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讀《叢林要則》心得/續集

朱果翔講於2016年5月15日星期日晚 萬佛城大殿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師父宣公上人、諸位法師、善知識:大家慈悲。弟子法名朱果翔,今天又輪到我來結法緣。有人跟我提醒,說上次做的報告《叢林要則》還沒有結束,做事情要有始有終。我覺得應該從善如流,所以利用時間還是要把它報告完成。 

同時,我們昨天浴佛,上個星期日也才圓滿拜萬佛懺,雖然我只是隨喜參加了一部份,我有一些少少的心得。首先報告這一點很膚淺的心得,然後報告《叢林要則》。 

有很多法師都已經跟大家開示過了,我們浴佛的時候,就是佛陀剛出生的時候,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唯我獨尊」的這個「我」,並不是貢高我慢,說我最大,大家都要聽我的。我相信佛陀指的這個「我」是涅槃四德的「真我」,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佛性;每一個人的佛性是最平等的,所以師父說:佛是「不大」,雖然不大,也是不小。 

那麼浴佛是要開發我們本覺的智慧,圓滿我們究竟的菩提。 念佛、拜佛雖然形式上是不同,但是我們的真心誠意是一樣的,最後的目的也是一樣。 我們拜了一萬一千一百尊佛菩薩的聖號;雖然初發心可能是不同,也許有的人拜萬佛是為了讓自己的病痛好、事業成功,種種的所求,但是最終還是要圓滿我們的究竟菩提,透過在佛菩薩前求懺悔,感念佛的深恩,讚佛的功德,這些種種的形式來禮拜我們的自性如來,啟動我們本覺的智慧,漸漸地開發自己的本願功德,圓滿究竟菩提。 這是個人很膚淺的體驗。 

接下來要報告的就是《叢林要則》第十三條:「老死以無常為警策」。

這個「老死」是說我們有生就有死,我們這輩子一定會遇到的。我們在聖城住久了,就有機會看見一些住眾,比我們提早離開這個世間,我們為他辦告別式,少數的人陪同他的遺體到瑜伽市火化的地方,這個過程就是一面鏡子來返照我們自己。當一個人離開世間的時候,我們身體本來有的地、水、火、風四大,我們的呼吸停止了就是風大離開;風大離開了,漸漸身體也從溫暖冷卻下來了;所以隨著風大離開了,火大也離開了。那放在冷凍棺木的時候,這個身體還有地大與水大;等到告別式後送進火化的機器,一啟動了,就把水大全部蒸發了,回歸虛空;隔天去領回來的只剩下地大,就是骨灰或舍利子。 

在佛菩薩的眼裡,我們眾生好像小孩子;這個四大就好像玩具借我們玩一玩。但是一般小孩子玩具借你玩了,他就不願意還;不願意還就是把這個四大當成是自己的,所以到要離開它的時候,就很痛苦很執著。 

上星期三有一位八十歲的老居士,跟大家結法緣,講到最近他已經有好幾位老朋友走了。他觀察這些老朋友,到了年紀這麼大的時候不見得怕死,但是不知道如何死。所以他的結論就是說,能夠放下就容易死了。 

他這樣講是有道理,但是這個道理我們還可以進一步來研究。因為我們知道這個老死是人生的大事,我們每天晚間誦完咒心之後就念誦《淨土文》,這個《淨土文》裡頭講到:「若臨命終」,要「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持金臺,來迎接我」;這是我們的願,希望我們臨終時能有這樣的瑞相,這麼樣好走。 

這就是說,除了放下之外,我們學佛的人,假如能夠導歸極樂,我們有這個願,就比純粹的放下還好。因為我自己的舅父,他就是前一天晚睡覺,隔天早晨家人叫不醒他了。當然這是無疾而終,也很不錯,但是他沒有學佛、沒有願力的話,就會隨著他的業去流轉了。 

