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萬法王

司徒親經 講於2011年8月4日星期四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Qin Jing-See Thoo on August 4 (Thursday), 2011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宣公上人、諸位法師、諸位蓮友:阿彌陀佛!弟子親經在這兒分享我期末報告的其中一部分:

阿彌陀佛萬法王,五時八教盡含藏;

行人但能專持誦,必至寂光不動場。

此偈頌乃宣公上人所作,深入淺出地形容念佛的殊勝。阿彌陀佛和十方一切眾生有大因緣,憑著彌陀四十八大願和彌陀所發宏願,眾生往生淨土容易得多。當中彌陀宏願如下,教導我們求生淨土的途徑:所有十方一切眾生,在我成佛之後,若能念我名者,皆可成佛。他們若不成佛道,我也不成佛。

往生淨土有三資糧--信、願、行,就是憑著彌陀慈悲大願教導我們往生淨土的秘訣。念佛可對治妄想、貪、瞋、癡。一刻念佛,即一刻不打妄想、不造罪,心也慢慢定下來和清淨。宣公上人形容念佛可使狂心歇息,乃是《佛說阿彌陀經》之最高境界。以上宣公上人所作之偈頌,無法比這更貼切地形容念佛是妙法,此乃成佛之最。

李炳南老居士很有趣地,也很貼切地如此解釋三資糧:往生極樂三大要訣:信、願、行。只要相信極樂實有,念佛就可以去,便是成功第一要訣;再肯看破這個五濁惡世,發出真心來,願意生到極樂世界去,便是成功的第二要訣。也信了,也願意去了,那就得依著方法,每天按時去實行,做功課,便是成功的第三要訣。

阿彌陀佛乃萬德弘名,阿彌陀佛把四十八願的功德收縮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中。善導大師更加極力推廣淨土法門,為了更讓人相信,他指出:在四十八大願中「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善導大師說:既然阿彌陀佛今即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

以上所提,皆指出持名念佛的重要,亦是生死時刻的關鍵所在。法然上人指出:發願是願,念佛是行;願與行齊備,才能往生淨土。有願無行,只是一種希望,若沒有實行,是不能往生淨土。相反的,只有行無願,只是沒有心的實行或盲目地行,也不能往生。法然上人強調:須願行齊備求生淨土。

根據《阿彌陀經》所言:「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念佛念得一心不亂,臨命終時,佛及聖眾現在其前。法然上人加以注解為:「一心不亂者,念佛之時心不散亂,以至誠信心專念佛名。」宣公上人更指出:「持名念佛,好比手拿著東西,無論如何我們也不應該放手。」針對念佛次數,善導大師則如是解釋:「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法然上人更精簡地注解:「文雖舉一日七日,意兼一生,乃至十聲、三聲、一聲等時節。」

宣公上人則寫了一首精采偈頌,深入淺出地指出願和行的重要,其偈頌也含蓋以上所談:

念佛能念無間斷,口念彌陀打成片;

雜念不生得三昧,往生淨土定有盼。

終日厭煩娑婆苦,才將紅塵心念斷;

求生極樂意念重,放下染念歸淨念。

念佛安詳往生,難遭難遇。自古至今都有高僧大德印證和許多公案記載,在此分享友人的丈夫往生的事件。

其丈夫只有在皈依宣公上人時到過道場,之後幾乎都沒有再去過道場共修,更勿論自修和做日常功課。但他心地善良,常為人著想和為員工著想。曾經在1998年全世界經濟不景氣時,他自動放棄年終花紅,要求老闆把他的那份花紅分給員工。

他在癌症末期發作時,如同一般癌症後期病人,全身和臉色呈灰色,說話有氣無力。在他臨終前幾天,助念團去為他念佛,卻發生念佛佛號不和諧一致,此起彼落,根據目擊者說,煞是難聽,令人心煩。後來友人勸其丈夫:在心裡時刻默念佛號,發願求生淨土,不再讓助念團助念,只有她和她孩子偶爾陪她丈夫一起念佛。

