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德中學教書的經驗

朱果凡 講於2011年7月2日星期六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Nancy Chu on July 2 (Saturday), 2011 at Buddha Hall of CTTB


諸佛菩薩、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

今天晚上很遺憾,因為恒持法師不能來。本來我應該是晚一個禮拜講的,結果就變成今天了。我不是很清楚應該講些什麼,所以,如果有什麼講得不對的話,請多原諒!

我想我可以講的是我今年在這裡教書的經驗。我在這裡教書的原因,是我在這裡上學,所以我先講一下我在這裡長大的經驗好了。其實,有些人聽到我在這裡從幼稚園念到高中畢業,他們就會問我說:「在這裡長大的經驗是什麼樣的經驗?那一定很特別吧?」

但是,我一直都不知道怎麼樣回答。因為對我來說,而且對跟我在這裡一起長大的朋友們來說,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生活,所以我沒有覺得有什麼非常奇怪的,或是特別的地方。我小的時候常常喜歡跟朋友做的事情,就是在外面玩。我們喜歡編自己的遊戲,喜歡看書、爬樹……,就是一些應該算感覺很快樂的生活吧?

我在這裡上高中的時候,有時候會看到一些從我們學校畢業的學生回來教書。像我9年級的生物老師是Stacy,因為她剛剛從大學畢業,就回饋女校,教一年的生物課。那一年,還有一、兩個年輕的義務老師,我們看到她們,就想:「哦!她們就是大學畢業回來這裡來教一下。」

我快要高中畢業的時候,我跟一個同學Julia有一次在聊天。我們好像在談未來吧,就是大學以後的生活時,我們就說:「好啊!那我們大學畢業以後就回來教一年書,怎麼樣?」那個時候也沒有特別想很多,就同意說:「OK!那我們兩個就一起回來好了,這樣子比較有伴。」結果四年(大學畢業)後就真的回來了。

在學校教書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今年我教10年級的學生英文課,有7個女生。我的同學Julia教10、11年級的美國歷史課,有16個學生。我們的辦公室就在女校高中部的二樓,一個小小的房間裡,有五、六張桌子,我跟Julia兩人各有一張桌子,這就是我們的辦公室,我們常常在那裡批改功課、聊天。

我想我可以分享一下,關於我們今年上課所講的事情:因為我們是一個私立的學校,所以我們有比較多的自由,可以選擇要教些什麼內容。因為英文是一種科目,是要學習如何讀、如何寫、如何思考等等,有一個大概的程度要求。但是,要選擇書的話,我就比較自由,所以我們讀的很多書也是我自己很感興趣的內容,我想這樣子去教的話,學生們也會比較有興趣學習。

因此,我們有《紐約時報》上選的一些短篇故事和報導,有莎士比亞的故事,還有《魔戒》(1920年代的神話故事)。我們讀了更多的短篇故事,包括很多藝術方面的內容。她們還自己拍了一部短小的電影,也自己寫故事。通過這些活動,我也會比較瞭解我的學生。

我也很高興,今年有Julia跟我一起教書,我們常常有一些同樣的學生,一起在學校上學,所以我們一講就可以講很久。我自己課上有問題,比如說某個學生是否心情不好?或是她現在的功課不是很好,我就可以跟Julia討論一下。也許Julia會說:「對呀!她現在在我的課上,也是有的時候功課會遲交。」所以,這樣子的話,就比較能幫助學生。

在學校,我們看到了一些很有心的老師跟行政人員。像去年,恒貞法師去世的時候,很多很多校友回來,這讓我們感覺到:一個老師可以幫助好多人,也可以影響好多這些年輕人!我看到這麼多校友回來,也很感動,因為有一些人真的是很久很久沒有回來了。但是,當她們聽到他們以前的一個老師不在了,她們不管是多久沒有回來,或是有多遠,都還是很願意回來。有一些人因故不能回來,就自己拍一段短短的錄像,或是自己通過網路來表達她們的心聲。

今年,我們也有一個在學校教了很久的老師要離開,我們就看到好多學生都非常地關心她。我覺得這不是因為老師教她們課程教得多或少,而常常是因為這個學校很特別,有時候吸引的老師也很特別,這些老師常常都是很有心地去教書。

我現在想起在學校的一個老師,她辦公室的牆壁上面有一句話,就是:「你所教的是你自己。」我不知道這個翻譯是不是很正確,就是說你教的不一定是你教的書,而是你自己的生活經驗,你所學到的東西,你的道德觀念。這些其實你真的很少在課上會說,但是你的學生們會從你的身上看得出來。他們常常最記得的也是這個。比如你去關心一個學生,因為她看起來心情不太好。她常常記得的不是自己的成績如何,而是在她心情很差的時候,有一個老師會關心她。

另外一個在學校教書很特別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學校是在一個廟裡面,有修行人,有出家人,有佛殿,有不一樣的環境和氣氛。我自己在學校的時候,我發現自己在佛殿,或是在萬佛聖城會比較專心,比較重視自己精神上的成長,我在教室裡也就會比較有耐性,比較平靜。相反地,如果我心裡面非常不平靜,情緒常常起伏的話,我在教室裡面也會讓學生們感覺到不太安祥,或不太舒服。

我現在回想起自己在學校和萬佛城長大的經驗,我常常覺得在學校,對我來講最大的影響,是有這麼多比較注意修行跟道德的大人圍繞著我。我剛畢業的時候,完全沒有考慮到,但是,我想我慢慢地會比較會注意到,當我的榜樣--這些大人們都是非常注意要如何做一個好人,他們自己很注意保持這種很好的道德的理想的話,那我會不知不覺慢慢地也會去注重這些東西。

OK!我想我可以分享一個故事。一個是我在聽一個講座,聽一個人演講的時候,他提到的一個故事讓我印象很深刻。在歐洲(二戰時期),德國的納粹份子對猶太人很不友善,把他們送到集中營,也殺害了很多猶太人。其中有一個姐姐和弟弟,也是猶太人,他們被納粹份子用火車送到最惡名昭著的集中營,在那個集中營裡的生活非常地苦,很多人後來都死了。在火車上的時候,姐姐就看到弟弟光著腳,因為她是姐姐,就很關心她弟弟,她就說:「你怎麼可以忘記你的鞋子呢?怎麼會做這種事情?真是笨!」她對弟弟有點生氣。後來他們到了集中營(這個集中營叫奧斯維辛)之後,她和弟弟就被分開了。

這句話就成了她對弟弟說的最後一句話,因為她的弟弟後來就死在那裡了。後來,當她出了這個集中營的時候,她就跟自己講說:「我以後要說的話,都應該用善良和藹的語言。」這個故事讓我記憶很深刻,因為這不僅僅是可以避免我們說一些將來會感到遺憾的話,而且也會讓我們建造一個比較和諧、和藹、快樂的環境。現在9點鐘了,所以我就說到這裡。阿彌陀佛!

虛老涅槃日追思

比丘尼恆田 講於2008年10月10日星期五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Heng Tyan on Oct 10, 2008 at Buddha Hall of CTTB


今天晚上是輪到個人學習講法,跟大眾結法緣。今天是虛雲老和尚的涅槃日,我想講講關於虛老的事蹟。虛老是近代的大德,住世120歲,在這麼漫長的一生中,他經歷過很多的事情,我也不知道重點要放在什麼地方。所以,如果講得不是很有條理,或者有講錯的地方,請指正。

我知道臺下有很多博學的聽眾,你們都聽得出來,我只是很簡單地講一講。因為大家都有看虛老的年譜,還有一些記載關於虛老事蹟的文章,也知道虛老經過「十難四十八奇」等等……。還有一些追思虛老的文章,資料是很多,但是不容易整理。今天剛好是聽「楞嚴咒」,那就從《楞嚴經》講起。

《楞嚴經》是為「楞嚴咒」所說,所以我們學「楞嚴咒」,就要懂得《楞嚴經》。虛老註解過這一部經。他也講過《法華經》等等。他說:「《楞嚴經》是由阿難發起,作為我們的模範。藉著這部經說出很多文章來。」那以虛老的見解呢,他希望最好能夠專讀一部《楞嚴經》,只要熟讀正文,不必看注解,讀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後文,以後文解前文。這樣,從凡夫直到成佛,由無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聖六凡,修證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詳盡地說清楚了。現在是末法時代,要到哪裡去找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所以,熟讀《楞嚴經》是很有利益的。

《楞嚴經》講的就是要去欲斷愛。虛老是沒有一種欲不能除。十七歲的時候,他的家庭就替他娶妻。他有兩個太太,但是19歲時他就出家了。後來他的庶母領著他的兩個太太也出家了。

虛老在一生中,吃了很多很多的苦頭,沒有一種苦他不能受。虛老是常常步行的。按照戒律來說,凡是一天步行可到的地方,就不可以乘車。民國三十八年(西元1949年)的時候,虛老常常從南華寺步行到雲門寺,路程差不多有120華里。那時候他已經110歲了,他的大弟子們什麼車都有,而他就是不肯坐。他說:「凡是一天能到的地方,都是要步行。」100多歲的人能夠這樣子,我們走幾百步也不行,也要開車!所以說,現在我們的身體是沒有什麼用的了!

