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不如她!

比丘恆順 講於2012年6月6日星期三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 Heng Shun on June 6 (Wed),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我先把上個星期所講的故事講完。上個星期的故事是這樣:恆奇法師在閉關,他的媽媽和爸爸去見他,到他閉關的地方。然而恆奇法師三年也沒講一句話,他正在用功背《楞嚴經》;這就是我們上次講到的地方。

奇法師經過這件事之後又閉關了一年。最後,過了四年之後,他終於把《楞嚴經》背完了。所以,奇法師應該是在1988年年底或1989年初背完《楞嚴經》。我、奇法師、一些比丘尼和一些在家眾就陪著上人去檀香山的大學去講法。

上人在夏威夷講《百年詩》講了兩次。一次是在夏威夷一個最大的島;第二次是在夏威夷的首府。第二次在講的時候,有蔣介石的女兒來聽。

因為奇法師四年都沒有講過話,除了他跟父母講話時。所以在他閉關完之後的好幾個月,別人跟他講話時,他每次都要在腦袋裡想一下,要想五到十秒鐘才能給這個人答覆。這樣過了幾個月,他才漸漸變得正常。

我現在要講上人剛才在開示中提了一下,就是我因為肚子痛就去了醫院。上人講這個話時是在1977年7月。所以,這個事情應該是在五月份或六月份發生的。那時候在加州有一個很嚴重的乾旱,上人就說我們要去金門公園求雨。我們就整理了一個很大的地方,擺了一個攤。金山寺的很多人也都來幫忙唸,這樣就有點像做廣告,讓旁邊的人也來跟我們一起唸。

這個法會持續了很久,有四個小時到七個小時那麼久。我記得那天跟近恭師(當時還是在家居士)講話時,我們唸了《大悲咒》和《楞嚴咒》。上人那天就一直講一句話,他教了我們一個咒。這個咒不是佛教的咒,是一個能讓龍王來降雨的咒,他一直重複這句話。

我現在要說我持續了多久,是三個小時或者四個小時等等,不一定。那時候我是維那,出家還不到一年,就帶領大家一起唸咒。過了法會之後,我就開始肚子痛,非常痛,最後還去三藩市的醫院檢查。那時候因為很年輕也很健康,而且在芝加哥也從來沒有去醫院過。

在法會期間有一個比丘尼是恆隱師,就教人怎麼排隊、去哪裡站。那時候我看到這些,我就對自己講,「我是維那,我應該做這些事。」我就覺得很不高興。但是,我也沒有跟她講,我就在心裡想。那時候應該沒有人會看的出我是這樣子,除非他們讀我臉上的表情。

我也不記得上人怎麼跟我講的,而且是什麼時候。應該是隔天,上人跟我說:「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上人指的是我肚子痛這件事;我就回答:「我不知道!」上人就說:「那些(或一個)龍王對你很不高興,因為你把所有的事情搞砸了,所以牠們就攻擊你,你就肚子痛了。」

上人之後就跟我講一句話,這句話就是:「之後如果有誰講這些執事或方丈只有比丘可以當,比丘尼或女眾當不了……」,我就會想到上人那時候跟我說:你怎麼對恆隱師生氣,你真不如她!

上人說恆隱師當比丘尼已經當了八年,而且她也把《法華經》給翻譯了。上人也說恆隱師是上人收的第一個比丘尼。

還剩四分鐘,我就講一個故事,我不知道我有沒有說過。我記得當時有一個小沙彌叫果童,在1977年,他就是一個小沙彌,他就是持法師的兒子,他是十三歲或十四歲來的。在金山寺的《華嚴經》講座,他每天晚上都會去聽,他也會到處走。上人就跟他說:「果童,你不要到處走,不要看誰來了或誰走了。」

果童當時還沒出家,他每天晚上聽《華嚴經》,就到處走。後來過了兩年或一年半之後,他就出家了。上人有一次就跟他說:「從現在開始,你的責任就是每天晚上看誰進來聽經,然後出去,你要把每個人都記住。」

從上人叫他看門之後,他就看到了很多以前沒看過的東西,應該是他開眼了。上人有時候會在講經完之後說:「果童,你有看到什麼嗎?」沙彌就回答:「我看滿殿都充滿著金光,我什麼也看不見,除了上人的身影。」他有時也會看到一個護法善神或者一個天人來聽經。上人沒叫他看門之前沒看到,叫他看門之後就看到了很多東西。

背經與行孝間的平衡點

比丘恆順 講於2012年5月30日星期三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 Heng Shun on May 30 (Wed),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譯者:今天晚上是順法師跟大家結法緣。他是這樣說,現在我們的法會剛剛開始,所以,他跟大家分享兩則故事。這個故事有關一個人,他背經典;不是《華嚴經》,是另外一部經典。通過這個故事,他來跟大家強調背經的重要,以及對於父母行孝道的重要。

比丘恆順:這則故事已經講過幾次了,不過是我個人最喜歡的故事。這邊有人聽過,有人沒有聽過,聽過的耐心地再聽一下。我主要是講給還沒有聽過的人;對那些已經聽過的人,我們可以從這個故事中再次地體會到,關於我們修行以及行孝的平衡原則。

