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法會心得報告〈三〉

華嚴法會系列──

趙長青講於2012年6月19日星期二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Zhao Chang Qing on June 19 (Tues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尊敬的上人、各位法師、各位佛菩薩,阿彌陀佛。 我是趙長青,來自中國的北京。在這裡我首先對上人及阿彌陀佛、觀音菩薩懺悔;因為早在1998年我就接觸到了上人的著作,但是一直沒有好好修行。當時對《金剛經》很感興趣,看上人的《金剛波若波羅密經淺釋》,但是由於自己資質愚鈍,不能理解上人的深意。又看了諸多別的著作,就越發糊塗了。

《金剛經》上講「一切賢聖皆因無為法而有差別」。上人的講解是「這個無為法,就是無所作為,沒有相的,沒有相而有差別。」現在看來是很有意境的;但是當時是不明白的,認為一切宗教的創教人,都是得道的,只是層次、次第不同。那麼世界上必然只有一個至道,只有一個真相,沒有第二個。這個世界上這麼多宗教,為什麼我們是最正確的呢?而且《金剛經》「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那麼我天天念觀音菩薩又有何意義呢?

此後又讀了《走出彌陀的光環》,那是臺灣李炳南老居士的一位老弟子,念佛多年,又皈依南傳佛教的一位居士寫的,書中完全否定《阿彌陀經》是佛親說,而且貌似有理有據。這對我來說是極大的打擊,也許我從小時候的信仰是錯誤的。在以後的時間裡,我看過《慧燈之光》、《前行引導文》及其他一些密宗書籍,還拜過一位密宗上師,後來深感其不如法而逃離;還讀過一些道教的典籍,影響最深的是《大成捷要》;還用了十幾年時間學易經,也拜過名師;《聖經》、《古蘭經》也都認真讀了;甚至《轉法論》也看過兩遍,最終都感覺不究竟,越來越疑惑。所以在以後的時間裡,轉向研究這些宗教典籍,是如何征服這麼多優秀的專家學者的,他們為什麼會相信。

終於發現,佛經的邏輯體系和多層結構式的思維體系,是所有我看過的宗教著作中最圓滿的;要在工作中有好的交流、溝通效果,應該學習這個體系。佛經的邏輯體系,撇開名相,是很好的記憶架構;「時空定位,自動追尋」,非常有益於學生學習、考試之用。 《楞嚴經》是最好的心理學書籍,(大陸的許多心理醫生,最後有不少都成了精神病患者,這一點很可怕),這部經才是對人性最好的解讀。

《華嚴經》則提供了目前最優秀的管理工具,我們稱之「企業生態進化系統」;通過結構式的定位,度量每位員工的生存發展的空間和時間、知識結構、性格、及對應的崗位有形和無形的需求,演進的空間和節奏,角色、距離、尺度、火候,這可以說是企業層面的華嚴境界。當然,我這麼做是極其錯誤的,但是無形中卻讓我認識到,佛法也是做好的世間法。

轉眼到了2008年,10年時間就這麼過去了。當時我正在負責一家環境科技公司,有很多機會到外地參訪,於是又花了三年多的時間,找尋各種證據,用考據的方法終於理清了《走出彌陀的光環》這本書帶給我的種種困惑。於是再讀上人的著作,發願到萬佛城。

經過這次華嚴法會,使我因《金剛經》而起的疑惑得到了徹底解決,深感《金剛經》和《華嚴經》相互印證,想我過去把《華嚴經》的結構性思維作為管理工具來使用,確實是「買櫝還珠」,貽笑大方,我在此再次向上人和各位佛菩薩懺悔!

回想這十多年走過的彎路,起點又回到終點,但是感覺大不相同。感謝各位佛菩薩和上人,使我從簡單的信受,到反思後的深信不疑。所以在這裡決心皈依上人,守好五戒,認真修持,不再蹉跎歲月。再次向上人懺悔的同時,也祈請上人加持,使我靜心修行,阿彌陀佛,謝謝大家。

華嚴法會心得報告〈二〉

華嚴法會系列──

圓性講於2012年6月19日星期二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Yuan Xing on June 19 (Tues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諸佛菩薩,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法友,阿彌陀佛。我的法名是圓性。這是我第二次來參加華嚴法會。我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怎麼認識這部經,得到的一些感應。我把這些叫作感應,感覺有些不太好意思,但是,我想說可能還是能分享一下。我想要先跟大家講一下一個短的故事,就是我怎麼認識這部經。

大概四年前的時候,我還不認識《華嚴經》,但是有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裡有一本很大的書在虛空裡出現。在這個夢裡面,這本書上的文字,看起來好像是有一個金色的光組成的;不像是人家用筆寫的顏色,好像是光是從這些字散發出來。我醒來的時候,當然非常好奇,所以就開始研究。後來找到了萬佛聖城。我做這個夢的時候大概是年初,然後我大概到二〇〇九年七月的時候,就來到這裡,參加了第一次的華嚴法會。

這個華嚴法會結束之後,我發現我還是喜歡讀誦這部經。所以回到家之後,我就繼續自己誦。我本來不是非常喜歡誦經的;我那個時候大概最喜歡的就是誦《普門品》。我也不太知道為什麼我這麼喜歡這部經,但我就是這樣繼續做。

我就繼續地這樣子,每天誦一點。這就是當作我每天功課的一部分。我也沒有覺得這有什麼特別或稀奇的。但是我現在往回看,我發現我開始讀誦這部經之後,我的想法跟我的所行所做都有一些改變。我本來比較不願意改變,就是如果事情的結果不是我想要的話,我會比較容易不高興。

所以我分享這個,是因為我要讓大家知道這個是我的經驗,不是自誇的原因。

有一次,我有六個月都沒有感覺特別煩惱;因為這樣,就開始覺得有一點驕傲。我就開始跟我的丈夫炫耀說,我已經六個月沒有不高興。三天之後,我就有了一個考驗。

那我們如果回到現在的話,就是最近三個禮拜,我是誦越南文的《華嚴經》。在念佛堂那邊,比較小的地方。因為可能越南文誦的方式跟速度都是比較快,所以我們常常會提早五到十分鐘結束。這樣子的話我們就有辦法,聽山法師跟優法師跟我們講一下,我們剛剛讀誦的《華嚴經》的意義。

還有我想要分享的,這也許是我們平常不太講的,但是我還是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前面三個禮拜,常常會有一股香味。昨天在我們誦第二卷的時候,這股香氣又來,就待得比較久,大概有半個小時。我覺得這個真的很殊勝,就想跟大家分享。

最後,我想說的就是,感應有很多種,有的時候我們會向外看,像有香或是看到佛菩薩。但是,感應也是我們內心的改變;這就像《華嚴經》所說的,一個東西可以變成很多。所以一個人的心很平靜的話,這也可以影響到很多人。那我們最重要的感應,就是讓自己的煩惱跟無明消失;消失的時候我們也不能自滿。因為我們自滿的話,當然也就不算了。

華嚴法會心得報告〈一〉

華嚴法會系列──

張煒講於2012年6月19日星期二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Zhang Wei on June 19 (Tues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張煒:我是親煒,來自Minnesota。今天很榮幸能夠在這裡與大家分享心得。我這次來,一方面是來參加華嚴法會,另一方面是做義工。

其實我這次來也是有很多的因緣際會。萬佛聖城我是從明州佛教會的同修那裡聽說的。可以說最初是好奇,因為我無法想像能有這麼大規模的一座聖城。所以我總想來看一眼。今年三月,我們的春假剛好和觀音七重合,我想,那我就來吧;既然都這麼巧了,也算是有緣。當我到了聖城以後,我就被這裡的莊嚴所震懾。而且,我的內心自己就平靜了下來,許多俗世的各種煩惱、妄想,一下子就沒有了。我也不知道是為什麼,只是覺得在這裡能夠讓我靜下心來,感悟佛法的真諦。當我看到了祖師殿的上人塑像,和萬佛殿那滿眼的金色佛像,我更是感受到那種神聖。而且,我還感受到一種關懷,就像是佛菩薩正在看著我們。

由於我七月份就要畢業工作了,從時間上看,本來覺得再來做義工是不可能的。然而我原本安排在六月份的行程卻取消了,因此我就突然多出了這樣一個月的自由時間。這冥冥中就好像是佛菩薩在指引我,讓我能夠有這個機會,在華嚴法會的期間來做義工,讓我能同時接觸《華嚴經》和護持道場。這也就是我現在在這裡的原因。

華嚴法會十分殊勝。雖然我因為要做義工,不能全程參加《華嚴經》的念誦。然而在我接觸到的那部分經典裡,我已經能體會到一些《華嚴經》的大智慧。我的心有時侯也會隨著經文而動。在念到〈十地品〉的歡喜地時,我也跟著歡喜。當看到〈四聖諦品〉的苦聖諦時,又有些沉重。《華嚴經》裡運用的各種比喻非常生動,不僅幫助我理解經文,也讓我能夠更切身地體會到經文的內涵。所以我尤其喜歡在偈頌當中,充滿了比喻的〈菩薩問明品〉。

而在後面,當我每次念到各種菩薩行時,我總是感歎菩薩的心是如何地廣大。其實在這個時候,我經常還有個念頭,那就是,「哎呀,做菩薩這麼難吶!我這輩子絕對達不到那個高度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達到!」然而,在偶然的一次和同修的交流中,他點醒了我。所謂「高山起微塵,千里始足下」,雖然我個人現在還是凡夫俗子,但我依然可以盡我現在的所能作我能做的,慢慢修持自己的心。我們應該認識到,自己做的還遠遠不夠,更應當精進,而不是望而卻步。只要有願力,我相信最終一定能到達彼岸。幸運的是,此行我來的一個目的是做義工,這給了我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來邁出我的步伐。

做義工肯定不會是輕鬆的,但我卻覺得很歡喜。有的時候我甚至在盼望著第二天的義工時間的來臨。做義工人雖然不在佛殿,心卻同樣在修行。我平時在生活中,有時侯會犯懈怠的毛病,但經文裡說得好,「如鑽燧求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止滅,懈怠者亦然」。不管是做工還是誦經,還是平時做其他事情,懈怠都是要不得的;一懈怠,很多努力都可能白費。這也像我們每天晚上結束時唱誦的,「如魚少水,斯有何樂」,人生沒有多少時間讓我們懈怠度過。這次義工就給了我一個很好的降伏懈怠心的機會。我只希望等我回到Minnesota,我依然能夠保持這樣的心,慎勿放逸。

我是第一次做這樣的義工,經驗不足,因此犯錯誤也是在所難免。但這又觸及了我另一個毛病,那就是我在被批評的時候,喜歡找藉口。例如說,「是他教我這麼做的。」或者說,「這個錯誤發生是因為……。」總之,就是,不是都是我的錯。這也是我執在作怪,因為找了藉口,就好像主要責任就不在我身上,我的心裡就輕鬆很多。但實際上,上人有句話,叫「真認自己錯」;雖然那整段話有更深刻的含義,我在這裡就想膚淺地借用一下,因為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內心真實的感悟。我感受到,藉口不管有多少個,錯誤還是錯誤。今天是這個藉口,明天就會因為另一個藉口而再次犯錯。為什麼呢?因為我沒有正視自己的錯誤。認認真真看到自己錯在哪裡,我才能進步,才能不再犯錯。這也是修行非常重要的一步。

今天是華嚴法會圓滿,而我的義工時間還有大約一周。我希望我能夠繼續好好利用在萬佛城修行的這個機會,修出我的內心,堅固我的內心,並且能夠在回到Minnesota以後,依然能夠精進歡喜。阿彌陀佛。

