,是不是很耳熟?

第一個,我們會覺得,原諒就表示我們同意錯誤的行為。

第二個,我們覺得,原諒他人,我們自己可能還會再受到一次傷害。

第三個,我們內心想去懲罰這個犯錯的人。

但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真正地傷害我們,除了我們自己。在中國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的幾年,有兩個法師終於從監獄裡被釋放出來了。而在監獄裡的歲月中,他們受到了不少獄卒們的虐待和折磨。

其中一位年長的法師就問另外一位年輕的法師說:「你原諒他們了嗎?」

這位較年輕的法師回答說:「我永遠、永遠不會原諒他們。」

這位年長的法師聽到這樣的回答,就說:「哎,我想他們現在仍然把你關在監獄裡啊!是不是啊?」

那時,這位年輕的法師頓時沉默冷靜下來。於是這位年長的法師繼續說:「如果你可以把你的傷痛暫時放在一旁,而真正地看清事實的真相。你會發現到,傷害你的人也正在傷害他們自己啊!」

為什麼呢?因為就算不提未來的果報,就在當下,我們都是念念在因果輪迴當中。當我們發一念慈悲心,一念寬恕別人的思想,我們的精神就會覺得很爽快,覺得身心輕安。當我們生起一念瞋恚心,一念想傷害或報復別人的思想,就會覺得身心粗重,乃至引發身心的疾病。所以我們剎那、剎那當中,都在造善業或惡業。同時,也在承受好的或惡的果報。

從以上兩位法師的小故事,提醒我們,佛陀經常告誡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仇恨是無法化解仇恨的,只有慈悲和耐心可以化解。

我想時間也到了,我們今天就到此截止,阿彌陀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