當我去探望他時,我們都以為他也許放不下還在求學的孩子和年輕的太太。當我問他有什麼心願,一直閉目養神的他,久久才張開眼皮,疲累地望一望我,他氣若游絲好像在說:「我要成佛。」隔天我再去友人家,把大悲水交給她時,順道提了這件事,當時她並沒有告訴我,她也勸他求生淨土。

因為之前助念團經驗,當她丈夫往生時,只有她和孩子,還有她姐一起為其丈夫念佛。第二天和往生到出殯那幾天,「登彼岸」和「般若觀音聖寺」幾乎動員全部的人出場,大約十幾二十位法師給他誦經念佛迴向。在那幾天中,友人發現她丈夫的鬍子和指甲繼續生長,灰暗的臉色已轉為粉紅,身體柔軟,面帶笑容。出殯後的那晚,他的孩子夢見爸爸在蓮花上,身放光芒,說已到淨土。

求生淨土,說時容易做時難,如《地藏經》言,臨命終時,種種障礙現前。所以當願眾生:「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願我欲臨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念佛安詳往生,從種種記載和公案,再加上佛是實語者,念佛法門是不容置疑的。切記:念佛時,把心中一切事放下,不胡思亂想。佛號從心裡生起來,從口裡念出來,再從耳裡聽進去,印入心中。即是想得清楚,念得清楚,聽得清楚。

念佛法門是世尊不請自說,幫助眾生以彌陀願力成佛。親鸞大師曾如是形容世尊住世的目的:「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從此可見一斑,念佛法門更謂舉足輕重。

一句佛號念到底

施果橋 講於2011年7月11日星期一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Paul Yin-ho Shih on July 11 (Monday), 2011 at Buddha Hall of CTTB


諸佛菩薩、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我是施果橋,今晚輪到我在這裡跟大家結法緣。今年是我第二次較長時間留在萬佛城的機緣,平常仍如去年一樣在有機農場當義工,今年有更多機會在此與蓮友同修結法緣,甚至有機緣就即席臨場與各別有緣同修互相勉勵,希望大家在菩提道業上今年比去年更有進展、更有成就。今晚就以「如何信願往生」與大家分享心得。

我們萬佛城雖然師父上人立下「禪、教、律、密、淨」五宗並弘的道場,但是我在我的歸依證上發現師父上人題名欄列有二行對聯,寫著「歸依三寶觀自在;信願九品念彌陀。」另外前些日在大殿聽聞師父上人開示法華經上,提到數項對治眾生煩惱習氣根器的修持法門,師父上人特別指出障重的眾生就應該專修念佛法門,師父念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說這樣就對了。

我也發現此地修淨土宗的行者還是比較多,更有一些同修蓮友問我,曾多次參加親友往生助念,是否可觀察得知到底他們都確定往生了嗎?我總以為我們念佛人應該真誠希望普天下念佛人都能滿願往生極樂世界。無論他們臨終是否預知時至,是否有瑞相等等,可是看起來好像是每個人都有機會,但都沒有把握。其實我們都知道只要「真發願往生,一定能夠往生。」因為據我觀察覺知的一項通則就是:「神通抵不過業力,業力抵不過願力。」可是很多人由於心志怯弱,習性剛強,口是心非,發口願的多,真正行願少之又少,最後臨終在捨報時常常會隨著個人業力、隨著大眾共業流轉輪迴去了,並沒有真正發心願意往生。

所謂往生,有往不一定往,要生必定生,業障消除自然生。也就是經上所說「心淨國土淨」。阿彌陀佛等聖眾來接引我們,是由我們真心自性現在其前。而不是求一個外相來接引,那是客塵、不是主體。外來的相是外道,所以說心外求法是外道。

經論上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法身、報身、化身,是三身一體,信願行也是三資一體,只要真信切願,必定往生。淨土宗第九祖藕益大師在彌陀經註論上說,「往生與否在信願,念佛功夫決定品位。」所謂發願往生,­­­­­­就是要發菩提心願,放下娑婆凡情。發心就是要我們從自性中自然發菩提心,其所展現的功德就是諸佛、我心、眾生,三法一體。此處的我已把妄想執著的小我,融合到諸佛的智慧功德及慈悲行願上去了。因為往昔所造的業是由妄想執著結出。因此我們說捨報,其實就是捨業報,捨報目的是為了成就眾生。體相用的相就是指慈悲喜捨,智慧本體融入佛的知見,慈悲的用展現在眾生行願上。