對我來講,這是一則經典的孝道的故事,尤其是對現代的人來講。

這故事的主角是以前的恒奇法師。他跟上人講,他想閉關背經典,專門背《楞嚴經》。當時他身兼很多重要的職務,尤其當時是八十年代,聖城有難民收留中心,他們需要在聖城住下來大概四個月,要學英文。因此,上人勸他說,你稍微等一下,過一陣子,等我安排好了,再讓你去閉關來背經。

恒奇法師不等了,就到佛殿,眾人都在,就對每個人發了一個願,說他要閉關背經。當時有點突兀,讓上人有點措手不及的樣子;他還沒有準備好,不過他也隨順恒奇法師--他已經這樣子做了,等於是先斬後奏。

因為恒奇法師已經發這個願,那麼上人就要幫他準備一些事情。我們幾個師兄弟,幾位比丘等護送著他到關房去。這個關房是在大悲院第四棟跟第五棟之間。當時還沒有像現在分隔房間。再往後面就是庭院,估計那個柵欄還沒有立起來。所以上人就把它準備好,把墻做得很堅固。大概面積就是二十英尺乘三十英尺,相當大的一個面積,供他平時可以經行。然後,在玻璃窗的地方,鑽了一個洞,可以從外面遞食物進去,也可以從裡面遞盆子出來。在閉關的期間,這個人不能講話,也不能讓閑散人隨便進入他的地方。所以他閉關是一個很慎重其事的事情。他們還舉行了一個儀式,之後幾個人才陪著他進關房,正式閉關。上人還特地讓人在第四棟門口,把整個門封了,就是用一個膠帶把門封了,不允許他在閉關期間跑出來。

恒奇法師的中文其實一般,不是非常好。他開始閉關後,就背《楞嚴經》,用中文背。我們像看長電影一樣,把故事往前快轉。時間一晃就三年,到了一九八七年八八年。恒奇法師禪定功夫很好。他是加拿大人,他可以一坐幾個小時。我記得打禪七的時候,他曾經在禪堂裡面一坐二十四個小時不起來,也不睡覺。在八七年、八八年那段時間,我個人是幫上人開車,在那段時間,上人是三天的時間在萬佛城,剩下的四天時間就在金山寺。

有一天,我們開車回萬佛城,就在辦公室裡看到了恒奇法師的父母。他的父親是基督教牧師,也是非常保守、謹慎的一個人。恒奇法師的個頭很高,他的父親比他更高。我們在辦公室裡碰到他父母親的時候,我就跟他們兩位交談。他父親是這樣說,他們現在年紀已經很大,已經七十幾歲了,也不知道能夠活幾年,等於說有點風燭殘年的感覺,所以他們特別地想看看兒子,跟他見一面。

當時上人沒有在辦公室,他在另外一個房間。我跟他稟報了之後,他說,你可以跟恒奇法師講,雖然他現在是在閉關期間,不過因為父母親已經來了,可以臨時開緣,在這期間跟他們見面,是可以的,沒有問題的。不過最後的選擇,要與不要,還是他個人來決定。

當時,他的父母親;尤其是父親,在這件事情上的態度是特別地強烈,非常想見他的兒子,非常堅定。他母親比較冷靜一點,沒有那麼感情化。我要把這個事情跟恒奇法師講,所以就到了大悲院的第四棟。當時我透過窗戶往裡面看,他的房間是在走廊後面的大房間,門是開著,他在裡面打坐。因為我當時沒有負責給他遞食物,所以也沒有跟他見面兩三年了。我說,奇法師,您不用講話,您只用點頭或者是搖頭,我們就知道你的決定了。現在你的父母親已經來到了萬佛城的辦公室,他們很想見你一面。我跟師父稟報過了,師父講:「可以的,沒問題。你雖然在閉關期間,可以跟他們見面。要與不要,你自己要拿定主意。」

我當時看他的處境,我永遠都不會忘記那一刻。時間雖然很短,大概只有五十秒鐘,對我來講,這個時間似乎很長很長,我不會忘掉。我知道他在想,他也在內心掙扎說要見還是不見。後來,最後的答案是「不」,因為他搖頭了。那麼我就把他做的這個決定,帶回到辦公室跟他父母親講;我這一講他的父母親非常失望,非常情緒化。因為他們覺得,可能跟他們兒子,這是最後一次見面了。

本來是父親很堅定,說一定要見兒子;他母親沒有。後來這樣一個結果,他們兩個人同時都變得非常情緒化,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有點慌了。在這個情形之下,大家也知道,後來是上人走到辦公室。他當時有一個約談,要跟另外一個人見面的。上人就走進來,我當時沒有在場。後來聽說是上人跟他們兩個人談了一會兒,就把夫婦倆帶到了第四棟的閉關房,把封住的膠帶撕開,帶他們兩個人走到奇法師的關房裡面,讓他們夫婦一人一邊坐下來,跟恒奇法師談話。他跟恒奇法師這麼講:「我其實是在考你,看你會不會跟你父母親見面。你是應該跟他們見面的。很顯然,這個考試你沒有過關!」後來,他們才變得很高興。這個事情總算有個比較圓滿的結局。

這件事情對我來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課。我們都知道,父母恩重如山,要報答他們真的是不容易,難以回報他們的養育之恩。如果能夠讓他們開悟成佛,那才終究地了孝道。對於一個人,像奇法師這樣,他多年用功修行,在關鍵的時候,孝道尤其是重要。當他的父母親來的時候,他理應跟父母見面,來盡這樣一份心,尤其是滿老人家的這個願。這對我來講是非常好的一堂課。

因為下禮拜三還是我的講法時間,我還會把恒奇法師的故事講完。

因為只剩下一分鐘半的時間,我就簡單地講個小插曲,講講上人早期在往返於金山寺和萬佛城,對於一些事的精神;尤其在節儉方面,上人的一種做法。我們都知道,過金門橋會收過橋費,那麼上人是禮拜五上來,禮拜一回去。上人回去之前,一定會問大家,有沒有人要下去三藩市,可以跟我們同車。我們知道,如果是同車三人過橋的話,在某一個時段,是可以免過橋費。通過這個小事情,我們可以看到,上人對錢的節約。阿彌陀佛!

