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法會心得報告〈四〉

華嚴法會系列──

常潔講於2012年6月19日星期二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Chang Jie on June 19 (Tues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尊敬的上人、各位菩薩、善知識:我叫常潔,來自中國北京。這是我第二次來到聖城參加法會,也是我第一次接觸《華嚴經》,讀誦《華嚴經》。二十一天,邊讀邊想,也一邊思維以前讀過的佛法經典,不禁贊歎,佛所說的法是那樣地圓滿。各有所重,卻融通無礙。正所謂萬法歸一一歸何。

《華嚴經》的深奧妙義我還沒有沾到皮毛,但是很榮幸,也很高興與大家分享,學習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的感想。在〈入法界品〉的每一卷的結束,都會附有一首偈讚,對這個故事做一個小小的描述。「福城東際,童子南詢,百城煙水渺無垠,知識異常倫,五十三人,一曲和陽春。」

善財童子出生在人間福城東邊,出生之時,顯現了各種瑞相。文殊師利童子為福城人說法的時候,觀察這位善財童子深種善根,淨菩薩道,求一切智,是承佛法器,為他演說了一切佛法。善財童子聽了之後,一心祈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殊師利告訴他,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善知識。南方有一位叫德雲的比丘,可以去詢問。

善財童子求法心切,即刻啟程。經文中並沒有提到他花了多少時間,走了多少路,參訪善知識;但說,「百城煙水渺無垠」,這個行程遙遠,沒有邊際,求佛法,修證成佛也沒有邊際。所以說渺無垠。他所參訪的善知識都已經成道證果,智慧福德已經遠遠超過了一般凡人。有意思的是最後一句,「五十三人,一曲和陽春」,這比喻我們的佛性,如春日的陽光,朗照大千。五十三位善知識,無論他們法門如何,修證的次第如何,都圓融於佛性這一一真法界,一大光明藏,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

善財童子是一生承辦,一生圓滿;為何他這一生就可以修證到與普賢菩薩、諸佛等同?因為他一心求解,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文殊師利童子指點他可以南行,參訪善知識德雲比丘。他欣喜萬分,甚至悲泣流淚,感恩頂禮文殊師利菩薩後,立即辭行南去。德雲比丘教他念佛法門,又告訴他可以繼續南行見海雲比丘;善財童子在路上一心思維德雲比丘的教誨,專一不二。

到了海雲比丘那裡,又學到了普眼法門,得知還可以繼續南行,參訪善住比丘。善財童子在路上,一心專念普眼法門,一路上每到一位善知識的地方去求法,他就能立即證到這個法門。在去下一站的路上,更是一心一意地憶念、修習這個法門;隨著修證次第的上升,最後入普賢道場,見到普賢菩薩,無量不可思議的大神通力。普賢菩薩為他灌頂,他就立即證到了一切佛剎微塵數三昧門,次第證到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與普賢等同,與佛等同。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佛性與諸佛等同,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而悟道後感歎,「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皆因煩惱執著而不能證得!」善財童子的心只有菩提心,所做的業只有菩薩業,他拋開我執、法執,無分別寂靜之中起大悲行,成就普賢十大願。此時,善財童子自見自身在普賢身內,善財童子就是普賢菩薩,就是諸佛。為何?善財童子自己的善根,已經修證到等同於諸佛,自然與佛相應,自然有佛的境界,自然成佛。諸佛菩薩時時刻刻都在我們每個人面頭上放光;若不起無明,不為執著妄想所惑,能發大菩提心,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效法善財童子的求道精神,定當求道證果。

我自己的善根福德與善財童子相比,百億分不及一,但是「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讀了《華嚴經》,我也願意效法善財童子南尋參訪善知識。西來萬佛城參訪宣化上人這位大善知識,雖然無緣受持上人的親自教誨,但上人一生不辭疲倦,化度眾生,講法開示無數,留下法寶無數,足夠我一生參學修證。

再過幾天就是上人西來弘法五十周年紀念日,際此機緣,願共發菩提心,廣種善根,勤求無上,共成佛果。阿彌陀佛。

華嚴法會心得報告〈三〉

華嚴法會系列──

趙長青講於2012年6月19日星期二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Zhao Chang Qing on June 19 (Tues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尊敬的上人、各位法師、各位佛菩薩,阿彌陀佛。 我是趙長青,來自中國的北京。在這裡我首先對上人及阿彌陀佛、觀音菩薩懺悔;因為早在1998年我就接觸到了上人的著作,但是一直沒有好好修行。當時對《金剛經》很感興趣,看上人的《金剛波若波羅密經淺釋》,但是由於自己資質愚鈍,不能理解上人的深意。又看了諸多別的著作,就越發糊塗了。

《金剛經》上講「一切賢聖皆因無為法而有差別」。上人的講解是「這個無為法,就是無所作為,沒有相的,沒有相而有差別。」現在看來是很有意境的;但是當時是不明白的,認為一切宗教的創教人,都是得道的,只是層次、次第不同。那麼世界上必然只有一個至道,只有一個真相,沒有第二個。這個世界上這麼多宗教,為什麼我們是最正確的呢?而且《金剛經》「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那麼我天天念觀音菩薩又有何意義呢?