從華嚴經增長行菩薩道的信心

華嚴法會講法系列──

 

比丘尼恆音講於2012年5月31日星期四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Heng Yin on May 31, 2012 (Thur)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上人、各位法師、各位佛友:阿彌陀佛!這裡是恒音,今天練習跟大家結法緣。

現在這三個禮拜,萬佛城的四眾正在用三種語言念《華嚴經》,一整天。雖然可能看起來平常,我們就是念白紙上的黑字。但是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因為像上人講:

「《華嚴經》是法界經,也是虛空的經。盡虛空、遍法界,沒有哪一個地方不是《華嚴經》的所在處。《華嚴經》的所在處,就是佛的所在處,也是法的所在處,也是賢聖僧的所在處。所以,佛在始成正覺的時候就說了這部《華嚴經》,來教化所有《華嚴經》的法身大士。因為它是不可思議的妙經,於是乎把它保存在龍宮裡,由龍王護持它。以後由龍樹菩薩到龍宮,把這一部經以記憶的方式帶出來。」

那麼,就算《華嚴經》是這麼妙、這麼不可思議,但是師父上人也告訴我們:

「我們天天念它,研究《華嚴經》,主要就是要依照經典的道理去修行,要用這個經典來對治我們自身的毛病,這個經典的道理它是治我們的習氣毛病。不要以為這個經典所說的是為菩薩而說的,跟我們沒有關係,或者是給羅漢說的法,對我們也沒有關係,我們凡夫聽這部經,只是聽聽而已,自己認為自己沒有到聖人的境界。你要是這樣想的話那就是自暴自棄、自絕於聖人。」

我自己念《華嚴經》,我常常會覺得要自暴自棄--因為我們怎麼可以達到這些菩薩的境界?所以我就開始研究:我們怎麼樣子可以入到菩薩道?菩薩道有52個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後面的40個階位有十住品、十行品、十迴向品、十地品,但是沒有十信品;雖然沒有十信品,但是《華嚴經》它包括十信,是在第十品到十二品,可能這幾天,在我們的法會就會念到了,所以希望大家特別注意。

在這個第十品到第十二品,是有關於十信的三方面:就是戒、行跟德。大家一般不會認為佛教是以信為主的,而大家為什麼被吸引到佛教?就是認為它是跟其他的宗教不太一樣的--不會要求信,或是盲信這方面。但是,其實在修行上,信是一個首要的條件,特別是在要行菩薩道方面。它也是五根、五力的第一個,也是十一善法的第一個。

信,可以說是一種心態、境界,或者是一種行為,它有關於理解方面的,還有關於你的心情方面的,還有志願或者是行動方面的部分。《成唯識論》裡說:信的作用是要清淨我們的心,有三種,(我這是從英文翻回去的,所以可能不太正確):

一,就是要信實有,真實的實,就是要深信,還有忍這個真實的理跟事。這個忍也是一種深解,也可以說是屬於理解方面的。

第二個是信有德,就是深信三寶清淨的德。

第三是信有能,就是深信我們有能力可以成就世出世的善。這樣子我們就會發願,或是願意去行善。

(原文注:「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然信差別略有三種。一信實有:謂於諸法實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謂於三寶真淨德中深信樂故。三信有能:謂於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由斯對治彼不信心,愛樂證修世出世善。」)

所以第一個就是這種忍,這種深解是信的因。接下來的這種樂欲跟願力,是信的果。那這個跟《華嚴經》有什麼關係呢?我覺得這三種信是跟這三品有關係的:第十品、第十一品、第十二品。

第十品就是《菩薩問明品》。有十位菩薩,互相做一些難問,再互相澄清疑難。這在信方面可以說是一種解信,就是要理解。在梵文也有一個字叫 adhimukti,是形容這種信,是有理解的意思。所以這可以說是:要理解真實的理跟事。所以,從這裡可以說,我們在信之前,要有一種理解。

我們可以想到:我們來修行;我們為什麼會來修行?我們會事先有一點理解這個佛法的意思,它為什麼對我們有好處;如果我們不理解任何的佛法,我們不會開始修行。但是這種理解可能還是比較淺的,因為我們還沒有直接地體驗到。

第十一品就是《淨行品》。我們有了理解以後,就要行;要不然我們的理解就浪費掉了。《淨行品》講:我們遇到任何的狀況或境界,我們就要善用我們的心,我們要有善的願來防備過失,要成就我們的德;這樣子,我們就可以有清淨的心,增加菩薩的悲跟智。

在這一品裡,開始就有智首菩薩列出來了佛成就的德,然後問他的因--他怎麼樣成就這些德?文殊師利菩薩就講了很多偈頌,就是說遇到每種狀況--不管是行走,或者是吃飯,或者是洗手、沐浴、穿衣服等等,或者是像皈依三寶,「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都會有一個要「當願眾生」怎麼怎麼樣,就是發這種善的願。這就是我們應怎麼樣清淨我們的心,清淨我們的行,所以叫淨行品。這是第二個,所以這個第二個是跟剛剛講到信、能方面,就是令我們可以得到這些世出世的善,所以我們就會發願去行善。

最後一個是第十二品「賢首品」,它是解釋信的德。當我們圓滿十信之後,我們就可以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我們就可以走這個菩薩道,一直走到底。在一路上,我們的信心就會支持著我們一直走。

因為這個信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它是活動的。所以我們從一個地方開始,我們有某一種理解,我們就去行,去清淨我們的心,那我們就可以接受我們所聽到的佛法,而沒有懷疑了。我們就可以繼續走到下一步,繼續這樣子走,繼續清淨我們的心,繼續對我們所聽到的佛法更有信心,往前走。

那究竟我們是信什麼呢?——是信我們自己的佛性。當我們可以看到我們自己的佛性,那我們就已經可以說是看到我們最後的成就了。

第十二品裡有一個很有名的偈頌,來讚歎這個信心。從讚歎信心之後,「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信無垢濁心清淨,滅除憍慢恭敬本」等等,這些很長的偈頌,到時候各位誦到第十二品時,可以注意到的。可能你們都已經很熟悉了,《賢首品》很長,它開始是這樣子。

最後,這些偈頌就會一步一步地解釋,信怎麼樣可以讓我們去行菩薩道,然後經歷這40個菩薩階位,一直到最後成佛。所以呢,可以說信是像一顆種子,它裡面有這一棵樹--就代表成佛。

可能在我們自己的生命中,我們可以反省:當初我們是怎麼樣起這個信心,讓我們可以來學佛、修行,然後發願要除掉我們的習氣毛病,然後發願要幫助一切眾生都離苦得樂。我們可能會發現:裡面也包括理解佛法,還有清淨我們的心的一些法門,這樣子就可以讓我們「壯膽」,或者是讓我們可以更有信心,往前勇猛精進地走,改變我們的生命。

那當初,有時候我們會比較失去信心,就是好像覺得自己沒有希望了,或者是沒有幹勁可以繼續走,或者覺得我們修行是不是沒有用,沒有效率,沒有感應等等,或者是有太多困難、太多障礙……?那我們可能就要檢討我們當初的發心,還有我們目前的情況。

因為需要有三方面條件才可以成就這個信心,讓我們走下去。所以我們是缺少理解方面的,還是我們缺少修行--就是清淨、淨化我們心的方面,或是仰慕三寶的清淨德--就是一種感情方面對三寶的認識,知道這個三寶都是在我們內心,這些德行都是在我們內心存在的。所以,如果我們可以調一調我們自己,那就可以再啟發我們的信心,鼓勵我們繼續往前走。

因為我本身不是覺得很有信心的,所以我就特別地來研究這個題目,我覺得自己得到了很多利益。希望大家可以多去了解這幾品,會更有信心。阿彌陀佛!

華藏一滴水 激起菩薩志冲天

華嚴法會講法系列──

 

比丘尼恆慎講於2012年6月19日星期二下午3:00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Heng Shen on June 19, 2012 (Tuesday)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師父上人、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

很高興我們有因緣進入華嚴海會。我想大家誦經都誦得很歡喜,因為整部《華嚴經》,講的就是菩薩的修行。華嚴法門具無量門,從菩薩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果位,還有佛的境界,巨細無遺。所以當我們誦《華嚴經》的時候,就可以大概了解一下菩薩的心,菩薩的願,菩薩的行門。故每次誦都會增加我們勇健之力。娑婆世界不容易修,修來修去境界越來越多,當我們誦《華嚴經》的時候,就會增加我們的菩提心,增加我們修行的道力,所以是越誦越歡喜。在誦經的過程中,我把我比較有感受的部分,跟大家分享。在進入經文之前,先跟大家介紹一下《華嚴經》的殊勝。

在千多年前的龜茲國都是習小乘。有一個印度的法師就將《華嚴經》帶入了龜茲國。所有那邊的法師對《華嚴經》不了解,也不認同,認為這個跟他們所學的法完全不一樣,就認為這不是佛所說的。這個印度的法師要離開的時候,就把《華嚴經》留在龜茲國,希望他們能夠種下大乘的種子。結果這些小乘法師看這部經典,看來看去也看不懂,就把它丟到井裡面去了。結果這個井在晚間就放光,放金色的光。大家都以為井裡有黃金,很多人就去挖,結果挖出來《華嚴經》。最後,他們想這部經不可思議哦,晚上會放光,就把它收到經櫃裡面去,放在最下層。

隔天,這個經就自己跑到最上面那一層了。這個法師就詢問所有的僧眾,說你們誰把這部經拿到上面去?這部經可能不是佛所說的。沒有人承認,大家都說沒有。最後值守的法師就把經再放到下面去,用鎖子鎖起來,把鑰匙收起來。這下子沒有人可以把它放上去了!

結果隔天再去看那個經,它又自己跑到上面去了。這回他相信這可能不是人做的,應該是誰做的?護法菩薩?可能護法菩薩認為這個經不應該在下面;這是殊勝的法,應該在最上面,所以就把這個經典送到上面去。這個是《華嚴經》流傳到龜茲國的一個事情;流傳到中國來也有很多殊勝的地方。

中國開始翻《華嚴經》的第一天,武則天皇帝就夢見天降甘露。隔天真的下毛毛雨,譯經場的池內,就開了一朵蓮花。這蓮花跟人間的蓮花不一樣。我們蓮花大概十葉左右對不對?那個蓮花是百葉,很漂亮,很大,紅色的。他們沒有看過這樣的蓮花,有人說,人間的蓮花是十葉,天上的蓮花是百葉,凈土的蓮花是千葉。中國始翻譯《華嚴經》就感得天花出現。這個也是譯《華嚴經》的瑞相。《華嚴經》最主要就是介紹菩薩法,介紹我們怎麼樣修菩薩道,行菩薩行。

《菩薩瓔珞本業經》〈佛母品〉講到,「菩薩於十千劫行十戒法。當入十住心。」就是菩薩在十信位的時候,在修菩薩道的時候,需要受菩薩戒,十千劫,就是一萬劫;當一萬劫行滿的時候,就入十住位,成為十住位的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修第一大阿僧祗劫;初地到七地,修第二大阿僧祗劫;八地到十地,修第三大阿僧祗劫。現在跟我們最有關係的,就是《華嚴經》裡面,十信,就是前面幾品,有六品是十信,(從第二會普光明殿。文殊師利菩薩說十信等法門。自十二卷至十五卷。共六品:如來名號品 四聖諦品 光明覺品 菩薩問明品 淨行品 賢首品。)還有六品是講十住。(從第三會忉利天宮。法慧菩薩說十住等法門。自十六卷至十八卷。共六品經:昇須彌山頂品 須彌山頂偈讚品 十住品 梵行品 初發心功德品 明法品)。這跟我們現在修行的位次比較接近,到十迴向的菩薩已經是很勇猛了。在十地呢,那不是我們現在的境界。我們就好像是小孩子看大學程度的人在做事情,什麼也看不懂。所以,我會跟大家分享一點明法品及善根的部分。