虛老他沒有一種東西不能捨。他一生興建六大叢林,而這麼多佛教叢林,都是他從一片瓦礫重興起來的。老和尚一生都是在興建已經毀滅的道場,所到之處都是以興修祖庭作為他的志願,譬如雞足山的祝聖寺、曲江的南華寺、乳源的雲門寺,還有他最後往生的地方,雲居山真如寺等……。他每到一個地方建大叢林,他都會把子孫叢林改成十方寺院,就是他所興革的六大叢林都改為十方道場,所以可以看出,虛老他有一顆平等的心。他每修好一座寺院,便急著找人當住持,然後他又去遊方了,自己去行腳。終其一生他沒有一椽的私人建築。

沒有哪一種眾生是虛老不能教化的。在那個時候,虛老吃那麼多苦頭,就是連那些軍閥,他也能夠度化,不然那時候他真的是沒有辦法。所以,不管是怎麼樣的眾生,哪一類的眾生,他都可以度化他們。

要學古人不容易,但是,近代人的標準也非常高,就像虛雲老和尚,師父上人、他們的境界都非常高。但是因為時代背景相近,我們比較容易起一種親切感。那麼,我們可以想想看,看虛老他是怎麼樣用功,怎麼自修,怎麼創建道場……

虛雲老和尚是禪宗的一位高僧,他一生秉承禪門五宗的傳承。虛老的名字,虛雲,是他後來改的名字。英文是「Empty Cloud」,好像也不是很正確。其實虛老他是真心無相-好像虛空,這樣子。在中國禪宗來說,他是第17代祖師。他是曹洞宗第47代,臨濟宗第43代,雲門宗第12代,法眼宗第8代,溈仰宗第8代。他是五家禪宗的祖師。師父上人得到虛老溈仰宗第9代的法,為溈仰宗第9代。虛老同時傳了好幾個人,並把第10代的傳人都排好。

大家都知道,虛老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高僧。他的個子非常高,臉也是長長地,很莊嚴肅穆的樣子。而且,他的頭髮很長,因為他每年才剃一次頭,洗一次澡。他的眼睛是常常閉著的,他都是只看前面三尺路,偶爾他抬頭,但是他就是常常閉目,只看前面三尺遠,這是因為他常常是在一種定的狀態裡頭。他走路筆直,不會東張西望,行住坐臥都是非常有威儀,他的儀表非常地威嚴。

虛老重建南華寺的一個因緣,是他九十五歲時,有一天清早,他一連三次夢見六祖要他回去重修南華寺,重振叢林。但是,他不敢馬上採取行動。他覺得很難去重建南華寺,因為在那邊,道場很不容易重新建立起來。但是,最後有那種因緣,就是南華寺那邊來邀請他過去住持南華寺。所以,他提出幾個條件。南華寺方面應允以後,他才接受邀請,過去復興南華寺。

那要講到他是怎樣的嚴厲呢?他知道要重振南華寺是很難的,不管是寺廟重修或是戒律方面。在那裡,只要是他們有破常住規約的地方,第一次犯會被懲罰,第二次犯就要被遷單了。虛老也非常地注重戒律,因為在南華寺傳戒很多次-他們每年都傳戒-每次虛老說戒的時候,語氣都很沉重,聲淚俱下,聽到的人們都沒有不動容的。他說:「受戒容易守戒難。假如能夠在千百人中,有一、二個人持戒的人,正法就可久住世間,佛種就可不滅。」因為佛不在世了,我們要依靠戒律,要持戒,才能夠讓正法久住。

虛老常常勸老人家們最好是念佛,而不宜參禪,雖然在雲門每天晚上都坐香,但是他還是勸老人家念佛。他也說過,他生平沒有勸過人不要念佛,但是他不滿意別人勸人不要參禪:「別人是什麼根器,他們可以選擇適合他們自己的法門,我們不要說念佛就好,不要修其他法門。」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

從三命角度看道德團體

王青楠博士 講於2011年6月26日星期日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Dr. Qingnan Wang on June 26 (Sunday), 2011 at Buddha Hall of CTTB


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佛友:阿彌陀佛!

以前我們大家研究過王鳳儀先生的學說。有個關鍵的術語叫三命,其中包括天命,宿命,和陰命。三命是識別和衡量一切思想行為的是非真假與陰陽消長的標準。盡倫常,養德性,盡職責,立善功叫作天命。依稟性,私欲心,損人利己,罪惡行為等叫作陰命。置財產,學技能,逐名利,有地位等叫做宿命。然而宿命是中樞,上達則長天命,下達則增陰命。

上面的定義,注重世間的道德。如果在佛教出世法上推廣一下也不難。舉個例子,比如一個人在用功修行想得初禪的禪定。沒得到之前,用功是天命。得到初禪後,用功再向前發掘自性的潛力是天命。如果他只是想守住所得的成就,得少爲足,自性的光明變化不大,是宿命。如果他用現有功夫追求世間的利益,蒙蔽自性的光明,是陰命。

現在是末法時代,許多道德團體可以說都在掙扎,以求不要變質。我們身處聖城,深知此事的難度。前不久我剛從北京回來,觀察到不少這類的事。今天想和大家用三命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這三命實際上也可以說是道德團體變質與否的標準。

道德團體的運作,依天命就可以發掘眾生的道德潛力,自利利他。依宿命就無法發掘眾生的道德潛力,只是在維持表面的形像而已。依陰命,就是在做損德的事了,自誤誤人。

這裏有一個公案。1922年,王鳳儀先生已明道20多年了。東三省義學成立了很多,可始終沒教出明道的人。有的學校還因種種原因,負債累累,壓力很大。

王鳳儀先生見遼南一帶女子義學皆偏重文學,對於婦德女道,絕口不談,又哪有實現辦學初旨之可能,所以決議脫離淑貞女校範圍,另覓地點,親身教導,必使有明道的人,才有轉移世風之一日。

他們選定了相離不遠的兩個地點,可容一、二百人。有人負監督助講之責,有人遊行兩處間,專講三界、五行、四大界。課室規模極嚴,終日不許說閒話,雖管理員有所指揮,亦只許用手示頤指,不得招喚。開始,學生都不樂意聽,有的結成一個小團 體,用棉球將耳塞住,表示反對。見先生等出席講道,她們都說又擺老頭陣了,但不久皆心性變化了。先生說:

“我常說翻世界, 究竟從哪裡翻?只是從心上下手,掃盡一切浮華,專心去求,自然能得。那年,我在德惠郭家屯講習,學生們說是擺老頭陣,我說二十天再看,你們要蓋住鍋(就是 不許說閒話),講三界時專講三界,別的甚話也不許說!不到二十天「開性」的很多,哭的哭,叫的叫,真都明道了。我從那時知道,真得教法,就沒有不可化的 人。騰鼇堡等處講習不過僅有些「化性」的就是了,化性較比「開性」的還差著一步呢。”

先生這時惟以昌明大道為志, 所以雖有人阻撓,並不為之稍動於衷。自述道:

“那年在德惠縣講習,我兒子去了,他因為那地方正鬧大股胡匪,他嗔我招些女生講習,替我害怕,所以才大鬧而特鬧。他上堂急頭擺臉的說我不對,把教鞭敲碎了,喝了三壺水,我 一動也不動,我心裏話,胡匪也是迎天時來的,是為的收拾後天世界的,我也是迎天時來的,是為辦先天世界來的,同是迎天時來的,兩不相害,他又哪能傷我呢! 他不知道這個理,所以他才鬧,我又哪能怪他呢!所以才一言不發。那和歌利王割解肢體一樣,我一動也不動,正是割而不割呢。為父親的受兒子的罵,雖然罵幾天,也只是定志道,反正你是我的兒子,我絕不動。第二天他走了,我上堂說:「你們若有那樣一個兒子,你們能當起這個爹不?我一言不發,一動不動,就算是對 得起,你們常說是學我的道,若真照我當爹那樣去當就對了。”

這可以說是個道德團體中興的公案,它至少告訴我們兩個要點。如果不能天命壓倒宿命,如果沒有明道的人來領導,道德團體就會變質。

起初義學只重文學,對婦德女道,絕口不談。才背離了辦學的宗旨。這是宿命壓倒天命。而王善人欲改變這種狀況,他不僅要創造新的教學環境,來教化學員。還要頂 著學員的誤解,欠債的壓力,甚至土匪襲擊的風險。如果光有心願,沒有真有道德的人來主持,承擔責任壓力,有始有終地投入心力和體力,這些義學還是不可能回復到正路上。

我們在聖城研究這類問題,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怎麼講呢?簡單的說,我們這裏個式各樣的人,有具體運做道德團體的經驗。不像外面的人,許多事要靠想像。比如說 要研究爲甚麼很容易會宿命壓倒天命。我就會想到,上中文課時,如要要求學生背書,他們不一定高興,我也比較辛苦。但到督促實行下去,最後,他們會受益。可我如只叫大家看電視劇,學生當時會高興,我也就可以偷懶,他們到最後一無所穫。選擇宿命還是天命,在我心中的壓力狀況是完全不同的。

運作一個團體的情行更奇妙。主持的人,要處理許多雜事,還要面對諸方種種不同的意見。一個善舉被破壞很容易,幾個人反對,或者不合做,大家民主一下,事情就 不了了之。可要成就一個天命相應的善舉,這在許多地方不僅與宿命不一致,與陰命更是背道而馳。而團體通常是用宿命壓倒天命的標準來運作。沒有主持的人與有德善士的配合,就根本無法跳出宿命爲主的局面。

我們知道,王鳳儀先生創立了近千所義學,道德會之類的組織。到他臨終的那年,許多組織都已變質。“王鳳儀年譜與語錄”一書的著者是朱循天。書中說,“當時鳳儀先生, 不時與循天談論當年創建女子義學的宏旨,以及如今的形勢,竟背離了原來辦學之目的,乃示意循天另僻蹊徑,如何實行「下達」底層,建設道德新村的宏圖大計。

從這裏我們更可以看到天命壓倒宿命,陰命之難。有的朋有可能會問,那我們該怎麼辦?「誠意、正心、修身、齊家,王鳳儀先生對我們平常人,講到此為止,不講治國;但家齊國自治,身修家自齊,修身之要素,在誠意正心上」。可見這裏有的因緣次第問題,我們不能脫離自己的本份,職責談修行,談天命。

所謂道德團體,是以人爲本的。聖城有一本書“1993年訪臺開示”。 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上人對各種不同階層的人的開示。如果我們將此看做治國的開示,我們可以看出,一般人還是要從做人的基本法入手。

道德團體的發展,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骨幹成員是否退道心。

上人在求學期間,參加理善勸戒煙酒會等。 當時有一位姓邵的,擔任理善勸戒煙酒會的職務,自己卻犯了酒戒,還不肯聽大家的勸誡。誰來勸他,他也不聽。上人打算先去勸他,他要是不改的話,就一頭撞牆碰死,或者用別的方法死在他面前,叫他知道悔過。上人一出面,這個姓邵的看上人是一片至誠,他才說:“好!老弟!我答應你!”