此後又讀了《走出彌陀的光環》,那是臺灣李炳南老居士的一位老弟子,念佛多年,又皈依南傳佛教的一位居士寫的,書中完全否定《阿彌陀經》是佛親說,而且貌似有理有據。這對我來說是極大的打擊,也許我從小時候的信仰是錯誤的。在以後的時間裡,我看過《慧燈之光》、《前行引導文》及其他一些密宗書籍,還拜過一位密宗上師,後來深感其不如法而逃離;還讀過一些道教的典籍,影響最深的是《大成捷要》;還用了十幾年時間學易經,也拜過名師;《聖經》、《古蘭經》也都認真讀了;甚至《轉法論》也看過兩遍,最終都感覺不究竟,越來越疑惑。所以在以後的時間裡,轉向研究這些宗教典籍,是如何征服這麼多優秀的專家學者的,他們為什麼會相信。

終於發現,佛經的邏輯體系和多層結構式的思維體系,是所有我看過的宗教著作中最圓滿的;要在工作中有好的交流、溝通效果,應該學習這個體系。佛經的邏輯體系,撇開名相,是很好的記憶架構;「時空定位,自動追尋」,非常有益於學生學習、考試之用。 《楞嚴經》是最好的心理學書籍,(大陸的許多心理醫生,最後有不少都成了精神病患者,這一點很可怕),這部經才是對人性最好的解讀。

《華嚴經》則提供了目前最優秀的管理工具,我們稱之「企業生態進化系統」;通過結構式的定位,度量每位員工的生存發展的空間和時間、知識結構、性格、及對應的崗位有形和無形的需求,演進的空間和節奏,角色、距離、尺度、火候,這可以說是企業層面的華嚴境界。當然,我這麼做是極其錯誤的,但是無形中卻讓我認識到,佛法也是做好的世間法。

轉眼到了2008年,10年時間就這麼過去了。當時我正在負責一家環境科技公司,有很多機會到外地參訪,於是又花了三年多的時間,找尋各種證據,用考據的方法終於理清了《走出彌陀的光環》這本書帶給我的種種困惑。於是再讀上人的著作,發願到萬佛城。

經過這次華嚴法會,使我因《金剛經》而起的疑惑得到了徹底解決,深感《金剛經》和《華嚴經》相互印證,想我過去把《華嚴經》的結構性思維作為管理工具來使用,確實是「買櫝還珠」,貽笑大方,我在此再次向上人和各位佛菩薩懺悔!

回想這十多年走過的彎路,起點又回到終點,但是感覺大不相同。感謝各位佛菩薩和上人,使我從簡單的信受,到反思後的深信不疑。所以在這裡決心皈依上人,守好五戒,認真修持,不再蹉跎歲月。再次向上人懺悔的同時,也祈請上人加持,使我靜心修行,阿彌陀佛,謝謝大家。

華嚴法會心得報告〈二〉

華嚴法會系列──

圓性講於2012年6月19日星期二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Yuan Xing on June 19 (Tues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諸佛菩薩,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法友,阿彌陀佛。我的法名是圓性。這是我第二次來參加華嚴法會。我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怎麼認識這部經,得到的一些感應。我把這些叫作感應,感覺有些不太好意思,但是,我想說可能還是能分享一下。我想要先跟大家講一下一個短的故事,就是我怎麼認識這部經。

大概四年前的時候,我還不認識《華嚴經》,但是有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裡有一本很大的書在虛空裡出現。在這個夢裡面,這本書上的文字,看起來好像是有一個金色的光組成的;不像是人家用筆寫的顏色,好像是光是從這些字散發出來。我醒來的時候,當然非常好奇,所以就開始研究。後來找到了萬佛聖城。我做這個夢的時候大概是年初,然後我大概到二〇〇九年七月的時候,就來到這裡,參加了第一次的華嚴法會。

這個華嚴法會結束之後,我發現我還是喜歡讀誦這部經。所以回到家之後,我就繼續自己誦。我本來不是非常喜歡誦經的;我那個時候大概最喜歡的就是誦《普門品》。我也不太知道為什麼我這麼喜歡這部經,但我就是這樣繼續做。

我就繼續地這樣子,每天誦一點。這就是當作我每天功課的一部分。我也沒有覺得這有什麼特別或稀奇的。但是我現在往回看,我發現我開始讀誦這部經之後,我的想法跟我的所行所做都有一些改變。我本來比較不願意改變,就是如果事情的結果不是我想要的話,我會比較容易不高興。

所以我分享這個,是因為我要讓大家知道這個是我的經驗,不是自誇的原因。

有一次,我有六個月都沒有感覺特別煩惱;因為這樣,就開始覺得有一點驕傲。我就開始跟我的丈夫炫耀說,我已經六個月沒有不高興。三天之後,我就有了一個考驗。

那我們如果回到現在的話,就是最近三個禮拜,我是誦越南文的《華嚴經》。在念佛堂那邊,比較小的地方。因為可能越南文誦的方式跟速度都是比較快,所以我們常常會提早五到十分鐘結束。這樣子的話我們就有辦法,聽山法師跟優法師跟我們講一下,我們剛剛讀誦的《華嚴經》的意義。