寬容與忍辱

沙彌親法 講於2012年5月23日星期三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Shramanera Chin Rong on May 23 (Wed),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同修:阿彌陀佛!晚安!我是親法,今天晚間是輪到我來講法。我只有很少的智慧,假如講得有不對的地方,請指正!今天晚間我講的題目是「寬容與忍辱」。

有一種講法:「假如不能忍辱,是不可能在修行上有成就的」。有些人碰到一些指責、批評,還能夠維持很平靜的心,沒有報復心的話,他們已經得到真正的智慧了。甚至於在我們是被誤會、被指責的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不要有生氣的心理起來,也不要有難過的心理;因為這就是給我們一個機會,來修我們的忍辱。

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就是別人指責我們一些事情,但事實上我們並沒有犯這樣的過錯。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我們應該很有耐性,這是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機會,來修我們的忍辱,修我們的無我。

我們被這麼教的,就是:「修行的基礎就是忍辱,忍辱是修行的基石。」而且忍辱也是一個最大的功德,最大的功德來自於忍辱。假如一個人,在日常生活裏頭都能夠這樣子地修行,很寬容別人,能夠忍辱的話,他肯定會得到很大的福報,很大的喜悅。這些能夠修忍辱的人,他們同樣能夠增強對於自己的控制能力,能夠減少自己在業障方面的阻礙,還有能夠開發本有的智慧。

忍辱,並不是說我們應該經常提醒我們自己:「我必須要忍耐,必須要這樣子做、那樣子做……」;假如我們還要這樣子,每天隨時提醒我們自己的話,那就表示我們還有一個執著於忍辱的相,還有一個要忍辱的相--「我在忍辱」的這樣一個相。

寬容和忍辱要到這樣的情況,到這樣的境界,就是說:當外面的考驗來的時候,不再會干擾到我們,同時也不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不會影響到我們的心情。例如,有人嚴厲地斥責你,而你並沒有被人家責駡的這種感覺;這樣就是無相了,也就是真正的忍辱了。

有一些情況就是:別人想盡辦法,堅持地認為我們做錯事情了,雖然說在我們內心的深處--我們自己真心地認為我們並沒有做任何錯的事情。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要表現出我們是承認了,而且我們還是很願意,真心地願意懺悔。假如能夠這樣子的話,表示我們已經修到相當程度的忍辱功夫。

當人們批評或者責駡我們的時候,我們不要認為這些罵我們的人、責備我們的人,就是壞人。從修行的觀點來看,他們提供給我們雖然是不順利的情況,但其實是在幫助我們,增長我們忍辱寬容的能力。懂得如何把這些考驗的境界轉化的人,他們會利用這些機會來修忍辱,可以在修行上,獲得更高一步的境界。他們會有一種感恩的心,因為透過這個不幸,或者是不順利的這個機緣,反而是一種資糧。當他們透過些資糧,能夠修行忍辱,這對於他們來講,不僅不是一個負擔,反而是一個資糧。因此,當我們面對這些不愉快情況的時候,我們應該有耐性地忍下來,而不是跟對方大聲吼叫,罵回去。

在我們各種修行的情況之下,我們必須要能夠承受所有的悲傷或者考驗。假如我們能夠真正地在修行的路上有進步,我們可以向對方懺悔、認錯。即使我們自認為自己做的是對的,並沒有錯,我們還是可以向對方認錯、懺悔。假如每一個人都能夠這樣子做的話,我們一定會在我們的修行上,有相當程度的進步。

假如我們經得起羞辱,或者讓別人佔便宜,自己吃虧的這種能力,而且沒有一絲一毫的想法,要去報復,或是很難過的感覺;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的內心就會一直保持著很平靜。同時,也是逐漸地消除我們的業障。假如我們能夠完全沒有不愉快的情緒,完全不生氣的話,那我們的智慧跟功德,就一天比一天地在增長之中。

很多人,他們拒絕,不願意承認自己犯了什麼過錯。同時,他們也不允許、不願意別人佔他的便宜。這樣的結果:他們就不停地去跟別人爭執--爭執我對你錯,或是你對我錯,任意地伸出他的指頭指著別人,甚至於用一些很難想像的言辭互相指控。

我們出家眾,我們的修行是本著忍辱跟慈悲,我們應該對這些人有不同的表現,有不同的言行舉止;不管我們遇到任何情況,不管是怎麼樣地不合理,我們都應該本著慈悲跟智慧;本著慈悲跟仁慈來處理這些事情,盡可能地忍受每一件事情,然後就是修我們的忍辱--對這些逆境。這就是我們出家人真正的道德。

當我們向一位有學問的師長,有高教育的師長,尋求他們指導的時候,我們不要期望師長就必須對我們很好、很友善地對待我們,或者是我們就會從這位師長那邊得到什麼便宜,得到什麼樣的對我自己的好處。相反地,我們應該在師長對我們不好或不順心的這種逆境裏頭,我們要學習到他對我們的指導跟教化。

