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祥瑞

比丘尼近祥講於2012年6月15日星期五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Jin Xiang on June 15 (Fri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位佛、諸位菩薩:我是近祥。今天是一個祥瑞的一天,在這個祥瑞的地方,有一個祥瑞的法會。為什麼會說這是一個三重的祥瑞呢?

首先,這是一個祥瑞的地方,因為我們大家都知道,萬佛城是宣公上人所建立的。它受到佛菩薩的吉祥瑞氣所庇蔭。

這是一個祥瑞的法會;因為我們在三個禮拜裡面,就要把整部的《華嚴經》誦完,這是非常稀有的。同時,佛也花了同樣的時間,在天上和人間講這一部經。

自從一九九五年以來,今年可能是第六次,或者第七次我們誦《華嚴經》,也就是有華嚴法會在萬佛城舉行。在佛講了這部經以後,到七百年後,才有龍樹菩薩發現這部經的存在。然後他從龍宮裡面得到。我們現在有的只是下半段的這一整部經,那是龍樹菩薩,到龍宮去把它熟記以後,帶回來的。我不知道這世界是否還有其他地方,用三種語言來誦念這部經。我現在要舉一個例子。

今年一月十一號,有一封電郵需要我回覆。那是我們學校一位學生的媽媽,她到中國大陸高旻寺,去參加禪坐法會。那個寺院將於兩個禮拜以後,舉行一個《華嚴經》的華嚴法會。也許就是在中國陰曆年的時候。在中國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在陰曆年舉行誦《華嚴經》的華嚴法會。

她打電話給住在Ukiah的同修,要求他到我們這邊來,說在最近三個禮拜裡,他們需要英譯本的《華嚴經》,因為有兩個是講英文的人,在參加那個法會。

以下就是電郵裡面用的幾句話。”至少有一位講英文的居士,他對於Cleary所翻譯的《華嚴經》很清楚,非常熟悉;可是他也發現那裡面有缺失的部分,所以他希望有一個比較正確的翻譯本,假如可以找到的話。”這就是他的要求。也許有些人不知道,Thomas Cleary,在一九八零年代,一九八五年,翻譯了一部《華嚴經》。他把它分成上、中、下三冊,有些在萬佛城讀誦《華嚴經》的人,是用這個英譯本的。

所以,這是很不尋常的請求。這個不尋常是他用的字眼,就是萬佛聖城的譯經會,是否能夠提供這部經的英譯本呢?所以我就把英文譯經的網站告訴他,並且提到在六月份我們將有用英文誦《華嚴經》的法會。在這裡,我們能用越南文、英文跟中文同時進行,讀誦這部經,我認為是很祥瑞的一件事情。

英文的讀誦《華嚴經》,我們以前都是用一九九五年,上人圓寂以後,那時候出版的英譯本。那一本英譯本,等於是像稿件那樣,當時是很快就把它打字打出來,是為了要在一九九五年華嚴法會的時候用。所以那裡面有很多打錯的地方,遺漏的地方。這些遺漏的地方我們都已經補錄了;打錯字的地方也加以訂正了。

英文讀誦《華嚴經》的法會,參加的人需要忍受那些小的印刷字體的經文;那些小的字體是不適合一個小時那麼長讀誦的。不過,這些問題都還是可以忍受得了。因為,這些參加的人,他們可以一面誦經,一面明瞭《華嚴經》的經義。這樣子,比他們誦讀中文要好多了。有些人,他們用中文誦《華嚴經》,也會跑到英文讀誦的地方,去借英文的讀誦本,以便更了解某一卷的經義。有些英文的讀誦的人,會跑到中文讀誦這邊來,用中文讀誦,他們更能夠明了知道一些中文的意義。

第三件祥瑞的事情,就是從明天開始,我們要讀誦第三十八品,也就是〈離世間品〉。這一本新的讀誦的本子裝訂得很整齊,字體大小也很適合讀誦。這本經書只包含一品,即第三十八品〈離世間品〉。

因為我們先讀誦三十九品,那時候我們在等三十八品。三十八品那個時候的本子還沒有準備好。所以我們念完了三十九品以後,會回到三十八品誦讀。

這一本新編的《華嚴經》的英譯本,是經過我們法總的譯經會的許可,印了一百本。這個用途是用要來讀誦用的,還有就是分給法總的分支道場。因為這本書是為了讀誦用的,所以,這個新的翻譯並沒有經過認證。我們是根據當初第一個譯本來編修而發行的。為什麼會重新編修這一本呢?就是因為去年,有一位居士提出了這個要求,希望能夠看到重新整理的三十八品。

這次我有這個機會,來做英譯本的編修工作。這個工作壓力很大,因為《華嚴經》的經義非常深奧。而且,必須在華嚴法會開始之前,就要把它完工,包括把它裝訂、印刷。這本書從主要編譯者,到最後的遞送,是經過很多人的努力才完成的。

在《華嚴經》四十品裡面,我們法總的譯經會出版了二十三品,有二十三品翻譯成英譯本。包括上人的淺釋。然後,完成的這些品呢,八十卷裡有四十四卷是完成的,也就是占了百分之五十五的比例。

Note: During the talk, I made a mistake in saying that BTTS has published 13 chapters, but the number of chapters is actually 23, not counting chapter 26 (the Ten Grounds), of which BTTS has published only up to the Fourth Ground.

這次的編修工作讓我有機會學習中英文的精微地方。有時候即使翻譯書名,或者每一品的品名,我們都要經過討論。就像《華嚴經》,它本身就有不同的英文翻譯方法。它可以簡化成《華嚴經》,或者是,整個名稱《大方廣佛華嚴經》。

就像我們在翻譯的時候,「Buddha」這個英文字,我們要把所有格,也就像逗點那個符號放在最後那個字的上方,所有格。我們要不要放,這就有一個要討論的地方。假如把它變成所有格,這個Buddha,是佛的花呢,還是莊嚴佛的那個意思呢?或者是用來莊嚴佛的教化,或者是……. adornment,這個莊嚴的意思就是裝飾,就是用花環去裝飾那樣呢?有一個偈頌,它是英文,它對adorn有解釋。

這個偈頌是這樣講的:手鐲不會美化一個人,閃爍如月亮的項鍊,沐浴油和潤膚劑,還有鑲鮮花和珠寶的頭飾,都不會美化一個人;唯有高雅的談吐能夠美化一個人。因為外在的事物總是會褪色,唯有優美的談吐,才是真正的美飾

在新的英譯本後面,有一個佛足的相片。這個相片原來是存在澳大利亞的國家藝廊裡。我得到他們的允許,把它放到我們新的英譯本上面。他們讓我們用,不跟我們收取任何費用,讓我們免費用這個相片;可是,他們要求我們譯好以後,這一本書出來的時候,要送他們一本。我想,這對我們這次譯《華嚴經》,是一個額外的收獲,讓他們能夠擁有這部英譯本的《華嚴經》。

《華嚴經》裡面,對「莊嚴」這個詞,有很多不同的形容。即使佛的足,也有一百零八個相好莊嚴,包括法輪。在第三十八品裡,提到佛足有十種足。第一個是持戒足,最後一個是修行足。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持戒,還有要修行,不做所有的惡事,「一切惡事,希遠離故」。持戒是「殊勝大願,希乘滿故」;這樣子的話,我們就能夠有佛的殊勝足,最勝足,無上最勝足。

現在來說說新英譯的 “離世間品” 的讀誦本。在萬佛城我們保留了五十本英譯本。雖然英文的讀誦方面這次有十到二十個人參加,我們是希望在未來,會有50個人能用這英譯本來誦《華嚴經》這一品。此外,有一英譯本要送給澳洲坎布拉的國家藝廊。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當我在尋找一張圖片,以備萬一須用它來填補一空頁時,我在這個國家藝廊的網路上發現了這張圖片,他們不向我們收黑白圖片的錢。但是他們要我們免費贈送一份譯本作為交換,所以這可說是這本書出刊的額外收獲,有這本書在澳洲的國家藝廊,我認為這是大乘佛法在澳洲播下的種籽。

忍是無價寶

比丘尼近燈講於2012年6月30日星期六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Jin Deng on June 30 (Satur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比丘尼近燈:諸佛菩薩、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今天是近燈在這裡練習說法。

有一天,一位佛友來到寺廟,就說,「我很苦惱,我家某某人時常令我很生氣。我忍他很久了,沒辦法再忍了。」講完之後她自己也生氣。我們大家來研究,什麼是忍。怎麼行這個忍辱?為什麼要忍?修忍辱好處在哪裡?