還有我想要分享的,這也許是我們平常不太講的,但是我還是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前面三個禮拜,常常會有一股香味。昨天在我們誦第二卷的時候,這股香氣又來,就待得比較久,大概有半個小時。我覺得這個真的很殊勝,就想跟大家分享。

最後,我想說的就是,感應有很多種,有的時候我們會向外看,像有香或是看到佛菩薩。但是,感應也是我們內心的改變;這就像《華嚴經》所說的,一個東西可以變成很多。所以一個人的心很平靜的話,這也可以影響到很多人。那我們最重要的感應,就是讓自己的煩惱跟無明消失;消失的時候我們也不能自滿。因為我們自滿的話,當然也就不算了。

華嚴法會心得報告〈一〉

華嚴法會系列──

張煒講於2012年6月19日星期二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Zhang Wei on June 19 (Tues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張煒:我是親煒,來自Minnesota。今天很榮幸能夠在這裡與大家分享心得。我這次來,一方面是來參加華嚴法會,另一方面是做義工。

其實我這次來也是有很多的因緣際會。萬佛聖城我是從明州佛教會的同修那裡聽說的。可以說最初是好奇,因為我無法想像能有這麼大規模的一座聖城。所以我總想來看一眼。今年三月,我們的春假剛好和觀音七重合,我想,那我就來吧;既然都這麼巧了,也算是有緣。當我到了聖城以後,我就被這裡的莊嚴所震懾。而且,我的內心自己就平靜了下來,許多俗世的各種煩惱、妄想,一下子就沒有了。我也不知道是為什麼,只是覺得在這裡能夠讓我靜下心來,感悟佛法的真諦。當我看到了祖師殿的上人塑像,和萬佛殿那滿眼的金色佛像,我更是感受到那種神聖。而且,我還感受到一種關懷,就像是佛菩薩正在看著我們。

由於我七月份就要畢業工作了,從時間上看,本來覺得再來做義工是不可能的。然而我原本安排在六月份的行程卻取消了,因此我就突然多出了這樣一個月的自由時間。這冥冥中就好像是佛菩薩在指引我,讓我能夠有這個機會,在華嚴法會的期間來做義工,讓我能同時接觸《華嚴經》和護持道場。這也就是我現在在這裡的原因。

華嚴法會十分殊勝。雖然我因為要做義工,不能全程參加《華嚴經》的念誦。然而在我接觸到的那部分經典裡,我已經能體會到一些《華嚴經》的大智慧。我的心有時侯也會隨著經文而動。在念到〈十地品〉的歡喜地時,我也跟著歡喜。當看到〈四聖諦品〉的苦聖諦時,又有些沉重。《華嚴經》裡運用的各種比喻非常生動,不僅幫助我理解經文,也讓我能夠更切身地體會到經文的內涵。所以我尤其喜歡在偈頌當中,充滿了比喻的〈菩薩問明品〉。

而在後面,當我每次念到各種菩薩行時,我總是感歎菩薩的心是如何地廣大。其實在這個時候,我經常還有個念頭,那就是,「哎呀,做菩薩這麼難吶!我這輩子絕對達不到那個高度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達到!」然而,在偶然的一次和同修的交流中,他點醒了我。所謂「高山起微塵,千里始足下」,雖然我個人現在還是凡夫俗子,但我依然可以盡我現在的所能作我能做的,慢慢修持自己的心。我們應該認識到,自己做的還遠遠不夠,更應當精進,而不是望而卻步。只要有願力,我相信最終一定能到達彼岸。幸運的是,此行我來的一個目的是做義工,這給了我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來邁出我的步伐。

做義工肯定不會是輕鬆的,但我卻覺得很歡喜。有的時候我甚至在盼望著第二天的義工時間的來臨。做義工人雖然不在佛殿,心卻同樣在修行。我平時在生活中,有時侯會犯懈怠的毛病,但經文裡說得好,「如鑽燧求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止滅,懈怠者亦然」。不管是做工還是誦經,還是平時做其他事情,懈怠都是要不得的;一懈怠,很多努力都可能白費。這也像我們每天晚上結束時唱誦的,「如魚少水,斯有何樂」,人生沒有多少時間讓我們懈怠度過。這次義工就給了我一個很好的降伏懈怠心的機會。我只希望等我回到Minnesota,我依然能夠保持這樣的心,慎勿放逸。

我是第一次做這樣的義工,經驗不足,因此犯錯誤也是在所難免。但這又觸及了我另一個毛病,那就是我在被批評的時候,喜歡找藉口。例如說,「是他教我這麼做的。」或者說,「這個錯誤發生是因為……。」總之,就是,不是都是我的錯。這也是我執在作怪,因為找了藉口,就好像主要責任就不在我身上,我的心裡就輕鬆很多。但實際上,上人有句話,叫「真認自己錯」;雖然那整段話有更深刻的含義,我在這裡就想膚淺地借用一下,因為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內心真實的感悟。我感受到,藉口不管有多少個,錯誤還是錯誤。今天是這個藉口,明天就會因為另一個藉口而再次犯錯。為什麼呢?因為我沒有正視自己的錯誤。認認真真看到自己錯在哪裡,我才能進步,才能不再犯錯。這也是修行非常重要的一步。