在正式進入經文以前,我講一個菩薩的殊勝的故事。,菩薩一發心就已經勝過聲聞,乃至勝過於證果的聲聞。以前,上人講過,一個阿羅漢帶著一個沙彌在外面遊行。沙彌是弟子,就揹著行李。他揹著揹著就發了菩薩心,說眾生很苦,他要發菩薩心,要度眾生,同登覺岸,一起成佛。他發了這個心,他的師父就說,「你的行李拿來,我自己揹。」走了一段路後,他又說,菩薩道很難行,菩薩道難捨要能捨,難忍要能忍;什麼苦都得受,不容易行,我還是算了。師父馬上就把行李還給他(揹)。因為阿羅漢有神通,馬上知道徒弟的心已經退了菩薩位了。

往往返返,這個沙彌在路上發了三次的菩薩心,羅漢就三次把行李拿來自己揹,又三次把行李換給他揹,當他退了菩薩心。最後沙彌很奇怪,就問師父,「師父,你為什麼一下子要我行李給你揹,一下子行李還我揹?」師父說,你發了菩薩心,我是羅漢;羅漢的行李不應該給菩薩揹,所以我當然自己揹。你退了菩薩心呢;你是沙彌,是徒弟,那行李當然應該你揹啊。所以你退了菩薩心,行李當然回到你的身上。沙彌知道菩薩的殊勝後,最後還是發了菩薩心。這是菩薩的殊勝。

還有一個,也是講菩薩初發心,就勝過聲聞很多。整個《華嚴經》是實叉難陀法師翻譯的。實叉難陀法師講了一個事情,在于闐國有一個沙彌名彌伽薄,受了十戒,持戒精嚴,身心清凈,專誦《華嚴經》。誦經一段時間後,有兩位相貌很端嚴的人,來請他到天宮去。他本來不知道對方是誰,問了以後才知道對方是忉利天的天人,說是天主邀請他到忉利天去誦《華嚴經》。沙彌就問兩位童子說,為什麼帝釋要我去誦《華嚴經》。

天人就回答說,因為帝釋每次跟阿修羅戰爭的時候,常常打敗,他需要法師誦經的力量幫助他。他說,帝釋觀察閻浮提,唯有法師發大乘心,身心清凈,連四果的阿羅漢都不一定能幫助得了。所以要請沙彌到天宮去誦《華嚴經》。這位沙彌就說,「既然少有幫助,那我就不能推辭。」沙彌閉目,神識就到天宮去了。帝釋見到沙彌很歡喜,就以天冠供養,散到天宮,化作樓閣、寶臺,還有種種的莊嚴之具,法師就坐在蓮花臺上,開始誦《華嚴經》。

法師一誦《華嚴經》,誦經的聲音遍布天宮,天人眾都聞到誦經的聲音,增加他們的勇健之力。他們就馬上集合所有的士兵,又去跟阿修羅戰。阿修羅看到這些天眾如此威德、殊勝,還沒戰就跑了,都躲到蓮藕孔裡面去。帝釋在天宮以七珍異寶而供養沙彌法師。又告訴法師言。若須長生之藥。亦願意奉上。請法師住天宮。不要推辭。沙彌法師曰。我割愛出家。求無上道。世間珍異,及長生事。非我所願。帝釋就五體投地一心頂禮說:願您成菩提時。誓相濟脫。莫見棄遺。於是遣天人送沙彌還閻浮提。沙彌法師所有衣服。皆染天香。終身不滅。臨終願生淨土。這個也是證明菩薩初發心,修行還沒證到果位,功德都不可思議。所以講到十住,有初發心功德品,裡面就講到菩薩初發心,他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我們誦過,大家應該還有印象。

《華嚴經》前前後後的偈頌,有好幾個地方都講到善根。現在這段,〈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二〉,「若有眾生堪受法,佛威神力開導彼,令其恒覩佛現前,嚴海天王如是見。」這裡講到我們眾生的善根,假如具足的話,堪為接受佛的教化,那麼佛就會現身教導我們。這個是海嚴天王見到佛的神力是這樣子。

下面是〈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二〉,「若有眾生信解廣大,諸根猛利,宿種善根,為諸如來神力所加,有勝樂欲,希求佛果;聞此音已,發菩提心。佛子!如來音聲不從身出、不從心出,而能利益無量眾生。」

這裡是說,眾生聽到佛的音聲,就會發菩提心。佛的音聲不是從身出,也不是從心出,能夠利益無量眾生。如來的音聲還從諸眾生的善根所出。如果眾生信解廣大,信就是不壞信,對三寶有不壞信,深信佛的功德,法的利益,僧的清凈。這個是眾生信解廣大。諸根猛利,就是修行非常精進。宿種善根是宿世以來都修習善法,有善根。這樣的眾生是常常為佛所加被。有勝樂欲,就是有殊勝的希求,希望得到什麼?得到佛果,希望成佛。這樣子的人就是可以見到佛,聽到佛。

這一段是〈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三〉:「若有眾生善根熟者,見佛身已,則皆受化。然彼佛身,盡未來際究竟安住,隨宜化度一切眾生未曾失時。佛子!如來身者,無有方處,非實非虛,但以諸佛本誓願力,眾生堪度則便出現。」

這裡很明顯地說出,如果有眾生堪受佛的度化,佛就會出現。上人講:“末法的時候,佛、菩薩、阿羅漢都很少到人間來了。”為什麼?不是佛、菩薩、阿羅漢不慈悲,是我們眾生善根不夠,不堪受佛的教化,所以佛不來,菩薩不來,阿羅漢也不來。所以我們最重要,在修行的時候,是要積聚我們的善根,積聚我們的善法。積聚我們的善根、善法呢,我講到十信是跟我們的修行最接近。所以各位可以常常依著〈梵行品〉,依著〈凈行品〉發願。〈凈行品〉裡面有一百四十幾個願;每個願都是讓我們轉娑婆世界的五濁,成為佛國土的清凈。所以,如果能夠把〈凈行品〉背下來,就是行菩薩道,也是一種菩薩戒。那是很好修行的方法。

在唐朝,菩薩戒還不是很盛行。當時,要受菩薩戒都是由印度法師來傳戒。當時,法藏大師,就是幫助翻譯「八十華嚴」的法師,就是賢首國師。他當時想受菩薩戒,就去請一位印度的法師,求受菩薩戒。結果這位印度法師看到賢首國師,就說,「你不用受菩薩戒,你本身就具足菩薩道。」因為賢首大師平時持誦《華嚴經》,背誦〈凈行品〉。印度的三藏法師說,「〈凈行品〉就是菩薩戒。」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也是談到善根。「若有眾生善根熟已,於未來世當得見佛」。

我們可以看橡樹的根很深很深。聽說橡樹的根,上面還沒有長的時候,下面就已經長五倍的深。我們的善根也是這樣。根在底下是看不到的,善根也是這樣。所以善欲人知非真善。善根看到的也是浮浮的。如果人家看不到的地方我們也可以做,這個就是善根深。善根有很多方面的,積聚善根有很多方面可以做,包括柔和忍辱,行諸善法,持戒……種種的善法我們都可以做,六波羅蜜等等,這個都是在長養我們的善根。當我們的善根成熟的時候,將來就可以見佛。所以,我們最重要也是那份心;善根也在心裡面修。在心上怎麼樣得到一切的善法?

這個是永明壽禪師講的。講到心的同異。我們的心有很多分別的時候,千差競起,就是我們看的世界就很多不同的。因為我們的分別心。當我們有平等心的時候,我們看到世界就會平坦,就好想佛地是地平如掌,極樂世界也是地平如掌。但是我們娑婆世界有高山,有坑洞,有流水,有種種高低不平。當然你會覺得說,那平坦就沒有樂趣呀?有高山不是很好嗎?欣賞一下高山流水不是很好嗎?但是,以清凈心、平等心所感的報土呢,就是一切很平坦,沒有坑洞,高下。

再來,是凡聖。當我們心流轉在世間的六塵裡面時,我們就依著貪瞋癡,隨著外境一直跑,心總是沒有靜的時候,我們的心一直被三毒包裹著,而不了解。聖人呢,就離開貪瞋癡,所以得到六通自在。心有,這個「有」不單是有六道,有惡法;連善法,如果我們有執著,也是萬境縱橫,就看到好的不好的,種種的境界。心空則一道清凈,所以《華嚴經》裡講到,「若人欲知佛境界,當凈其意如虛空」,佛的心就是一點點執著都沒有。我們就是什麼都要拿,什麼都執著,什麼都放不下,放不開,我們總是被煩惱包住。但這也不容易修到,這個必須依著境界,慢慢磨掉我們粗的執著,細的執著;先去掉不好的執著,慢慢,連好的執著也要去掉。

所以,種善根很重要。善根哪裡都可以種,只要存一個善心,時時都可以發。乃至遇到惡境惡緣也要發善心。所以,善根是從我們生活周遭裡面來做的。如果我們的心清凈,就像一潭清凈的水,天上的月亮總是可以照映到水裡。修行就是這樣,想要善根深厚,就是要具有清凈心。所以「善因終值善緣,惡行難逃惡境」,因果是不虛的。

那麼,我們怎麼樣來修善根呢?我們先看〈明法品〉。

我們要種善根、修善根,第一個要件,是要有「不壞信」。就是我們講到〈十信品〉開始,我們需要對三寶有真正的深信心。我聽過一個故事,就是有一個人來做義工,很發心,在道場做很多工作。有一天在廚房切菜,把自己的手切了一刀,流了很多血,他就有點退心,想說我這麼辛苦來這邊做義工,這麼發心,結果就受傷,菩薩一點都不保祐啊!結果上人怎麼跟他講?上人說,「你知道嗎,你本來有刀山的地獄的罪報;你來這裡做義工,就因為這一刀,你刀山地獄的罪報就免了。」這個人聽了很歡喜,馬上繼續又做義工。所以不壞信就是不管境界及環境多惡劣。對三寶及因果的信心都不動搖。

我們學習佛法,最重要要有深信。深信因果,這是第一個要件。深信佛菩薩的功德智慧,深信佛法是解脫之道,深信修行是可以離開五濁,到善處,極樂世界唯一的要素。在〈明法品〉講到,菩薩應該要有十種清凈願。

菩薩有十種清凈願。「一願,成熟眾生,無有疲倦;二願,具行眾善,淨諸世界;三願,承事如來,常生尊重;四願,護持正法,不惜軀命;五願,以智觀察,入諸佛土;六願,與諸菩薩同一體性;七願,入如來門,了一切法;八願,見者生信,無不獲益;九願,神力住世,盡未來劫;十願,具普賢行,淨治一切種智之門。佛子!是為菩薩十種清淨願。」