在六波羅蜜裡, 佛說,「聞惡聲不瞋恨,是為忍辱。」在《四十二章經》第十五章內,沙門問,「何者多力?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

上人講,若做錯事受罵,這是應該的;但是沒有做錯事受罵,還可以降伏自己的瞋恨,不讓它生起來,這是真的忍辱。

另外一個講法說,忍就是忍自己的煩惱,不讓自己的煩惱生起來;而不是忍別人,所以我們不可以怪其他人。不是別人令我們生氣;是我們自己還沒有定力。所以一定要繼續用功修定。我們還是凡夫,生活在這個煩惱世界中,必定要修忍辱才可以生定力。

有一公案關於羅睺羅尊者和舍利弗尊者。兩位尊者到外面乞食的時候,有一個小孩拿一把沙,放在舍利弗的缽裡面,然後又打傷羅睺羅。舍利弗尊者安慰羅睺羅,說,「佛陀對我們講,榮譽的時候不要心高氣傲,受侮辱的時候不要心生瞋恨。羅睺羅,你要克服你的瞋心,要修忍辱。世界上沒有比忍辱的人更勇敢的了。任何的力量不能勝過忍辱」。羅睺羅聽完之後,心就平靜多了。後來佛知道這件事,對羅睺羅說﹕「有智慧的人可以看到深遠的因果。克服瞋心,可以修忍辱。能夠忍辱,才得到平安,消除災難」。

所以從這故事,我們知道很清楚,佛說能夠忍辱,才可以得到平安,消災免難。這是有智慧人的行為。

行忍辱不是順從別人,不是「我不講話了,讓他講就好」。如果你心裡不服,一肚子氣,用勉強的方法忍,到忍無可忍的時候,氣就會爆發。這樣忍也會生病,麻煩就更大。我們應該換一個角度,想一想,怎麼去化解這個煩惱才是對的。

可以慢慢去了解,是不是對方今天心情不好呢,因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如果是這樣,可以用我們的慈悲心,給對方一個機會,發露心內的怨氣,讓對方講完之後,才幫他開解。所以要有一點定力,才可以化解自己的煩惱,然後幫助別人化解他的煩惱。

有一次,一位碩士的學生--這件事發生在美國--他做了一個設計,然後到某某公司去介紹。已跟經理約好,那天開會的時候,經理很消極,看什麼都不對,從頭到尾說你要改這個project,這個不是我要的。這位學生感覺到很失望,因為他搜的資料就是應該這樣做的。在猶疑當中去找別人求救,然後才了解這位經理的情況,原來他上班之前在家發生了問題。所以來到公司心情還是不好,第一件事就是跟他開會,他說真的倒霉。一個星期之後,他再跟這位經理另約一個會議。第二次開會時,也是講同樣的設計,但重點用另外一個角度去解釋,結論也是一樣。那次什麼問題都沒了,所有都很順利,經理同意了。所以我們遇到什麼問題的時候,不要失望。要懂得怎麼轉,找另外一個方法,一定可以跑出來的。

又有一次一位佛友,正在高速公路上開車。當時坐在他身邊的人很生氣,他就告訴這位朋友說,你等一下,讓我停車後我們再繼續講。但是他的朋友當時太興奮了,沒辦法控制,也很生氣的大聲罵。那時車是開得很快,速度是每小時七十多英里左右;差不多自己也快起煩惱了。一個念頭出現告訴他念佛,即刻默默的專心念佛。就是因為他很專心,所以旁邊的人說話,沒有一句他聽進去。後來車可以停下,他才慢慢跟這位朋友講。從這個經驗,這位佛友又走過一個難關了。

修忍辱的時候,我們必須要用慈悲心,真心,還有誠心。《梵網經》裡講,「一切眾生是我父母」。太虛大師講,「不止觀一切眾生是我父母,我們是子女,也觀一切眾生是佛,自己是凡夫」。如果用這種心來看一切眾生,所有的氣都滅了。

上人說,「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衝過難關,就風平浪靜」。還有,「一忍萬事了」,什麼煩惱都沒了。

從上人的開示,知道上人時常在逆境中掙扎,保持心平靜,一樣精進沒有灰心。上人也鼓勵我們,用這個方法去修行。

如果我們不生瞋恨心,用誠心對待別人,對方一定可以被感化的。

在六度波羅蜜裡,--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般若--可以看到必定要修忍辱才可得到禪定;不修忍辱,不可以精進,也不用講禪定三昧,更不能得道。如果我們的定力,能達到相當功夫時,智慧就開了。如能達到沒有「我」在忍,沒有忍辱的「法」,也沒有罵辱的「人」;我們用「空」來觀忍辱,這就是忍辱波羅蜜,也是羼提波羅蜜。

別人對我們不好,我們必須要忍;但是別人對自己恭敬,也要忍;別人給你供養,也要忍。為什麼呢?因為愛和瞋能令我們在生死內流轉。愛生貪;有貪就不可以離開欲界。瞋恨可以障菩薩道。所以我們要忍,不愛也不瞋。

學佛後也明白前因後果的事。我們現在沒有神通,也不知道過去種了什麼惡因,造了什麼惡業。讓這一生遇到很不愉快的事情、很不舒適的環境、很不高興的事情發生在我們的身邊。所以我們必須要忍,才能了這份因緣;也不用埋怨的問,為什麼這件事發生在我身上。反正一切都是無常,只有忍耐我們一定可以走過。

修忍辱者,來生端正,有大威德,眾生樂見。-講法時,眾生敬信心服。所生之處,有平安,有才德,有富貴。

最後,上人說﹕「忍是無價寶,人人使不好;若能會使它,事事都能好。」上人從出家後,就是專修忍辱這個法門。我們也聽到很多高僧大德的事跡,誰不修忍辱法門呢?希望大家勇猛精進,別灰心;遇到難關的時候,就是我們進步的機會。所以,不要後退,我們繼續努力。

阿彌陀佛 !

一些感悟

郭親敬講於2012年7月7日星期六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Guo Chin Jing on July 7 (Satur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阿彌陀佛!諸佛菩薩、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善知識:大家好!今天是 Annie 和大家在這裡結法緣。因為之前絞盡腦汁也想不出自己今天到底要講什麼,所以就隨便講一講;如果有講得不如法的地方,希望大家指正。

我從小就發願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隱隱中感到人生苦短。但是發願以後,念佛並不是非常地持續;尤其當我讀到「阿彌陀佛的大願」,他說:「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時,心裡却起了疑惑:就這麼簡單嗎?十念就可以往生了,那我已經念了很多聲就不用再這麼努力地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了。

十九歲的那一年,却發生了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我的舅舅住在山東沿海,我們全家去他們家做客。他們非常熱情地款待我們,我就在舅舅家吃了幾天新鮮的海鮮。做客結束後,我乘火車從山東回上海,在回家的路上就病倒了。

我覺得人非常難受,意識也不是很清醒,就想念「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那時從山東回上海大約十三小時的火車。可是在這整整十三個小時的時間裡,我沒有念出一句完整的「南無阿彌陀佛!」起先,我心中在不停地重複:南無…南無…南無…;但是,南無什麼,我怎麼都想不起來。後來,想切成「阿彌陀佛」四字名號;可是,阿…或者阿彌…接下來就念不出來了。

病好以後,我覺得非常感慨,原來一個人在病中能集中心力念滿十句「南無阿彌陀佛」,是這樣地困難。尤其當人體是躺著的時候,就更加難以用力;不論是體力和心力都很難使用上來。所以那個時候,我的意識裡種下一個種子,就是我時常會感到焦急,因為我覺得我沒有辦法為我的臨終做好準備。有時候親戚也會和我說:「妳還年輕,想死的事情做什麼?」我只是覺得再給我三十年的時間,我也不一定能為自己的死亡那一刻做好準備。

我常常覺得心不能定下來念佛;但一直找不到原因。2007年來美國皈依聖城以後,在上人的相底下,讀到「為什麼要受持五戒」這本本子。我覺得非常震撼!因為,在這之前的廿多年的歲月裡,我的父親、母親,包括我自己,都是五戒全失的。在中國大陸,原來我們所有的人五戒都沒有持好。也就是說,我們活著以為自己很快樂,生活很美好,其實連最基本的做人的戒律都沒保持住。我心里覺得非常難過。後來,金山寺正好有車去聖城參加「盂蘭盆節」;參加完「盂蘭盆節」以後,我的父母在上海就都信佛了。

後來的每個冬天和夏天都會來聖城參加「彌陀七」和「觀音七」,還有各種小型的法會;金山寺也有很多的法會可以參加。在這段時間裡,我漸漸注意到「戒定慧」這三個字。我這才慢慢瞭解到自己的心為什麼不能夠安定的原因~是因為我沒有戒律的基礎。

所以,白天、晚上經常問自己:「我今天的五戒持到什麼樣的程度?有沒有很清浄?」但是,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漏洞,有時候並不是自己不想持戒,會覺得在業力的牵引下,有時候真有騎虎難下的感覺。比方說:我的專業需要用很貴的軟件,但是我沒有足夠的錢去購買這種軟件,而不得不使用盜版。尤其是八關齋戒,在世俗的社會中,難免要過午吃些東西、放鬆或是看電影、聽音樂。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的心愈來愈感到不安。我想,如果一個人這樣生活下去,就毀了!

有一次參加「觀音七」,我同寮房的一位師姐去聽一個講座。那個講座是對西方的年輕人開放的,我本人並沒有去聽,只是聽她回來轉述這個故事。如果這個轉述不正確,請大家原諒,因為我只是聽說。

她說今天晚上講法的是一個禪師,這位禪師打坐打得很好,能幾天或者很長的時間不動。但是,他常常覺得自己的心不能安定。所以,他就先放下禪坐去寺廟裡做苦工。當他做了三年苦工以後,他覺得自己的心開始安定了。當我聽完這個故事以後,心中就很嚮往。我平時讀到很多古時候修行人的故事,他們每個人都有做苦工的經驗。雖然我不知道為什麼修行一定要做苦工,但是,那時候我就向觀世音菩薩說:「我真的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去寺廟裡做苦工。」

去年就有機會申請來聖城常住。當時有人問我為什麼要來聖城。我來聖城最初的兩個想法,一是學會「攝心念佛」,二是想學習「持清淨的戒律」。因為,我非常敬佩弘一律師的「持戒念佛」這四個字。我對自己人生的安排也是學習持戒,但是覺得自己的心力不夠。聖城的作息、戒律都很棒,難得今生可以遇到一個這樣的道場,可以讓自己有機會去學習持守清淨的戒律,這就是最初想來聖城的發自內心的兩個想法。

雖然來聖城快一年了,我覺得觀世音菩薩的確滿了我的願~可以每天做工。做工並沒有我想像中那麼苦,卻是我最快樂的時光。在聖城,我起先是在廚房工作,現在又在君康(真素齋)工作,平時也去書庫工作。我覺得非常非常地感恩,雖然我接觸的法師不多,但是在這三個地方,所讓我認識到的法師,有時候我對自己說:我這輩子真的是沒有遺憾了。

上人說:「入寶山不要空手回。」每個人心中的無價寶不一樣,但是,我覺得在聖城工作的這一年裡,我找到了我想要的無價寶~就是法師們所展現出來的精神。

上人傳法五十周年剛剛過去,其實對於我們新一代的人來說,我們並沒有親身親近過上人。有時候上人對我而言,就像傳說中的孔子祖師一樣,是過去的人了。但是,很幸運~我所能親近的法師,讓我看到了上人所講的:「流血汗,不休息」的這種精神。我從來沒有想過,生命是可以通過這樣的意志力去超越,是可以這樣地無私。法師們每一天都不能休息,我們義工生病了,法師其實也生病。但是,法師都不能夠請假。人都是血肉之軀,都有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達到極限的時候,我不禁想,法師們又是怎樣去調整自己的呢?