今天是華嚴法會圓滿,而我的義工時間還有大約一周。我希望我能夠繼續好好利用在萬佛城修行的這個機會,修出我的內心,堅固我的內心,並且能夠在回到Minnesota以後,依然能夠精進歡喜。阿彌陀佛。

從華嚴經增長行菩薩道的信心

華嚴法會講法系列──

 

比丘尼恆音講於2012年5月31日星期四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Heng Yin on May 31, 2012 (Thur)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上人、各位法師、各位佛友:阿彌陀佛!這裡是恒音,今天練習跟大家結法緣。

現在這三個禮拜,萬佛城的四眾正在用三種語言念《華嚴經》,一整天。雖然可能看起來平常,我們就是念白紙上的黑字。但是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因為像上人講:

「《華嚴經》是法界經,也是虛空的經。盡虛空、遍法界,沒有哪一個地方不是《華嚴經》的所在處。《華嚴經》的所在處,就是佛的所在處,也是法的所在處,也是賢聖僧的所在處。所以,佛在始成正覺的時候就說了這部《華嚴經》,來教化所有《華嚴經》的法身大士。因為它是不可思議的妙經,於是乎把它保存在龍宮裡,由龍王護持它。以後由龍樹菩薩到龍宮,把這一部經以記憶的方式帶出來。」

那麼,就算《華嚴經》是這麼妙、這麼不可思議,但是師父上人也告訴我們:

「我們天天念它,研究《華嚴經》,主要就是要依照經典的道理去修行,要用這個經典來對治我們自身的毛病,這個經典的道理它是治我們的習氣毛病。不要以為這個經典所說的是為菩薩而說的,跟我們沒有關係,或者是給羅漢說的法,對我們也沒有關係,我們凡夫聽這部經,只是聽聽而已,自己認為自己沒有到聖人的境界。你要是這樣想的話那就是自暴自棄、自絕於聖人。」

我自己念《華嚴經》,我常常會覺得要自暴自棄--因為我們怎麼可以達到這些菩薩的境界?所以我就開始研究:我們怎麼樣子可以入到菩薩道?菩薩道有52個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後面的40個階位有十住品、十行品、十迴向品、十地品,但是沒有十信品;雖然沒有十信品,但是《華嚴經》它包括十信,是在第十品到十二品,可能這幾天,在我們的法會就會念到了,所以希望大家特別注意。

在這個第十品到第十二品,是有關於十信的三方面:就是戒、行跟德。大家一般不會認為佛教是以信為主的,而大家為什麼被吸引到佛教?就是認為它是跟其他的宗教不太一樣的--不會要求信,或是盲信這方面。但是,其實在修行上,信是一個首要的條件,特別是在要行菩薩道方面。它也是五根、五力的第一個,也是十一善法的第一個。

信,可以說是一種心態、境界,或者是一種行為,它有關於理解方面的,還有關於你的心情方面的,還有志願或者是行動方面的部分。《成唯識論》裡說:信的作用是要清淨我們的心,有三種,(我這是從英文翻回去的,所以可能不太正確):

一,就是要信實有,真實的實,就是要深信,還有忍這個真實的理跟事。這個忍也是一種深解,也可以說是屬於理解方面的。

第二個是信有德,就是深信三寶清淨的德。

第三是信有能,就是深信我們有能力可以成就世出世的善。這樣子我們就會發願,或是願意去行善。

(原文注:「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然信差別略有三種。一信實有:謂於諸法實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謂於三寶真淨德中深信樂故。三信有能:謂於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由斯對治彼不信心,愛樂證修世出世善。」)

所以第一個就是這種忍,這種深解是信的因。接下來的這種樂欲跟願力,是信的果。那這個跟《華嚴經》有什麼關係呢?我覺得這三種信是跟這三品有關係的:第十品、第十一品、第十二品。

第十品就是《菩薩問明品》。有十位菩薩,互相做一些難問,再互相澄清疑難。這在信方面可以說是一種解信,就是要理解。在梵文也有一個字叫 adhimukti,是形容這種信,是有理解的意思。所以這可以說是:要理解真實的理跟事。所以,從這裡可以說,我們在信之前,要有一種理解。

我們可以想到:我們來修行;我們為什麼會來修行?我們會事先有一點理解這個佛法的意思,它為什麼對我們有好處;如果我們不理解任何的佛法,我們不會開始修行。但是這種理解可能還是比較淺的,因為我們還沒有直接地體驗到。

第十一品就是《淨行品》。我們有了理解以後,就要行;要不然我們的理解就浪費掉了。《淨行品》講:我們遇到任何的狀況或境界,我們就要善用我們的心,我們要有善的願來防備過失,要成就我們的德;這樣子,我們就可以有清淨的心,增加菩薩的悲跟智。

在這一品裡,開始就有智首菩薩列出來了佛成就的德,然後問他的因--他怎麼樣成就這些德?文殊師利菩薩就講了很多偈頌,就是說遇到每種狀況--不管是行走,或者是吃飯,或者是洗手、沐浴、穿衣服等等,或者是像皈依三寶,「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都會有一個要「當願眾生」怎麼怎麼樣,就是發這種善的願。這就是我們應怎麼樣清淨我們的心,清淨我們的行,所以叫淨行品。這是第二個,所以這個第二個是跟剛剛講到信、能方面,就是令我們可以得到這些世出世的善,所以我們就會發願去行善。

