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死亡的正確心態

洪嘉慧講於2016年7月7日星期四晚 萬佛城大殿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今天輪到親慧上臺做學習心得報告;如果講的內容有不如法的地方,請各位法師及善知識們慈悲指正。

2015年,年底回家休息了幾個禮拜。一天在跟臺灣家人聯絡時,發現小妹心情不是很好,細問之下才知道,10幾年來一直幫小妹照顧孩子的保姆媽媽得了癌症。因為病情嚴重住進了加護病房,小妹去醫院加護病房看望她。

或許是因為小妹的專業是護理人員,先生又是醫生的關係,保姆媽媽拉著小妹的手,含著淚水向小妹求著說道:「張太太,我還不想死,妳一定要救我。」自從保姆媽媽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之後,她每天都在憂慮害怕、擔心埋怨的情緒中度過。2016年國曆新年過完沒多久,我就聽小妹說:「保姆媽媽已經去世了。」

保姆媽媽的事,讓我想起了曾經在大殿聽法時,聽過一位講法者和大家分享一些真實故事。該講法者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今天是我們被宣判得了癌症,而且是末期,只剩下三個月的生命,我們會用怎樣的心情來面對這個事實?我們會不會害怕死亡?我們是否能坦然自在,從容不迫地面對自己剩下來的生命?講法者舉了三個真實的例子,因為我對講法者所講的這三個例子非常感興趣,所以就針對這三個人,自己多找了一些資料來跟大家分享。

第一位:是某大公司的總裁,當他知道自己只剩下三個月的生命時,他就想:有什麼事情是在去世之前必須要做的?他思考著,如何將自己生命的盡頭,變成一次積極有意義的經驗,甚至成為人生中最棒的一部分。他列出了一個一千多人的名單。這一千多人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以感恩的心一一向他們表達感謝,謝謝他們豐富了他的這一生。

第二位:是位大學教授,他希望在他這最後的三個月能給大家上最後一堂課。於是他安排了每星期二跟他的學生見面,他以自己的疾病作為研究教材,觀察自己疾病的變化,也觀察自己如何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面對死亡,他和學生們探討著死亡的意義。所以這最後一堂課沒有教科書,他是用他的生命來教他的學生們生命的意義。

第三位:原本是位時尚工作者,在她得了癌症之後,她努力實現自我療癒的方法;自我治療成功,後來變成美國著名的心理治療專家。她相信每個人都有自我療癒的能力,身上的病痛和人的心理情緒息息相關,她提倡每個人都有能力採取積極的思維模式和正面肯定的語言,來轉化心理深層的信念,實現身心靈的整體健康。

以上三個例子,他們還能事先知道自己剩下多久的生命,還有時間調整自己的心態來面對自己的死亡,還有條件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還有因緣可以跟家人朋友好好道別,甚至還有機會改變將會死亡的事實。但是死亡對有些人來說,卻是突如其來,讓人措手不及。

相信大家都還記憶猶新,前不久有位來自馬來西亞的佛友,在臺上跟大家分享參加萬佛懺、做義工的心得。在他講完法之後隔天就回馬來西亞。他原本是計劃回馬來西亞就申請簽證,回來參加僧伽訓練班的課程。沒想到回去之後,再次聽到他的消息是他已經過世了。在佛殿上再次聽到他的講法時,讓很多人心中不禁感慨無常的殘酷。

有位朋友剛好也在佛殿上,聽到這位馬來西亞師兄的講法,感慨地跟我說道:「我實在很害怕,也會像他這樣。」原本對未來的生活做了很多規劃和憧憬,但死亡卻無情地結束了他的生命,也結束了他未來的一切計劃。

朋友的這個感慨,讓我不禁對生死這個問題也開始沉思,身為佛教徒,該如何以正面的心態來面對生死。我們常常不是說,我們學佛修行是為了了生脫死嘛?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開始註定就是要死的,但一般人卻還都是貪生怕死;很多人會想到要做生涯規劃,卻很少人會想到要做死亡的準備。印光大師教導我們將一個「死」字貼在額頭上、掛在眉毛上,就是要我們踏踏實實地以正面積極的態度,來做好死亡準備的功夫。

我問我這位朋友,「您在怕什麼?」她說:「我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怎麼死?死了之後會去哪裡?而且我還有很多事情和心願沒有完成,我還不想死。」其實,朋友的回答正好反映了一般人為何害怕死亡的原因。怕死的心態是不健康的,人應該熱愛珍惜生命,但面對死亡時也應該無憂無懼,坦然自在,才能有全程健康的人生。

如何做好死亡準備呢?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安排自己的葬禮,預先立下遺囑,交代身後事,包括事業接班人、遺產分配,以及簽訂生前醫療預囑、器官捐贈遺囑等等。這些都是做好死亡準備的一部份,但今天我想從另外幾個層面,來分享一些粗淺的想法。

第一:不要累積。為什麼有這個想法,因為每次有人往生之後,在做資源回收時總是會整理到很多往生者的私人物品,心裡就一直在想,為了不要在我往生之後,給其他人增加麻煩來處理我的身後事和私人物品,我應該從現在開始就要養成不要累積的好習慣。

記得十年前,我剛到聖城的時候只帶了兩件行李箱;十年過去了,不知不覺中我竟然累積了一個房間的東西。捫心自問這一房間的東西我都需要用到嗎?一一檢核房內物品,其實有很多東西都是在貪心不足的狀況下累積下來的。

以前在法大上釋禪般羅蜜的課程時,法師曾經提過有三等修行人。第一等修行人:如雪山大士,及釋迦摩尼佛在雪山修行的時候,一件衣服遮蔽形體就足夠了。第二等修行人:如迦舍尊者,行頭陀行的人,只是蓄留糞掃三衣,不蓄藏其他衣物。第三等修行人:如生活在多寒國土,以及忍力未成之者,如來亦允許三衣之外,可蓄百一等物;如過多貪求積聚則心亂妨道。

除了身外之物不要累積之外,工作也不要累積。我想,我應該要學著養成「今日事今日畢」的習慣。就算一天內不能從頭到尾把一件事情做完,也要學著將事情做到告一段落,讓別人可以很容易地繼續接下去做。這個習慣的養成除了在工作上,不希望給他人麻煩之外,另外也是希望不要讓未完成的工作,成為自己往生時的掛礙。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想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或許大家可以再想想「不要累積」的這個概念,還可以用在什麼方面,來正面積極幫助我們順利往生。除了「不要累積」這個概念之外,剩下的部分等下次有緣時,再跟大家來分享。阿彌陀佛!

在〈面對死亡的正確心態〉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