假如我們遇到別人佔我們便宜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忍耐下來,我們就不能學到任何的知識,不能學到任何的智慧。在很多情況之下,不止是我們要忍耐身體方面的困難,身體方面的挑戰,我們還要面對各式各樣的挑戰。比如說當有人不喜歡我們的時候,對待我們不好的時候,我們不止要承受這些不好的感受,同時,我們還要跟他結善緣,要為他念佛。只有在透過這樣子的忍辱,我們才能夠完全開發我們的智慧。

不管在什麼樣的情況之下,出家眾的內心應該完全沒有了生氣跟瞋恨,即使是別人誤會我們,對待我們不好,我們還是應很慈悲地對待他們。而且,我們應該想盡各種方式,讓我們的慈悲--對待他們的慈悲,能夠表現出來,不要覆藏。在我們內心有任何的瞋恨,或者有任何想要報復的心理,這個是世俗的人所做的,我們不要像一般世俗人的所作所為。

一個道場是很多人,他們來自各個不同的背景、各行各業,大家是來這邊一起共修,一同熏修的。因為每一個人有他們自己特別的背景跟性格,所以我們應該去適應這樣的環境,而不是說環境來遷就我,適應我。我們知道:即使是我們自己的親戚、兄弟姐妹,都很難能夠來配合我們,給我們提供什麼方便的條件,更何況其他的人?因此我們應該學習,要能夠忍辱,能夠忍耐,懷著一個很謙卑的心。這樣子的話,我們的心就能夠安住,我們的修行也能夠上軌道。

出家眾的修行,是完全不同於一般的世俗人的。在道場裏頭,我們不應該跟人家爭執說:我對,還是不對;特別是不能跟我們的師長、我們的師父爭執。相反地,我們應該很願意、全心全意地來接受他對我們的所有指導。假如我們能夠如此地忍辱跟謙卑的話,那我們對我們自己的「我執」--對「自己」的這個執著,就會逐漸逐漸地減少、消失。

假如別人討厭我們,或是指責、責駡我們,我們應該經常要提醒自己:這是一個讓我們修行忍辱的很好機會。假如我們真的能夠忍得下來,我們就在修行的道上有所進步了。因此,要想盡各種不同的辦法,不要讓自己伸著指頭去指責別人。而且我們要記住:不管是我們怎麼樣的感受,這些感受也只是我們「分別」的這個妄想心所產生出來的,在我們內心所生出來的這種感受。

我以上所報告的、所提出來的,雖然說起來是很輕鬆、很容易,但是要這樣實際上去做也是很困難的。不管怎麼樣,假如我們希望在修行的道上有所進步的話,我們還是要想盡辦法,來實踐這個忍辱的功夫。

另外一個主題,就是關於這個自我意識--對我自己的這個執著。

一般的人,都很容易傾向於容易去批評別人,讚美自己,也就是「自讚毀他」。當別人讚美我們的時候,就讓我們覺得很歡喜;但是有批評指責的時候,就會讓我們生氣或是感覺挫折。這就是因為我們有一個很強烈的分別,在「人」、「我」之間有一個分別心。

假如我們在修行上,能夠放下這種「人」、「我」的分別心的話,我們的心就會安住下來;假如我們沒有辦法放下來,我們的心就沒有辦法安住下來。因為我們有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這種意識,所以我們就看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從我們自己的價值,從我們自己的立場來看,把自己看得很重。這個分別跟較量這樣的心一生出來的話,就會障礙我們的修行,增加我們造惡業的機會,然後減少我們消除自己業障的機會了。

許多人喜歡豎起耳朵來聽,蒐集一些訊息,聽聽看是不是有別人在講自己的壞話,對自己有什麼不好的言辭。他們也喜歡分辨別人的情緒,然後跟著別人的情緒來「起舞」,跟著他們來被動地做一些反應的動作。所有這些都是我們那個習氣毛病--一般凡夫的習氣毛病,它們很容易讓我們不能專注。其實這些對我們並沒有什麼關聯,是跟我們沒有什麼關係的事情。

而且這種情況之下,還有很強烈的一種欲望,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討好別人,就是想要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得到利益;這一種情況、這一種行為,剛好跟我們的修行是背道而馳的。

很多的情況之下,人們就要炫耀他的天分,或者要佔別人的便宜;在這種情況之下,到後來總是會失敗的。因此,我們對別人的勸告,不要輕易地就拒絕。不要以為我自己的教育程度比較高,我比較有知識,比別人好,所以我就不聽別人的勸告。相反的,假如把我們的教育程度、我們的知識,以這樣子情況來用的話,反而會增長我們的無明,障礙我們的修行,讓我們與佛法不能相應。

有一句諺語這麼說:「滿招損,謙受益」。所以,越是有天分、越能幹的人,應該對別人越謙卑,這樣就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一個展現。阿彌陀佛!