當時這個人如不改過,這個道德團體一定威信掃地。如果不是上人出面,這個陰命壓倒天命的局面很難改過來。

世間人不明白,讓人退心的業力很強。看到有人有些修行,就以爲他會永遠如此。看到有人退心,就以爲道德團體都不行。

佛教裏面,要到第八地才是三不退。上人曾講過一位開悟的和尚,錯誤引導弟子發願的公案。所以連開悟的人未到八地的人,也不能保證不退,何況普通的善士?

王善人的一個女弟子侯向琳,是開性的人。她出閣的時候,王善人對她說:「你出門之後,被世風所染,准迷,等十年之後我再救你。」 可見開性的人,也一樣會退轉。

其實佛說的很清楚,要依法不依人。末法時代,我們更不要看到有人退心就起大煩惱。另一方面,把一個走偏的道德團體引回正路也不是聖人的專利。王鳳儀言行錄中有位主任叫王龍圖,人稱“菊花三點頭”大家把他的故事,找出來讀一下,就明白了。只要我們發心真了,凡夫也有機會幫助團體找到通向天命的門路。

無私奉獻的恆布師

張果麟 講於2011年6月15日星期三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Fulin Chang on June 15, 2011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今天晚上弟子張福麟上臺報告。

今天晚上跟大家談的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些感言,有關於恒布師今天早上的告別式。第二部分就是和師父上人涅槃紀念日有關,就是回想以前師父對我的一些教化。

恒布法師,她的法名是布,所以她很多做的事情都跟布有關係。記得她常常都在趕一些工作,像有時候窗簾壞了,或者要裝新的窗簾,都看到她忙來忙去地量尺寸;量完尺寸找布;找了布以後呢,就趕工,做好了就交給我們掛起來。而且她不只做窗簾,供桌的桌布,她也是車得很漂亮,周邊都有打折紋的。她也常常替法師做一些僧服,做一些工作服,幾乎整天都在忙。

她常常每天都精神飽滿地來到辦公室,跟我們講說她需要這個,需要那個,或者什麼東西壞了要修理。很難想像其實她年紀那個時候已經很大了。那像夏天呢,她如果看到房子維修組的這些義工工作的時候,她就會拿錢給我們,叫我們去買一些飲料,給大家喝。

就我的觀察,幾乎她的思想裡面,每天都是在想著廟裡的一些事情,很少想她自己的事情。所以大部分的時間,她幾乎是在這種無私無我的狀態之下工作。她以前在菩提精舍的一樓,有一個她的車布的工廠,裡面塞得滿滿的布,幾乎看不到她在那兒,必須喊她一聲,才看到她從布堆裡出來。

還記得有一次,她匆匆忙忙地跑到辦公室,說她縫的時候,電動縫衣機的針斷了;針斷了,那個針就插在她的手指裡面,她痛得眼淚都流出來。我們就幫她把斷針拔出來,可是她還是很疼。後來,趕快去醫院,發現還有一節斷針在指頭裡面,外面看不到。護士幫她把那個針拔出來,隔了一陣子才好了。

另外,她也很喜歡種花,所以她常常需要我們幫她準備一些材料,其中也包括肥料啊這些東西。她會把花種得很漂亮,而且,把那些花送到辦公室這邊來,放到客廳裡面,給大家分享。我深信,如果來聖城的人,都能夠以恆布師為榜樣,將自己的身心,無私地奉獻給道場。正如阿難尊者偈,「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這就是真正的報佛恩,報師恩。

最近這兩年就比較少看到她了。她身體漸漸也比較不行了。她來,開車子,開那個小電動車,走路走不動了。記得幾年前,從菩提精舍的廚房到大殿,要做殘障斜坡的時候,需要一個弧形的斜坡。所以在當時要設計的時候,我還記得,有徵詢她們的意見。那個時候,恒賢法師還特地請她來,因為她也是很有天分,對這些各種各樣的東西的設計,她蠻有天才的。所以當時她也給了我們很好的建議,我們也照她的意見去做,做出來效果還不錯。所以,當時我們就說,她也是個工程師,是無師自通的工程師。記得有的時候,她也會有煩惱。她有煩惱,也會來辦公室跟我們講。那我們就陪她,坐下來陪她講一講啊;講完了她就高興了,然後就回去了。所以,有的時候,人年紀大了,往往也會好像有點小孩子一樣。

今天,恒布師的感言我就講到這裡。

我現在講第二部分。我回憶就是九零年初的時候,那個時候發生了「四人幫」(萬佛城開無遮大會做羯摩)的事件。我沒有跟那個事件有直接的關係,可是我是間接地參與到當時法界大學的整修房子的工程。當時修改的房子,是在現在的福居樓,就是老人家住的那個地方。我記得當時修改工作的內容,有幾項我覺得是不需要的。如果去做呢,就是等於浪費錢。所以我跟當時負責的法師,就講過很多次,可是他還是堅持照他自己的意思去做,所以我也沒有辦法。結果呢,後來在無遮大會的時候,我也被叫出來,跪在這個大殿上懺悔。

當時跪在這邊懺悔的時候,我有跟上人講,我自己覺得我是很冤枉啊。因為我跟那個主辦的法師講過很多次,他不聽我的,他還是堅持照他的意思啊!師父就跟我講說,「你說你沒有錯?那你為什麼不告訴我呢?你要找我,或者要跟我講話是很容易的啊。」所以被師父這樣子用棒一打,我也傻在那邊了。我自己反省一下,是啊!對啊!我是應該跟師父報告的啊。那我為什麼沒有報告呢?我怎麼這麼笨呢?那這樣講起來,錯還是在我身上!

所以,後來從這件事情我就得到了一個教訓,就是說,如果我跟法師一起工作,我個人覺得他做的事情不對的時候呢,我當然要跟他報告,跟他解釋。如果講了半天,他還是堅持要照他自己的意思做,那我怎麼辦呢?那我就應該立刻跟上級報告,再做最後的決定。阿彌陀佛!

不怕沒有人,只怕沒有法

劉果福 講於2011年2月28日星期一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Gwo Fu Lau on Feb 28, 2011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今天輪到果福上來臺上講講。

今年有什麼特別呢?我們才過了新年對不對?今年最特別的就是,我在這裡跟大家宣布一下,我們世界的人口今年破了七十億!七十億代表什麼呢?對我們這個地球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本來也不知道要講什麼,因為在眾多善知識前上來講法,真的很不容易。我在想,如果拿多一點的七十億的人在前面,應該好講一點。可是天天面對的都是一樣的,講久了也不知道要講什麼。那麼多人,我們看到是什麼東西呢?就有更多的口要吃飯啊!就現在,已經有十億的人口都在挨餓了。再多十年的話,就會變成九十億。

我們再看看農夫。一九○○年美國有42% 的人口是務農的,兩千年的時候,你猜多少個人做農夫呢?只有3%。那麼農地呢,在一千九百年,有五千七百萬acres(英畝)的農地,兩千年之後剩下兩百萬acres的農地,這指的是美國。雖然人一直在增長。另外一個跟這個有一點離題的,就是在一九○○年的時候,有八十萬的人結婚,有五萬人離婚,兩千年的時候,有兩百三十萬的人結婚,就有一半離婚了,就有一百一十萬的人離婚。

還有一個很嚇人的地方就是,人口逐漸老化。原來的一個統計數字是,年輕的人最多,就是一個金字塔。年老的人是最少,就在那個頂端。今年開始呢,那個金字塔是倒反的,就表示老人多過年輕人,倒反來的,那個金字塔。

那麼大家也知道,食物也越來越貴。有些人可能不知道,所以我有時講說:「吃米不知米價」(閩南語)。其實很多東西都開始貴了。

現在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一些人就不滿政府,就把他的政府丟掉了。

那看這個人口,關我們什麼事呢?我們萬佛城的人,關我們什麼事呢?

如果你是義工的話,你看到什麼東西呢?你如果是要修行的,你看到什麼呢?我相信,如果想修菩薩道的話,他會看到什麼?他看到一個非常好的現象啊!為什麼呢?因為有了眾生,這麼多的眾生,才有我菩薩道可以行啊,對不對?

我們都了解,如果你要成就菩薩道,你就要有眾生;因為有了眾生,你才可以發菩提心,你才有這些眾生是我們的對象,讓我們去幫助他們,現在在這個社會是更加重要,為什麼?因為雖然眼看去好像人越來越有錢;可是越來越有錢的人,越不快樂。那有錢的人都不快樂了,那沒錢的呢?那沒有得吃的呢?

如果要做菩薩的話,行菩薩道的話,我相信是一個好時機,這個七十億人口,都等著這些行菩薩道的去幫助他們。如果我們不幫他們的話,多一點人口的話,「人身難得今已得」;得了,又失去了,又死了。

我覺得,我們不要他們冤枉地來這一趟,白來這一趟了。那究竟我們要怎麼樣去幫助他們呢?

我在想,我在看看我自己的一個人生,這個我想回去我以前在所謂的那個塵世間的時候,那我就把這個寫下來。

再讓我想回去,看看以前的那種生活,我用現在的去看看。那我在想,你「錢再多,妄想多,造業多」。那人呢,如果窮的話,能夠守己,倒不窮。很多人就想健康,可是淫欲重,補是沒有益處的。如果有病痛,讓他們了解這個是無常,可能這個人就會求解脫。

那麼,在外面有官做啦,有錢有勢的時候呢,人家來拜,拜的是「拜衣冠,不是我,名看破」。

很多人也很貪名啊,我認為「名是火,終被燒,貪不得」。

那吃得多;他做鬼沒得吃。「吃為活,活為吃,命合一」。那個意義在哪裡呢?我們是吃為了活呢?還是活為了吃?