念佛的功夫就是要對治我執(包括人我執、法我執)都是善巧方便。淫欲心的貪生,瞋恨心的仇殺。要對治生殺二心,首先要用佛號一聲一聲真誠清淨的念下去,來清除我們八識田中的壞種子。功夫成片,就能夠壓住、伏住。其次要轉化。第三是斷除,迥脫六根。最後是融化。

凡情跟聖意相結合至同體通性,就能超度世間、出世間。就像我最近在聖城參加一次告別法會上,見到西方三聖像上一副對聯:「清淨莊嚴超眾聖、慈悲喜捨度群倫」,就是上求、下化,清淨莊嚴超眾聖是上求佛道,慈悲喜捨度群倫是下化眾生。阿彌陀佛左手現平等清淨手印,正是示現我們要上求佛道清淨莊嚴,右手的施願接引手印,也就是下度化眾生的慈悲喜捨。左印代表理體,右印代表事相;事相依理體,理體融事相,自能讓我們信願力行。

歷事鍊心,平時念佛的目的是要培養我們信心、願力的功德資糧的正行,讓我們能在平時日常生活接受境界考驗作得了主、睡夢中作得了主、病時作得了主、臨終時作得了主,甚至於在中陰時作得了主,以我們堅信切願,「一定要回家,回極樂世界的家」的決心,去洗滌我們的毛病習氣;同時在平常對好的、順的境界要懂得捨;對壞的、逆的境界要學得忍,以生忍修福,以法忍修慧,把我們平時培植的福德,經智慧觀行力轉化成功德,再把我們點滴積功累德的淨業正因,全部迴向往生西方極樂究竟菩提的道果上。

不能再流轉輪迴六道,一定要在此一報身剋期完成,然後才有能力再回娑婆度化有情眾生滿菩提心願,也就是說時常保持安適的身心,去銷融一切環境現象,「老實念佛,一句佛號念到底」,其他都盡份隨順就好,一定能在今生滿我們的弘願,來生行菩薩道。這就是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往生一定要發「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的三心一體成就的真正意涵。

最近看到虛老方便開示,虛老在117歲的時候苦口婆心勸進修行人,要持戒參禪、或是持戒念佛,一個話頭參到底、或是一句佛號念到底……。

但願今晚在座的同修大德,悉發菩提心,同生極樂國,謝謝大家。

恭讀  省庵大師註《西方發願文》 之二

朱果翔 講於2011年6月13日星期一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John Chu on June 13, 2011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蓮友:大家晚安!我的法名朱果翔。今天晚間輪到我結法緣,練習作報告。

這個題目是上次2月21號的時候,做的報告還沒有完結。那時的題目是《西方發願文》,蓮池大師作,由省庵大師(他還是沙彌的時候)注的這一篇。那麼,今天因為有一些同修那個時間沒有來,所以我把前面稍微再講一下,再講上次繼續的部分。

那麼,作者就是我們平常觀音七、佛七大迴向晚間禮祖的八祖:杭州雲棲宏公大師(蓮池大師),他是作者;十一祖杭州梵天賢公大師,他作注解。當然,這個內容都是很圓滿。若是後學理解不對的地方,或是我們認識不對、不如法的,也請指正。

這篇《西方發願文》總共有六章,就是六個部分:蓮池大師他是從發心開始,發菩提心開始,最後總結是迴向;發心開始,迴向終結。中間第二個就是懺悔三障;第三個就是立宏願,立四個宏願,接著才是求生凈土,到了下半段才是求生凈土;求生凈土之後,要回入娑婆;最後要總申迴向,整個都迴向。

這一部分上次也報告過,但是為了連接,所以把這六個章節簡要地先講一下。第一個就是菩提,念佛法門裡頭菩提是最重要的,這個大心不發的話,凈土難期,就是很難期望,不要想呵,沒有你的份!