最後一個是第十二品「賢首品」,它是解釋信的德。當我們圓滿十信之後,我們就可以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我們就可以走這個菩薩道,一直走到底。在一路上,我們的信心就會支持著我們一直走。

因為這個信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它是活動的。所以我們從一個地方開始,我們有某一種理解,我們就去行,去清淨我們的心,那我們就可以接受我們所聽到的佛法,而沒有懷疑了。我們就可以繼續走到下一步,繼續這樣子走,繼續清淨我們的心,繼續對我們所聽到的佛法更有信心,往前走。

那究竟我們是信什麼呢?——是信我們自己的佛性。當我們可以看到我們自己的佛性,那我們就已經可以說是看到我們最後的成就了。

第十二品裡有一個很有名的偈頌,來讚歎這個信心。從讚歎信心之後,「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信無垢濁心清淨,滅除憍慢恭敬本」等等,這些很長的偈頌,到時候各位誦到第十二品時,可以注意到的。可能你們都已經很熟悉了,《賢首品》很長,它開始是這樣子。

最後,這些偈頌就會一步一步地解釋,信怎麼樣可以讓我們去行菩薩道,然後經歷這40個菩薩階位,一直到最後成佛。所以呢,可以說信是像一顆種子,它裡面有這一棵樹--就代表成佛。

可能在我們自己的生命中,我們可以反省:當初我們是怎麼樣起這個信心,讓我們可以來學佛、修行,然後發願要除掉我們的習氣毛病,然後發願要幫助一切眾生都離苦得樂。我們可能會發現:裡面也包括理解佛法,還有清淨我們的心的一些法門,這樣子就可以讓我們「壯膽」,或者是讓我們可以更有信心,往前勇猛精進地走,改變我們的生命。

那當初,有時候我們會比較失去信心,就是好像覺得自己沒有希望了,或者是沒有幹勁可以繼續走,或者覺得我們修行是不是沒有用,沒有效率,沒有感應等等,或者是有太多困難、太多障礙……?那我們可能就要檢討我們當初的發心,還有我們目前的情況。

因為需要有三方面條件才可以成就這個信心,讓我們走下去。所以我們是缺少理解方面的,還是我們缺少修行--就是清淨、淨化我們心的方面,或是仰慕三寶的清淨德--就是一種感情方面對三寶的認識,知道這個三寶都是在我們內心,這些德行都是在我們內心存在的。所以,如果我們可以調一調我們自己,那就可以再啟發我們的信心,鼓勵我們繼續往前走。

因為我本身不是覺得很有信心的,所以我就特別地來研究這個題目,我覺得自己得到了很多利益。希望大家可以多去了解這幾品,會更有信心。阿彌陀佛!

華藏一滴水 激起菩薩志冲天

華嚴法會講法系列──

 

比丘尼恆慎講於2012年6月19日星期二下午3:00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Heng Shen on June 19, 2012 (Tuesday)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師父上人、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

很高興我們有因緣進入華嚴海會。我想大家誦經都誦得很歡喜,因為整部《華嚴經》,講的就是菩薩的修行。華嚴法門具無量門,從菩薩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果位,還有佛的境界,巨細無遺。所以當我們誦《華嚴經》的時候,就可以大概了解一下菩薩的心,菩薩的願,菩薩的行門。故每次誦都會增加我們勇健之力。娑婆世界不容易修,修來修去境界越來越多,當我們誦《華嚴經》的時候,就會增加我們的菩提心,增加我們修行的道力,所以是越誦越歡喜。在誦經的過程中,我把我比較有感受的部分,跟大家分享。在進入經文之前,先跟大家介紹一下《華嚴經》的殊勝。

在千多年前的龜茲國都是習小乘。有一個印度的法師就將《華嚴經》帶入了龜茲國。所有那邊的法師對《華嚴經》不了解,也不認同,認為這個跟他們所學的法完全不一樣,就認為這不是佛所說的。這個印度的法師要離開的時候,就把《華嚴經》留在龜茲國,希望他們能夠種下大乘的種子。結果這些小乘法師看這部經典,看來看去也看不懂,就把它丟到井裡面去了。結果這個井在晚間就放光,放金色的光。大家都以為井裡有黃金,很多人就去挖,結果挖出來《華嚴經》。最後,他們想這部經不可思議哦,晚上會放光,就把它收到經櫃裡面去,放在最下層。

隔天,這個經就自己跑到最上面那一層了。這個法師就詢問所有的僧眾,說你們誰把這部經拿到上面去?這部經可能不是佛所說的。沒有人承認,大家都說沒有。最後值守的法師就把經再放到下面去,用鎖子鎖起來,把鑰匙收起來。這下子沒有人可以把它放上去了!