那「睡再多,心不定,非修行」。如果我們睡得很多,心不定,也不是在修行。在這個新的社會問題呢,就是很多人都不能睡覺;為什麼不能睡覺?心不定嘛!這很多人要靠藥丸來吃,睡覺,這是很嚴重的一個問題來的。我希望我們能夠在這裡呢,「善要做,道要修,圓福慧」。

我覺得,我們在這個世間那麼多人,都天天為著這個財色名食睡,那我們要把這個佛法給傳出去,讓更多人受到利益。我們怎麼樣能夠把這個佛法去利益到更多的人呢?我相信沒有別的,我們就是在這裡應該做多一點翻譯。因為今天如果我們要從中文翻譯成阿拉伯文也好,翻譯成非洲的什麼語文都好,都不容易。那要怎麼樣翻譯這些佛經去不同國家的語言呢?最好的語言,就是英文。

師父來西方這邊弘法,我覺得對我們來說,這個翻譯經典的意義重大,責任也非常地大。我們這裡人才濟濟,大家都一心地在法上面,我們其他的那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如果我們大家有這個共識,能夠多多參與這個翻譯經典的話,這個世界就會更好吧!阿彌陀佛!

最後我可能要講,因為外面有那麼多人,七個billion,就是七十億的話,我看我們我們萬佛城將來不會怕沒有人,我們只會怕沒有法。所以我們每一個人要把這個心,都放在法上面,我們不需要怕沒有人。

我們聖城有多少人?有沒有三百個呢?有嗎?不過我最近我感覺到非常高興,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那邊男眾,排著要出家的,越來越多。這個是正法的一個希望,我一直感覺非常高興於這個事情。

談德行

比丘尼近智 講於2011年6月10日星期五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Jin Jr on June 10, 2011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今天輪到我跟大家分享--我的名字是近智。今天我想說的題目是「德行」。

什麼是德?上人解釋說:德是從默默修善得來的。今天,我們聽到上人說:一個有德行的人才可以遇到楞嚴咒。楞嚴咒是咒中之王,我們誦持楞嚴咒的時候身上會發出一道妙光,也會得到很多不同的感應,特別是能夠帶來平安跟定力。上人也說:要有德才可以遇到楞嚴咒,我們誦持楞嚴咒的時候,也可以繼續培養德。

上人強調:德在我們修行上是很重要的。德是從我們生活中所培養起來的,我們不應該忽略了小小的善行,因為這個小小的善行,可以慢慢累積成很多的德。

一個有德行的人,是一個很特別的人。例如,如果他被罵或者被打,一個有德行的人會當這個經驗是一個成長的機會,他不怕吃虧。他也不會因為這個事情起煩惱,他會很安靜地思考這個教訓,然後令自己可以有所成長。

還有,一個有德行的人,會帶給他身邊的人歡喜跟安樂。他的影響力非常重大,但是是在默默之中,讓人感覺很舒服的狀況下。一個有德行的人,是一個非常有忍耐心,很會體諒,很明理,並且時時都在幫助眾生的人。他不會分別或者傷害別人,反而他會用各種善巧方便,觀機逗教的智慧,去教化眾生。

講到這個德,我就回想起身為一個老師,有德行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有德的老師可以很容易地教導學生,鼓勵他們改惡向善。一個老師必須做一個德的模範。我相信在座每個人心裡德的模範中,必定有一個是宣公上人,他影響了我們每一個人。

在這裡,我也想要跟大家分享我最近遇到的一個老師,我想她的教學方式可是稱為一個德的代表。這個老師,其實是師父的一個弟子,也曾經教過小沙彌英文。她最近來到女校,教一些高中學生如何做演講。

我在觀察她的教學方式的時候,我發覺到:她是很謙虛,能量很正的一個人。她用詞很簡單,簡潔。她說得不多,但是她的精神是非常好的。學生們也非常能接受她的教化,也使她們在學習當中非常地歡喜。同時她也很注重培養她們自己的信心,在短短一個禮拜中,就可以讓她們演講能力有所成長。在最後,當她們演講的時候,也給大眾留下了一個很深刻的印像。我相信,如果沒有這個慈悲的老師,學生們不會那麼快就有所進步。

這個經驗提醒了我:做為一個老師,謙虛與樂觀是很重要的。在我的學生眼裡,我是一個非常嚴肅、強勢的一個老師,因此,有時候在教學方面我做得不圓滿。我想,如果要做一個好人,並且在教學上有所成長的話,我必須要學習菩薩柔軟言語,還需要培養忍辱精神,以及謙虛樂觀的態度,加上需要常常帶著一個微笑。

最近看到師父的一篇文章,是關於觀音七的開示,師父鼓勵萬佛城的住眾說,我們應該時時在臉上帶著微笑。他說:我們不應該像包青天一樣黑著面孔,很恐怖的那樣子。他解釋道:也不需要笑得太大或是一種狂笑,而只是一種輕輕的微笑,就會讓別人舒服,不會看到我們就卻步。

上人常常提醒我們,要天天都歡喜快樂,也要時時都幫助利益眾生。修德是默默中的,但是它的影響對於別人,或是別的眾生是很大的。例如,可能只是一個微笑,一個很誠心的微笑,但這個微笑呢,可能可以帶給一個人一種光亮。或者只是幾句鼓勵的話,也可以帶給人他所需要的精神。也許只是一些好的思想,但是這些好的思想也可以幫助自己,或幫助別人面對一切不順利的事情。

我非常感恩上人,還有各位有德行的老師們,你們都是我生命中很好的模範。這個修德是我們修行中非常重要的,我希望我們大家在修行的道路上,可以繼續互相鼓勵跟支持。今天就講到這裡。阿彌陀佛!

宣公上人與埃及薩達特總統

陳果頌 講於2011年3月14日星期一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Wayne Chen on March 14 (Monday), 2011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晚安!

我叫陳頌明,法名果頌。今天晚上很榮幸,也很高興能和大家分享我最近的一些省思和體會。

1990年的暑假,我從台灣來到萬佛聖城,從那時候開始,我就感覺到自己始終在師父的呵護和引導下成長。不論是在培德中學讀書,或是到大學和研究所求學,或是在法界佛教總會為師父工作,或是在顧問公司當管理顧問的時候在世界各地奔波,都感覺到師父一直的扶持和保護。

師父上人的教誨,很多時候是在我們不經意的時候展現出來。在過去,當我越來越感受師父的教誨時,讓我有一種啟發,就是師父對當今世界其實有著非常深入的了解,這是我當下的感應。

在過去的幾個月裡,在世界上我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變化,尤其是在中東及北非的國家當中。在很多中東、北非的國家裡,人民已經開始站起來,團結起來,以對抗自己國家裡面的集權專制和獨裁。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都知道在過去幾個禮拜裡所發生的非洲和平革命:從1月25號開始,在非洲有不同層面的人用大致和平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對他們集權政府的不滿。

在埃及,他們利用遊行,或是工人的罷工來表達對於總統的不滿。有上百萬的人陸陸續續走上街頭,他們從不同的社會背景和宗教背景上團結起來。埃及的這個和平革命,主要發生在開羅和亞歷山大港,當然,還有其他的城市參與。在這之前,另外一個北非的小國家也成功地達到了歷史性的革命,這個國家叫做突尼斯(Tunisia)。

今年的2月11號,在短短幾個星期的和平抗爭之下,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宣布辭去總統的職位,結束了他在埃及30多年的獨裁專政。這件事情震撼了全世界,世界各國都認同這是中東和阿拉伯世界的一個歷史性的時間點。

但是,很多人都不記得,甚至不知道在30多年前,埃及曾經有一個非常傑出的總統,他的名字叫做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Mohamed Anwar Sadat)。在薩達特總統的早年,很多人認為他不適合擔任埃及的總統,認為他沒有能力,也沒有人望。但是,這位薩達特總統以他自己的努力,帶領著他的國家和平的進步與發展。在同時,他也帶領埃及贏得了戰爭,而且逐漸成為阿拉伯世界所共同擁戴的英雄。薩達特總統是一位追求和平的領導者,他以埃及總統的身份和以色列簽訂了和平的條約。同時,他也為埃及的經濟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他榮獲諾貝爾和平獎。

所以,當我知道這位埃及薩達特總統和師父上人之間的故事時,讓我倍感驚訝。這裡有一封薩達特總統辦公室寫給師父上人的信件。這封信是最近我們在一本早年的《金剛菩提海》雜志裡面找出來的。這封信是給宣公上人的,我簡單地翻譯一下:

「謹代表薩達特總統感謝您的來信!信中,您提到對於青年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至誠感激法界大學董事委員會的一致決定:邀請薩達特總統擔任法界大學的榮譽校長。希望這個跨越國界和文化的友好關係能夠維持多年。恭敬接受。敬祝身體健康!事事如意!」

這封信是薩達特總統的幕僚長所寫的,是1979年4月17號從總統辦公室所寄出的。

非常不幸地,就在薩達特總統這封信之後不久,大概過了兩年左右吧,薩達特總統被埃及一個基本教派的軍事組織暗殺身亡了。上人當時為薩達特總統舉行追悼會,誦經迴向給他。當時的副總統(Muhammed Hosni Mubarak)穆巴拉克繼位,成為了當時的埃及總統。所以說,當時的穆巴拉克是在這個情況下成為埃及的總統。

今天,雖然埃及的和平革命有非常好的進展,但是他們還有一段非常長的路要走,才能夠達到民主、和平與繁榮。在此同時,非洲北部,還有很多國家在進行著相同的、歷史性的掙扎。

當我們觀察這些歷史性的世界大事在我們眼前發生的同時,我很深深地能感觸到,透過師父上人和埃及前總統的交流,讓萬佛城和法大與埃及這一個遙遠的國度有這一番如此不凡的關聯。雖然師父上人和這位埃及前總統從來沒有見面,但是我非常深信,師父是非常肯定這位總統的人格和道德,還有他為埃及的付出以及貢獻。

接下來,我想分享兩句薩達特總統的名言。第一句名言是:「恐懼是一個最有效的工具,來摧毀一個人的靈魂和一個民族的靈性」。第二句是:「一個不能改變自我思想的人,將永遠無法改變現實,因此不會取得任何進展。」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薩達特總統提到人的心念,和心念的力量。

薩達特總統寫這封信給師父上人,已經是30多年前的事情了。這封信裡提到的教育、道德品質、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的重要性。今天,我們可以問問自己,做一個省思來問問自己:在這過去的30年當中,我們在這些方面是不是有已經有明顯的進步和進展呢?