在聖城的這一年中,我不能說我的習氣毛病就改變很多,也不能說我的持戒就如我所願,清淨很多。但是,我捫心自問,我的心還是領悟到一些道理,我覺得我的心比從前安定很多。我記得法師曾經說過:「你活著的時候都不能用你的意志力去克服你的懶惰和習氣;在你四大分張的那一刻,你靠什麼去用你的願力去超過自己的業力呢?」

阿彌陀佛!

上人的智慧

比丘尼近山講於2012年6月30日星期六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Jin Shan on June 30 (Satur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比丘尼近山:諸佛菩薩、上人、諸位法師、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今天輪到近山上來練習講法,假如有講得不如法的地方,敬請大家慈悲指正。今天我要講的,是上人的智慧。

我們大家都知道,上人除了神通廣大外,是非常有智慧的。我現在就日常生活中舉些例子來說。

首先,早晚課的安排就很有智慧。早上上早課的時候,我們站著誦《楞嚴咒》、「十小咒」、《心經》等。當唱《藥師贊》時,有些人腳就已經開始痠麻,昏昏欲睡了。這時候,繞佛開始了,讓我們的腦筋清醒些,也讓我們痠麻的腳活絡起來。

晚課也是一樣,誦完《阿彌陀經》,或禮懺八十八佛,放蒙山以後,就開始一面唱佛號,一面繞佛了,讓站久了的腳能夠得到紓解。我認為這是很有智慧的安排。

以前,聽法師說,上人叫我們出家後,每天早上一定要禮佛,至少要拜五年以上,以懺悔業障。此外,我們每天十二點半拜大悲懺,也是消除業障最好的方法之一。誦《地藏經》也是一樣。

有一位老法師,每天誦一部《地藏經》,上人說她已經誦了四十年,業障消除了。她往生時一點障礙也沒有。因此,假如我們能夠依照上人教導去做,就可以減少業障,甚而消除業障,修行路就好走多了。

我最佩服上人的是,規定我們出家人要日中一食;當然年紀大的或有病緣的,可以開緣。剛開始,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不容易的。後來我發現上人是太有智慧了,日中一食的好處太多了。

通常每天早上八點,廚房的工作人員就開始準備中餐了,善後工作也要忙到下午一兩點才結束。大法會時,那就更忙碌了。試想,假如一天吃三餐的話,那廚房整天就在洗洗、炒炒、煮煮、刷刷中。除了人力物力以外,水電、瓦斯的耗費就更不用說了。上人要我們有時間修行;假如一天吃三餐,整天盡打吃的妄想,哪裡還有時間修行呢?

我們萬佛城和其他道場很不同的一個地方,就是食不語的規矩。這個規定除了衛生的理由以外,還有慈悲心。當餓鬼在旁邊看到我們在吃東西,羨慕不已;但是一邊吃一邊講話,就會讓他們產生嫉妒、瞋恨的心。

食不語也是要我們真正做到三念五觀,省察我們的所作所為是否在菩提道上。我們所出的一份力是否配吃這一頓飯;吃這一頓飯是否有貪心,看到好吃的菜,喜歡吃的菜,很少有機會吃的菜,就多拿些。

上人教導我們,吃主要是維持我們的色身,以便修行,能吃飽就好了,不要去管它喜歡吃不喜歡吃;不要在吃的上面多打妄想。

衣不離體是我們的家風之一。現在唯有我們道場的出家人是穿袍搭衣的,其他出家人都只有穿袍而已。上人說,袍是中國唐代的服裝,要搭袈裟才是出家人的服裝。

記得有一次聽一位法師說,她們到外地去參加佛教活動。現場還有其他寺廟的出家人。當聖城的法師們穿袍搭衣入座後,一下子坐在附近的其他女法師們,都不見了。再隔一下子,這些女法師們又個個回到座位上,個個搭袈裟了。

上次實法師到香港去參加第三次世界佛教會議。在接受電臺訪問前,兩位當地的法師在言談中,請實法師把袈裟脫下來,以便(大家)同時都只穿袍受訪;但是實法師很技巧地,把這個要求帶過了。傳統中,搭衣才具備比丘、比丘尼相;我也總覺得,搭袈裟比單單穿長袍要莊嚴多了,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感?

我們每天晚上七點半到九點是聽經和講法的時間,也是打坐練腿的機會。在每年年底的三周禪七,是密集淬煉的時間。一方面可以知道我們打坐的程度,另一方面可以檢視我們身心的進展,看我們能否克服痛魔,萬緣放下。

上人鼓勵我們雙盤,當雙腿痛得難以忍受時,就會盼望聽到那可愛的「叮」聲,而時時地看錶。上人洞悉我們這個毛病,說我們不是打禪七,是在打「錶七」。

去年禪七的前兩天,我的錶電池耗完了,停走了,一時沒有辦法換到電池,怎麼辦呢?禪七沒有辦法看錶了,可是也只好如此了。打了幾支香以後,腿開始痛了,沒有錶,不知道要等多久,才可以聽到那可愛的「叮」聲。於是就乾脆靜下心來,觀察自己的內心。這樣,直到鈴響,出乎意料地,也沒有覺察到腿痛。這次的禪七可以說是托了錶停的福,沒有打錶七,反而在禪坐上有更深一層的體會。

十幾年前,開始學打坐的時候,有一位上人的老弟子到華嚴精舍。法師請他多留幾天,以參加即將舉行的禪七。那位居士一聽,一支香坐四十分鐘,就沒興趣了。他說,坐四十分鐘,才剛剛開始有味道,就要起來了,沒什麼意思。

現在,在美國,只有在萬佛城舉辦連續三周的禪七;唯有連續地禪坐,才可以體會到禪的滋味。這也是上人的慈悲和智慧,讓我們有機會嘗到禪味。

上人曾多次邀請各方人士到萬佛城現身說法,讓弟子們能運用他們的擇法眼,去辨別邪正是非。這些都是一場場活生生珍貴的考試。上人也預見到純真的弟子們將會有的反應,藉這些實例,給予弟子們深重的棒喝,讓他們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再也不會迷惑了。我曾聽法師們說,這些刻骨銘心的教誨,讓他們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再也不會迷惑了。

在這個五濁惡世的世界,我們必須要有信心,相信上人的教誨,堅定自己的立場,不隨波逐流。

有一位弟子發心一字一拜地禮拜《華嚴經》--大家都知道《華嚴經》的經文非常長。有一天,他就問上人,這部經這麼長,我要拜到什麼時候才拜得完呢?上人回答說,「拜就拜嘛,管它什麼時候拜完呢!」這句話深藏著修行的道理,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當我到菜園裡看到長得比菜還高的雜草滿片,我心想,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夠拔得完這些雜草。繼而上人的教誨就在耳邊響起,我就很愉快地拔著這些雜草。

每天拔一些,每天拔一些,總有一天會拔完的。修行也是一樣,一天一天持續地坐下去,也許看不到什麼成就,但是日積月累,一年、十年、百年、千年……一劫、十劫、百劫、千劫……當我們功夫到時,就成佛了。我們常常看到的是一個人輝煌的成就,而忽略了他成功之前,付出的血汗過程,而這個過程是最重要的。

有一點常常讓我疑惑的,就是在萬佛殿裡的萬佛是如何塑造成的。我們聽說這些佛像都是上人親手塑造的。每尊佛看起來好像都一樣,但是當你仔細看時,卻大同小異。身材的高矮、胖瘦、臉上的表情,及手上的法寶都有些不同;而且在每尊佛像裡都放有一根上人的頭髮。

上人日理萬機,如何去塑造這些佛像呢?他唯有利用晚上的時間去塑造。而這麼多佛像,對我來說,單單由一個人來完成,是不可思議的。

上周六,在紀念上人來美弘法五十周年會上,資深弟子講到上人在夜深人靜時塑造這些佛像。上人流血汗不休息的精神,是我們望塵莫及的。

有一次,上人到臺灣弘法。在上人昇坐時,弟子在上人耳邊說,師父,您兩只襪子的顏色不同。上人低頭看一看,過一下對弟子說,現在顏色就一樣;弟子一看,原來上人把兩只襪子都脫下來。然後只見上人很自在地開始講法了。這是上人靈機應變的智慧。

我們多麼幸運,能夠有這麼有智慧的一位老師來教導我們。但是要怎麼樣遵守善知識的教導?就要看我們個人的努力了。阿彌陀佛。

華嚴法會心得報告〈五〉

華嚴法會系列──

果雲講於2012年6月19日星期二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Guo Yun on June 19 (Tues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師父上人、諸位法師、諸位善知識:我是果雲,來自馬來西亞。我這次來是第三次來到萬佛城,參加萬佛寶懺。第一次來,是拿著拐杖來的。恒布法師看到我也怕,要很照顧我;因為我們四十多個人,只是我一個人拿拐杖。不過我來了,第二年我又再來,我一年比一年好。今年我第三次來到,我拜萬佛,拜了《華嚴經》,我的身體一天比一天好。哇,法喜充滿,很好!