我們沒有時間細講這部分,我還要給大家看一個部分,如何來圓滿這大願?〈明法品〉有十條,「菩薩住十種法,令諸大願皆得圓滿。「就是菩薩修行的過程,不管發什麼願,怎麼樣去圓滿,讓這個願成就?這是十條,一者,心無疲厭;二者,具大莊嚴;三者,念諸菩薩殊勝願力;四者,聞諸佛土,悉願往生;五者,深心長久,盡未來劫;六者,願悉成就一切眾生;七者,住一切劫,不以為勞;八者,受一切苦,不生厭離;九者,於一切樂,心無貪著;十者,常勤守護無上法門。」

不管我們發什麼願,要讓這個願能夠成就;菩薩道的願是非常廣大的,所以在《華嚴經》裡有數不盡的願,我們只是講一點點而已。怎麼樣讓這些菩薩願很快成就?就是心不要疲厭,因為菩薩道不容易修,有時侯修一修,境界太多,或者考驗太多,心就退了。所以第一個,一定要心無疲厭,不疲倦,不管遇到什麼境界都不能放棄。

第二,具大莊嚴。我們眾生就是以瓔珞莊嚴,以耳環莊嚴,以搽香塗粉,名牌衣服來莊嚴。菩薩用什麼莊嚴?菩薩用智慧莊嚴,用善法莊嚴。所以,修菩薩法,就是常常在善法上,在智慧上修習。這個是具菩薩的大莊嚴。

再來,念諸菩薩殊勝願力。就是菩薩的願力,念念願成就眾生,念念願令眾生發菩提心。菩薩有很多殊勝的願力,我們要常念,可以增加自己的勇健之力,修行之力。

第四是聞諸佛土,悉願往生。這很重要。為什麼?去極樂世界你很快成就。我們如果有度生的願力,我們去到極樂世界,回來度眾生,非常容易,具足智慧、神通、福報等等。所以,我們修習菩薩道,也要發願往生佛國土。菩薩聽到佛土清凈莊嚴,可以隨時見佛聞法,就會發願往生。所以我們也不要太留戀娑婆世界。我們即使真正行大乘法,最後就是要一切眾生同得解脫。所以往生凈土是會幫助我們很快的成就。

第五是深心長久,盡未來劫。這個跟心無疲厭有一點類似,但是這個就講得更詳細,就是盡未來劫,乃至盡未來劫,都不放棄修菩薩道。

時間過了,我們準備往生堂的廻向。我們把聽經的功德迴向。祝各位入菩薩法,行菩薩道,大家都早成佛道。阿彌陀佛!

以六大宗旨來界定正邪

比丘近恭講於2012年6月13日星期三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 Jin Gong on June 13(Wed),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師父上人、各位善知識,我是近恭。今天練習講法。如果有講得不對的,請指正;立刻指正或者等一下都好。

我們馬上就要紀念師父上人來到美國五十周年。他來了又走了,但是他留下來的法寶還是和我們在一起。最寶貝的是他給了我們六大宗旨:「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

師父上人會回來嗎?當然,他會的。因為他有很大的願,要救我們,他的工作還沒有完成。至於他什麼時候回來呢?回來以後我們怎麼樣能夠認出他呢?他已經給了我們六大宗旨,這六大宗旨幫助我們做為我們日常生活上所有行為的準則。

我本人還沒有辦法百分之百照著去做,但是我很幸運能有這六大宗旨,可以幫助我知道什麼是對的,也幫助我能夠做懺悔。我相信六大宗旨是一個很好的指標,能夠幫助我們認知一個善知識到底是不是一個善知識。

在美國有很多不同的宗教領袖,也是一些老師;但是實際上,這些人很少是真正的善知識。我現在舉個例子:有一位叫做Rajneesh,他成立了一個小的集團,在俄勒崗州,在 1981 年。他本人擁有一個豪華的車隊,就是勞斯萊斯的車子。他總共有九十部加長型的勞斯萊斯,他會隨意用任何一部去任何地方。他有上萬名徒弟,他有辦法說服他們把所有的財富都給了他。所以,他是非常地奢華。對我們來講並不會很困難看出來他是不是一個善知識;因為,他根本沒有照著我們的六大宗旨來做。

我們用九十部豪華的勞斯萊斯的車子,再來看看師父上人是用什麼來代步的呢?我記得很多次,是我開著車子載著師父從三藩市來萬佛城,然後再回三藩市。他用什麼車呢?我自己的小車;不是勞斯萊斯那種豪華的車。我的車,是美國汽車公司做的,是一個最簡單、最便宜的車子,也不是一個設計得很好的車子,幾乎是最爛的車子;不但這樣,我的車子已經是廿年的老車了。

當我載著師父上人跑來跑去的時候,有很多人也希望能夠載師父。他們的車子都比我的好很多,可是師父上人往往就挑我的車子,要我載他,從來都沒有怨言。

師父上人給了我們這六大宗旨;他很強調這六大宗旨的重要,他自己就照著六大宗旨去做。所以,如果我們碰到其它的關於宗教的一些知識們,我們就可以用這個來衡量一下,看看他們有照著六大宗旨去做嗎?

在《楞嚴經》裡講到五十陰魔的時候,講得非常清楚,讓我們知道在我們修行過程中,所會碰到的一些所謂有經驗的修行人;如果他們沒有遵守戒律的話,也就是說他們沒有照著六大宗旨去做,這樣的結果,這些邪知邪見的這些宗教上的人,到最後就會觸犯國家的法律,而讓自己造成了很多的麻煩。

剛剛我們講的那一位Rajneesh,後來他的結果怎麼樣了呢?在 1985 年,他觸犯了美國的法令–移民法。另外,他也觸犯了跟未成年的人有不對的性關係。後來,他就被美國政府流放出國。因為他是印度來的,就把他趕回印度,不准他在美國。他在 1990 年因心臟病死了。

有的宗教領袖,他是照著六大宗旨的某些宗旨去做,但是沒有照著全部去做。像另外一個例子:有一位叫吉姆瓊斯的,他創立了人民教;這個人民教後來怎麼結束的呢?就是他的九百零九個徒弟,包括他自己,全部都自殺了。自殺的情況是怎麼樣呢?每個人都被強迫喝毒藥,在 1978 年,在 Guyana 這個地方。

這個吉姆瓊斯並沒有違反某些六大宗旨裡面的一部份。他很多徒弟其實並不想自殺,但是被強迫喝下毒藥,也就死了。

這個吉姆瓊斯是在印地安納州出生。在 1960 年他被委任做為人權委員會的主任。當時在美國的黑人是被白人隔離得很厲害,很多餐廳裡都分成白人區和黑人區;甚至於很多餐廳,只有白人區,不准黑人來吃。吉姆瓊斯非常努力要把這個情況改善,讓黑人也受到人權的尊重。他本人不是黑人,他努力工作去幫助黑人。

在印地安納這個地方,醫院裡也分成兩邊:一邊是黑人區,一邊是白人區;在白人區的服務、照顧就比黑人區好很多。吉姆瓊斯非常努力地希望能改變這個情況。結果他過度操勞,昏倒了,在 1961 年的時候。他是白人,當時他意外地被送到黑人的那一區。

後來,醫院的人發現他不是黑人,怎麼跑到這裡來,就要把他轉到白人區;他拒絕被轉去,堅持留在黑人區。雖然他自己生病,他還是當義工在醫院裡幫助黑人整理床舖,照顧一些黑人病人。當這個事情被揭發以後,醫院的管理沒有辦法,只好把醫院的壞毛病改掉,不再分黑白區了,也提供相等的服務,給黑人和白人。

這位吉姆瓊斯的人民教,後來搬到三藩市,在 1975 年。後來變成一個很重要的團體,在選舉時給三藩市的喬治莫斯科尼(支持),在 1975 年。後來,喬治就任命吉姆瓊斯當三藩市住宅委員會的主席。吉姆瓊斯得到更多公眾的支持。他的知名度愈來愈高;不光是在一個地區,而是在整個美國的政治界,大家都知道他。而且,在私底下也有一位華特蒙代爾,要選副總統,他也是支持他的選舉。這個蒙代爾先生,就很公開地稱讚人民教這個團體。

另外,卡特總統的太太,也常常和吉姆瓊斯見面。他們兩位同時在一個開幕典禮上,是在三藩市民主黨的團體總部;兩個人都演講,但是吉姆瓊斯得到的回應,遠大於第一夫人。

在 1976 年 9 月的時候,有一位威禮布朗先生,是一個主席,在一個很大的典禮裡,就介紹吉姆瓊斯,說他是美國近代的馬丁路得金恩跟愛因斯坦。

在 1976 年,他非常辛勤地工作,一點都不自私,非常為人稱道;同時一再地跟徒弟講不要亂搞性關係。後來,他買了一個地方,在一個很爛的區,在三藩市,他成立了一個照顧中心,提供食物給窮的黑人。任何人做夢都不會想到在兩年之後,他會跟他所有九百個徒弟全部都自殺。而且,有的是被強迫喝毒藥,等於是被謀殺的。當大家都在稱讚他是一個好的宗教領袖的時候,結果會發生這種事情。

在1973年吉姆瓊斯被逮捕,因為他在一個同性戀的餐廳。那整個故事的重點是一個真正的善知識,他會照著師父的六大宗旨,每一個都會去完成它。如果任何人沒有辦法照著師父的六大宗旨的每一個宗旨去做的話,那這個人就像吉姆瓊斯一樣,隨時都會摔下來。

最後人民教堂的結果是非常可怕的,吉姆瓊斯用擴音機宣佈他所有的徒弟都要集中在一個房子裡面,就跟他們講說我們都會去另外一個地方重新見面,所以接著他就強迫這九百個人把他們的小孩都殺死,然後再全部自殺,最後有些人不願意接受他的命令,這些人都被擁有武器的守衛者所包圍,最後這些人都死了,他自己也自殺了,他自己在自己的頭上開了一槍。我相信這些人最後都去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地獄。

希望我們大家都去極樂世界,當我們還活著,我們能夠找到真正的善知識。阿彌陀佛!

法大使我受益良多

比丘尼恆音 講於2012年5月3日星期四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Heng Yin on May 3, 2012 (Thursday) at Buddha Hall of CTTB


上人、各位法師、各位佛友:阿彌陀佛!