最後,我想說的就是,我非常歡喜能夠不斷地向師父學習,學習師父所教導我們的,而且也學習關於師父種種的點滴。從師父所留下來的他所講過的經典、所留下來的書籍、開示,還有從師父教導過的法師們和居士們。

同時,如果有人想要讀這封信的話,可以到法界大學的網站上去選讀,它是最近兩周裡面,在法大部落格上所刊登的一篇文章: blog.drbu.org。同時,也可以從過去的《金剛菩提海》上讀到這篇文章。

在下個禮拜是觀音七,法大有舉辦觀音七的活動。所以說下個禮拜,可能大家會看到一些新的面孔,會有一些初期來萬佛城打觀音七的人。今天的分享到此結束。阿彌陀佛!

心誠則靈

比丘尼恆居 講於2008年10月24日星期五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Heng Jyu on October 24, 2008 at Buddha Hall of CTTB


諸佛菩薩、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我是恆居。今天輪到我上來做報告。我在這一段期間一直是在金山寺,所以今天想談談我在金山寺所看到的一些法會的狀況。我原先以為金山寺的居士很多都是老人家,可能比較會喜歡念佛。結果,很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在週六的念佛法會反而比其他的法會人較少;然而念楞嚴咒的法會或者誦《地藏經》、拜藥師懺的時候,人反而是比較多。

講到念楞嚴咒,其中有一位老師是教武功的,他希望他的學生都會念楞嚴咒。所以每次碰到有楞嚴咒法會的時候,那老師就帶著他一批學生來念楞嚴咒,念的聲音非常地響亮,非常地有力量。

在前不久,金山寺的法師要頒金杯給會背楞嚴咒的人,結果那位老師也帶了他幾位學生來背誦楞嚴咒。其中有兩位是西方人,他們是非常地恭敬,而且很專一地在背誦楞嚴咒,可以是說背誦得非常地好,聲音有高音,有中音,有低音,合起來就好像一個合唱團一樣,是四個人同時背的。當時背楞嚴咒總共有七位--四位男眾,三位女眾。

在金山寺的信眾也非常喜歡觀音法門。譬如最近的觀世音菩薩成道日、出家日,這幾個法會大殿都擠滿了人。在平常的假日大悲懺,拜大悲懺的人也不少;即使不是假日的時候,平時也會有一些人來參加大悲懺,而且他們很會念誦大悲咒。尤其是我們聖城若有大法會,是觀世音菩薩的,比如出家日、成道日,這幾個大法會,他們遊覽車來的人數,都會比其他法會的人更多一點。

最近我們聖城的觀音法會剛結束,也聽到很多人講到觀世音菩薩感應的故事,所以今天我也講講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十四無畏,他是尋聲救苦度脫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因為他是隨類逐形,就是什麼類眾生他就現什麼形,來尋聲救苦,也就是有感即應。

講到這個感應,就好像那個滿月,它在天上,但是它的倒影可以現在眾水中;不論是江啊,河啊,湖啊,海啊,它都可以現出全月出來。即使是小小的一盆水或一勺水,也可以現出月影出來。這個譬喻什麼呢?這個譬喻在天上的月亮就好像是觀世音菩薩,我們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就是水中的倒影。這個水中的倒影,我們不論是走在江河海湖,都可以看到那月影,而且都可以各各與自己相對。

比如說你看那個水中的倒影,你往東走,那個月亮的影子就跟著你往東。如果你往西的話,那個月影也跟著你往西。如果你在那裡安住不動了,那個月亮的影子它也是不動的。所以這個就是一人看是這樣子,百千萬人看還是一樣,它都會與自己相對。這也就是觀世音菩薩他可以千處祈求千處應的道理。

但是有一種狀況你會沒看到月影,那是什麼狀況呢?一個是他本人是一個瞎子;另外一種狀況就是水比較混濁。這代表什麼呢?就代表那個人心不夠誠。他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他並沒有很專一,不夠誠意,所以他看不到。這不表示觀世音菩薩就不照顧他。事實上那月影還是在水中,因為他不夠誠心,所以他看不到。

所以有些人說:「哎!我念菩薩名號怎麼沒有感應啦?」這是因個人誠不誠意的問題,有沒有感應,關鍵在誠心專一。

這個「感」,我們要知道,感是我們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應」是觀世音菩薩應我們這個稱念的眾生的心,來救苦救難,這叫做感應。因為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大慈大悲聞聲救苦,所以印光大師雖然強調念佛法門,但是他也勸人兼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他甚至說未發心的人,應該專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等他在受到菩薩的加被,消災解禍,產生信心了,才以念佛為主,觀世音菩薩為助。他又說到,如果遇到患難的時候,應該要專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因為觀世音菩薩的悲願比較切,而且他與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的宿緣,是很深的。

但是也不可以說因為說這樣,就以為佛的慈悲不及觀世音菩薩。我們應該知道,觀世音菩薩是代佛垂慈來救這些娑婆世界的眾生。即使在釋迦牟尼佛的時候,也常教那些受苦難的眾生,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

不管念咒,念菩薩名號,或者念佛,它在力用上有點不同。這是由於他們所發的願不同,所以我們覺得它在力用上,是不太相同的。比如說我們平常要灑淨的時候,或者結界的時候,我們是用大悲咒,我們不會說用念佛方式來灑淨,這是它的力用不一樣。這點我們需要認知的。

也許有人會懷疑說,那個念大悲咒可不可以往生西方淨土呢?事實上,只要你發願往西方淨土的話,一樣是可以到極樂世界的。

在這裡講一個公案。在以前有兩位僧人,一位專門持往生咒,另外一位持大悲咒,他們都是求生淨土。持往生咒的他先去世了,去世的時候頭頂是熱的。人往生的時候頭頂熱的話,表示往生善處,所以這個就證明他已經到淨土去了。另外一位持大悲咒的比較後去世。他剛去世的時候身體冷,腳底如火;但是不久之後又顛倒了,變成說頭頂熱腳底如冰。這是代表了什麼呢?因為腳底最後熱的話,可能是到惡趣,可能到地獄去了。他可能是滅了地獄的業,然而因為他顛倒過來變成頭熱,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了。

還有幾分鐘,所以我再講一個小小的故事。在清朝的時候,在蘇州一位叫戴吳悅星歸的。因為他平常的行為放蕩不檢,受害的人很多,所以被控告到工部去了,他就死在監獄裡面。剛好那時候城內有一位人突然暴斃了;暴斃了之後又還陽醒來了,所以他就講說他在陰間看到的情形。他說他看到閻羅王命令他的手下,將那個姓戴的那個人去炸油鍋。他這麼一命令,平地就湧出一個油鍋,那個鬼要叉那一位姓戴的人下到油鍋。那位姓戴的人當時因為很急,就馬上呼叫說:「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他這麼一叫,這個油鍋就整個裂開了,地上湧出蓮花來。

閻羅王就說:「哎!不行了!他能誦咒,用刑用不成了,乾脆叫他往做惡的家去托生去。」當時他的使者就說:「剛好嘉興某個地方有行惡人正在祈福求子。」所以他就命他投生到那個地方去了。

﹝編按:圖片上是楞嚴咒鐘,上面鑄刻了 554 句的楞嚴咒咒文。﹞

根淺則菩薩絕技難施

比丘尼恆慎 講於2008年10月14日星期二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Heng Shen on October 14, 2008 at Buddha Hall of CTTB


諸佛菩薩、師父上人,各位善知識:我是恒慎。上台練習講法,如果有不當之處,敬請不吝指教!

我今天想要講的主題是善根。上人曾經說:「末法的時候,佛菩薩、阿羅漢都很少到這個世間來了。」 那麼,是不是佛菩薩跟阿羅漢不夠慈悲心,所以他們不到這個世間來呢?其實,諸佛菩薩具有大神通力,他要度眾生是非常容易的。但是,這還要看眾生有沒有善根,有沒有這種願意被度的這個心。那麼,我想用一個故事來比喻這個師資相合(資是弟子之義)的重要,就是說有這樣的老師,也要有這樣的學生,這樣子事情才可以成就。

我現在舉的這個公案,是《莊子•徐無鬼篇》裡面它講到:有一次莊子去送葬,他經過惠子的墳墓--惠子是莊子一個很好的朋友,他們曾常常在一起論道--當他經過墳墓的時候,他就跟隨從的人講說:以前,這個郢地有一個人,他的鼻頭上蒙了一層灰,這一層灰就像蒼蠅的翅膀這麼樣的薄,他請一個石匠幫他斬去這一層灰。這個石匠他可以運斤成風,就是他運起這個千斤斧其疾如風,非常快的,運用自如,這個郢人就請這個石匠幫他斬去這層灰。這個石匠呢,就聽從他的指示,幫他斬去了這層灰。而且,他用這支千斤斧斬去灰塵呢,灰去了而鼻不傷。那麼,被斬灰的人呢站在那裡「立不失容」,就是他的面色一點也沒有改,也沒有驚訝的樣子。

後來有一個國君--就是宋元君,他聽說這個石匠這麼厲害,他的技藝絕佳,所以就請他說:「嘗試為寡人為之。」就是「你來幫我做看看!我也站著,讓你來斬了我鼻頭的灰。」那麼,這個石匠就說:「我曾經是可以這麼做,但是我現在已經失去了這個能力了,因為可以讓我斬的人已經死了。所以,我已經沒有這個能力了,我現在不能了。」

那當莊子講完這個故事以後,也很感嘆,說:「自從惠子死了以後,我再也沒有人可以論道了。再也沒有人可以跟我一起談這個修行了。」這個是莊子很感嘆的話。

所以,觀音菩薩雖然有大神通力、大慈悲力,如果我們自身不具有這樣的善根,觀世音菩薩也是絕技難施,也是不容易幫助我們的。根深者自有不拔之力,那麼善根深厚者呢,絕對在像法或是正法的時候早就度脫了。那麼,我們今天還在這裡,就是我們有一點善根,但是又不夠深厚;如果善根真的深厚,絕對不會遭至末法這種渾濁的時代,也不會遭到這個法盡的痛苦。那麼,我們現在能夠在這裡,是有一點善根,但是善根又不夠深厚,所以,我們還能夠學佛,其實是一個很幸運的事情。那麼,最重要的就是怎麼樣根植我們的善根,使其深厚而不搖。

上人常說:「我們不要以為這個世界是很好的,其實這個世界危如累卵。」眾生的知見越來越拙劣。但是,其實整個依報或者整個世界的變壞,包括水質的污染,或者是垃圾的堆積,其實是我們的心裡面所造成的。我們有怎麼樣的心,我們就招感什麼樣的外境。那麼,我們應該要怎麼樣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讓我們的心變得更好?