出家需要有大福報

沙彌親賢 講於2012年5月21日星期一晚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Shramanera Chin Rong on May 21 (Mon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各位居士們:阿彌陀佛!晚上好!沙彌親賢今天跟大家結法緣,如有說得不是之處,請多多包涵!「萬佛寶懺」剛過;這個「萬佛寶懺」對於馬來西亞的佛友來講,是非常殊勝的,因為這是他們朝聖的機會,到萬佛聖城來,他們不惜花費不少的金錢跟時間,來到這裡拜懺。所以,對此我的感想是:出家了才有這樣真正好的機會,能夠全程拜這個「萬佛寶懺」,是一個非常不容易的事。

在我的記憶中,能來參加「萬佛寶懺」不是很容易的事,真的要有很大的福報才行。在1996年,我跟我的妻子就開始想來這裡拜「萬佛寶懺」,不過那個時候是懷著一個「走馬觀花」的心。所以到最後一分鐘,什麼都已經弄妥了:簽證、機票、旅行箱,統統都搞好了,可以出發了--一個禮拜後就可以出發了。可是家父中風了,所以不可能來到這裡拜懺了。

這個也可能是業障的問題,使我深深體會到上人的法,假如你真正地要做一件事情,你一定要有真正的真誠的心,不要講你是藉著拜佛的機會,來到這裡走馬觀花、玩玩……。所以,可能上人對這樣的心態不是很滿意,所以我就真的沒有那個機會來到這裡,因為那個心是兩條心,沒有一心一意。

自從那個事情發生之後,慢慢地我就往修行的方面學習:從戒律開始,慢慢地學習佛法。最終等到2005年,為了兒子的學業,才有機會來到這裡,同時我也順便來這裡看,自己有沒有來這裡當義工的機會。

當2005年來拜懺的時候,就有一位法師跟我講--我沒有見過他的,很陌生的法師--他就跟我講:「哎!你為什麼不出家啊?」我就講:「法師!我哪裡可能出家啊?我家裡有兒子的,要養家的呢,怎麼能夠出家?」當時我就回答他這個問題:「不可以、不可以啦!」不過,也可能就在那個時候種下了這個因緣吧,回到馬來西亞的時候,就一直在道場那邊服務。

當我回到馬來西亞的時候,「登彼岸」正在重新翻修建設中。我看到一個老法師這麼老,年紀這麼大,還爬上屋頂,我就發心去那個道場做義工,幫忙建設寺廟,直到我出家為止。

由於在當時,「登彼岸」的義工是很少的,老法師差不多有70歲了,我這麼年輕,還這麼有體力,為什麼卻不如那個老法師呢?所以自覺地發心,從那個發心開始就一直住到寺廟裡。我就跟我的妻子講,自己想要走修行這條路。

上個禮拜,有位比丘尼法師講到福報的時候,我深深感受到:有時候福報真的會幫助你,成就你的道業。當我回到馬來西亞的時候,我沒有想到出家;可是就是這樣子的因緣,也有可能是福報,這樣子一直幫助我出了家。

這不單只是福報的幫助,還有我身邊的故二也是有幫助我。當我跟她提出要住在寺廟的時候,她也答應了;因為那個時候我完全沒有時間回家。

2005年那位法師跟我講:「你假如要修行,真的要注意這個淫欲跟食物那方面的問題。」所以當我出了家的時候,我深深體會到這兩樣東西,就是食物和在我們第三條根本戒的淫戒。

對於食物,我個人到目前也是難免會……,很難真正放得下每一樣食物;因為我個人從小就很愛吃東西,從我的身材就表現出來啦!所以那個欲望是很難控制的,慢慢慢慢地要減輕對食物的欲望;尤其是好吃的東西,我一聽到的時候就……,啊!就難免……對食物就產生一種欲望。所以真正要往這一方面下手,對治自己的貪。

我現在講講我對上人的感應:

一,我從來沒有見過上人,可是在夢中見過上人幾回了。第一次就是我在金寶一個人住的時候,那時候上人就在我夢中講:「要出家了!三部大經都沒有讀過,你怎樣子出家啊?」哪三部經呢?上人跟我講:是《華嚴經》、《楞嚴經》跟《妙法蓮華經》。那時候我聽到了,就託我的朋友從吉隆坡請到這三部大經過來金寶。

平時我在金寶的時候,也是跟著道場的時間表在做功課:就是先做早課,然後7點鐘就念《普賢行願品》, 8點鐘念「楞嚴咒」。然後上供,一直到大悲懺……,然後到晚課。那麼,我就趁念《普賢行願品》的那一段時間,一個鐘頭的時間,讀誦完這三部大經。

當我讀完了的時候,吉隆坡的「登彼岸」就打電話來了--耶!好了,出家了。就這麼巧!這個讓我深深體會到:上人是會加持著我們,他一直會看著我們。

另外一個感應就是在「登彼岸」,我們念完晚課後都聽上人對《華嚴經》的開示。當天晚上,我就跟老法師在圖書室的地方聽經,我看到《華嚴經》上就寫到,佛去到某一個地方去遠度,那個天神、天女啊統統用那個花幔來莊嚴道場、來迎接佛……。

我就問老法師:「佛到這個境界了,還要這些東西嗎?」忽然間,那個錄音帶又傳出上人的話:「你們哪,一定要對佛有信心,不可以有一點懷疑!」我就立刻領悟了佛法真正的妙,跟上人的智慧。上人假如在呵斥你,不管在什麼時候,他都從經書或者從卡帶那邊就來呵斥你。

也是在當天晚上,也是聽經的時候,我跟那個老法師沒有專心地聽經--兩個人在談話。忽然間就聽到上人說:「你們啊,聽經不是用耳朵聽,用鼻子聽呃!」就好像今天,我寫了稿卻完全沒有對稿來講一樣。自己寫來寫去,寫得這麼辛苦,到臺上的時候,什麼都……呵呵!講不出來,反倒是講自己內心的話。這個也證明:上人真正要我們用真誠的心來對這個法。

因為我浪費了很多時間,在收集資料上。就是平時我以前在馬來西亞做事的時候,這邊抄一點,那邊抄一點,拷貝一點東西,作一個稿子出來。所以用這樣的方式來作稿,反而今天派不上用場……呵呵!時間到了。阿彌陀佛!