今天晚上因為我們有很多從遠方來的佛弟子,我想用這個機會分享一些發生在聖城法界佛教大學(簡稱為法大)中令人興奮的事情。可能大家有聽過法大,但不一定知道內部現在的進展。我並不是直接有參與,但我長期都是法大的學生。

法大和我們的中小學一樣,都是上人的一項願景-透過非宗教性的方式,將佛法教育帶給全世界。透過教導德行及我們心識如何運作的原理、學習打坐、欣賞東西方的宗教、文學及哲學等方式,法大與中小學能夠幫助不同宗教的信眾學習更快樂、更有意義、和樂的生活,以及菩薩道。

其實,法大是我當初來萬佛聖城(簡稱為聖城)的主要原因。當上人跟弟子們來訪德州大學舉辦禪修時,我就被佛法所吸引;上人開示孝道以及德行的道理,而這次禪修的體驗改變了我的生命。之後我來聖城參加一個暑期禪七-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折,它讓我想專一地學習佛法及修行。但是有一個問題,我不認為我能立即中斷我在德州大學電腦科學博士班一年級的課程,與拒絕優渥的獎學金;況且我也不認為我的父母會同意,畢竟那太突然了。

然而幸運的是,我訂閱了法大的課程目錄,當我看了法大開設的課程後,似乎轉學到法大繼續我的學習是個合宜理智的事。因此那個暑假我向法大提出申請,數月後,我收到法大的入學通知書,我便快樂地打包,準備來聖城長住學習。

法大上課期間,我參加每日的課誦、社區服務、在女校教書及學習將中文開示翻譯成英文;很快地,我決定要出家,因為我需要全心全意地學佛與修行。沒多久我出家了,完成了法大翻譯經典的碩士學位,然而那並未結束我在法大的學習。我從其他的分支道場回來之後,我又回到法大當特別學生,再過幾年,我繼續上法大「佛學修持」的碩士課程。

多年來,我在法大得到多方面的知識-學習語言、將白話文及文言文翻譯成英文、學習梵文讀經,最重要的是,學習解釋佛教的道理給現在的年輕人,就是將佛理從傳統的文義翻譯成現代年輕人可以了解的內容。我也上了幾個學期課程包括:佛學教育課、如何教世界宗教、回教、佛教的倫理道德、佛教的詮釋學及詮釋經典的方式,也有學習不同經典的課程,例如《華嚴經》、《楞嚴經》或《維摩經》等。

最近,我覺得對我有幫助的課程是,一個出家人要了解現代的社會,閱讀一些西方的哲學、心理學著作,同時讀一些佛教的經與論。比如說我們學 Freud(弗洛伊德)跟 Jung(榮格),同時也學唯識;隔一年,我們又學龍樹菩薩跟尼采,還有 William James(威廉•詹姆斯)-他創造了一個美國「實用主義」哲學。有一個學期我們學習古希臘哲學及修行方法。我發現西方的思想家與佛教有很多的共同處,而且對心理跟世界的分析,有著很深的了解,能夠讓我深入了解佛法,將佛教的道理與現代的社會相連。

這些課程主要學習方式,就是直接閱讀原著經典,然後反省思考自身及修行。這與一般的宗教研究方式不同-他們用一種非宗教性的方法學習宗教信仰、行為以及宗教機構,他們採用多元的教規,以及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例如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及宗教歷史。換句話說,他們是從表相來學習宗教,教授的學者不一定要信仰宗教或是修行者,甚至有時這樣做會讓人覺得你是有點偏信。

宗教學者可能會研析儀式、信仰、宗教藝術及禮拜方式,或著從經濟學、心理學與歷史學來研究宗教。然而在法大就不同,我們研究經典的目的是知道修行的方法,進而得到解脫,我們是解行並進。在外面一般的宗教學,可能只學習讀經,去判別經典的真偽、對文化的影響、寫經者的動機、如何應用在今日的社會、經典流傳、翻譯及校訂歷史等等。然而,經典最重要的部分─教導修行方法進而得到解脫──卻不被關注。

法大希望仿效上人教導經典的方式-藉由研讀中文經典、解釋與翻譯成英文和其它語言的方式,直接教導我們。上人強調學習文言文可直接了解經文的意思,也讓弟子輪流來解釋與講經說法,讓每個人可以啟發自己本有的智慧,並且互相學習。上人講經的法會可以是幾個禮拜,甚至長達幾年,期間除了日常課誦及許多打坐的時間,讓學生可以去思考經典的意思。上人不鼓勵弟子閱讀學者判別經典真實性的意見,而是要求我們直接讀經,然後自己去決定這部經是否有法的本質(體)在裡面。

上人講經是深入淺出,並直接應用在我們的現況與內心,他用解釋經典的方法,讓我們看到自己的過錯與壞習慣,規勸我們懺悔和改正,淨化我們的內心才能成佛,是沒有捷徑的。上人也鼓勵我們去學習不同修行的方法-律宗、禪宗、教宗、密宗、淨宗。修行是了解經典的基本方式,上人將它融入日常的課程,這些在外面大學裡是找不到的。

在美國,一個大學必須得到當地認證機構的認可才能被承認與招生,法大所在地的認證機構為西區大學院校協會(WASC),要有 WASC 的認可才能核發簽證給國外的學生,這是很重要的,因為許多國外的學生可以來申請法大。我參與育良中學的認證事務,但大學的認證是困難得多了,因為要具備教授大學程度課程的資格。

目前法大有一群具備才能、專業的年輕人,其中有好幾個是我們的校友,或是佛青會成員,這幾年密集研究,如何讓法大將上人的教法、願景、財務永續運作及取得WASC認證緊密的結合,他們發現有一個方式可以滿足這個需要:以原著經典為主的課程;在美國,有幾所大學是用這種方式,如聖約翰學院及湯瑪斯阿奎納斯學院,學生學習西方的原著經典,然而在法大,還會擴大到東西方的原著經典,包含佛教的經與論,也著眼於中文及梵文的學習。這幾所大學與法大一樣注重直接與經典接觸,以團體討論的方式去發現經典涵義,而不是如同之前提從表相去學習,教授及講師也跟學生們一起研究,漸漸地也必須教授不同的科目,例如佛教經典、東方原著經典、西方原著經典、語言、數學、科學、音樂等,因此他們也培養自己變成多才多藝。

或許有人會問:這種課程會吸引學生嗎?我認為東西方想找尋真實智慧及離苦得樂方法的學生都會想來。這些課程不只提供佛教經典,還有一些世界經典,在這憤世嫉俗與焦慮的年代,讓大學生可以直接學習經典並修行轉化成希望之光。從那些年輕人短暫靜修,我們看出許多年輕人渴望一個給他們希望與達到真實自由的方法。這也正是吸引我到法大的願景,而且我相信,法大可以提供一個有意義的課程,去幫助人們找尋智慧、真實與希望。

在這三年的觀音七,法大提供一個方向-晨間的引領禪坐,中午的問答課程及傍晚對新進者的英文討論,奇怪地是,這個討論不只是對初學者,有時會討論到非常深入,讓人可以迴光返照,這些討論可以讓那些不曾想過修行或參加儀軌的人,了解到這些好處,但是別被嚇到,事實上,這個討論常常是講中文的。

我很清楚,法大就是幫助聖城將佛法帶到西方,以及將西方人與現代年輕人接引到聖城不可或缺的部分。


Ven Master, Dharma Masters, Friends in the Dharma, Amitofo,

I’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when we have many disciples from afar, to share about some exciting things that are happening at Dharma Realm Buddhist University (DRBU). Many of you may have heard of the university, but not be aware of what is happening within it. I am not directly involved, but I do have a long history as a DRBU student.

DRBU, like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re part of the Ven. Master’s vision to bring Buddhist education to the world, primarily through non-religious means. Through the teaching virtue and principles of how the mind works, through teaching meditation, through teaching an appreciation of the religions, literatures, and philosophies of both east and west, the schools and university can help people of all religions learn to lead happier, more meaningful and harmonious lives and to learn to walk the bodhisattva path.

In fact, DRBU is the reason I first came to the City of Ten Thousand Buddhas (CTTB). I was first attracted to Buddhism when the Ven. Master and disciples visited theUniversityofTexasand held a meditation retreat. The experience of meditation was life changing, as were the principles of filial respect and virtue that the Master spoke of. I then came for a summer Chan session, which was pivotal as well. It made me want to pursue Buddhist study and practice fulltime. But there was one problem. I don’t think I would have been able to suddenly stop my studies at UT, as a first year PhD student in the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turning down a generous fellowship that covered my costs, just like that. I am not sure my parents would have agreed either.  It would have been too drastic.

Fortunately, though, I had ordered a DRBU catalog, and after looking at the courses and program, it seemed like a very reasonable thing to continue my graduate studies by transferring to this Buddhist university. So I applied to DRBU that summer. A few months later, I received an acceptance letter from DRBU so I happily packed and prepared to stay at CTTB longterm.

While taking classes in DRBU, I participated in the daily ceremonies and community service, taught in the girls’ school, and learned how to translate Chinese Dharma talks and commentaries into English. I soon developed a strong conviction that I wanted to leave the home life because I needed to devote myself fulltime to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the Dharma. Not long afterwards, I became a nun. I still continued at DRBU and completed a Master’s in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Texts. That was not the end of my studies at DRBU, however. After spending some time at other branch monasteries, when I came back I started taking classes at DRBU again as a special student. Several years later, I enrolled in another of the Master’s programs, this time in Buddhist Studies and Practice.

Over the years, I have gained a lot from DRBU in many areas of study – starting with languages, learning to translate modern and classical Chinese to English, learning enough Sanskrit to read some Sutras, and more importantly, learning how to explain Buddhist concepts to young people in the modern world, which means translating them out of a traditional Chinese context into terms that people today can understand. Also, I have taken several semesters of classes exploring Buddhist education, how to teach world religions, Islam, Buddhist ethics, Buddhist hermeneutics or way of interpreting texts, etc. There have also been classes focused on studying one particular sutra, such as the Avatamsaka Sutra or Shurangama Sutra, or a particular shastra.

More recently, the courses that I have found most helpful to me as a Buddhist nun trying to relate to the modern world are courses where we read Western thinkers in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in parallel with Buddhist sutras and shastras. For example, we studied Freud and Jung in parallel with Yogacara philosophy; another year, we read Nagarjuna in parallel with Nietzsche and with William James, a founder of American philosophy of pragmatism. One semester we studied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s and the spiritual exercises in their teachings. I discovered that Western thinkers have much in common with Buddhism and have comparable depth in their analysis of the mind and the world, which can enhance my understanding of Buddhism and help me to connect Buddhist concepts to the modern world.

The method of teaching in these courses is to do close reading of the primary texts, and then using them to reflect upon ourselves and our practice. This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Religious Studies model, which is the secular study of religious beliefs, behaviors, and institutions that draws on multiple disciplines and their methodologies including  anthropology, sociology, psychology, philosophy, and history. In other words, it is studying religion from the outside. The scholar need not be a believer or practitioner, and sometimes, is considered biased if he/she professes to be one.

Religious studies scholars might analyze the rituals, beliefs, religious art, and practices of worship, or study relig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or psychology or history. Whereas at DRBU we study a sutra to know its teachings which lead to liberation, and as part of that study we put its principles into practice, a religious studies student will read the sutra and perhaps analyze whether it is authentic or apocryphal, the cultural influences and motivations of the author, how it is used in monastic communities today, the history of its transmission and translation and revision, and so forth.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 of a sutra, its teachings of practices for liberation, may or may not be the focus of the student’s study.

DRBU hopes to model its studies on the way the Ven. Master taught the sutras. He taught them to us directly by letting us read and study them in Chinese, with his explanation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nd other languages. H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some classical Chinese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nuances of the text directly. He also asked his disciples to take turn explaining them, so everyone could activate their own wisdom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The schedule during his sutra lecture sessions, which could last for weeks or even years, also included daily ceremonies and several hours of meditation, during which students could ponder the meaning of the sutra. The Ven. Master did not encourage students to read scholarly opinions of the sutra’s authenticity, but asked us to study the sutras directly and decide for ourselves based on whether the sutra carried the essence of the Dharma.

His sutra teachings were profound, yet simple and directly applicable to our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ate of mind. He used the sutras and shastras to point out our faults and bad habits, and exhort us to repent and change – purifying our mind was the only way to reach Buddhahood; there was no shortcut. He encouraged us to practice all the different schools of Buddhism, from holding precepts, to Chan, to studying sutras, to mindfulness of the Buddha, to esoteric practices. As practice was an essential eleme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texts, it was integrated into the daily schedule. This you cannot find in secular universities teaching Buddhism.

In theUnited States, in order for a university to be recognized and to be able to attract serious students, it must be accredited by one of the regional accrediting bodies, in our case, the Western 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Colleges (WASC). It must also be WASC accredited in order to issue international student visas, which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DRBU because often people from Buddhist countries would like to apply. I have been involved in gaining WASC accreditation for our high school, but getting a university accredited is much, much more difficult because of the level of qualifications required to teach college level material to adults.