每個人有不同的價值觀,在你的心裡面,不知道以為什麼是最重要的?其實在我個人看來,最重要的是怎麼樣讓你的生命變得更有價值,變得更為超越。這個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一點一滴學習來的。比如說我們勤修善法、勤學佛法,在道場做一點事情,隨份隨力來培福培慧,這個就是增長我們的善根,使我們的惡業暫時不現前,久之自有不拔之力。

這就好像我們種樹一樣,比如說你種了一棵樹,你一天看不到它長了多少。你每天給它澆水,那麼也許5年、10年以後你再來看它,這棵樹已經茁壯成長。修行也是這個樣子,我們每天做一些事情,在道場做事或是修行,我們不問結果。但是,也許10年、20年以後你再來看看自己,也許你的脾氣減少了,也許你的習氣也減少了,你的智慧增長了,在無形中就慢慢啟發你的善根和善芽,所以,修行是點點滴滴累積起來的。

其實修行,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出離的心;如果你沒有出離的心,你可能還會眷戀這世間很多東西。比如說菩薩是修行無有喜足的時候。那麼,如果你喜歡看電視無有喜足呢,那麼你這樣來修行,永遠就不會成就。

所以,如果各位居士你是住在家裡面呢,你應該把這個看電視的時間、看電影的時間改變過來,用來念佛,看經典,來修行。這樣子久而久之,你這個惡的習性就會慢慢地沒有了。還有要遠離惡友,就是你不必要的朋友找你去打牌呀,或者是逛街呀……,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這些都要避免,這樣子才能夠讓三業跟六根純善。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令人擔憂了,比如說水質的污染啦、很多的污染,還有人心的污染,人心的污染其實是最嚴重的。其實,人心的污染會影響到我們整個的依報,就是人會越來越沒有福報了。比如說,一個人不守戒,邪淫啦、妄語啊,或者是無惡不作……。總之,這些惡業會招感,就是使我們外面的依報越來越糟糕,會越來越沒有福報,乃至會有饑饉啦、災難啦、天災等等。所以,很多很多的這個災難是基於人心的變壞。

所以事實上,我們如果要改變外面的這個依報,其實就是要清凈地來持守戒律。那持守戒律,很基本就是「身三口四」,我們身業有三,就是殺、盜、淫,這些要去掉。口業有四,就是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尤其在道場住,我們也要非常地小心,不要隨便造口業。比如說你批評人,批評人的過錯如果是對的,是屬實的,那麼這屬於惡口所攝;如果不是屬實呢,這個是妄語所攝。所以,我們出言應該要很小心。而且,修行人不應該說是說非,在道場裡面要非常地注意,不要讓大家住得不安樂,或者是鬧得那麼亂哄哄的。這是我們想要修行善法的人,要注意的一個基本的地方。

今年12月彌陀誕的時候,我們會有三皈五戒,如果在座的各位,您還沒有皈依,還沒有受戒呢,歡迎你來皈依跟受戒。明年將會傳菩薩戒,如果你想增長你的菩提心,根植你的善根,歡迎你來學菩薩戒,來受菩薩戒,那麼,這個世界將會更美好。觀音菩薩也不會絕技難施,一定會很快把我們接到彼岸去。阿彌陀佛!

(主持人:還有四分鐘,不知道各位有沒有什麼問題提出來討論?)

如果沒有的話,我在這邊補充一下。師父上人講的說:觀世音菩薩在三十二應身裡面的那個「現宰官身」這一段,這個宰官呢是宰相,他是可以治理國家的,也可以輔佐政治的。再者他說「剖斷邦邑」,這個剖斷就是幫助人家,如果人家有冤枉的事情,他可以去幫他協持,就是可以幫他恢復他受冤枉的事情。「斷」字可以說截斷是非,就是人跟人之間有是非的事情,或者是他們國家的官員跟官員之間有什麼是非產生的時候,他可以怎麼樣幫他們解決,這個叫「剖斷」。

邦呢,一般是比較大的地方,比如說省份,像大陸有很多的省份,比較大一點的地方叫省、叫邦,那比較小一點的地方,比如說什麼縣、什麼縣啦這個叫邑。所以他說:這個當宰相的人,他可以做這樣的事情。那因為觀世音菩薩,他就現同類的身來跟他說法。然後讓他可以修齊治平,他可以護國愛民,讓他成就他所要做的事情,這個是宰官身這一段。

今天我們就聽到這裡,祝大家在觀音七裡都有成就!阿彌陀佛!

提起來又放得下

比丘尼恆君 講於2008年10月30日星期四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Heng Jyun on October 30 (Thur), 2008 at Buddha Hall of CTTB


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我是恆君。最近我們才剛打完觀音七,有人告訴我,他們在觀音七的一些感受。當然,今天不是觀音七的心得報告,但是我想藉著他們的這些經驗,鼓勵我們以後參加法會更有信心。

觀音七的前幾天,培德中學有個男孩子,到男校附近一棟很老舊的房子,幫忙搬家倶;他說那棟屋子有好多小窗戶,窗戶都安裝了鐵窗。他回家以後,一連幾天人很煩燥,總是感覺不舒服。他就跟家人講,家人說:「再過兩天就是觀音七灑淨,你跟我們一起去萬佛城好嗎?」一般孩子通常是不會主動參加佛事的,但是這次他實在是受不了了,六神無主也很煩躁的他只好說:「好吧!」所以觀音七灑淨的晚上他來到大殿,這是他第一次參加灑淨。

唱完淨水讚,方丈開始灑淨水。男孩事後說,方丈拿楊枝灑淨水的時候,他感覺有東西從他身上掉下來。等灑淨圓滿,他的家人拿了一小杯大悲水給他,對他說:「你要不要喝一點?會幫助你的!」男孩看到這杯水很高興,說:「哦!太好太好了!我好渴!」他一口就喝完了,說:「還有沒有?我真的不行了!我還要喝。」他的家人就帶他到放大悲水的地方,男孩一杯又一杯,一口氣喝了五、六杯大悲水,他說:「妳不知道剛剛我有多渴,像被火燒了一樣。」回去以後,他整個人都正常了。

這是一個男孩在這次灑淨的時候,所得到的感應。在座的各位,參加的佛事很多,參加灑淨也不知道有多少次了,你可曾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嗎?也許你每次感覺都很平常,沒有什麼特別感應,以為法會就是這樣子。實際上平安就是福,默默中不知道為你化去了多少災厄,化去了你多少的病苦;只是你在平安中,不覺得這是福報。

今天是2008年10月的最後一天,也就是說2008年剩下2個月就要過去了。在這2008年裡,我們有什麼收穫?有什麼成長?回顧過去的2007年,如何呢?在未來的2009年,你又想如何呢?你如果沒有一個計劃,你沒有回顧與展望,每天過日子就像喝白開水一樣,日復一日,沒有一點生機;你對身邊的事情,不覺得有什麼值得關注、值得珍惜的,因為「每天都是這樣子,想那麼多做什麼?」其實我們可以計劃背一部經典,大的也許太辛苦,試著從小部經典開始背;或者背個咒,或者研究一部經典,規劃一個自勵的功課;讓自己在平常的生活裡,有一個自修的目標。

一般人執著於眼睛看得到的東西,尤其上人色身不在,有些人就覺得修行漫無目標,感嘆沒有善知識能夠學習。其實『法』是日久彌新的,就像佛陀在三千多年前講的佛法,三千年以來的高僧大德他們也沒見到佛,因為對『法』深具信心,聞法修道,大開智慧,得到大的解脫自在。上人示現圓寂十幾年了,我想在座也有很多人從來沒見過上人;會不會因為沒有見過,修行就不得力了?不會的。你心裡真的以法為師,你心裡有佛,心裡有上人的法,那麼佛、上人都會時時與你同在的。

在十年前,有一個大概五十幾歲的婦人,打算到萬佛城來修行。她一路上抽著菸,到萬佛城的門口才把菸扔掉;她打算進入萬佛城的山門之後,開始她新的人生。但是在世俗熏習五十幾年,她又是個吃喝玩樂什麼都來的人,浪蕩的習氣一下子要改變的確是很辛苦;她很難適應寺院裡清修生活,廟裡的人也難以忍受她的壞習氣。來萬佛城三個月以後,她做了一個夢。

在夢裡,她看到上人非常的虛弱。她想上人身體這麼差,先得找個房間休養才好。她立即上前,很吃力地把上人抱起來,捧在胸前走向一個房間。用腳一踢,把門打開,愕然看到房間裡邊的人在抽菸、打麻將,「上人怎麼能這種地方在休息呢?不行不行!」所以她趕緊出來,找第二個房間。打開第二個房門,裡邊的人正在那裡唱卡拉OK,「唉!出家人怎麼可以待在這裡呢?不行不行!」她又抱著上人繼續找第三個房間。沒想到第三個房間裡邊,小孩子又蹦又跳,又喊又叫,「這麼吵,上人怎麼能休息呢?這間也不行。」再到下一個房間看看,正有一票人在裡面大口吃肉、大口喝酒。