新沙彌尼談出家因緣

新出家沙彌尼 講於2012年5月19日星期六晚 萬佛城大殿 The talks given by new Shramanerikas on May 19 (Satur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沙彌尼親廣、近方:諸佛菩薩、上人、各位法師、各位佛友:這裡是以前的 Elaine Tan;我的新名字叫親廣、近方。廣、方,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廣、方。我的新的名字,我想,是因為法師們想鼓勵我再繼續學習《華嚴經》。我想開始就將這兩天的過程,跟大家很簡單地分享一下。

在星期三,我們大概清早四點就離開聖城。第二天星期四,我們一整天都很忙,就好像今天的法會一樣,忙了一整天;到了下午,我們就開始落髮。那個時候,我是很緊張的。

法師們也請了在CDR的居士們來參加,看我們落髮。他們很開心,真的法喜充滿,眼睛很亮,很替我們開心,我們看起來還比不上他們開心。落髮的那個下午,我們頭髮都落了,可是還留了一點點給昨天的儀式。

「剃除鬚髮,當願眾生,永離煩惱,究竟寂滅。」當我聽到這個《華嚴經》的偈頌,我很開心。因為「剔除鬚髮」它的意義在那裡。那時候我很緊張,所以聽到偈頌的時候,就把我帶到一個很正的基點上。

當我們頭髮全落的時候,有一個法師就跟我們說,妳們看起來像善財童子,在《華嚴經》裡的善財童子。我們落髮之後,大家都年輕了十年。

下來我分享一下我出家的因緣。我也不知道怎樣跟大家分享,就講我從哪一個時候有這樣一個念頭。

大概十八年前,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有出家的念頭。那是因為我的弟弟Michael往生了,在一九九四年,我那個時候就開始學習佛法。他往生,讓我問這個人生的目標,還是人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還有,人生過了之後又是怎麼樣一回事。過了很久之後,這個念頭又來了。第二次,2005、2006那個時候。因為那個時候,我開始每個禮拜去廟上很多天,所以對佛法的興趣就比較深。

我那個時候有了念頭,可是因緣還是沒有成熟。很幸運,就是我搬進來聖城的因緣成熟了。在2006年,我搬進來,住在萬佛聖城。因為在這裡我是一份子,有很多機會可以幫忙,可以在這裡學習,還有修行。在這五年半的時間,就令我有這個因緣可以出家。因為有很多法師、上人、佛菩薩,還有很多佛友的領導,所以使令今天我可以成就出家的願。阿彌陀佛!

*     *     *

沙彌尼親英、近華:諸佛菩薩、上人、各位法師、各位佛友:我的法名叫親英、近華。我跟佛教的緣分是從我姐姐開始的。她在一九八零年就送我一些佛書,跟上人的照片。在這些佛書裡面我看到《十法界不離一念心》,裡面講到餓鬼界,餓鬼是不能吃也不能喝的。看到這個,我就發願要日中一食。那時候我還沒有開始吃素。我在香港,聽到有個西樂園寺,但是我到處找都找不到。我那個時候還是吃肉的,就每天吃雞跟菜;兩個禮拜之後,我每次看到雞,就受不了,看到肉就想要吐。在三個月以內,我就變成吃全素了。

那時候在香港的工作非常辛苦,一九九四年,他們就要我當director,我就辭職了;回到馬來西亞,又工作了兩年,我的姐姐帶我到紫雲洞(現名般若觀音聖寺)去,在紫雲洞她們需要一些義工,我就發心教小孩子英文。

我發現這些小孩子沒有很多欲望學習,所以我就帶他們去爬樓梯,做一些外面的活動。我照顧三個女孩子,是唐氏綜合症。有一個喜歡玩水,把自己鎖在廁所裡玩水,我用念佛機把她引出來了。

一九九八年,我回到香港慈興寺參加冬季的禪七。一九九九年,那裡的法師來馬來西亞,我就問,我可不可以跟她去那裡一起住?得到允許,我就去香港住了一年,然後回到馬來西亞。在二00一年又回到慈興寺。

我為什麼要這麼久才終於可以來到聖城?因為我一向認為我將來有一天會出家的,我覺得就是因為我功德不夠;因為之前申請過兩次美國簽證,都沒有拿到。後來在二00九年,我申請來受菩薩戒,很順利地通過。接下來就申請僧伽居士訓練班,所以我就在這裡。

這次去法界聖城之前,我病得非常重,在床上不能爬起來;去了法界聖城,還咳嗽不停。第二天,我們一大早做早課、拜願,我就想,一切唯心造;突然我就有精神了,可以完成這些功課。

我已往生病的時候,我會剪我的頭髮,因為覺得比較輕鬆。所以,當前一天晚上法師們把我們的頭髮剪掉的時候,我非常快樂。在剃度儀式的時候我也很快樂,因為知道這些頭髮都落了,我的煩惱也都跑掉了。

我有些座右銘,就是常常告訴自己,沒有一個我,沒有喜歡什麼,也沒有不喜歡什麼。我想感恩上人、所有的法師,還有僧伽居士訓練班的老師們,我從妳們學習到非常多。還有我的同學們,還有一切這裡的住眾,一切的眾生;沒有你們的話,我就不會是現在的我。第一我最感恩我的父母,因為沒有他們我就沒有這一生。我常常叫我自己忍耐忍耐,不要發脾氣,要盡量地把我脾氣給冷靜下來。阿彌陀佛!