第二個,就是雖然你發了這個大心,但是這個惑業還纏著你,把你綁住了。你這個業障不懺悔的話,果報一來,三途難免,很容易就受果報了。

第三個就是說,已經發心了,也懺悔了,要有這個四宏誓願。沒有宏誓,宏誓不堅定的話,修行很容易就退掉了。

接著,前面這三個準備功夫都有了,最後才是求生凈土,第四個才說求生凈土。這個時候已經有相當的定力了,接著求生凈土。之後呢,不求生凈土會怎麼樣?很容易就輪迴!

那麼再過來,求生凈土之後要回入娑婆。假如是只顧自己獨善其身的話,這是小乘;要普願利他才是大士,就是菩薩的行願。

最後就是總申迴向。自己的因果、他的因果、事理都要很圓融,這樣總申迴向。

上次從那個正文裡頭講這個發菩提心,有提到說發菩提心是正因,念佛是助緣。有介紹上人對這個菩提心的解釋;上次也有講到這個懺悔三障,三障包括煩惱障、業障,還有果報障;也提到說迷本凈心是根本惑,縱貪瞋癡是枝葉惑,唯有這個凈心不迷了,除掉根本惑,才能夠得到根本的智慧,才得到這個根本智。這些都是上次報告過的。

今天就從這個第三:立四宏願開始。它原來的原文是這樣的:「從于今日,立深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聖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覺;誓度眾生。」缺這個第三個(立四宏願)的話,會懈怠易生--這是我個人的解釋。

這個四宏誓願是有次第的,也就是說有它的先後次序。雖然是說發了「眾生無邊誓願度」,接著這個第二個法門「煩惱無盡誓願斷」,這是非常地重要,不能從沒有斷煩惱就直接跳過去,說要「法門無量誓願學」。因為這個相當於我們在菜園裡,拔掉菜園的雜草,假如我們的菜園子裡是種的甜菜,那有甜菜跟雜草一起長起來的話,兩個連在一起,到時候都看不出來。難怪以前負責菜園的R2就說:「我們不拔草的話,整個菜園就快變成草園了。」那就是說,我們修行的話也是一樣的。第二個四宏誓願,就是要降伏煩惱,轉化煩惱才能進一步去學法門。所以這個修行,假如沒有此四宏誓願的話「則有退失」。所以,以此四法來「自制其心」。

當然,這個四宏誓願還有一種,叫做「無作四宏誓願」,說這個眾生本來是假名,度也無所度;煩惱沒有實性,你要斷也無所斷;法門本來就具足了,學也無所學;佛道本來就是現成,也成無所成。但那個是比較高的境界,有性德顯現出來了,或者明心見性了,所以這個就略而不提了,就此帶過。

這個蓮池大師的原文,接下來第四章,這個時候才講到求生凈土。假如不求生凈土的話「輪迴難免」。四百年前蓮池大師的原文講:「今(就是明朝的時候)則不然,佛法愈衰,人根愈鈍。邪多正少,退易進難。內障外魔,無人不具。明師善友,希世難逢。但見出家滿地,未聞得道何人。累劫未成,後生寧致。」

發了這個求生的願,它又包括三個部分:第一個是現生願,就是現在還沒有臨終;第二個是臨終的願;第三個才是往生的願。現生願有佛菩薩甘露灌頂,這樣我們的宿障可以消除;佛的光明照耀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善根會增長;佛菩薩的手摩我們的頂,讓我們的煩惱無明破了;由衣覆我體,我們的妙心真境現前,讓我們的善根、戒定慧能夠增長。

那麼,臨終的時候這個願是怎麼樣?臨命終的時候,八識將離開我們的時候,有三天或是七天以前就先知道了,這叫預知時至。四大不調是病苦,這個種種厄難會遭遇了:這個時候有的人會有四種貪戀,有的時候本來是吃齋的,這個時候想要破齋吃肉;以前一直念佛的,這個時候貪生了,臨終的時候反而要貪生怕死;或者恩愛牽纏了,難以割捨;或者是要求神哪,許願保禳,求神服藥。求種種的趨吉避凶……,臨終的時候往往有這些障礙。那麼,就是希望在臨終的時候,沒有這些障礙。