「唉!」她說:「我在夢裡邊抱著上人團團轉,一直找不到一個安靜的房間可以放師父,然後我就累醒了。法師,我怎麼會做這麼怪的夢呀?」我不會解夢,但是我告訴她:「因為妳心裡面充滿了『財色名食睡』,所以沒有一個地方可以放師父。」她說:「咦!妳這樣講可是真的,我心裡面一直是放不下菸酒,也放不下孩子,有時還會想去吃肉、賭博!雖然我對上人很敬仰,可是我心裡這些妄想更多,真的沒有地方能夠容下上人的教化。」這是十年前,曾經有一個人有過這樣一個經歷。

在民國三十六(1947)年,二十九歲的上人在蘇州學教,學習怎麼樣講經說法。在那個時候的上人,平常不愛講話,上課的時候凖時上課,從來不遲到;就算生病了,能夠撐他都去上課。人家看他下課以後,一個人到處走到處看,可是當他要複講的時候,講師所講的他一字不漏地都講了出來,同學都很訝異上人的非常表現。上人說這個絕竅是聽經聞法的要「提得起,放得下」,你才能真正的有收穫。

什麼叫「提得起」呢?就是別人隨時提問,你都記得起來;不是說坐在這邊聽經,書也不用打開,自以為:「上人講這個已經好多遍,這些我都記得。」每天聽經,好像有聽到,又好像沒有聽到。第二天,有人家問:「昨天《華嚴經》講到那兒?」「呃……呃……不知道,你自己去看吧!」為什麼講不出來?因為雖然你人在這兒,耳朵也在聽,可是心是不是真的在聽經?那就不知道了。

「提得起,放得下」,放得下是要放在那裡呢?放在你的如來藏裡,放在你的八識田裡;永遠不要忘記,隨時要用都可以拿的出來,這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上人說能夠如此,這才是你的佛法;不然每天聽來聽去,聽去聽來,在你心裡不落下任何一個痕跡,反而覺得:「在萬佛城沒有什麼特別,我沒有什麼充實感!」你心不在『法』上用功夫,你想怎麼充?怎麼實?是不可能的!

上人曾經也說過,晚上他想:「這一天,我學的是什麼?」因為這樣反覆思想,所以所學的很容易記下來了。我們晚上所想的,可能:「明天要做什麼呢?」或者說:「他剛剛說這種話是什麼意思?我明天絕不給他好臉色看!」也許因為想這些東西,所以沒有空去想『法』,睡一覺到明天,什麼都忘掉了;『法』在你心裡面,不曾留下痕跡,似有非有,全在虛空中。

上人常常鼓勵弟子寫筆記,今天我能夠跟各位分享一些小小的心得,其實都是因為我有筆記,做我的備忘錄。記得今年二月在CDR(法界聖城),三步一拜實法師講到為什麼他有那麼多的故事,能夠源源不絕地跟大家分享?因為他剛開始三步一拜的時候,上人要他把所遭所遇記下來。實法師在法界聖城,給我們看他那幾本舊舊的筆記。他說那裡面記下了六十幾個故事,經過這麼多年,他才講了四、五十個故事,這是他講法的一個來源。

當初他記下來的時候,他沒想過:「將來講法,我可靠它了。」全是因為上人提醒他,說:「你把它記下來!將來在困難的時候,或者信心薄弱的時候,你再看看這個筆記,它會鼓勵你的。」實法師說,對他來說這些筆記確實是很重要的備忘錄。每當他「很累」的時候,回想當年三步一拜的辛苦,當時所遭遇的種種困難,忍不住給自己打氣,繼續在菩提路上精進而行。所以這個筆記,對他來說是個很重要的寶藏。實法師又給我們看另外一個本子,他說那個本子記載他什麼時候皈依,什麼時候出家,什麼時候受具足戒,什麼時候三步一拜,在佛前發的誓言及懺悔的文字,他都一一把它記下來,他說這個記載了他一路成長的過程。

修行計劃很重要,如果對自己沒有一個規劃,修行就像一盤散沙,找不到目標。上人常常提示我們:「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上人開啟我們修行菩提的路,在前面指引我們,如果我們不走,只會說:「上人,你現在在那兒啦?我看不到您,您也不來接引我。」在心裡還感慨埋怨師父不在了!其實上人處處都在指引我們,就看你的信心是不是能夠跟他連接得上。如果你有信心,你的心在『法』上,你就會知道上人都在你的身邊。千萬不要灰心!大家齊心齊力地來護持道場,讓我們的道場更好。

※※※※※※※※※※※※※※※※※※※※※※※※※※※

上人的學教三昧--提起來又放得下

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二十九歲的上人在普陀山受具足戒後,到蘇州靈巖山佛學院研究班,學習經教三個月。

上人自述:

我們班有三十幾個學人,都是法師。他們有的學十幾年,有的學七、八年,五、六年的;我是頭一年,還只學三個月。那時候我是很笨很笨的樣子,誰都看不起我。我一天到晚也不講話,不和人拉攏關係,也不想交朋友。我在學教的時候,其實很調皮、很壞的,一點也不用功!怎麼樣呢?法師講經,我一聽就記住了;聽完經,我就各處跑,看山看水,看花看樹,天天悠遊自在的。

講師講完經,常常複小座,學人要重複講師所講的,有甚麼意見也可以拿講一講。複講的時候,同學都要看本子,而我把本子合起來,把眼睛閉上,我講得和法師一樣,不添不去一字。因為我若加,這是我的意思;我若減,是我忘了。同學就問我:「法師怎樣講,你就怎樣講,一點都不錯。你也沒溫習,你怎麼都會?你怎麼記得這麼清楚?」我說:「這我以前學過了!」我根本沒有學過,以前不要說學,連書都沒看過;但是我記得很快,他一講我就記住了。

我說我去遊山玩水,其實我也沒有在山上,也沒有在水裏。幹什麼呢?我在那個地方入學習三昧。眼睛看的是山,但是心也沒有在山上,而在佛法裏;我看著水,心還是在佛法裏。今天這個法師講什麼?是那一段呢?那一個字有沒有解釋?他的意思是怎麼樣子?自己和自己作了很多的問答。所以到複講的時候,才能很圓滿地講出來。

我和你們學佛法,完全不一樣。你們學的是美國的佛法,是「本子佛法」—看本子講,沒有本子就忘了,那是沒有用的。所以學佛法,要把一天所學的,在晚間一定要溫習,這才是真正學習佛法的方法。有人說:「我沒有時間!」就是再沒有時間才要學!在百忙之中,能把佛法「提起來,放得下」才行。什麼叫提起來?就是把它記得清清楚楚的;又要放得下,這個「放得下」不是忘了。你要把它放到你如來藏裏,到用的時候,一拿就拿得到;取之不盡,用之不窮,那才算!

我的教育理想在聖城得到了體現

比丘尼近育 講於2011年6月2日星期四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Jin Yu on June 2 (Thursday), 2011


上人、法師、各位善知識,大家阿彌陀佛。我是近育。因為即將有遠行,所以法師希望我跟大家分享這幾年我在聖城的心得。

記得在我大學第四年的時候,我的教育哲學老師曾經提醒我們,在以後的教書生涯裏面,每年應該要找時間,把《論語》再復習一遍。我當然非常清楚,老師他期許我們能夠當一位仁師,不是當一個教書匠。

我們很快地就投入到教育的工作行業裏面。在所有家長跟老師一致的期許之下,我們唯一的目標就是把學生送到最好的高中。那時候,我們只是看到他們的學業,幾乎忽略了她們在唱歌、美術、體育等等這一方面的才能。而且常常會忽略,他們那一顆美麗善良的心。我記得有一次,我的一個同事跟我們大家說,我們從事著全世界最好的一個行業,因為我們可以合法地罵人家。罵完了之後呢,那些人還要跟我們敬禮,說「謝謝您」。你就可以知道,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之下,我們的自我膨脹得有多大!

一直等到一九九五年,我到聖城來常住。在前幾年,我教的學生大部分也是以中文為母語為主,所以情況沒有太大的改變。一直等到大概三年之後,有一次,校長他跟我講,她說:「妳要不要去教教幼稚園的太極課?每天就只有三十分鐘。」我心想:「半個鐘頭,八個小孩子,我應該是沒有問題。」

在前開始的幾個月,還好。有一天,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我去上課,一個小孩子就躲在桌子底下,怎麼都不肯出來。但我好說歹說,我就說:「妳要出來……」,還沒說完,第二個就進去了。再想要把兩個勸出來的時候,第三個又躲到桌子底下去了。所以整堂課呢,一半的人在桌子底下。那時候呢,就找出了其中一個。然後,我就說:「妳再不乖,我就要把妳送到校長室。」我話還沒有說完,沒有想到,才七歲不到的他,她就說:「我就要把妳送回去。請妳家長也接妳回去。」我當時候呢,就瞠目結舌在那個地方。我非常地清楚看到我自己是怎麼樣教書的。從那時候開始,我發現,原來孩子教育是我一面最好的鏡子。

另外一個故事是發生在前兩年的時候。這個學校很小,有的時候我們會可能只有三個人就組成一班。我覺得她們幸福,她們也覺得很習慣這樣的幸福。這個是秋季班的時候,等到春季班的時候呢,就有同學跟我講:「老師,我們去參加搶答賽,就是中國文化常識比賽好不好?」那我心想:「好。」所以就打算把兩個班級給合併在一起。但是,她們三個呢,已經習慣了擁有一個老師,她們現在不願意十個人分一個老師。所以其中一個同學,好說歹說,她就是抵死不從。