*     *     *

沙彌尼親勝、近昌:諸佛菩薩,上人慈悲,法師慈悲,師兄慈悲,各位佛友慈悲;我的法號是近昌,法名是親勝;以前我是親定。

感恩所有的法師們,我的父母,我的家人,他們非常快樂地看到我出家,比我自己還快樂。當我收到那封信,告訴我可以出家的時候,我是從心底裡非常地快樂。我的女兒跟我說,恭喜媽媽,妳的夢想終於成真了;我就想到,其實我幾年前,在馬來西亞就有這個夢想。

那個時候我做了一個夢,夢裡有個山洞,我在裡面,有很多出家眾穿了灰袍,一直繞著,走來走去。那時候我才開始學佛,根本不知道他們是出家人,也不知道他們在繞佛。我就想,為什麼他們這樣子一直走,一直走。我也不知道怎麼出去,怎麼進來。

我的堂哥是南傳的出家眾,我跟他講我的夢,問他這是什麼意思。他說,可能過去世妳也是一個出家人。過後,我就忘了這個夢。

現在我跟大家分享我的出家因緣。我開始學佛的時候,就一直聽到修行這個詞;但是我不懂怎麼樣修行,什麼是修行。我問別人,也得不到很圓滿的答案。我也聽說,一定要出家才可以成佛,所以我就問一位法師,怎麼樣知道我們心裡準備好了,真的可以出家了,因緣成熟了。那位法師說,會有人來給妳一點指示。

我不記得哪一年,那時候我在馬來西亞法界觀音聖寺,有一位法師就問我,妳有沒有去看公布欄?趕快去看!我就去讀了,上面有個公告說,有居士訓練班,所以我就決定申請。

我回去先問我的先生;他說:「妳可以去參加,但是妳不可以離開兩年,妳每個學期完了還要回來。」我就跟法師這樣講我的狀況。

現在我想起來,可能是因為我自己放不下我的家人,所以他們也放不下我。所以,兩年的訓練結束之後,我就申請去萬佛聖城拜萬佛懺。我的女兒就問:「妳為什麼想要去拜呢?」我說,因為法師說,每位去萬佛聖城的人都會成佛。我想要成佛,所以我想要去拜。別人問我,妳確定妳可以拿到簽證嗎?我說我很肯定。我的確拿到簽證了,所以一切唯心造。

拜完萬佛懺之後,我就想申請這邊的居士訓練班。我也跟法師說,我想出家;雖然我不是很懂出家是什麼意思,但是我就這樣講了。

我回去馬來西亞跟我的家人說,我想參加這個居士訓練班,我的子女都支持我,說:「我們都已經長大了,現在媽媽妳可以做妳想要做的事情,因為向來妳都沒有機會。」

我的丈夫聽到小孩子這樣講,他也沒有話講了,所以我就去了。

我來了以後是個很大的改變,因為我從一個小家庭到這個大的團體;從熱帶到這麼冷的地方,很難適應。來的第二天我就跌倒了,幾乎把大拇指折斷了。我的孩子就問我:「媽媽,妳要不要回來?」我說我還沒有開始學習,怎麼可以回去?

所以,這個訓練班讓我學習放下,學習怎麼樣和合地跟大家相處、工作。本來來的時候,我的心態是我什麼都懂,什麼都知道,但是我發現什麼都不知道,我沒有任何的地位。我在家是個大老板;但是在這裡,不是什麼。但是我非常地覺得,萬佛聖城是很好的地方,而且這個訓練班是很好的。

本來在家裡我是被寵壞的寶貝,來到這裡我發現,每個人都是個寶貝;因為每個人都會成佛。

法大也教我修行,改我的習氣。我很感恩上法大的課,法師們教我怎麼樣修行,指導我們將來怎麼樣出家。我學習到,出家的機會不容易得到。後來在訓練班,我就改變我的主意;原來在訓練班,我覺得我不用出家就可以修行念佛法門。但是後來我聽了法師的教導,就覺得應該要出家。,我希望我的師兄們也可以出家,所以我們就互相鼓勵,自己也得到好處。

出家我改變了很多。比如說昨天看到一個老鼠在醋裡面淹死了,我就非常地難過,就說這是我自己沒有做好,沒有把它蓋好。我就懺悔,迴向給牠。以前如果我看到老鼠,我就會很怕,所以出家是有改變。希望更多人可以參加居士訓練班,然後出家、成佛。

圓滿全程萬佛寶懺

沙彌親榮 講於2012年5月16日星期三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Shramanera Chin Rong on May 16 (Wed),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今天輪到沙彌親榮在這裡練習和大家結法緣,今天所要談的是禮拜「萬佛寶懺」的感想。首先很感謝法師及各位護法義工和居士的成就--為了服務大眾,使大家能夠安心圓滿地來拜懺!