結果隔天再去看那個經,它又自己跑到上面去了。這回他相信這可能不是人做的,應該是誰做的?護法菩薩?可能護法菩薩認為這個經不應該在下面;這是殊勝的法,應該在最上面,所以就把這個經典送到上面去。這個是《華嚴經》流傳到龜茲國的一個事情;流傳到中國來也有很多殊勝的地方。

中國開始翻《華嚴經》的第一天,武則天皇帝就夢見天降甘露。隔天真的下毛毛雨,譯經場的池內,就開了一朵蓮花。這蓮花跟人間的蓮花不一樣。我們蓮花大概十葉左右對不對?那個蓮花是百葉,很漂亮,很大,紅色的。他們沒有看過這樣的蓮花,有人說,人間的蓮花是十葉,天上的蓮花是百葉,凈土的蓮花是千葉。中國始翻譯《華嚴經》就感得天花出現。這個也是譯《華嚴經》的瑞相。《華嚴經》最主要就是介紹菩薩法,介紹我們怎麼樣修菩薩道,行菩薩行。

《菩薩瓔珞本業經》〈佛母品〉講到,「菩薩於十千劫行十戒法。當入十住心。」就是菩薩在十信位的時候,在修菩薩道的時候,需要受菩薩戒,十千劫,就是一萬劫;當一萬劫行滿的時候,就入十住位,成為十住位的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修第一大阿僧祗劫;初地到七地,修第二大阿僧祗劫;八地到十地,修第三大阿僧祗劫。現在跟我們最有關係的,就是《華嚴經》裡面,十信,就是前面幾品,有六品是十信,(從第二會普光明殿。文殊師利菩薩說十信等法門。自十二卷至十五卷。共六品:如來名號品 四聖諦品 光明覺品 菩薩問明品 淨行品 賢首品。)還有六品是講十住。(從第三會忉利天宮。法慧菩薩說十住等法門。自十六卷至十八卷。共六品經:昇須彌山頂品 須彌山頂偈讚品 十住品 梵行品 初發心功德品 明法品)。這跟我們現在修行的位次比較接近,到十迴向的菩薩已經是很勇猛了。在十地呢,那不是我們現在的境界。我們就好像是小孩子看大學程度的人在做事情,什麼也看不懂。所以,我會跟大家分享一點明法品及善根的部分。

在正式進入經文以前,我講一個菩薩的殊勝的故事。,菩薩一發心就已經勝過聲聞,乃至勝過於證果的聲聞。以前,上人講過,一個阿羅漢帶著一個沙彌在外面遊行。沙彌是弟子,就揹著行李。他揹著揹著就發了菩薩心,說眾生很苦,他要發菩薩心,要度眾生,同登覺岸,一起成佛。他發了這個心,他的師父就說,「你的行李拿來,我自己揹。」走了一段路後,他又說,菩薩道很難行,菩薩道難捨要能捨,難忍要能忍;什麼苦都得受,不容易行,我還是算了。師父馬上就把行李還給他(揹)。因為阿羅漢有神通,馬上知道徒弟的心已經退了菩薩位了。

往往返返,這個沙彌在路上發了三次的菩薩心,羅漢就三次把行李拿來自己揹,又三次把行李換給他揹,當他退了菩薩心。最後沙彌很奇怪,就問師父,「師父,你為什麼一下子要我行李給你揹,一下子行李還我揹?」師父說,你發了菩薩心,我是羅漢;羅漢的行李不應該給菩薩揹,所以我當然自己揹。你退了菩薩心呢;你是沙彌,是徒弟,那行李當然應該你揹啊。所以你退了菩薩心,行李當然回到你的身上。沙彌知道菩薩的殊勝後,最後還是發了菩薩心。這是菩薩的殊勝。

還有一個,也是講菩薩初發心,就勝過聲聞很多。整個《華嚴經》是實叉難陀法師翻譯的。實叉難陀法師講了一個事情,在于闐國有一個沙彌名彌伽薄,受了十戒,持戒精嚴,身心清凈,專誦《華嚴經》。誦經一段時間後,有兩位相貌很端嚴的人,來請他到天宮去。他本來不知道對方是誰,問了以後才知道對方是忉利天的天人,說是天主邀請他到忉利天去誦《華嚴經》。沙彌就問兩位童子說,為什麼帝釋要我去誦《華嚴經》。

天人就回答說,因為帝釋每次跟阿修羅戰爭的時候,常常打敗,他需要法師誦經的力量幫助他。他說,帝釋觀察閻浮提,唯有法師發大乘心,身心清凈,連四果的阿羅漢都不一定能幫助得了。所以要請沙彌到天宮去誦《華嚴經》。這位沙彌就說,「既然少有幫助,那我就不能推辭。」沙彌閉目,神識就到天宮去了。帝釋見到沙彌很歡喜,就以天冠供養,散到天宮,化作樓閣、寶臺,還有種種的莊嚴之具,法師就坐在蓮花臺上,開始誦《華嚴經》。