我心想我可以說服她。我跟她講說:「這些課程其實她們都沒學過。」那我就想,這些土生土長的華裔,她們可以教她們英文,那她們可以當我的小老師。可是怎麼樣她都不願意。這時候呢,我腦子裏頭,就閃過一次我去參加教育心理學的講習會。那一個教授跟我們分享,因為在時下的家長跟老師常常會碰到你所謂不聽話的孩子,就需要有一些的技巧,那我們常常會用。比如說那個人叫做張小梅,「張小梅,妳給我過來。妳如果再不過來的時候,我就過去。」

我想到,我們佛教的道理也是這樣子的,是一個反向的操作。所以我那一天傍晚的時候,我就趕快去找一個阿姨。我就跟她講:「妳明天到我的課堂上,妳就到教室辦公室去等,我會送一個學生過去。」可是我也很怕這一個小孩子,她會很享受一對一的教學。所以我跟這個阿姨講,說:「妳就教她最無聊的古書,妳就光教她背就好。」結果當然不出我所料,不到一節課,她就乖乖地回來了,從此再也沒有人敢跟我講:「我要到其他的班級去。」

總觀我在聖城這十幾年來的教育工作,我很感激。常常有法師會跟我講:「妳要把妳自己的身體、心理照顧好,因為這樣子呢,妳才能夠照顧那群小孩子。」我深深地受到感動。在萬佛聖城,我的教育哲學老師所提醒我們的——孔子的教育理想,在這個地方實現。我自己的教育理想也在這一個地方得到了體現。這一群孩子,我們不僅僅是師生關係,我們也是朋友,我們更是一家人。

我自己非常喜歡我們中國古時候師生之間的這一種稱呼。我們以前稱老師叫師父,是一種老師跟父親中間的一種關係;稱學生叫做弟子,所以把所有學生當做自己的弟弟、兒女這樣子來照顧。所以中間不僅有一種溫馨,更有一種責任。我想要說的是,聖城跟這一群孩子,她們所給我的,永遠比我給她們的,還要來的多得多。

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覺,這幾年在聖城、在學校,我慢慢地看到的,是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可是她們都擁有一個非常善良的心。跟這一群善良,有正氣的人在一起,每天我們中間的互動就只有愉快。有的時候,當然她們也會有所謂不乖、不做功課的時候,我就跟她們處理這些當下的那些問題,但是她們永遠都不失有一個善良美麗的本性。

接下來我想要跟大家分享我最喜歡的民族英雄之一,我想在座的各位應該對南宋的文天祥不會太陌生。

大家都知道,宋朝它的基本國策是重文輕武。因為它鼓勵所有人去讀書,它很少鼓勵人去做軍事的這一個準備。所以它的國勢一直都很弱。也就是說,它一直都有外患去威脅它這一個國家。在南宋末年的時候,它最大的一個外患呢,就是蒙古大軍。當蒙古大軍它大舉揮軍南下的時候,長江的防線失守了。那當然朝廷就下令,所有的將軍要勤王。可是沒有一個人這麼做。那當時候呢,文天祥他其實呢,他是一個讀書人。他並不懂得帶兵打仗。但是,他就覺得,他應該要為國家做一點什麼。

所以,他就把他的家產變賣了,組織了一支一萬多人的一個軍隊來抵抗蒙古大軍。當然,她們最後就兵敗,文天祥也被抓到了北京去。他在北京,被關了三年。當時候,元世祖他想要利用這個一個狀元宰相,想要招降他。所以其他的漢民就可以歸附。

在期間,他關在北京的大牢裏面。他有一天收到了他女兒來的信。信裏頭寫,他的太太跟兩個女兒,都被抓了。然後呢,在宮中裏面做奴隸,生活非常非常地苦。當然文天祥心裏頭很清楚,這一個是元世祖,他想要他投降的一個伎倆。他也知道,只要他投降的話,他的太太,他的女兒,他的家人,從此就可以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

但是呢,他決定,他不要做一個叛國的人。他被關在北京的大牢裏面。大家可以想一想看,那個房子大概就只有兩個人這樣子寬。只有一個窗戶他可以看到現在是白天還是黑夜。那常常如果下雨的時候,雨水打進來,他的床就會漂起來。他的吃喝拉睡都在那個地方。所以太陽一起來的時候,那個穢氣、土氣全部統統都上來。他在《正氣歌》裏面,他這樣子說:「很多人都受不了這樣子的環境,不是生病就是死。」可是三年下來,他為什麼還可以安然無恙呢?就是因為有一個正氣。那現在我們要問,什麼是正氣?我覺得,正氣就是我們每天早晚課,我們念的六大宗旨。

那我們現在就要反問我們自己,我們每天早晚念一遍,到底對我們的修行有沒有任何的幫助?所以,常常祖師大德、師父都會告訴我們,念起念覺。我們這一顆心雖然像猴子一樣常常上上下下,但是也就是我們的用功處。如果我們好好地看著它,那我們的修行就會有很大的進步。

最後祝大家吉祥如意,萬佛聖城正法永住。阿彌陀佛。

傾聽自己內心的「指南針」

Audrey Lin 講於2011年4月12日星期二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Audrey Lin on April 12, 2011


諸佛菩薩、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

我的名字是 Audrey,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這個禮拜一直在想今天晚上要講些什麼?今天雲法師在講虛雲老和尚的這個講座的時候,她在結束之前說:「宣公上人也許不喜歡我這樣子的說法——因為我有作準備、有作筆記。」可能這是我自己的見解吧——就是上人喜歡我們這樣直接地講,沒有特別作什麼準備,或是沒有先想好我們要講什麼。因為這樣子,好像就是從我們的心直接跟大家交流。我這樣子說,其實我的意思不是說法師講得不好,我覺得她講得很棒!

我現在就講一下我在這裏的經驗,以及我為什麼來到這裏。我是1月初來到這裏,計畫當6個月的義工,其實,我不是很確定我為什麼來,我記得自己看過一張海報,海報上面介紹了萬佛聖城、育良小學、培德中學,這讓我非常的興奮,因為覺得非常不可思議,居然有這種地方,感覺很不可思議——比如說這裏會教品德課,會教一些做人的道理。

當時,我覺得我生活在外面的世界裏,其實對這個世界不是很滿意,因為我覺得很多人都是會去追求身外之物。後來,當我知道有這種地方——就是大家都會在外面工作,但是在裏面,在我們的心裏面在用功,我知道有這種地方存在,我就感到非常受啟發。在這裏,你會看到每個人本有的價值,而不是說因為看到你的工作,或是你的財產而去尊重別人。

當我來到這裏的時候非常的興奮,不過來了以後,也感到很多的疑惑和疑問。不過很幸運的是,我來的時候正是禪七的時候,所以我也沒有什麼事情做,我就坐在那邊就看(參)、就觀察我的這種疑問,我的疑問就是:我為什麼來這裏呀?來這裏是不是一個對的決定?我真的是要做這種決定嗎?我想說,這種問題其實應該是很多剛剛大學畢業的人,都會思考的問題。然後禪七結束後,我很多疑問就不見了,但是我剛來時的這種興奮心情也不見了,就是留下一個比較平淡的感覺。

我現在來到這裏已經超過3個月了,在這裏我一直感覺,可以觀自己的心,同時也覺得觀我的心,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就會看我的煩惱、我的平靜的這些心情——會起來,又會離開。然後,每一分鐘都會有不一樣的境界、不一樣的心情。後來我發現,其實在這裏跟其他地方會不一樣,就是你做的事情其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做這些事情。

我剛來的時候,有一個人告訴我說:「在萬佛聖城早期的時候,就是1970年代的時候,其實你做哪一樣的工作都不太重要,重要的就是你誠心。你誠心的話,一切都盡力去做,這樣子就OK!」然後,我們在這裏的工作可以改變。我發現,像我自己的情緒有高潮,還有低潮的時候,只要我有誠心的話,就可以努力地去繼續用功,那就沒有什麼問題了。

這讓我想起上人在《楞嚴經》上的解釋,他在講到菩薩道的51個階段的時候,上人說:「菩薩做佛事,他們好像在夢中做佛事。這個代表著他們沒有執著,然後一切都好像是一場夢一樣,沒有什麼真的。所以不要太執著任何事情。你要是能夠看破、放下,就可以得到自在。」我想到這個就感覺好像比較有自由,因為我們不需要執著事情的後果是怎麼樣的,就是好好注意自己怎麼做事情,如果我們真的很誠心,真的很關心、很專注的話,那我們做出來的事情,應該就會很自然地水到渠成。

我覺得住在這裏跟住在外面,其中最大區別是:在這裏我常常真的感覺好像活在夢中,沒有什麼其他可以擾亂我的因素,所以我不能逃避自己的一些思想,或是一些情緒。我發現,有的時候我一天會做一件事情,然後第二天做同一件事情,而我的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我的心態完全不一樣。我覺得,這讓我比較能夠明白自己的生活為什麼是如此這般。因為,如果我能夠比較瞭解自己為什麼在某一種想法,或是感覺某一種情緒的話,那我就可以比較瞭解,我的生活為什麼會是如此的。然後,如果能夠瞭解我的生活為什麼會是這樣子的話,那我就比較有自由,因為我就可以選擇我要怎樣過自己的生活、我的生命。

在聖城裏面跟外面的另外一個差別,就是在這裏,好像比較鼓勵我們傾聽自己內心的「指南針」。因為我們在外面時,都需要非常的客觀、需要非常的實在,而不太會聽我們內心的這個聲音——它告訴我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但是,其實我們好像都有這種自性、自然的智慧,如果我們可以聽的話,我們也可以得到很多的教導。

在這裏聽佛法的時候,我常常不會看到很多……,不一定是非常的理性,有一些好像不一定。實際上我們不一定看得到。我從小就沒有什麼宗教背景,所以來到這裏,我覺得很有意思,因為就是開始感覺到,這種比較特別的、在內心的一些感覺,然後也要學會傾聽我們自性的智慧。在這裏,也會接受到大家很多的支持跟鼓勵。

時間好像到了。謝謝你們聽我講的話。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