Currently DRBU has a team of talented professional young people, many of whom are our alumni or members of DRBY, who have been doing intense research for several years into how to ensure that DRBU is aligned with the Ven. Master’s way of teaching and vision, financially sustainable, and WASC accredited. They have found a model that can meet these criteria: a curriculum based on primary texts. In universities with a primary text curriculum such asSt. John’sCollegeandThomasAquinasCollege, students study the Western classics. DRBU, though, will expand the focus to include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classics, including Buddhist sutras and shastras. DRBU will also focus on Chinese and Sanskrit, two canonical languages. These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DRBU value a direct interaction with the text, as well as group discussion to uncover its meaning, rather than studying it from secular perspectives such as mentioned above. The professors or instructors also learn along with the students, and are gradually expected to be able to teach or facilitate the study of all the different strands of study – Buddhist texts, Eastern classics, Western classics, language, math, science, music, so that they also become well-rounded and develop themselves.

A question you might ask is: would such a program attract students? I think it would definitely appeal to both Westerners and Easterners, who are looking for genuine wisdom and a way to freedom from suffering. That is what not only Buddhist texts, but to some extent all the classics of the world, offer, and to be able to directly study them and put them into practice offers a light of hope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is age of cynicism and anxiety. From the college students that have come for short retreats, we can see that many of these young people are yearning for something that gives them not only hope but also methods for achieving genuine freedom. This is exactly the vision that attracted me to DRBU, and I believe DRBU offers a meaningful curriculum to people searching for wisdom and truth and hope.

During the three annual Guanyin sessions, DRBU provides an orientation, morning guided meditation, afternoon question-and-answer session, and evening discussion in English for newcomers. Curiously, it’s not just for beginners, because the discussions can go very deep, and people keep returning. These discussions have helped people who otherwise would never consider joining the practice sessions and ceremonies, to take them seriously and benefit from them, and not be daunted by the fact that they are often conducted in Chinese.

It is clear to me that DRBU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helping CTTB to bring the Dharma to the West, and to bring Westerners and young people of the modern age to CTTB.

宣公上人來美傳法五十週年紀念

孫果秀
2012.06.24


(壹)

生面別開   菩薩度人無數

宗風再續   師尊惠我良多


(貳)

宣講三藏  融通五宗  八萬四千諸法  法法應機  一生孤詣  誰解艱辛  最困難  弟子不受教誨

化行七支  開示九界  十百億兆衆生  生生受惠  六道共修  應期悟入  莫辜負  師尊幾番去來


宣公上人 西渡五十週年頌

宣公上人傳法西方五十週年紀念徵文比賽——

社會組菩提獎  Bodhi Award  


俗家弟子  半痴居士  撰

法名  劉果銳

祖師爺 乘願來

菩薩慈悲化娑婆   倒駕慈航入苦海

十月住胎非尋常   感得親娘念彌陀

異香滿室人天喜   白家又添幼么男

連哭三天爹娘急   且把苦聲警世人

童蒙率直言語少    親娘視為心頭寶

啓蒙入學年十五   苦把詩書記心頭

四書五經皆能誦   諸子百家亦通曉

武功拳術樣樣會   刀槍劍擊勇丈夫

馬背功夫英風至   百步穿柳也等閒

侍親至誠心意切    朝暮庭前禮高堂

父母勤止未曾停    三更半夜叩頭忙

孝名遠播傳百里    鄉親尊呼白孝子

年紀稍長少年郎    立志修行將師訪

皈依三寶不二門    禮師常智三緣堂

修禪習定悟眞理    聖凡頓漸何異殊

慈母逝世捨親情   出家為僧入空門

修行未忘孝道先   為母守墓住茅蓬

十八大願報親恩  千日守孝世希有

我相銷亡三心離   如如不動狼虎伏

感應道交難思議  天龍皈依也尋常

殊勝境界難思議  六祖茅棚垂囑咐

讚曰:

此方真教體  西土化有緣

宣揚我佛敎  彼國弘五宗

一花開十葉  得度恆沙數

大德僧 續祖位

如此苦修又數載  得聞南方大德僧

行腳參學入中原  拜見虛老證如如

得傳心印續祖位  我佛衣鉢囑法王

虛老 表信偈曰:

宣溈妙義振家聲

化承靈嶽法道隆

度以四六傳心印

輪旋無休濟苦倫

往昔溈山靈佑師   八文送走翰林僧

頭陀金山住巖洞   從地湧現千兩金

梵剎得名金山寺   千年法幢揚古今

承擔祖業眞釋子    歷代祖師豈偶然

祖師爺 辭神州

雲門訣別四九年   始離神州來香島

韜光晦跡隱手眼   觀音石洞晏坐禪

不爭不求不自利   飢餓寒暑體安然

護法善神心悅服   指點諸君禮法王

石湧甘泉天龍護   此處又建西樂園

信者得救法無邊   正氣凜然道力深

重修古剎慈興寺   靈山道埸現香江

白水泉中一大天   慧力難測考魔仙

無情颱風突來襲   席捲全島災害成

吾師悲心愍大眾   玉皇大帝欽遵旨

從此風神移威力   只緣和尚戒德全

大德僧 渡重洋

一九六二年初旬    西土彼岸機緣熟

禮敬三寶真意誠     請師飛度美利堅

鐵鳥凌空駕雲天    乘載聖人抵金山

半點痕跡空不留    史上記錄祖先登

六祖曾指黃金國    富强蓋世比大唐

發揚光大我佛教    此方福地寶剎興

往日達摩住熊耳    巖洞壁坐九載多

今朝宣化在金山    待機三年地窖中

日月末明暗無燈    盛世卻現墓中僧

金山雖舊名早定    再現往日苦頭陀

大德此山樹法幢    金山又有金山寺

古今兩地皆神奇    只因祖衣鎮此邦

天龍八部威力強    佛教講堂法筵開

首宣楞嚴大法幢    開示悟入佛寶藏

一語驚醒西方人    空門花開五朶蓮

茲土初現僧伽相    比丘僧尼乘願來

搭衣披袍不倒單    頭陀苦行化金山

遵循佛制一食宗   只願衆生捨慳貪

世間苦因貪為本   古巴又現危機星

聖者悲心暗傷感   斷食三十化災情

白熊回家冬眠去   南方又見吉星照

神咒加持十萬遍   和尚南美種菩提

諸佛法力廣無邊   此土湧出妙覺山

山前有城迎萬佛   萬佛來住萬佛城

開天劈地建寶剎   安僧辦道法王家

成就寶殿供萬佛   和尚親手塑像忙

搓泥拌土滲汗水   半夜三更未曾眠

尊尊皆含聖人心   千日圓滿萬尊佛

千手千眼觀自在   寶相莊嚴供殿堂

獅子吼來法螺響   大悲靈文妙法轉

密咒威力震天宮   萬病消除死者活

淺釋咒文益行者   天機未露露禪機

觀音大慈大悲心   吾師介紹給諸君

四二手眼世希有   一文不取送知音

大德神通妙智慧   普門示現觀音力

法音無言有妙語   萬佛莊嚴萬佛殿

華嚴境界君不見   此方正演勝妙門

九載法雨衍摩訶   大方廣佛華嚴經

楞嚴神咒深又玄   宣化開啟大密門

如來妙定大總持   神咒威震閻羅王

無見頂相佛靈文   無字天書一字無

五百偈頌解妙義   無盡法寶世代傳

衲袍祖衣蓋天地   化被萬邦萬德欽

教育英才聖人訓   那爛陀寺現此方

提倡忠孝為校旨   義務教育志節高

為人師表先律己   不為財富爭名聲

教導居士在家眾   護法修心持佛戒

莫爭僧家半文錢   莫做四寶罪孽人

勸君莫把僧人戲   莫搶僧伽香油錢

䕶教莫革僧家命  閻君殿前孽難逃

吾師再三又再三   告誡在家䕶法眾

莫問僧伽財政務   更莫伸手到庫房

莫挾諸侯令天子   聯群結黨欺僧團

勸君莫把三寶戲   照妖臺前難遁形

師德行願人天師   貧富貴賤一般親

大和尚 建僧團

戒法莊嚴如來寺   頭陀行者羅漢僧

佛陀聖教傳古今   無不從此法界流

點化眾生手眼多   悲智雙運奏凱歌

君見三步一拜僧   披星戴月報四恩

餐風宿雨修苦行   嚴師座前把道參

又有尼師丈夫願   般舟三味法來參

不坐不臥學梵行   修持佛戒一朶蓮

座前又有女博士   精曉梵文翻譯通

立志大行普賢願   助師弘教獻身命

又聞精進諸比丘   七十二天餓七先

來回法界護正教   灑脫威儀離欲尊

藍眼比丘高鼻子   西方菩薩活羅漢

學貫中西名不虛   精通三藏解無睱

翻譯經典比玄奘   戒行精嚴尊者風

包容和諧各宗教   梵音了了佛法揚

頭陀行者君不見   請看妙覺山中僧

出類拔萃梵行僧   人天師表露龧光

祖示三規示門人   六大宗旨教徒孫

不變隨緣演摩訶   隨緣不變事理圓

不爭不貪又不求   不自私利妄語絕

吾師開演心地法   此乃一乘實相門

大德教化傳十方   如來正法度乾坤

南方信眾誠意真   金輪寺轉地藏經

玉佛駕臨洛杉磯   觀音顯聖法王歡

長堤海岸波浪湧   現大梵剎立海邊

地藏金容今又現   無量眾生禮慈尊

揮鍚北上鎮金峯   普賢菩薩坐道場

雪山連天接雲端   山明水麗阿蘭若

禪悅為食養道心   念佛是誰寺雪山

文殊菩薩名文吉   金佛寺裡示真跡

大智尊者揮金劍   加國眾生道心堅

華嚴命名添道場   魔宮震動魔王驚

梵剎縱立通南北   鎮住四方眾魔軍

聖心難測鬼神欽   量比虛空佛如來

拱奉聖城供十方   長養眾生菩提心

一文不為自身算   願化六道諸苦經

代人受苦世間稀   眾業背上自家擔

若非古佛來人間   誰能捨己為眾生

八八八九年極凶   寶島國民心不安

諸君政要體民情   保國安民擔不輕

三跪九請禮和尚   只求大悲化災殃

和尚捨命憫眾生   感應觀音甘露霑

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願國人向善心

斷食祈福作廻向   國泰民安寶島興

大和尚 送靈丹

世風日下仁道差   吾師提倡孔儒家

敬老懷少移風俗   揚善尊賢化人心

此方再添喜氣神   從此後人廣流傳

成佛須必人道圓   救世妙方八德天

周遊列國送靈丹   孔子廟堂又開張

以身作則親授課   中華種子播此邦

教育子孫真國防   何須大炮火箭忙

忠孝仁義救國魂   興國安邦有何難

大中小學一條龍   選賢與能作棟樑

中西文化互交流   和敬相處模範城

百花齊放佛心量   八仙過海顯神奇

叮囑八德為基礎   弘揚大乘行圓滿

西方佛教新文化   世界和諧此為宗

吾師慧力不可量   畫龍點睛作獅吼

和尚指出光明路   寄語後人趣大同

禪定三昧契先機   留此一條救命丹

大德僧 老和尚

宗門教下皆自在  圓頓偏漸解無礙

神通妙用正遍知  觀機施教手眼奇

有容乃大祖師意  視大小乘同根生

南傳僧團仰大德  供養衣鉢一家親

一乘二乘南北說  踢倒門戶歸一宗

百年分鏢今來合  佛教史上又記功

古佛來 譯佛經

三藏佛經示眾生   教化娑婆成樂邦

吾師行願比天高   誓把經典翻譯先

人單力薄不畏懼    世界語言寫佛經

百部譯文今面世    羅什玄奘也稱奇

承先啟後衣鉢傳    繼往開來大業興

西方文化放異彩    萬佛在此足跡留

大德僧 活菩薩

菩薩度生顯般若  從來不自揚神通

感應觀音千手眼  地藏大願化人天

一言半語皆靈文  天龍八部謢法從

天主玉帝尊聖僧  閻君未曾把禮輕

神祇龍族求皈依  外道狐仙門下修

主教神父座上客  佛殿讓唱主耶歌

遊戲娑婆妙難宣   普門示現如觀音

禪定三昧般若智   神通廣大度有緣

江湖風雲波浪湧   手眼觀音化無形

往昔愚徒耍調皮   捲入黑道混其中

吾師慈悲大願力   喚醒愚昧速回頭

刀槍入庫慈悲至   馬放南山願力真

救回徒弟歸座下   降退眾魔不居功

何期和尚法力大   甘露灑向中國城

諸佛菩薩大神通   古今大德神蹟多

五眼六通般若密   聖城勘察水源頭

專家科學技難伸   不如和尚柺杖奇

大德佛眼如慧日   飛行自在更無礙

應以何身得度者   即現何身為說法

大德僧 辦教育

義務教育我祖訓   勉勗學生進課堂

吾師提倡辦學校   教育僧才學佛陀

佛堂又成大課室  先教學子禮三寶

叮囑徒弟看著辦   盡力盡量莫爭求

巧出四人組成幫   瞞天過海辦事差

吾師明眼真偽現   佛殿巧設大考場

大作羯磨警後人   僧伽史上録詳文

楚河漢界善惡明   莫亂套用僧寶錢

多年調教法座前   耳提面命費心神

隨緣不變忘宗旨   未能過關須再來

痛斬愛將大眾前   暗把眼淚肚裡藏

再三叮囑諸行者   僧家錢財莫亂搞

磚瓦錢銀分清楚   買磚慎勿用於瓦

一分一毫善者施   莫說滴水容易消

道場財產善護念   修行證果本事長

大和尚 示病相

大德應世度迷群   亦令魔王坐不安

此方和尚受病苦   彼處魔孫奪命來

自跨自擂觀因果   哄神騙鬼將眾迷

越洋佯裝有神通   孔子廟前耍文章

狐群狼狽結成幫   眾目睽睽假面裝

一知半解胡亂扯   暗藏羅剎蠍子腸

和尚悲願化邪魔   割肉喂虎何出奇

縱使鋒刀常坦坦   假饒毒藥也閒閒

誰知吾師大覺者   將計就計設考題

怨親平等皆普度   且把大眾考一場

又有鬼功氣功師   聖者座旁獻技倆

班門弄斧虛作為   和尚自在任去來

長堤又有一庸醫   黃綠赤白事顛倒

未明就理獻治療   亂出主意蒙眾人

弄巧成拙亂胡鬧   吾師慈悲也攝受

又有徒弟具孝心   延請名醫湯藥忙

望聞問切諸國手   何曾斷其所以然

如此這般百折騰   醫去藥來隨緣了

若問何為無生忍   大德以身說明白

年老示病戲一埸   警示世人身是苦

若問老人有何病   且往眾生業裡找

大德無我證非虛   生死一如無二門

緃然神通知妙用   未曾為己使一回

臥病床上痛難呻   代眾生苦誓願真

聖者行跡難可測   有為無為殊不同

吾師遺訓示真情   留待後人自明了

大菩薩 度世間

雙戈爭金是為錢   世人為此起嘮叨

懂得用它超三界   不會用時把孽造

天下財富主於天   此方福少移它方

俗人欲來轉天心   九牛之力難契機

時來運轉遇聖僧   慈悲攝受為眾生

通天手眼妙德欽   又臨天宮運乾坤

百年大事剎那間   世宇三分露禪機

中華財富甲天下   寄語八德救子孫

大德僧 窮乞士

長白乞士性天真   捨己為人清淨僧

布髓施骨忍辱行   咐囑祖位傳心燈

尼羅河水無間歇   我佛法輪不休止

大地運行日月明   妙覺聖寺三界尊

傳揚心法五十年   信者得度悟心田

安果親傳無為教   繼往開來祖印傳

佛法回流滿華夏   真身舎利神州仰

萬人受持萬人頌   法界歸源萬佛城

代代萬朶佛花開   世世照亮法界圓

聖僧出世非偶然   人類和平寫功勳

今有一首西渡頌   紀念恩師大行願

西渡頌 一

大德高僧  吾師宣公  西渡重洋  破浪乘風

悲智雙運  化被萬邦  善巧方便  指向天真

大德髙僧  手眼通天  接引吾等  同乘大乘

戒法莊嚴  以身作則  普度有緣  彼岸同登

大德和尚  辯才無礙  首轉楞嚴  教禪習定

一音說法  又轉華嚴  弘法西方  萬古留芳

大德和尚  教育英才  禮義廉恥  八德傳化

萬佛聖城  照亮十方  普願法大  育良培德

翻譯佛經  世界語言   羅什玄奘  讚嘆稱奇

佛法回流  享譽神州  般若舍利  萬人持誦

吾等一心  頂禮恩師   隨師行願  銘記心中

直下承擔   繼往開來   學佛心量  放眼法界

西渡頌 二

宣化上人   一代祖師  西渡重洋  傳揚心法

開天劈地  建萬佛城  普度四眾  並演五宗

古時羅什  現代宣公  翻譯佛經  行願無盡

義務教育  八德為宗  施骨布髓   為度眾生

五十週年  過化存神  隨師足印  繼往開來

大白話 不簡單

宣公上人傳法西方五十週年紀念徵文比賽——

社會組慈悲獎  Compassion Award  


吳平   中國陜西科技大學 

我是「法語繽紛」欄目的義工,因爲還算積極(儘管錯誤犯得也不少),我得到了一套《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很是高興。

每晚閱讀,時而有所體悟,但更多的是看得雲裏霧裏,不由感慨自己還是太淺。

看完了幾本,父親來學校探望我,我便讓他把這幾本帶回去給祖母看。

臨寒假,我將其餘幾本也帶回家,想著祖母一定會高興的。

結果卻出乎意料。

“奶——我讓我爸給你帶的書看完了沒?”

“看了。都是大白話,這書不好。你看我這個書,看了多少遍都看不懂。我這書好,這書深,你不用給我再拿了。”

祖母說的是別人送給她的《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我看到過幾眼,是一位台灣的法師講的。繁體字的原文,文白夾雜並且不怎麽長的講解,難怪看多少遍都看不懂。

無奈,只得把整套書放在一起,伺機而動。

寒假一個月,我催促了祖母幾次,她都是同樣的回答。這讓我很是痛心。上人的講法居然被如此地看輕!理由竟如此的不著調!可我能責怪年近九十、女兒往生才五六年、又聽聞到妹妹身體不好的祖母嗎?

收假前,我想到了個辦法。

我打開電腦,把被子放在電腦桌前(電腦桌在床上),讓祖母墊著,給她看電腦裏的《白山黑水育奇英》,把字調到很大。

“哎呀!這老和尚是吉林人啊!雙城!是雙城!”

“哎呀!你看,他天天給父母磕頭!還給螞蟻磕頭!”

“不要撥過去,就看那個,剛才他怎麽在孩子裏面當皇上的?撥過去不,不撥我不看了!”

“呀,這狗來咬他了!”

看了幾個小時,看到祖母的老骨頭終於受不了,終於不看了。

“這個老和尚!這個法師真好,就是菩薩變的!”(此處記不太清)

我告訴祖母,“那個書就是他講的,你沒事就看!”

祖母沒答應什麽,第二天我就回學校了。

兩個月後,我回到家中。

“奶——那個書你看了沒?”

“都看了,看完了!這書可好了!全是大白話,我全認得。講得可清楚了!什麽是什麽,什麽從哪兒來的,地獄怎麽來的,那個阿難哭得厲害……一看就明白了!”

“看完了?”

“看完了,就那個《楞嚴咒》,全是大字,我不認得,也看不懂,也沒講啊!”

“那你再看一遍。”

“奶奶前陣子身體不好,沒看,有空再看。——沒事,都好了。你安心念你的書,好好念書,奶奶要能活到你畢業呐!”

於是,我有些明白善巧方便是什麽意思了,我也更加體會到,上人的德行的魅力。

“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牽。”儘管開始是以故事性的內容來讓祖母生起興趣,但耄耋之年,能堅持看完這麽多本厚厚的書,誰會不欽佩她呢?誰不說祖母和上人的法有緣呢?

我們很多人,無能見聞上人,只能從上人的弟子們的回憶、記錄中,一窺上人的德行。但我們不應一味懊惱,而應作如是想——不論上人離開我們多久,我們距離上人多遠,既見法寶,如見法身。

頌:

諸佛出於世,皆由大因緣。

滅衆生煩惱,悟入佛知見。

我今思維義,宣公亦如是。

慈悲憫衆生,弘法遂下凡。

地有千里隔,人本無差別。

攜法來西土,宣說廣大願。

禅教密律淨,聖法無貴賤。

育良又培德,教育重爲先。

東南西北方,開枝與散葉。

普願衆弟子,常恭敬憶念。 

阿彌陀佛。

佛法與「外國人」

宣公上人傳法西方五十週年紀念徵文比賽——

社會組慈悲獎  Compassion Award 


黃親嚴   華嚴精舍

「欸,外國人!」

正繞佛、走我後面的佛友拍拍我肩膀,示意要我到流通處接待來訪的「外國」訪客。總是這樣,只要大家看到「外國人」,就不約而同對我說「外國人!」其實意思是「說英文的人來了」,要我快去。弄得我有一度以為「外國人」是我在道場的另一個名字,一聽到這三個字便東張西望。

去年拜梁皇寶懺時,有天上供,男眾法師還未到殿,身旁的佛友向人解釋,『那個「外國人」還在和法師們談話。』我當時忽有感而發:『說人家「外國人」!你還不是和他一樣是美國公民,』然後我幽自己一默,說:『只有我才是名副其實的「外國人」!』因我至今還是拿台灣護照,沒有綠卡。大家都莞爾一笑。

到底誰是「外國人」?在精舍,大部分時候,外型上清一色是亞裔,有來自台灣、大陸、越南、馬來西亞、法國、印度的,皆是黃膚黑髮。偶爾有來白種人或印度人或非裔美人,在眾人中就顯得相當顯眼,他們就是多數人口中的「外國人」。他們雖大多說英語,可英語也未必是他們的第一母語。

那「外國人」就是說英文的人嘍?若以語言而言,即使看來都是黃膚黑髮,也不一定都會講或會聽中文,別說越南人和印度來的華僑只能說英語溝通,要和在美國出生、長大的華裔小孩講解佛法,基本上不用英文是不太可能的。雖然我是這樣向來訪的「外國人」以英文介紹:「在宣公上人的道場,主要以中文和英文為主。」目前在道場,不會聽或讀中文,要自修佛法是有某個程度上的困難的。