法師一誦《華嚴經》,誦經的聲音遍布天宮,天人眾都聞到誦經的聲音,增加他們的勇健之力。他們就馬上集合所有的士兵,又去跟阿修羅戰。阿修羅看到這些天眾如此威德、殊勝,還沒戰就跑了,都躲到蓮藕孔裡面去。帝釋在天宮以七珍異寶而供養沙彌法師。又告訴法師言。若須長生之藥。亦願意奉上。請法師住天宮。不要推辭。沙彌法師曰。我割愛出家。求無上道。世間珍異,及長生事。非我所願。帝釋就五體投地一心頂禮說:願您成菩提時。誓相濟脫。莫見棄遺。於是遣天人送沙彌還閻浮提。沙彌法師所有衣服。皆染天香。終身不滅。臨終願生淨土。這個也是證明菩薩初發心,修行還沒證到果位,功德都不可思議。所以講到十住,有初發心功德品,裡面就講到菩薩初發心,他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我們誦過,大家應該還有印象。

《華嚴經》前前後後的偈頌,有好幾個地方都講到善根。現在這段,〈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二〉,「若有眾生堪受法,佛威神力開導彼,令其恒覩佛現前,嚴海天王如是見。」這裡講到我們眾生的善根,假如具足的話,堪為接受佛的教化,那麼佛就會現身教導我們。這個是海嚴天王見到佛的神力是這樣子。

下面是〈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二〉,「若有眾生信解廣大,諸根猛利,宿種善根,為諸如來神力所加,有勝樂欲,希求佛果;聞此音已,發菩提心。佛子!如來音聲不從身出、不從心出,而能利益無量眾生。」

這裡是說,眾生聽到佛的音聲,就會發菩提心。佛的音聲不是從身出,也不是從心出,能夠利益無量眾生。如來的音聲還從諸眾生的善根所出。如果眾生信解廣大,信就是不壞信,對三寶有不壞信,深信佛的功德,法的利益,僧的清凈。這個是眾生信解廣大。諸根猛利,就是修行非常精進。宿種善根是宿世以來都修習善法,有善根。這樣的眾生是常常為佛所加被。有勝樂欲,就是有殊勝的希求,希望得到什麼?得到佛果,希望成佛。這樣子的人就是可以見到佛,聽到佛。

這一段是〈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三〉:「若有眾生善根熟者,見佛身已,則皆受化。然彼佛身,盡未來際究竟安住,隨宜化度一切眾生未曾失時。佛子!如來身者,無有方處,非實非虛,但以諸佛本誓願力,眾生堪度則便出現。」

這裡很明顯地說出,如果有眾生堪受佛的度化,佛就會出現。上人講:“末法的時候,佛、菩薩、阿羅漢都很少到人間來了。”為什麼?不是佛、菩薩、阿羅漢不慈悲,是我們眾生善根不夠,不堪受佛的教化,所以佛不來,菩薩不來,阿羅漢也不來。所以我們最重要,在修行的時候,是要積聚我們的善根,積聚我們的善法。積聚我們的善根、善法呢,我講到十信是跟我們的修行最接近。所以各位可以常常依著〈梵行品〉,依著〈凈行品〉發願。〈凈行品〉裡面有一百四十幾個願;每個願都是讓我們轉娑婆世界的五濁,成為佛國土的清凈。所以,如果能夠把〈凈行品〉背下來,就是行菩薩道,也是一種菩薩戒。那是很好修行的方法。

在唐朝,菩薩戒還不是很盛行。當時,要受菩薩戒都是由印度法師來傳戒。當時,法藏大師,就是幫助翻譯「八十華嚴」的法師,就是賢首國師。他當時想受菩薩戒,就去請一位印度的法師,求受菩薩戒。結果這位印度法師看到賢首國師,就說,「你不用受菩薩戒,你本身就具足菩薩道。」因為賢首大師平時持誦《華嚴經》,背誦〈凈行品〉。印度的三藏法師說,「〈凈行品〉就是菩薩戒。」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也是談到善根。「若有眾生善根熟已,於未來世當得見佛」。

我們可以看橡樹的根很深很深。聽說橡樹的根,上面還沒有長的時候,下面就已經長五倍的深。我們的善根也是這樣。根在底下是看不到的,善根也是這樣。所以善欲人知非真善。善根看到的也是浮浮的。如果人家看不到的地方我們也可以做,這個就是善根深。善根有很多方面的,積聚善根有很多方面可以做,包括柔和忍辱,行諸善法,持戒……種種的善法我們都可以做,六波羅蜜等等,這個都是在長養我們的善根。當我們的善根成熟的時候,將來就可以見佛。所以,我們最重要也是那份心;善根也在心裡面修。在心上怎麼樣得到一切的善法?

這個是永明壽禪師講的。講到心的同異。我們的心有很多分別的時候,千差競起,就是我們看的世界就很多不同的。因為我們的分別心。當我們有平等心的時候,我們看到世界就會平坦,就好想佛地是地平如掌,極樂世界也是地平如掌。但是我們娑婆世界有高山,有坑洞,有流水,有種種高低不平。當然你會覺得說,那平坦就沒有樂趣呀?有高山不是很好嗎?欣賞一下高山流水不是很好嗎?但是,以清凈心、平等心所感的報土呢,就是一切很平坦,沒有坑洞,高下。