我這次來到這邊,我是在馬來西亞,在我們的紫雲洞(現名般若觀音聖寺),參加過兩次華嚴法會。這邊,我是第三次來參加了。第三次參加,我念到眾藝童子的四十二字母,我在紫雲洞那時候,法師念,我是追不到法師。因為是我的知識太淺了,不是她們不好,我追不到她們。這次第三次來到這邊,法師念到哪裡,我也可以跟到,念到很法喜充滿,很開心,很好。當我聽到《華嚴經》,念到裡面那些菩薩,善財童子的大願,我念得也是法喜充滿,很開心。

我這次來到這邊,真是整個人身體一天比好。《華嚴經》--善財童子講很多善知識,這次我來到這邊,也是遇到很多善知識,教我很多東西,怎麼樣修,怎麼樣禮佛,我也是學到很多東西,真是很好。現在我在這邊,很多很好的前面講了,我就簡單講一下好了。我是另外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發這樣大的願;我覺得我自己很慚愧,應該自己要改進一點,不要這麼懶散。善知識與我有緣,我們大家也是要像善財童子這樣精進。阿彌陀佛。我就講到這裡。

華嚴法會心得報告〈四〉

華嚴法會系列──

常潔講於2012年6月19日星期二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Chang Jie on June 19 (Tues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尊敬的上人、各位菩薩、善知識:我叫常潔,來自中國北京。這是我第二次來到聖城參加法會,也是我第一次接觸《華嚴經》,讀誦《華嚴經》。二十一天,邊讀邊想,也一邊思維以前讀過的佛法經典,不禁贊歎,佛所說的法是那樣地圓滿。各有所重,卻融通無礙。正所謂萬法歸一一歸何。

《華嚴經》的深奧妙義我還沒有沾到皮毛,但是很榮幸,也很高興與大家分享,學習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的感想。在〈入法界品〉的每一卷的結束,都會附有一首偈讚,對這個故事做一個小小的描述。「福城東際,童子南詢,百城煙水渺無垠,知識異常倫,五十三人,一曲和陽春。」

善財童子出生在人間福城東邊,出生之時,顯現了各種瑞相。文殊師利童子為福城人說法的時候,觀察這位善財童子深種善根,淨菩薩道,求一切智,是承佛法器,為他演說了一切佛法。善財童子聽了之後,一心祈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殊師利告訴他,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善知識。南方有一位叫德雲的比丘,可以去詢問。

善財童子求法心切,即刻啟程。經文中並沒有提到他花了多少時間,走了多少路,參訪善知識;但說,「百城煙水渺無垠」,這個行程遙遠,沒有邊際,求佛法,修證成佛也沒有邊際。所以說渺無垠。他所參訪的善知識都已經成道證果,智慧福德已經遠遠超過了一般凡人。有意思的是最後一句,「五十三人,一曲和陽春」,這比喻我們的佛性,如春日的陽光,朗照大千。五十三位善知識,無論他們法門如何,修證的次第如何,都圓融於佛性這一一真法界,一大光明藏,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

善財童子是一生承辦,一生圓滿;為何他這一生就可以修證到與普賢菩薩、諸佛等同?因為他一心求解,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文殊師利童子指點他可以南行,參訪善知識德雲比丘。他欣喜萬分,甚至悲泣流淚,感恩頂禮文殊師利菩薩後,立即辭行南去。德雲比丘教他念佛法門,又告訴他可以繼續南行見海雲比丘;善財童子在路上一心思維德雲比丘的教誨,專一不二。

到了海雲比丘那裡,又學到了普眼法門,得知還可以繼續南行,參訪善住比丘。善財童子在路上,一心專念普眼法門,一路上每到一位善知識的地方去求法,他就能立即證到這個法門。在去下一站的路上,更是一心一意地憶念、修習這個法門;隨著修證次第的上升,最後入普賢道場,見到普賢菩薩,無量不可思議的大神通力。普賢菩薩為他灌頂,他就立即證到了一切佛剎微塵數三昧門,次第證到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與普賢等同,與佛等同。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佛性與諸佛等同,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而悟道後感歎,「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皆因煩惱執著而不能證得!」善財童子的心只有菩提心,所做的業只有菩薩業,他拋開我執、法執,無分別寂靜之中起大悲行,成就普賢十大願。此時,善財童子自見自身在普賢身內,善財童子就是普賢菩薩,就是諸佛。為何?善財童子自己的善根,已經修證到等同於諸佛,自然與佛相應,自然有佛的境界,自然成佛。諸佛菩薩時時刻刻都在我們每個人面頭上放光;若不起無明,不為執著妄想所惑,能發大菩提心,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效法善財童子的求道精神,定當求道證果。

我自己的善根福德與善財童子相比,百億分不及一,但是「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讀了《華嚴經》,我也願意效法善財童子南尋參訪善知識。西來萬佛城參訪宣化上人這位大善知識,雖然無緣受持上人的親自教誨,但上人一生不辭疲倦,化度眾生,講法開示無數,留下法寶無數,足夠我一生參學修證。

再過幾天就是上人西來弘法五十周年紀念日,際此機緣,願共發菩提心,廣種善根,勤求無上,共成佛果。阿彌陀佛。

華嚴法會心得報告〈三〉

華嚴法會系列──

趙長青講於2012年6月19日星期二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Zhao Chang Qing on June 19 (Tues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尊敬的上人、各位法師、各位佛菩薩,阿彌陀佛。 我是趙長青,來自中國的北京。在這裡我首先對上人及阿彌陀佛、觀音菩薩懺悔;因為早在1998年我就接觸到了上人的著作,但是一直沒有好好修行。當時對《金剛經》很感興趣,看上人的《金剛波若波羅密經淺釋》,但是由於自己資質愚鈍,不能理解上人的深意。又看了諸多別的著作,就越發糊塗了。

《金剛經》上講「一切賢聖皆因無為法而有差別」。上人的講解是「這個無為法,就是無所作為,沒有相的,沒有相而有差別。」現在看來是很有意境的;但是當時是不明白的,認為一切宗教的創教人,都是得道的,只是層次、次第不同。那麼世界上必然只有一個至道,只有一個真相,沒有第二個。這個世界上這麼多宗教,為什麼我們是最正確的呢?而且《金剛經》「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那麼我天天念觀音菩薩又有何意義呢?

此後又讀了《走出彌陀的光環》,那是臺灣李炳南老居士的一位老弟子,念佛多年,又皈依南傳佛教的一位居士寫的,書中完全否定《阿彌陀經》是佛親說,而且貌似有理有據。這對我來說是極大的打擊,也許我從小時候的信仰是錯誤的。在以後的時間裡,我看過《慧燈之光》、《前行引導文》及其他一些密宗書籍,還拜過一位密宗上師,後來深感其不如法而逃離;還讀過一些道教的典籍,影響最深的是《大成捷要》;還用了十幾年時間學易經,也拜過名師;《聖經》、《古蘭經》也都認真讀了;甚至《轉法論》也看過兩遍,最終都感覺不究竟,越來越疑惑。所以在以後的時間裡,轉向研究這些宗教典籍,是如何征服這麼多優秀的專家學者的,他們為什麼會相信。

終於發現,佛經的邏輯體系和多層結構式的思維體系,是所有我看過的宗教著作中最圓滿的;要在工作中有好的交流、溝通效果,應該學習這個體系。佛經的邏輯體系,撇開名相,是很好的記憶架構;「時空定位,自動追尋」,非常有益於學生學習、考試之用。 《楞嚴經》是最好的心理學書籍,(大陸的許多心理醫生,最後有不少都成了精神病患者,這一點很可怕),這部經才是對人性最好的解讀。

《華嚴經》則提供了目前最優秀的管理工具,我們稱之「企業生態進化系統」;通過結構式的定位,度量每位員工的生存發展的空間和時間、知識結構、性格、及對應的崗位有形和無形的需求,演進的空間和節奏,角色、距離、尺度、火候,這可以說是企業層面的華嚴境界。當然,我這麼做是極其錯誤的,但是無形中卻讓我認識到,佛法也是做好的世間法。

轉眼到了2008年,10年時間就這麼過去了。當時我正在負責一家環境科技公司,有很多機會到外地參訪,於是又花了三年多的時間,找尋各種證據,用考據的方法終於理清了《走出彌陀的光環》這本書帶給我的種種困惑。於是再讀上人的著作,發願到萬佛城。

經過這次華嚴法會,使我因《金剛經》而起的疑惑得到了徹底解決,深感《金剛經》和《華嚴經》相互印證,想我過去把《華嚴經》的結構性思維作為管理工具來使用,確實是「買櫝還珠」,貽笑大方,我在此再次向上人和各位佛菩薩懺悔!