然而,當我以英文為來訪的大學生介紹上人的生平時,我卻透過他們的眼光看到他們心中的「外國人」:「我們道場的創辦人,宣公上人,一九一八年出生於中國東北,年十九出家‧‧‧一九六二年攜正法西來‧‧‧」這群就讀華府市區內知名大學的年輕人,多在上人出生一甲子又一秩後出世,或來自美國各州富裕家庭、或來自歐洲及非洲的優秀學生,幾乎全是第一次參訪大乘佛寺。他們在上人涅槃後第十七年春,來到可能是上人在美東唯一的塑像前,神情肅穆但猶疑地注視著這位身著袈裟、微笑端坐的陌生中國長者。對他們而言,這位「外國人」的生平背景、這所佛寺、及所謂「大乘佛教」,皆充滿了不可想像的異國異樣的神秘。

但翻開佛教歷史,弘法和「外國人」密不可分。如上人在講述四十二章經時,說到「最初傳到中國的經,由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尊者用白馬馱經到中國 ‧‧‧」當時是漢明帝永平十年,距今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他們兩位尊者皆是中印度人,也是四十二章經的翻譯者。而兩位尊者及佛法在當時受到中國道教的強烈排斥及挑釁,彼此以神通鬥法護教。

粗陋如我者,雖會講英文,但神通可一竅也沒通。好在今日來者是客。這群學生,有天主教、基督教、回教、錫克教、印度教、東正教、更有無信仰者,視我這個「外國人」是同一國的,不會和我鬥法、一較高下。等繞佛快結束時,大家眼光一齊朝我射來,有如盼到沙漠中的綠洲,期待我消解他們在陌生環境中的不安扭捏。於是我帶領他們至小教室,開始我們的問答時間。

照例我會先解釋一下佛教名詞,例如什麼是三寶、因果、輪迴、業報等等。雖然學生們大都是因學校修的通識教育課程來寺參觀,但思及這也許是他們這一生、甚或多劫中、與佛法僅有的邂逅,我們總是盡力深入淺出地灌注佛法概要、散播菩提因子。然後我解釋為何稱上人是攜法西來第一人:因他首次在西方建立了僧團。緣起於一九六八年夏天楞嚴經的講修班。「當時有一群西雅圖來的大學生,和你們一樣的年輕人,想要學習佛法‧‧‧」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們的眼裏閃著訝異,對這位「外國人」起了親切感。「上人是中文和經文一起教授給學生的,你們說是不是很難、很不可思議啊‧‧‧還親自洗菜、燒菜、作飯、燒茶,希望多些時間給弟子好好學習。」學生們都點點頭,露出或敬仰、或不可置信的表情。「之後,一九六九年有五位美籍青年剃度出家,佛教西方弘法史上劃下了新頁。」他們的眼睛再次閃著光采!

每當講到上人來美初期的艱辛,自己也不免動容。自覺眼角有些潮濕,我扶扶眼鏡框,清了清喉嚨,說:「你們有沒有問題?」有個金髮男學生舉手,眼色狡黠地問,「你們相信有鬼嗎?」我輕笑了一下,總有一兩個不按牌理出牌的問題。記得上人回答過這個問題,因此我按上人的意思回答:「我們相信有佛,當然也相信有鬼。」接著我介紹《十法界不離一念心》。利用最近房地產泡沫的後遺症、以致許多人宣告破產失去房屋的現象,闡明修行的意義和因果輪迴。

我從剛剛他們在佛殿參與的功德回向開始,解釋功德是法財,正如世間財,是要去「賺」,去「積」的。而身體不是真正的我,只是我們住的房子。所以命終時,法財賺得多又積得多的,下一輩子便可以換到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設備、更好的鄰居和社區,比如說天人法界,或證果成阿羅漢、菩薩等等。如果虧錢了,要搬到小些、設備差些的房子,到較差的社區如畜生界;更有甚者,如破產,房子就沒了,變成無家遊民,就是鬼界。更不幸的,作奸犯科的話,得進地獄像進監牢般受果報了。「這樣,明白了嗎?」

學生們都滿意地點點頭。話匣子談開了,問的問題也多了。比如,為什麼有人披棕色的「布」、而有的人沒披?在三尊佛像間有兩尊小些的肖像,那是誰?在佛教中,男眾走在女眾前是一定的嗎?然後有個來自義大利的黑髮男生,非常困惑地問我,「你們不是不喝酒嗎?為什麼我剛剛看到供桌上有供酒?」

「酒?」我一愣,隨即覺得啼笑皆非。「那不是酒,是我們聖城產的有機葡萄汁。不過因聖城在加州產酒區附近,可能瓶子來自一樣的工廠吧。」學生們都哄笑起來了。「我們人很容易被外相所迷惑,不是嗎?』於是我隨機教育,佛教是修心地法門的,我們的心,上等佛心,下同含識。修行八萬四千法門都歸趣於心的修持。人身難得,無論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紅種人,無論男女長幼、或不同國籍、或不同文化,這些世間差異僅是表面的不同,只要找到溝通的管道,比如說語言,我們便可發現我們之間更多的同質性。有時甚至連語言也嫌多餘,人與人、或人與畜生,只要誠心,單憑心意即可相通。話又說回來,若為偏見或我執所障,同文同種的人也難溝通,比如說很多人發現最難溝通的是自己的家人,不是嗎?大家皆頷首同意。

因要上供了,我讓學生們出教室一起上供。然後登記要用齋的人入齋堂,和大眾一起頌臨齋儀及三念五觀。不用齋的人即在佛殿參觀,我在一旁隨時回答他們的問題。學生們都顯得比剛來時輕鬆自在,以孺慕之情看著上人的塑像。希望今天我與這群學生的結緣能讓他們認識這位「外國人」,這位來美屢變土田說大法的「外國人」。

想想美國人還是比中國人溫和些,當年達摩祖師這位「外國人」在中國被打落牙齒和血吞的一幕,至少沒有在西方上演。不知道以後西方會不會出一位像神光祖師般至誠為法斷臂的修行人?一切皆是因緣吧。再想我自己,和佛法的因緣也始自美國這片土地。即使和上人錯過了,我還是深受他老人家畢生辛苦弘法的恩澤。套句英文俚語,「遲了」總比「永遠不曾」要好。上人抵達美國時,我還沒有出生。雖然和上人同文同種,甚至拿一樣的護照,但一直到上人圓寂後,我才開始接觸佛法。十七年前,我對佛法僧渾然不知,和這群「外國人」沒兩樣。

望著上人在佛殿後結跏趺坐,神態慈祥,俯視群生,一如照片上五十年前初抵西土時的安然。當年上人踏進了美國,此地的水流風動從此不同以往。五十年不算短,但相對於釋迦文佛出世傳法的三千多年,也不算長。和諸佛菩薩一樣,上人來自佛國,來度化我們在娑婆世界的眾生,這些諸佛國度外的「外國人」。

誰是「外國人」呢?

從佛法上說,分二種:來度人的和被度的。

懷念與感恩

宣公上人傳法西方五十週年紀念徵文比賽——

社會組喜捨獎  Joyous Giving Award


王郁青  〈華嚴精舍〉

五十年前, 上人帶著他累世的修行,完整的無私, 踏上美國這片土 地。半個世紀過去了,正法隨著上人慈悲堅定的大願, 在西方萌芽茁長。如今看上人剛下機那禎舊照片,感念至深:那一刻,西方的眾生豈知這是多麼值得慶幸!

而我,何其有幸成為上人願海中的一個受惠者。那年在美剛從學校畢業的我,有緣接觸上人的書,是上人的法,讓我離開對佛教喜愛卻存疑的狀態,從此開朗無礙。我蒙受了師父上人「講經說法」、「出版翻譯」事業之惠,是師父為我啟開了佛門。

之後我和同修來到美國東岸立業安家,找到上人設在東岸的道場華嚴精舍共修。1993 年我們全家回台省親,正巧上人赴台弘法,把握機會我們就在成長的地方,跟著最敬佩的師父皈依了, 從此有了法身之父 。雖然我們遠在東岸,直接親近師父上人的機會並不多,但是歷年來經由駐華嚴精舍法師們的教導,上人的法確實點點滴滴的灌溉著我們的心田。这是我蒙受了上人「開設道場」和「建立僧團」事業之惠。是師父的慈悲,為東岸眾生也設立了道場;是師父的辛勤,才有優秀的法師照料我們的法身成長。

這些年,我們全家隨著華嚴精舍的共修活動,參加法會、學習經典、靜坐、參與出坡、廚房、教育和其他義工,在這樣多方位修行的環境裡,培福培慧。回首看看那二十年前年輕無知的我,幸虧有這份機緣,從而修改了一些壞習氣,聽聞了一些真道理。雖然我愚笨膽小,又是修行最差的一個,但仍然在共修中減少了心的向外馳求,意識到要訓練自己反照的能力; 不知不覺中,不知避免了多少煩惱,躲閃了多少禍害;在「六大宗旨」的保護下,又不知避開了多少愚蠢的行為,獲得了多少清淨的喜樂呢!這種種的法益,應是我自己無法估計的。

孩子們很幸運,在上人注重教育的宏旨下,在美國成長的他們隨著我們到華嚴精舍,享著來自上人的特別關心, 有週日學校可以學習。從孩子年幼時起,我也曾參與精舍學校的工作,篳路藍縷的一路走來,斷續的也曾氣餒過,找藉口休息。但是多年下來,循著上人的教導與原則,在法師們不懈不殆的帶領下,透過種種「教學相長」的活動,我終於深切體會到教育的重要、道場有學校的重要、有正確方針的學校存在的重要!

我真正體會到這些,才領悟了上人把教育列為發展要項,真是有大智慧!雖然精舍的學生時多時少,年齡和程度參差不齊, 教材和教程一直有難度,而我自己的孩子上學並沒有全勤,但多少接受了熏陶,比起沒有這機會的孩子可幸運得多了,這是我們蒙受上人「教育事業」之惠!年輕人如今有大量的英文和其他語文經和書可讀,可以直接汲取智慧, 這又是蒙受上人培養翻譯人才,辦理翻譯事業之惠。是師父的睿智讓我們的下一代種下了福慧根!

上人曾多次來到東部弘法,那時我們都很欣喜,但我好笨啊,沒有及時多把握親近的機會!即便如此,我總還能清楚的回憶師父那睿智、慈悲的目光,親近他時那如沐春風的感受。

有一次上人講法,我帶著年幼的孩子坐在最後排聽講,不甚專心的打了個妄想,想如果上人告訴我,我的上輩子是怎麼樣多好,然後我覺得上人看著我們這邊,就聽到他說:知道上輩子什麼的是沒有用的,重要的是你這輩子怎麼去做,怎麼修。 啊,真是有如當頭棒喝!所以我雖然沒有機會被師父用拂塵打一打,但是我知道,他已經注意到並打掃我的愚癡。師父的慈悲就是這樣如陽光普照般,平等的照著每一個人。

也曾幾次夢見過上人,短短的夢中師父或威儀俱足,或笑容可掬,或愁苦示相,或道句話令我生愧。不管是上人真在夢中教導我,或是我自己意識中的師父在我有困難的時候起了作用,對我都是恩情!我知道我們不能依賴夢境,就如不必多問前生,只須熄滅貪瞋癡、勤修戒定慧,切記師父在我皈依那天說的: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各自要好好的修!

世紀的光陰走過,上人在西方弘揚的正法已生根茁壯。而年也過了半百的我,尚在努力。今日懷念師父上人,有無限的慚愧!無限感恩!

—不為參賽,只是寫下感恩與分享   (弟子  王果青 5/31/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