求生凈土第三個就是往生的時候。往生,蓮池大師的原文這麼講:「我于爾時,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七寶池內,勝蓮華中。華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

第五章才講到這個回入娑婆,平時就要有這個回入娑婆的願,否則的話就成為聲聞,獨善其身。蓮池大師的原文講:「然後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遍十方剎。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眾生。咸令離染,還得凈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這個地方的入不退地,譬如我們金頂毗盧派也有講:「思修常安果,親傳無為教。」什麼是常安果呢?什麼樣的果位才是常安果呢?這個常安果,不一定就是說「四禪八定」了就很安,其實這個常安果就是入不退地,不退轉了。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到了不動地,就不退轉了,這也是一種解釋。那麼就是阿鞞跋致,不會退了,這樣的意思。這是一個常安果,就是不會不安了,不會退轉了。

那麼,這個原文又是蓮池大師的,他說有人問他說:「逕在此土化導就好,有何不可?何必需要離開這個地方,然後再回來呢?」蓮池大師的答覆就是說「若不捨此」:不離開這個地方,則「墮落有分,化導何從」:誰會聽你化導呢?「若不往彼」:不往生的話,「自利未能」:自己都沒有辦法利益自己,「利他安保」:怎麼利他?「喻如貧人未見帝王,未蒙官職,則自尚饑寒凍餒之不暇」:還沒有見到帝王之前,自己都還沒有飯吃,「又焉能周給鄰里鄉黨乎」:你又怎麼去幫助你的鄰居、你的同鄉?「故知不願度生則已」,你願意度生「則必求西方」,這是蓮池大師的解釋。

最後是總申迴向,那個原文是這樣子:「願今禮佛、發願、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沒有這個第六項的話,因果是不圓滿的。「菩薩修行,必先迴向者。以若不迴向,則是人天果報。若能迴向,則成出世正因故也。」

那麼,他講三種迴向就是:回自己向他人;回因向果;第三個是回事向理。什麼是回己向他?就是說眾生無始以來所造的善業,都是為自己或是自己的家人、自己的眷屬。「今回此心,向于眾生。以己所修悉施於彼,願他得利,不求自樂。」這叫做回己向他。

第二種,講的就是說回因向果。「以無始來,但為人天福報,不求出世實果。今回此心,向於無上菩提。所修善業,悉用莊嚴佛果。是名回因向果。」

「云何回事向理?若見有眾生諸佛善法回向種種差別,則事不空。今回此心向於實際,能修所修,能向所向,二俱寂滅,是名回事向理。」

時間馬上就要到了,沒有多久的時間。作一個總結:兩位祖師,一個是作《西方發願文》,一個是注解《西方發願文》;他們苦口婆心,無非就是要叫眾生回家。回家就是如母憶子,子要憶母就可以回家。那麼,眾生不回家,就是有時候覺得好玩。

有一個師兄講一個故事很貼切:比如說我們一個小孩子好像Allen,他媽媽做菜,拿10塊錢叫他到外面的那個Talmage store 商店去買醬油。他拿了錢跑出去了以後,就到處去玩,Ukiah呀、三藩市,去玩了好久不想回家,覺得外面太好玩了,把家裡就忘了!但是,假如哪一天他想起來了,願意回家也就可以回家了。其實就是自己要如子憶母,願意的話,就能回家。

還有那個百丈禪師,他雖然是禪宗的大德,寫了叢林要則二十條。第一條當然是講: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但是,接著第二條,他也是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我們以前周六或周日有念佛的共修,那麼停了一陣子。最近男界、女界的法師指示:(同意的話)禮拜天的上午8點到10點,假如妳們願意負責的話,我們可以恢復禮拜天上午那個念佛的共修法會。這也是很多人期望的,一個很好的消息。時間也到了。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