回想這十多年走過的彎路,起點又回到終點,但是感覺大不相同。感謝各位佛菩薩和上人,使我從簡單的信受,到反思後的深信不疑。所以在這裡決心皈依上人,守好五戒,認真修持,不再蹉跎歲月。再次向上人懺悔的同時,也祈請上人加持,使我靜心修行,阿彌陀佛,謝謝大家。

華嚴法會心得報告〈二〉

華嚴法會系列──

圓性講於2012年6月19日星期二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Yuan Xing on June 19 (Tues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諸佛菩薩,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法友,阿彌陀佛。我的法名是圓性。這是我第二次來參加華嚴法會。我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怎麼認識這部經,得到的一些感應。我把這些叫作感應,感覺有些不太好意思,但是,我想說可能還是能分享一下。我想要先跟大家講一下一個短的故事,就是我怎麼認識這部經。

大概四年前的時候,我還不認識《華嚴經》,但是有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裡有一本很大的書在虛空裡出現。在這個夢裡面,這本書上的文字,看起來好像是有一個金色的光組成的;不像是人家用筆寫的顏色,好像是光是從這些字散發出來。我醒來的時候,當然非常好奇,所以就開始研究。後來找到了萬佛聖城。我做這個夢的時候大概是年初,然後我大概到二〇〇九年七月的時候,就來到這裡,參加了第一次的華嚴法會。

這個華嚴法會結束之後,我發現我還是喜歡讀誦這部經。所以回到家之後,我就繼續自己誦。我本來不是非常喜歡誦經的;我那個時候大概最喜歡的就是誦《普門品》。我也不太知道為什麼我這麼喜歡這部經,但我就是這樣繼續做。

我就繼續地這樣子,每天誦一點。這就是當作我每天功課的一部分。我也沒有覺得這有什麼特別或稀奇的。但是我現在往回看,我發現我開始讀誦這部經之後,我的想法跟我的所行所做都有一些改變。我本來比較不願意改變,就是如果事情的結果不是我想要的話,我會比較容易不高興。

所以我分享這個,是因為我要讓大家知道這個是我的經驗,不是自誇的原因。

有一次,我有六個月都沒有感覺特別煩惱;因為這樣,就開始覺得有一點驕傲。我就開始跟我的丈夫炫耀說,我已經六個月沒有不高興。三天之後,我就有了一個考驗。

那我們如果回到現在的話,就是最近三個禮拜,我是誦越南文的《華嚴經》。在念佛堂那邊,比較小的地方。因為可能越南文誦的方式跟速度都是比較快,所以我們常常會提早五到十分鐘結束。這樣子的話我們就有辦法,聽山法師跟優法師跟我們講一下,我們剛剛讀誦的《華嚴經》的意義。

還有我想要分享的,這也許是我們平常不太講的,但是我還是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前面三個禮拜,常常會有一股香味。昨天在我們誦第二卷的時候,這股香氣又來,就待得比較久,大概有半個小時。我覺得這個真的很殊勝,就想跟大家分享。

最後,我想說的就是,感應有很多種,有的時候我們會向外看,像有香或是看到佛菩薩。但是,感應也是我們內心的改變;這就像《華嚴經》所說的,一個東西可以變成很多。所以一個人的心很平靜的話,這也可以影響到很多人。那我們最重要的感應,就是讓自己的煩惱跟無明消失;消失的時候我們也不能自滿。因為我們自滿的話,當然也就不算了。

華嚴法會心得報告〈一〉

華嚴法會系列──

張煒講於2012年6月19日星期二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Zhang Wei on June 19 (Tues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張煒:我是親煒,來自Minnesota。今天很榮幸能夠在這裡與大家分享心得。我這次來,一方面是來參加華嚴法會,另一方面是做義工。

其實我這次來也是有很多的因緣際會。萬佛聖城我是從明州佛教會的同修那裡聽說的。可以說最初是好奇,因為我無法想像能有這麼大規模的一座聖城。所以我總想來看一眼。今年三月,我們的春假剛好和觀音七重合,我想,那我就來吧;既然都這麼巧了,也算是有緣。當我到了聖城以後,我就被這裡的莊嚴所震懾。而且,我的內心自己就平靜了下來,許多俗世的各種煩惱、妄想,一下子就沒有了。我也不知道是為什麼,只是覺得在這裡能夠讓我靜下心來,感悟佛法的真諦。當我看到了祖師殿的上人塑像,和萬佛殿那滿眼的金色佛像,我更是感受到那種神聖。而且,我還感受到一種關懷,就像是佛菩薩正在看著我們。

由於我七月份就要畢業工作了,從時間上看,本來覺得再來做義工是不可能的。然而我原本安排在六月份的行程卻取消了,因此我就突然多出了這樣一個月的自由時間。這冥冥中就好像是佛菩薩在指引我,讓我能夠有這個機會,在華嚴法會的期間來做義工,讓我能同時接觸《華嚴經》和護持道場。這也就是我現在在這裡的原因。

華嚴法會十分殊勝。雖然我因為要做義工,不能全程參加《華嚴經》的念誦。然而在我接觸到的那部分經典裡,我已經能體會到一些《華嚴經》的大智慧。我的心有時侯也會隨著經文而動。在念到〈十地品〉的歡喜地時,我也跟著歡喜。當看到〈四聖諦品〉的苦聖諦時,又有些沉重。《華嚴經》裡運用的各種比喻非常生動,不僅幫助我理解經文,也讓我能夠更切身地體會到經文的內涵。所以我尤其喜歡在偈頌當中,充滿了比喻的〈菩薩問明品〉。

而在後面,當我每次念到各種菩薩行時,我總是感歎菩薩的心是如何地廣大。其實在這個時候,我經常還有個念頭,那就是,「哎呀,做菩薩這麼難吶!我這輩子絕對達不到那個高度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達到!」然而,在偶然的一次和同修的交流中,他點醒了我。所謂「高山起微塵,千里始足下」,雖然我個人現在還是凡夫俗子,但我依然可以盡我現在的所能作我能做的,慢慢修持自己的心。我們應該認識到,自己做的還遠遠不夠,更應當精進,而不是望而卻步。只要有願力,我相信最終一定能到達彼岸。幸運的是,此行我來的一個目的是做義工,這給了我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來邁出我的步伐。

做義工肯定不會是輕鬆的,但我卻覺得很歡喜。有的時候我甚至在盼望著第二天的義工時間的來臨。做義工人雖然不在佛殿,心卻同樣在修行。我平時在生活中,有時侯會犯懈怠的毛病,但經文裡說得好,「如鑽燧求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止滅,懈怠者亦然」。不管是做工還是誦經,還是平時做其他事情,懈怠都是要不得的;一懈怠,很多努力都可能白費。這也像我們每天晚上結束時唱誦的,「如魚少水,斯有何樂」,人生沒有多少時間讓我們懈怠度過。這次義工就給了我一個很好的降伏懈怠心的機會。我只希望等我回到Minnesota,我依然能夠保持這樣的心,慎勿放逸。

我是第一次做這樣的義工,經驗不足,因此犯錯誤也是在所難免。但這又觸及了我另一個毛病,那就是我在被批評的時候,喜歡找藉口。例如說,「是他教我這麼做的。」或者說,「這個錯誤發生是因為……。」總之,就是,不是都是我的錯。這也是我執在作怪,因為找了藉口,就好像主要責任就不在我身上,我的心裡就輕鬆很多。但實際上,上人有句話,叫「真認自己錯」;雖然那整段話有更深刻的含義,我在這裡就想膚淺地借用一下,因為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內心真實的感悟。我感受到,藉口不管有多少個,錯誤還是錯誤。今天是這個藉口,明天就會因為另一個藉口而再次犯錯。為什麼呢?因為我沒有正視自己的錯誤。認認真真看到自己錯在哪裡,我才能進步,才能不再犯錯。這也是修行非常重要的一步。

今天是華嚴法會圓滿,而我的義工時間還有大約一周。我希望我能夠繼續好好利用在萬佛城修行的這個機會,修出我的內心,堅固我的內心,並且能夠在回到Minnesota以後,依然能夠精進歡喜。阿彌陀佛。

從華嚴經增長行菩薩道的信心

華嚴法會講法系列──

 

比丘尼恆音講於2012年5月31日星期四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Heng Yin on May 31, 2012 (Thur)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上人、各位法師、各位佛友:阿彌陀佛!這裡是恒音,今天練習跟大家結法緣。

現在這三個禮拜,萬佛城的四眾正在用三種語言念《華嚴經》,一整天。雖然可能看起來平常,我們就是念白紙上的黑字。但是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因為像上人講:

「《華嚴經》是法界經,也是虛空的經。盡虛空、遍法界,沒有哪一個地方不是《華嚴經》的所在處。《華嚴經》的所在處,就是佛的所在處,也是法的所在處,也是賢聖僧的所在處。所以,佛在始成正覺的時候就說了這部《華嚴經》,來教化所有《華嚴經》的法身大士。因為它是不可思議的妙經,於是乎把它保存在龍宮裡,由龍王護持它。以後由龍樹菩薩到龍宮,把這一部經以記憶的方式帶出來。」

那麼,就算《華嚴經》是這麼妙、這麼不可思議,但是師父上人也告訴我們:

「我們天天念它,研究《華嚴經》,主要就是要依照經典的道理去修行,要用這個經典來對治我們自身的毛病,這個經典的道理它是治我們的習氣毛病。不要以為這個經典所說的是為菩薩而說的,跟我們沒有關係,或者是給羅漢說的法,對我們也沒有關係,我們凡夫聽這部經,只是聽聽而已,自己認為自己沒有到聖人的境界。你要是這樣想的話那就是自暴自棄、自絕於聖人。」

我自己念《華嚴經》,我常常會覺得要自暴自棄--因為我們怎麼可以達到這些菩薩的境界?所以我就開始研究:我們怎麼樣子可以入到菩薩道?菩薩道有52個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後面的40個階位有十住品、十行品、十迴向品、十地品,但是沒有十信品;雖然沒有十信品,但是《華嚴經》它包括十信,是在第十品到十二品,可能這幾天,在我們的法會就會念到了,所以希望大家特別注意。

在這個第十品到第十二品,是有關於十信的三方面:就是戒、行跟德。大家一般不會認為佛教是以信為主的,而大家為什麼被吸引到佛教?就是認為它是跟其他的宗教不太一樣的--不會要求信,或是盲信這方面。但是,其實在修行上,信是一個首要的條件,特別是在要行菩薩道方面。它也是五根、五力的第一個,也是十一善法的第一個。

信,可以說是一種心態、境界,或者是一種行為,它有關於理解方面的,還有關於你的心情方面的,還有志願或者是行動方面的部分。《成唯識論》裡說:信的作用是要清淨我們的心,有三種,(我這是從英文翻回去的,所以可能不太正確):

一,就是要信實有,真實的實,就是要深信,還有忍這個真實的理跟事。這個忍也是一種深解,也可以說是屬於理解方面的。

第二個是信有德,就是深信三寶清淨的德。

第三是信有能,就是深信我們有能力可以成就世出世的善。這樣子我們就會發願,或是願意去行善。

(原文注:「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然信差別略有三種。一信實有:謂於諸法實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謂於三寶真淨德中深信樂故。三信有能:謂於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由斯對治彼不信心,愛樂證修世出世善。」)