在《淨土聖賢錄》裏頭有一個例子,宋朝高宗的時候,有一個人名叫王日休,是宋朝的一位進士。但他後來學佛,也勸大家要念佛求願往生。他自己以身作則,每天禮佛幾百拜乃至一千多拜。他臨終之前就到城裡頭,向親戚朋友告別,說他要走了;到臨終那天晚間,他還是跟他的學生上課;上完課,還是做他每天拜佛的功課。他拜下去,起來跟大家講說「佛來接我了」,他這樣子站著就走了,這真是一個念佛求願往生的楷模。他的瑞相就包括臨終時候「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他還講「佛來接我了」,這是在《淨土聖賢錄》裡面有記載的。 

接下來第十四條是:「佛事以精嚴為切實」。 從字面上來講可以說,佛事就是我們佛殿的法會儀式,早晚功課,這些都是佛事;我們一切都要很如法,中規中矩,這是一種解釋;另外一種解釋是,佛事就是用佛心來所行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佛事。假如以凡夫心來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凡夫的事,佛事跟凡夫的事就是誠於中形於外,看我們怎樣的用心。 

有一個故事就是說,佛陀那個時代,有一天舍利弗他可能是托缽,或是人家供養他一缽飯,他就把這缽飯拿來供養佛。佛陀有接受,還沒有吃,這個時候,看一隻狗走了過來,佛陀就轉手把這缽飯送給這隻狗吃了,狗吃了很歡喜。這個時候佛陀就問舍利弗:你供養我這缽飯是有功德,我轉手佈施給這隻狗也有功德,你覺得我們兩個人剛剛所做的動作誰的功德比較大?舍利弗就說:當然佛的功德大。 

這個道理是,同樣是做布施,所施的東西是一樣的,但是不同的是做布施的這個人,他當下的心量有多大。舍利弗他是想到我要供養我的師父,供養佛陀,這應該是我要報答師長恩;那麼佛陀布施給這隻狗的時候,他除了給牠食物的布施,佛陀同時也給牠祝願,祝福牠,希望牠脫離畜牲身,這個願力還要盡未來世,讓這隻狗成就菩提,無上的菩提。所以佛有盡未來際的願,願他所布施的對象得到無窮無盡的利益,所以他這個功德是不可限量的。 

所以「佛事以精嚴為切實」,就是說我們用的心有多大,就是離相布施,離相度生,不著相的做的佛事就是不可限量的。我們做大迴向的時候,其中有一句「巧把塵勞為佛事」。「塵勞」就是我們的煩惱,「佛事」就是我們所行所作都本著佛心來做,這兩個就在一念之間,跟剛剛講的同樣這個道理。但是能不能「巧」,就是說我們在做的這個當下,有所執著就是「塵勞」,通達就是「佛事」。 

還剩下三、 四分鐘,沒有辦法全部報告完,以後有機會再繼續。但是要分享一件小的故事,有的人認識何伯超校長,他是上人當法界佛教大學校長的時候,邀請這位何伯超校長來擔任亞洲區的校長。他上個星期去世,他的女兒昨天打電話來聖城,跟我們講說她的父親去世的消息。 

當何校長還住在我们聖城五號房子的時候,他有時候要離開一陣子,要跟上人請假。他是亞洲區校長,他要跟總校長請假。他來辦公室就說:「我要請假回臺灣,你給我一張紙,我要寫個假條。」我就拿了一張紙給他,他一看就說:「噢,不行!不行!我用這張紙,師父會罵我,你給我一張反面用過的紙。」我因為他往生了,我想到了師父的教誨,就說上人在的時候連一張紙,連一位七十四歲的亞洲區的老校長,他都是用心良苦地諄諄教誨,要我們節省一張紙,這樣的道風是不是過期了呢? 

道風跟家風是不是過期,就是在我們每一個的心中;假如我們記得,我們願意去實行,去躬行實踐,就沒有過期。法本身沒有過期,歷久彌新,只是我們可能忘了它;假如我們把它擺在圖書館的一個角落,大家都遺忘了,那麼這個道風家風就過期了。 

時間到了,我今天晚間報告到這裡,阿彌陀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