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寫經文– 禪修

比丘尼近祥講於2016年2月16日星期二晚 萬佛城大殿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SF_08_1978-1

諸佛菩薩、上人、諸位法師、諸位法友:今天輪到近祥講法。

在佛教早期,或者是佛在世的時候,經典的道理都是口傳的。佛入涅槃以後,就有人開始為了要傳播佛教,弘揚佛法,才把佛講的話,佛的教法書寫下來。同樣的道理,造佛像,這對有一些人來講,好像普通的人,需要有一種視覺上的感覺,好像佛在的樣子;所以時間過去了,佛法慢慢地也弘揚開來的,更多的人很誠心地來修行,但是他們也需要經過這種視覺藝術來表現他們對佛法的熱誠。抄經也是這樣,他們需要做一些事情來表示他們對佛教法的一種深刻的感覺,所以就有人把抄經變成了一種修行的方法,把它抄在很莊嚴的紙上,可以用不同的紙,比如說之前也有樹皮或者把它刻在石頭上,刻在牆上或者寫在絲上或寫在紙上等等;這個都是弘揚佛法的一種方式,或者是令佛法住世的一種方法。所以我想這也是一種修行的法門,讓法能夠流入我們的意識裡的一種法門。

《地藏經》第十二品<見聞利益品>,就講到:佛告觀世音菩薩。未來現在諸世界中。有天人受天福盡。有五衰相現。或有墮於惡道之者。如是天人若男若女。當現相時。或見地藏菩薩形象。或聞地藏菩薩名。一瞻一禮。是諸天人。轉增天福。受大快樂。永不墮三惡道報。

幾個月前,我的法友有機會來修行造佛像的這一個法門;去年,我在佛殿也講過,在加拿大卡加利的華嚴聖寺有造佛像的計劃,所以我現在想從另外一個觀點來做這個報告。

他們做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把經典抄寫在布上,這個布用在我們這個佛像裡面;做佛像會有一塊布會包在裡面,可以在2017佛堂建完以後,會在四樓的佛殿展現出來,這個布它就是用在佛像裡面莊嚴佛。所以在去年的11月,在聖城也有人發這個布讓大家來抄經。這個布是先剪好了,形狀就是佛像的形狀。

我自己也有抄經的經驗,所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抄經是一個很慢的過程,對我來說很好,因為會讓我慢下來,集中精神慢慢地讀這個經典。我被指定要抄的這個部份就是《華嚴經》的第三十八品的第三部份,就是中文的卷五十五,這一品就是我幫忙英文翻譯的時候,所潤飾的部份。所以在2012年,大概4年前,我就把翻譯的經文放在我的前面,我會用中文來抄經,然後來比較中文跟英文的意思。這樣下來,我也可以對經文有更深的瞭解。所以在我抄的這一個經文裡,有一段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它是講到:菩薩摩訶薩雖復具受種種法樂。而常遠離眾魔境界。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於過去世發如是心。我當令一切眾生皆悉永離眾魔境界。住佛境界故。視為第六如山增上心。

這個就是講到我們這個心,跟我們經驗的一種連接;就是佛菩薩他過去發的這種願,還有他的喜樂的這種境界。所以這個就是在的這個程度上因果的這種關係。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我體會到在布上抄經典,我對這個經文就比較瞭解,就是說我可以更知道它的經文。所以我在抄經文的時候--我也抄過梵文的經文;我發現在梵文裡,它的字母都是連在一起的,所以我們在抄經文的時候呢,就邊抄還要邊看它下面的一個字是什麼;不像中文每一個字都是獨立的。

另外一個想法就是,講到這個抄梵文的經文,就是在印度的法師般剌密諦,當時把《楞嚴經》用非常非常小的字,抄在絲絹上面,然後把它卷起來,把他手上的肉切開,把這個經文放進去,將這個經典帶來中國的這個情況。

所以,我有一個機會在聖城把這個抄經的布發給其他的人;在這個過程裡我就發現,能夠抄經,有這麼一種機會不是這麼容易的。有一位法友告訴我她抄經的因緣,就是她怎麼樣拿到這個抄經的布,怎麼樣把這個經文寫出來。她那時候是先聽到在卡加利,2013年12月的時候,她就聽到在那邊有做萬佛的計劃,但還沒有很明確。所以在去年2015年月12月,她才聽到有抄經或抄咒的這個計劃,所以在今年她一個朋友就鼓勵來參加抄經,不久之後我也告訴過她。所以有一天她遇到了薰法師是抄經計劃的聯絡人;她在馬來西亞遇到這位法師,就跟她拿了抄經布。

因為這樣一個因緣她就覺得:哇!真的是很奇妙,她有這個因緣可以來抄經,就是因為她在2013年打了這一個妄想;在2015年他們有這樣的一個計劃,她就有這樣的因緣。她說,她剛開始也不是很熱衷想要來參加抄經,但是覺得,她參加以後才可以也請她的姐妹來一起參加這個活動,修這個抄經的法門。

然後就講到有一些人,在要抄經的時候,覺得這一個法門是可以弘揚佛法的一個法門,當然這個是正確的。我們如果說往比較深的看,其實這個說弘揚佛法也是往內弘揚,因為它是往我們的八識田裡弘揚,往人的心裡弘揚。讀書的時候,經典我們都是用口來誦。所以在誦的時候,在心裡面就有一個很深的印象。那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喜歡抄《心經》,因為覺得比較短,誦得多了也就記得快,對經文也就比較熟悉。也是因為這樣的一個原因,我們常常誦,也因為它短,所以就在我們的八識田裡有這個很深的種子。

後來也有人跟我講,他們對抄經的這個法門有一點疑問,就講到我們把經文抄下去了,這個布貼在佛像上面,所以這個經文就永遠在這個佛像裡面,她們覺得這樣這個法是不是就丟掉了呢?這個經文就永遠埋在佛像裡面。其實不然,法一點都沒有丟掉,因為我們在抄經的過程裡,我們也向自己的內心裡來弘揚佛法,向八識裡,向我們識心裡來弘揚這個佛法,所以法也留到心裡面去,抄經的人心裡面也把這個經文會記起來。

另外一個人來抄經的時候,就想要抄不同的經典。她又抄《華嚴經》、又抄《金剛經》,也抄了《普門品》、也抄了《法華經》等等等等。所以我們看到那個人跟不同的經典都有這種緣,希望藉著抄經,未來也可以跟這些經典結緣。

最近我在齋堂聽上人的開示,講到感應、感通。我們如果把它這樣想的話,就是抄經也是一個法門,經典也是我們的心跟佛心的一個連結。所以在我們的佛性裡面,萬事萬物都可以顯現出來,感應也是一樣。所以我們如果抄經有一個感應,這也就表示說,這個是我們自己跟我們的自性,還有我們的識心中間也有這樣子經過感應這樣的一個連接。阿彌陀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