所以第一個就是這種忍,這種深解是信的因。接下來的這種樂欲跟願力,是信的果。那這個跟《華嚴經》有什麼關係呢?我覺得這三種信是跟這三品有關係的:第十品、第十一品、第十二品。

第十品就是《菩薩問明品》。有十位菩薩,互相做一些難問,再互相澄清疑難。這在信方面可以說是一種解信,就是要理解。在梵文也有一個字叫 adhimukti,是形容這種信,是有理解的意思。所以這可以說是:要理解真實的理跟事。所以,從這裡可以說,我們在信之前,要有一種理解。

我們可以想到:我們來修行;我們為什麼會來修行?我們會事先有一點理解這個佛法的意思,它為什麼對我們有好處;如果我們不理解任何的佛法,我們不會開始修行。但是這種理解可能還是比較淺的,因為我們還沒有直接地體驗到。

第十一品就是《淨行品》。我們有了理解以後,就要行;要不然我們的理解就浪費掉了。《淨行品》講:我們遇到任何的狀況或境界,我們就要善用我們的心,我們要有善的願來防備過失,要成就我們的德;這樣子,我們就可以有清淨的心,增加菩薩的悲跟智。

在這一品裡,開始就有智首菩薩列出來了佛成就的德,然後問他的因--他怎麼樣成就這些德?文殊師利菩薩就講了很多偈頌,就是說遇到每種狀況--不管是行走,或者是吃飯,或者是洗手、沐浴、穿衣服等等,或者是像皈依三寶,「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都會有一個要「當願眾生」怎麼怎麼樣,就是發這種善的願。這就是我們應怎麼樣清淨我們的心,清淨我們的行,所以叫淨行品。這是第二個,所以這個第二個是跟剛剛講到信、能方面,就是令我們可以得到這些世出世的善,所以我們就會發願去行善。

最後一個是第十二品「賢首品」,它是解釋信的德。當我們圓滿十信之後,我們就可以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我們就可以走這個菩薩道,一直走到底。在一路上,我們的信心就會支持著我們一直走。

因為這個信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它是活動的。所以我們從一個地方開始,我們有某一種理解,我們就去行,去清淨我們的心,那我們就可以接受我們所聽到的佛法,而沒有懷疑了。我們就可以繼續走到下一步,繼續這樣子走,繼續清淨我們的心,繼續對我們所聽到的佛法更有信心,往前走。

那究竟我們是信什麼呢?——是信我們自己的佛性。當我們可以看到我們自己的佛性,那我們就已經可以說是看到我們最後的成就了。

第十二品裡有一個很有名的偈頌,來讚歎這個信心。從讚歎信心之後,「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信無垢濁心清淨,滅除憍慢恭敬本」等等,這些很長的偈頌,到時候各位誦到第十二品時,可以注意到的。可能你們都已經很熟悉了,《賢首品》很長,它開始是這樣子。

最後,這些偈頌就會一步一步地解釋,信怎麼樣可以讓我們去行菩薩道,然後經歷這40個菩薩階位,一直到最後成佛。所以呢,可以說信是像一顆種子,它裡面有這一棵樹--就代表成佛。

可能在我們自己的生命中,我們可以反省:當初我們是怎麼樣起這個信心,讓我們可以來學佛、修行,然後發願要除掉我們的習氣毛病,然後發願要幫助一切眾生都離苦得樂。我們可能會發現:裡面也包括理解佛法,還有清淨我們的心的一些法門,這樣子就可以讓我們「壯膽」,或者是讓我們可以更有信心,往前勇猛精進地走,改變我們的生命。

那當初,有時候我們會比較失去信心,就是好像覺得自己沒有希望了,或者是沒有幹勁可以繼續走,或者覺得我們修行是不是沒有用,沒有效率,沒有感應等等,或者是有太多困難、太多障礙……?那我們可能就要檢討我們當初的發心,還有我們目前的情況。

因為需要有三方面條件才可以成就這個信心,讓我們走下去。所以我們是缺少理解方面的,還是我們缺少修行--就是清淨、淨化我們心的方面,或是仰慕三寶的清淨德--就是一種感情方面對三寶的認識,知道這個三寶都是在我們內心,這些德行都是在我們內心存在的。所以,如果我們可以調一調我們自己,那就可以再啟發我們的信心,鼓勵我們繼續往前走。

因為我本身不是覺得很有信心的,所以我就特別地來研究這個題目,我覺得自己得到了很多利益。希望大家可以多去了解這幾品,會更有信心。阿彌陀佛!

華藏一滴水 激起菩薩志冲天

華嚴法會講法系列──

 

比丘尼恆慎講於2012年6月19日星期二下午3:00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Heng Shen on June 19, 2012 (Tuesday)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師父上人、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

很高興我們有因緣進入華嚴海會。我想大家誦經都誦得很歡喜,因為整部《華嚴經》,講的就是菩薩的修行。華嚴法門具無量門,從菩薩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果位,還有佛的境界,巨細無遺。所以當我們誦《華嚴經》的時候,就可以大概了解一下菩薩的心,菩薩的願,菩薩的行門。故每次誦都會增加我們勇健之力。娑婆世界不容易修,修來修去境界越來越多,當我們誦《華嚴經》的時候,就會增加我們的菩提心,增加我們修行的道力,所以是越誦越歡喜。在誦經的過程中,我把我比較有感受的部分,跟大家分享。在進入經文之前,先跟大家介紹一下《華嚴經》的殊勝。

在千多年前的龜茲國都是習小乘。有一個印度的法師就將《華嚴經》帶入了龜茲國。所有那邊的法師對《華嚴經》不了解,也不認同,認為這個跟他們所學的法完全不一樣,就認為這不是佛所說的。這個印度的法師要離開的時候,就把《華嚴經》留在龜茲國,希望他們能夠種下大乘的種子。結果這些小乘法師看這部經典,看來看去也看不懂,就把它丟到井裡面去了。結果這個井在晚間就放光,放金色的光。大家都以為井裡有黃金,很多人就去挖,結果挖出來《華嚴經》。最後,他們想這部經不可思議哦,晚上會放光,就把它收到經櫃裡面去,放在最下層。

隔天,這個經就自己跑到最上面那一層了。這個法師就詢問所有的僧眾,說你們誰把這部經拿到上面去?這部經可能不是佛所說的。沒有人承認,大家都說沒有。最後值守的法師就把經再放到下面去,用鎖子鎖起來,把鑰匙收起來。這下子沒有人可以把它放上去了!

結果隔天再去看那個經,它又自己跑到上面去了。這回他相信這可能不是人做的,應該是誰做的?護法菩薩?可能護法菩薩認為這個經不應該在下面;這是殊勝的法,應該在最上面,所以就把這個經典送到上面去。這個是《華嚴經》流傳到龜茲國的一個事情;流傳到中國來也有很多殊勝的地方。

中國開始翻《華嚴經》的第一天,武則天皇帝就夢見天降甘露。隔天真的下毛毛雨,譯經場的池內,就開了一朵蓮花。這蓮花跟人間的蓮花不一樣。我們蓮花大概十葉左右對不對?那個蓮花是百葉,很漂亮,很大,紅色的。他們沒有看過這樣的蓮花,有人說,人間的蓮花是十葉,天上的蓮花是百葉,凈土的蓮花是千葉。中國始翻譯《華嚴經》就感得天花出現。這個也是譯《華嚴經》的瑞相。《華嚴經》最主要就是介紹菩薩法,介紹我們怎麼樣修菩薩道,行菩薩行。

《菩薩瓔珞本業經》〈佛母品〉講到,「菩薩於十千劫行十戒法。當入十住心。」就是菩薩在十信位的時候,在修菩薩道的時候,需要受菩薩戒,十千劫,就是一萬劫;當一萬劫行滿的時候,就入十住位,成為十住位的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修第一大阿僧祗劫;初地到七地,修第二大阿僧祗劫;八地到十地,修第三大阿僧祗劫。現在跟我們最有關係的,就是《華嚴經》裡面,十信,就是前面幾品,有六品是十信,(從第二會普光明殿。文殊師利菩薩說十信等法門。自十二卷至十五卷。共六品:如來名號品 四聖諦品 光明覺品 菩薩問明品 淨行品 賢首品。)還有六品是講十住。(從第三會忉利天宮。法慧菩薩說十住等法門。自十六卷至十八卷。共六品經:昇須彌山頂品 須彌山頂偈讚品 十住品 梵行品 初發心功德品 明法品)。這跟我們現在修行的位次比較接近,到十迴向的菩薩已經是很勇猛了。在十地呢,那不是我們現在的境界。我們就好像是小孩子看大學程度的人在做事情,什麼也看不懂。所以,我會跟大家分享一點明法品及善根的部分。

在正式進入經文以前,我講一個菩薩的殊勝的故事。,菩薩一發心就已經勝過聲聞,乃至勝過於證果的聲聞。以前,上人講過,一個阿羅漢帶著一個沙彌在外面遊行。沙彌是弟子,就揹著行李。他揹著揹著就發了菩薩心,說眾生很苦,他要發菩薩心,要度眾生,同登覺岸,一起成佛。他發了這個心,他的師父就說,「你的行李拿來,我自己揹。」走了一段路後,他又說,菩薩道很難行,菩薩道難捨要能捨,難忍要能忍;什麼苦都得受,不容易行,我還是算了。師父馬上就把行李還給他(揹)。因為阿羅漢有神通,馬上知道徒弟的心已經退了菩薩位了。