再來,是凡聖。當我們心流轉在世間的六塵裡面時,我們就依著貪瞋癡,隨著外境一直跑,心總是沒有靜的時候,我們的心一直被三毒包裹著,而不了解。聖人呢,就離開貪瞋癡,所以得到六通自在。心有,這個「有」不單是有六道,有惡法;連善法,如果我們有執著,也是萬境縱橫,就看到好的不好的,種種的境界。心空則一道清凈,所以《華嚴經》裡講到,「若人欲知佛境界,當凈其意如虛空」,佛的心就是一點點執著都沒有。我們就是什麼都要拿,什麼都執著,什麼都放不下,放不開,我們總是被煩惱包住。但這也不容易修到,這個必須依著境界,慢慢磨掉我們粗的執著,細的執著;先去掉不好的執著,慢慢,連好的執著也要去掉。

所以,種善根很重要。善根哪裡都可以種,只要存一個善心,時時都可以發。乃至遇到惡境惡緣也要發善心。所以,善根是從我們生活周遭裡面來做的。如果我們的心清凈,就像一潭清凈的水,天上的月亮總是可以照映到水裡。修行就是這樣,想要善根深厚,就是要具有清凈心。所以「善因終值善緣,惡行難逃惡境」,因果是不虛的。

那麼,我們怎麼樣來修善根呢?我們先看〈明法品〉。

我們要種善根、修善根,第一個要件,是要有「不壞信」。就是我們講到〈十信品〉開始,我們需要對三寶有真正的深信心。我聽過一個故事,就是有一個人來做義工,很發心,在道場做很多工作。有一天在廚房切菜,把自己的手切了一刀,流了很多血,他就有點退心,想說我這麼辛苦來這邊做義工,這麼發心,結果就受傷,菩薩一點都不保祐啊!結果上人怎麼跟他講?上人說,「你知道嗎,你本來有刀山的地獄的罪報;你來這裡做義工,就因為這一刀,你刀山地獄的罪報就免了。」這個人聽了很歡喜,馬上繼續又做義工。所以不壞信就是不管境界及環境多惡劣。對三寶及因果的信心都不動搖。

我們學習佛法,最重要要有深信。深信因果,這是第一個要件。深信佛菩薩的功德智慧,深信佛法是解脫之道,深信修行是可以離開五濁,到善處,極樂世界唯一的要素。在〈明法品〉講到,菩薩應該要有十種清凈願。

菩薩有十種清凈願。「一願,成熟眾生,無有疲倦;二願,具行眾善,淨諸世界;三願,承事如來,常生尊重;四願,護持正法,不惜軀命;五願,以智觀察,入諸佛土;六願,與諸菩薩同一體性;七願,入如來門,了一切法;八願,見者生信,無不獲益;九願,神力住世,盡未來劫;十願,具普賢行,淨治一切種智之門。佛子!是為菩薩十種清淨願。」

我們沒有時間細講這部分,我還要給大家看一個部分,如何來圓滿這大願?〈明法品〉有十條,「菩薩住十種法,令諸大願皆得圓滿。「就是菩薩修行的過程,不管發什麼願,怎麼樣去圓滿,讓這個願成就?這是十條,一者,心無疲厭;二者,具大莊嚴;三者,念諸菩薩殊勝願力;四者,聞諸佛土,悉願往生;五者,深心長久,盡未來劫;六者,願悉成就一切眾生;七者,住一切劫,不以為勞;八者,受一切苦,不生厭離;九者,於一切樂,心無貪著;十者,常勤守護無上法門。」

不管我們發什麼願,要讓這個願能夠成就;菩薩道的願是非常廣大的,所以在《華嚴經》裡有數不盡的願,我們只是講一點點而已。怎麼樣讓這些菩薩願很快成就?就是心不要疲厭,因為菩薩道不容易修,有時侯修一修,境界太多,或者考驗太多,心就退了。所以第一個,一定要心無疲厭,不疲倦,不管遇到什麼境界都不能放棄。

第二,具大莊嚴。我們眾生就是以瓔珞莊嚴,以耳環莊嚴,以搽香塗粉,名牌衣服來莊嚴。菩薩用什麼莊嚴?菩薩用智慧莊嚴,用善法莊嚴。所以,修菩薩法,就是常常在善法上,在智慧上修習。這個是具菩薩的大莊嚴。

再來,念諸菩薩殊勝願力。就是菩薩的願力,念念願成就眾生,念念願令眾生發菩提心。菩薩有很多殊勝的願力,我們要常念,可以增加自己的勇健之力,修行之力。

第四是聞諸佛土,悉願往生。這很重要。為什麼?去極樂世界你很快成就。我們如果有度生的願力,我們去到極樂世界,回來度眾生,非常容易,具足智慧、神通、福報等等。所以,我們修習菩薩道,也要發願往生佛國土。菩薩聽到佛土清凈莊嚴,可以隨時見佛聞法,就會發願往生。所以我們也不要太留戀娑婆世界。我們即使真正行大乘法,最後就是要一切眾生同得解脫。所以往生凈土是會幫助我們很快的成就。

第五是深心長久,盡未來劫。這個跟心無疲厭有一點類似,但是這個就講得更詳細,就是盡未來劫,乃至盡未來劫,都不放棄修菩薩道。

時間過了,我們準備往生堂的廻向。我們把聽經的功德迴向。祝各位入菩薩法,行菩薩道,大家都早成佛道。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