往往返返,這個沙彌在路上發了三次的菩薩心,羅漢就三次把行李拿來自己揹,又三次把行李換給他揹,當他退了菩薩心。最後沙彌很奇怪,就問師父,「師父,你為什麼一下子要我行李給你揹,一下子行李還我揹?」師父說,你發了菩薩心,我是羅漢;羅漢的行李不應該給菩薩揹,所以我當然自己揹。你退了菩薩心呢;你是沙彌,是徒弟,那行李當然應該你揹啊。所以你退了菩薩心,行李當然回到你的身上。沙彌知道菩薩的殊勝後,最後還是發了菩薩心。這是菩薩的殊勝。

還有一個,也是講菩薩初發心,就勝過聲聞很多。整個《華嚴經》是實叉難陀法師翻譯的。實叉難陀法師講了一個事情,在于闐國有一個沙彌名彌伽薄,受了十戒,持戒精嚴,身心清凈,專誦《華嚴經》。誦經一段時間後,有兩位相貌很端嚴的人,來請他到天宮去。他本來不知道對方是誰,問了以後才知道對方是忉利天的天人,說是天主邀請他到忉利天去誦《華嚴經》。沙彌就問兩位童子說,為什麼帝釋要我去誦《華嚴經》。

天人就回答說,因為帝釋每次跟阿修羅戰爭的時候,常常打敗,他需要法師誦經的力量幫助他。他說,帝釋觀察閻浮提,唯有法師發大乘心,身心清凈,連四果的阿羅漢都不一定能幫助得了。所以要請沙彌到天宮去誦《華嚴經》。這位沙彌就說,「既然少有幫助,那我就不能推辭。」沙彌閉目,神識就到天宮去了。帝釋見到沙彌很歡喜,就以天冠供養,散到天宮,化作樓閣、寶臺,還有種種的莊嚴之具,法師就坐在蓮花臺上,開始誦《華嚴經》。

法師一誦《華嚴經》,誦經的聲音遍布天宮,天人眾都聞到誦經的聲音,增加他們的勇健之力。他們就馬上集合所有的士兵,又去跟阿修羅戰。阿修羅看到這些天眾如此威德、殊勝,還沒戰就跑了,都躲到蓮藕孔裡面去。帝釋在天宮以七珍異寶而供養沙彌法師。又告訴法師言。若須長生之藥。亦願意奉上。請法師住天宮。不要推辭。沙彌法師曰。我割愛出家。求無上道。世間珍異,及長生事。非我所願。帝釋就五體投地一心頂禮說:願您成菩提時。誓相濟脫。莫見棄遺。於是遣天人送沙彌還閻浮提。沙彌法師所有衣服。皆染天香。終身不滅。臨終願生淨土。這個也是證明菩薩初發心,修行還沒證到果位,功德都不可思議。所以講到十住,有初發心功德品,裡面就講到菩薩初發心,他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我們誦過,大家應該還有印象。

《華嚴經》前前後後的偈頌,有好幾個地方都講到善根。現在這段,〈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二〉,「若有眾生堪受法,佛威神力開導彼,令其恒覩佛現前,嚴海天王如是見。」這裡講到我們眾生的善根,假如具足的話,堪為接受佛的教化,那麼佛就會現身教導我們。這個是海嚴天王見到佛的神力是這樣子。

下面是〈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二〉,「若有眾生信解廣大,諸根猛利,宿種善根,為諸如來神力所加,有勝樂欲,希求佛果;聞此音已,發菩提心。佛子!如來音聲不從身出、不從心出,而能利益無量眾生。」

這裡是說,眾生聽到佛的音聲,就會發菩提心。佛的音聲不是從身出,也不是從心出,能夠利益無量眾生。如來的音聲還從諸眾生的善根所出。如果眾生信解廣大,信就是不壞信,對三寶有不壞信,深信佛的功德,法的利益,僧的清凈。這個是眾生信解廣大。諸根猛利,就是修行非常精進。宿種善根是宿世以來都修習善法,有善根。這樣的眾生是常常為佛所加被。有勝樂欲,就是有殊勝的希求,希望得到什麼?得到佛果,希望成佛。這樣子的人就是可以見到佛,聽到佛。

這一段是〈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三〉:「若有眾生善根熟者,見佛身已,則皆受化。然彼佛身,盡未來際究竟安住,隨宜化度一切眾生未曾失時。佛子!如來身者,無有方處,非實非虛,但以諸佛本誓願力,眾生堪度則便出現。」

這裡很明顯地說出,如果有眾生堪受佛的度化,佛就會出現。上人講:“末法的時候,佛、菩薩、阿羅漢都很少到人間來了。”為什麼?不是佛、菩薩、阿羅漢不慈悲,是我們眾生善根不夠,不堪受佛的教化,所以佛不來,菩薩不來,阿羅漢也不來。所以我們最重要,在修行的時候,是要積聚我們的善根,積聚我們的善法。積聚我們的善根、善法呢,我講到十信是跟我們的修行最接近。所以各位可以常常依著〈梵行品〉,依著〈凈行品〉發願。〈凈行品〉裡面有一百四十幾個願;每個願都是讓我們轉娑婆世界的五濁,成為佛國土的清凈。所以,如果能夠把〈凈行品〉背下來,就是行菩薩道,也是一種菩薩戒。那是很好修行的方法。

在唐朝,菩薩戒還不是很盛行。當時,要受菩薩戒都是由印度法師來傳戒。當時,法藏大師,就是幫助翻譯「八十華嚴」的法師,就是賢首國師。他當時想受菩薩戒,就去請一位印度的法師,求受菩薩戒。結果這位印度法師看到賢首國師,就說,「你不用受菩薩戒,你本身就具足菩薩道。」因為賢首大師平時持誦《華嚴經》,背誦〈凈行品〉。印度的三藏法師說,「〈凈行品〉就是菩薩戒。」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也是談到善根。「若有眾生善根熟已,於未來世當得見佛」。

我們可以看橡樹的根很深很深。聽說橡樹的根,上面還沒有長的時候,下面就已經長五倍的深。我們的善根也是這樣。根在底下是看不到的,善根也是這樣。所以善欲人知非真善。善根看到的也是浮浮的。如果人家看不到的地方我們也可以做,這個就是善根深。善根有很多方面的,積聚善根有很多方面可以做,包括柔和忍辱,行諸善法,持戒……種種的善法我們都可以做,六波羅蜜等等,這個都是在長養我們的善根。當我們的善根成熟的時候,將來就可以見佛。所以,我們最重要也是那份心;善根也在心裡面修。在心上怎麼樣得到一切的善法?

這個是永明壽禪師講的。講到心的同異。我們的心有很多分別的時候,千差競起,就是我們看的世界就很多不同的。因為我們的分別心。當我們有平等心的時候,我們看到世界就會平坦,就好想佛地是地平如掌,極樂世界也是地平如掌。但是我們娑婆世界有高山,有坑洞,有流水,有種種高低不平。當然你會覺得說,那平坦就沒有樂趣呀?有高山不是很好嗎?欣賞一下高山流水不是很好嗎?但是,以清凈心、平等心所感的報土呢,就是一切很平坦,沒有坑洞,高下。

再來,是凡聖。當我們心流轉在世間的六塵裡面時,我們就依著貪瞋癡,隨著外境一直跑,心總是沒有靜的時候,我們的心一直被三毒包裹著,而不了解。聖人呢,就離開貪瞋癡,所以得到六通自在。心有,這個「有」不單是有六道,有惡法;連善法,如果我們有執著,也是萬境縱橫,就看到好的不好的,種種的境界。心空則一道清凈,所以《華嚴經》裡講到,「若人欲知佛境界,當凈其意如虛空」,佛的心就是一點點執著都沒有。我們就是什麼都要拿,什麼都執著,什麼都放不下,放不開,我們總是被煩惱包住。但這也不容易修到,這個必須依著境界,慢慢磨掉我們粗的執著,細的執著;先去掉不好的執著,慢慢,連好的執著也要去掉。

所以,種善根很重要。善根哪裡都可以種,只要存一個善心,時時都可以發。乃至遇到惡境惡緣也要發善心。所以,善根是從我們生活周遭裡面來做的。如果我們的心清凈,就像一潭清凈的水,天上的月亮總是可以照映到水裡。修行就是這樣,想要善根深厚,就是要具有清凈心。所以「善因終值善緣,惡行難逃惡境」,因果是不虛的。

那麼,我們怎麼樣來修善根呢?我們先看〈明法品〉。

我們要種善根、修善根,第一個要件,是要有「不壞信」。就是我們講到〈十信品〉開始,我們需要對三寶有真正的深信心。我聽過一個故事,就是有一個人來做義工,很發心,在道場做很多工作。有一天在廚房切菜,把自己的手切了一刀,流了很多血,他就有點退心,想說我這麼辛苦來這邊做義工,這麼發心,結果就受傷,菩薩一點都不保祐啊!結果上人怎麼跟他講?上人說,「你知道嗎,你本來有刀山的地獄的罪報;你來這裡做義工,就因為這一刀,你刀山地獄的罪報就免了。」這個人聽了很歡喜,馬上繼續又做義工。所以不壞信就是不管境界及環境多惡劣。對三寶及因果的信心都不動搖。

我們學習佛法,最重要要有深信。深信因果,這是第一個要件。深信佛菩薩的功德智慧,深信佛法是解脫之道,深信修行是可以離開五濁,到善處,極樂世界唯一的要素。在〈明法品〉講到,菩薩應該要有十種清凈願。

菩薩有十種清凈願。「一願,成熟眾生,無有疲倦;二願,具行眾善,淨諸世界;三願,承事如來,常生尊重;四願,護持正法,不惜軀命;五願,以智觀察,入諸佛土;六願,與諸菩薩同一體性;七願,入如來門,了一切法;八願,見者生信,無不獲益;九願,神力住世,盡未來劫;十願,具普賢行,淨治一切種智之門。佛子!是為菩薩十種清淨願。」

我們沒有時間細講這部分,我還要給大家看一個部分,如何來圓滿這大願?〈明法品〉有十條,「菩薩住十種法,令諸大願皆得圓滿。「就是菩薩修行的過程,不管發什麼願,怎麼樣去圓滿,讓這個願成就?這是十條,一者,心無疲厭;二者,具大莊嚴;三者,念諸菩薩殊勝願力;四者,聞諸佛土,悉願往生;五者,深心長久,盡未來劫;六者,願悉成就一切眾生;七者,住一切劫,不以為勞;八者,受一切苦,不生厭離;九者,於一切樂,心無貪著;十者,常勤守護無上法門。」

不管我們發什麼願,要讓這個願能夠成就;菩薩道的願是非常廣大的,所以在《華嚴經》裡有數不盡的願,我們只是講一點點而已。怎麼樣讓這些菩薩願很快成就?就是心不要疲厭,因為菩薩道不容易修,有時侯修一修,境界太多,或者考驗太多,心就退了。所以第一個,一定要心無疲厭,不疲倦,不管遇到什麼境界都不能放棄。

第二,具大莊嚴。我們眾生就是以瓔珞莊嚴,以耳環莊嚴,以搽香塗粉,名牌衣服來莊嚴。菩薩用什麼莊嚴?菩薩用智慧莊嚴,用善法莊嚴。所以,修菩薩法,就是常常在善法上,在智慧上修習。這個是具菩薩的大莊嚴。

再來,念諸菩薩殊勝願力。就是菩薩的願力,念念願成就眾生,念念願令眾生發菩提心。菩薩有很多殊勝的願力,我們要常念,可以增加自己的勇健之力,修行之力。

第四是聞諸佛土,悉願往生。這很重要。為什麼?去極樂世界你很快成就。我們如果有度生的願力,我們去到極樂世界,回來度眾生,非常容易,具足智慧、神通、福報等等。所以,我們修習菩薩道,也要發願往生佛國土。菩薩聽到佛土清凈莊嚴,可以隨時見佛聞法,就會發願往生。所以我們也不要太留戀娑婆世界。我們即使真正行大乘法,最後就是要一切眾生同得解脫。所以往生凈土是會幫助我們很快的成就。

第五是深心長久,盡未來劫。這個跟心無疲厭有一點類似,但是這個就講得更詳細,就是盡未來劫,乃至盡未來劫,都不放棄修菩薩道。

時間過了,我們準備往生堂的廻向。我們把聽經的功德迴向。祝各位入菩薩法,行菩薩道,大家都早成佛道。阿彌陀佛!

以六大宗旨來界定正邪

比丘近恭講於2012年6月13日星期三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 Jin Gong on June 13(Wed),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師父上人、各位善知識,我是近恭。今天練習講法。如果有講得不對的,請指正;立刻指正或者等一下都好。

我們馬上就要紀念師父上人來到美國五十周年。他來了又走了,但是他留下來的法寶還是和我們在一起。最寶貝的是他給了我們六大宗旨:「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

師父上人會回來嗎?當然,他會的。因為他有很大的願,要救我們,他的工作還沒有完成。至於他什麼時候回來呢?回來以後我們怎麼樣能夠認出他呢?他已經給了我們六大宗旨,這六大宗旨幫助我們做為我們日常生活上所有行為的準則。

我本人還沒有辦法百分之百照著去做,但是我很幸運能有這六大宗旨,可以幫助我知道什麼是對的,也幫助我能夠做懺悔。我相信六大宗旨是一個很好的指標,能夠幫助我們認知一個善知識到底是不是一個善知識。

在美國有很多不同的宗教領袖,也是一些老師;但是實際上,這些人很少是真正的善知識。我現在舉個例子:有一位叫做Rajneesh,他成立了一個小的集團,在俄勒崗州,在 1981 年。他本人擁有一個豪華的車隊,就是勞斯萊斯的車子。他總共有九十部加長型的勞斯萊斯,他會隨意用任何一部去任何地方。他有上萬名徒弟,他有辦法說服他們把所有的財富都給了他。所以,他是非常地奢華。對我們來講並不會很困難看出來他是不是一個善知識;因為,他根本沒有照著我們的六大宗旨來做。

我們用九十部豪華的勞斯萊斯的車子,再來看看師父上人是用什麼來代步的呢?我記得很多次,是我開著車子載著師父從三藩市來萬佛城,然後再回三藩市。他用什麼車呢?我自己的小車;不是勞斯萊斯那種豪華的車。我的車,是美國汽車公司做的,是一個最簡單、最便宜的車子,也不是一個設計得很好的車子,幾乎是最爛的車子;不但這樣,我的車子已經是廿年的老車了。

當我載著師父上人跑來跑去的時候,有很多人也希望能夠載師父。他們的車子都比我的好很多,可是師父上人往往就挑我的車子,要我載他,從來都沒有怨言。

師父上人給了我們這六大宗旨;他很強調這六大宗旨的重要,他自己就照著六大宗旨去做。所以,如果我們碰到其它的關於宗教的一些知識們,我們就可以用這個來衡量一下,看看他們有照著六大宗旨去做嗎?

在《楞嚴經》裡講到五十陰魔的時候,講得非常清楚,讓我們知道在我們修行過程中,所會碰到的一些所謂有經驗的修行人;如果他們沒有遵守戒律的話,也就是說他們沒有照著六大宗旨去做,這樣的結果,這些邪知邪見的這些宗教上的人,到最後就會觸犯國家的法律,而讓自己造成了很多的麻煩。

剛剛我們講的那一位Rajneesh,後來他的結果怎麼樣了呢?在 1985 年,他觸犯了美國的法令–移民法。另外,他也觸犯了跟未成年的人有不對的性關係。後來,他就被美國政府流放出國。因為他是印度來的,就把他趕回印度,不准他在美國。他在 1990 年因心臟病死了。

有的宗教領袖,他是照著六大宗旨的某些宗旨去做,但是沒有照著全部去做。像另外一個例子:有一位叫吉姆瓊斯的,他創立了人民教;這個人民教後來怎麼結束的呢?就是他的九百零九個徒弟,包括他自己,全部都自殺了。自殺的情況是怎麼樣呢?每個人都被強迫喝毒藥,在 1978 年,在 Guyana 這個地方。

這個吉姆瓊斯並沒有違反某些六大宗旨裡面的一部份。他很多徒弟其實並不想自殺,但是被強迫喝下毒藥,也就死了。

這個吉姆瓊斯是在印地安納州出生。在 1960 年他被委任做為人權委員會的主任。當時在美國的黑人是被白人隔離得很厲害,很多餐廳裡都分成白人區和黑人區;甚至於很多餐廳,只有白人區,不准黑人來吃。吉姆瓊斯非常努力要把這個情況改善,讓黑人也受到人權的尊重。他本人不是黑人,他努力工作去幫助黑人。

在印地安納這個地方,醫院裡也分成兩邊:一邊是黑人區,一邊是白人區;在白人區的服務、照顧就比黑人區好很多。吉姆瓊斯非常努力地希望能改變這個情況。結果他過度操勞,昏倒了,在 1961 年的時候。他是白人,當時他意外地被送到黑人的那一區。

後來,醫院的人發現他不是黑人,怎麼跑到這裡來,就要把他轉到白人區;他拒絕被轉去,堅持留在黑人區。雖然他自己生病,他還是當義工在醫院裡幫助黑人整理床舖,照顧一些黑人病人。當這個事情被揭發以後,醫院的管理沒有辦法,只好把醫院的壞毛病改掉,不再分黑白區了,也提供相等的服務,給黑人和白人。

這位吉姆瓊斯的人民教,後來搬到三藩市,在 1975 年。後來變成一個很重要的團體,在選舉時給三藩市的喬治莫斯科尼(支持),在 1975 年。後來,喬治就任命吉姆瓊斯當三藩市住宅委員會的主席。吉姆瓊斯得到更多公眾的支持。他的知名度愈來愈高;不光是在一個地區,而是在整個美國的政治界,大家都知道他。而且,在私底下也有一位華特蒙代爾,要選副總統,他也是支持他的選舉。這個蒙代爾先生,就很公開地稱讚人民教這個團體。

另外,卡特總統的太太,也常常和吉姆瓊斯見面。他們兩位同時在一個開幕典禮上,是在三藩市民主黨的團體總部;兩個人都演講,但是吉姆瓊斯得到的回應,遠大於第一夫人。

在 1976 年 9 月的時候,有一位威禮布朗先生,是一個主席,在一個很大的典禮裡,就介紹吉姆瓊斯,說他是美國近代的馬丁路得金恩跟愛因斯坦。

在 1976 年,他非常辛勤地工作,一點都不自私,非常為人稱道;同時一再地跟徒弟講不要亂搞性關係。後來,他買了一個地方,在一個很爛的區,在三藩市,他成立了一個照顧中心,提供食物給窮的黑人。任何人做夢都不會想到在兩年之後,他會跟他所有九百個徒弟全部都自殺。而且,有的是被強迫喝毒藥,等於是被謀殺的。當大家都在稱讚他是一個好的宗教領袖的時候,結果會發生這種事情。

在1973年吉姆瓊斯被逮捕,因為他在一個同性戀的餐廳。那整個故事的重點是一個真正的善知識,他會照著師父的六大宗旨,每一個都會去完成它。如果任何人沒有辦法照著師父的六大宗旨的每一個宗旨去做的話,那這個人就像吉姆瓊斯一樣,隨時都會摔下來。

最後人民教堂的結果是非常可怕的,吉姆瓊斯用擴音機宣佈他所有的徒弟都要集中在一個房子裡面,就跟他們講說我們都會去另外一個地方重新見面,所以接著他就強迫這九百個人把他們的小孩都殺死,然後再全部自殺,最後有些人不願意接受他的命令,這些人都被擁有武器的守衛者所包圍,最後這些人都死了,他自己也自殺了,他自己在自己的頭上開了一槍。我相信這些人最後都去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地獄。

希望我們大家都去極樂世界,當我們還活著,我們能夠找到真正的善知識。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