今年是我個人第六年拜圓滿「萬佛寶懺」,幾乎是每一年的感受都不同;尤其是今年,我根本就沒有把握能夠拜完整個全程的「萬佛寶懺」。因為在拜懺之前兩個多月,膝蓋的陳年舊傷復發了。醫生也這麼說:「你膝蓋腫大,又變形,要如何拜?」醫生拿了浸泡的藥,還有其他藥物來調理。

在第一個禮拜就很困難,天天貼著藥膏來拜佛;拜的時候,不管是太慢或是太快,膝蓋所承受的壓力都是很大的。那時候就只好專心地拜佛,不去想膝蓋痛不痛的問題;痛或是不痛都不要去管它,我就抱著「要圓滿地拜完全程」這個心願。

在拜願的過程當中,第一個禮拜是很困難的。我在這邊感恩諸佛的功德和洪名,佛力的加持。還有在拜懺的前後,醫生對我個人的腿傷、膝蓋的傷作了經絡的調理,在這邊我很感恩!也由於是這個因素,讓親榮能夠順利地圓滿拜完全程的「萬佛寶懺」;因為能夠來拜「萬佛寶懺」,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如果錯過的話,以後還能夠再拜的機緣又是一個變數了。

拜懺禮佛是可以消業障的,拜佛也是恢復健康的一個最好的運動。拜佛是可以消業障,可以消除疲勞以及身體平日因姿勢不當,也就是身業不良所累積的障礙。也是可以拉開我們身體緊縮的地方,就是肌肉、骨骼等等,然後消除瘀塞,疏通阻塞的地方,來鍛煉我們的身心,使之都沒有障礙。

我們學習拜佛,最初的疲勞和辛苦,是來自我們使用的方法不恰當,或是姿勢違反了物理及健康的原則。再沒有把握自然物理的重心,沒有善用自然力而錯用力,也是白費力。其實,拜佛如果能夠得力的話,並不會那麼吃力的。

我們自己的某些關節、肌肉原先就瘀塞的廢物,或是老的病竈,就如同水溝原有的瘀泥堆積久了。人如果長久缺乏運動,就相當於這個水溝一向都沒有清理。在如此的情況之下,只要一經清掃,當然那個瘀塞的瘀泥就會漾起來,而水溝的水就會出現一時的、過度性的混濁。所以我們只要能夠持續地用清水來沖刷,自然地這個瘀泥就能夠排除、送走,然後恢復清凈。

拜佛若是方法已經正確了,覺得說某些部位特別地在拉開,覺得緊繃或是痠痛,那也就是年久累積的瘀泥所顯現,也表示我們這個地方原本就瘀塞或是有老傷。所以大家應該有信心再繼續拜,或是像清水這樣再沖刷下去。修行也是如此,只要我們真心地懺悔,懺悔往昔身、口、意所造的惡業,誠心地改變自己以往的習氣毛病。在改正的同時,對身心所面臨的障礙,也要耐心地去克服。以上這些是我個人在拜「萬佛寶懺」的一些經驗。

那膝蓋和腿傷在第二週、第三週就比較舒緩,情況有了改善。那時候,相信大家也很清楚,就是很多人有傷風啊感冒啊,師兄就問我:「你兩個禮拜,左右夾攻都沒事啊?」我跟師兄說:「雖然是前兩個禮拜沒有感冒,但是腿的那個關,很難熬。」經過這樣一提,心裡就打了個妄想:「我不是左右夾攻,我是前後左右都來!」結果,第三個禮拜的第二天,就跟著流行--也感冒了。

在拜懺的當中,給我個人最大一個印象就是:我們在圓滿日剛好遇到母親節,我們在拜佛當中,我們個人也感恩到母親的恩德,能夠將功德迴向父母。其實很多很多……我們在最後迴向時,我們看到菩薩在捨身為一切眾生,這個胸懷就好像慈母在對待我們一樣。上人這麼說:我們的父母,就是我們堂上的活佛。

我再講個故事,就是在前蘇聯地區,發生過地震,在救援隊清除廢墟的時候,就發現了一對母女,她們在廢墟裡面已經被困了8天。這個小孩子只有3歲,這個母親已經沒有了任何的水、食物,她就咬破自己的手指頭,讓這個小孩子靠吸母親的血來存活。這位母親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來救自己的小孩。這種行為也只有母親可以做得到,她這個行為說實在,是一個菩薩的行為。

當我們在感念父母恩德的同時,也應進一步教育我們的子女,做子女的榜樣。也鼓勵父母一起來學習佛法,進而成就佛道,脫離輪迴的痛苦。

所以在拜願的時候,每個人的感受不同。在最後,我所有的經驗,就是希望在菩提道上能夠有所成就,對以往的過錯能夠加以修正、改進。阿彌陀佛!

漫談拜萬佛懺之體驗

親文、陳親秀 講於2012年5月15日星期二晚 萬佛城大殿  The talks given by Chin Wen & Chen Chin Xiu on May 15 (Tues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親文:諸佛菩薩、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居士,阿彌陀佛!我叫親文,來自香港。

這是我第三次來到萬佛聖城。第一次是去年的「地藏七」、「禪七」,還有這次的「萬佛懺」。幾次參加法會的這個共同任務,很深刻,都有共同的一個地方就是:讓我感覺到上人是無處不在,都在加被著。所以每次看到有法會都想來參加。在這幾次當中,最深刻就是在「禪七」的時候,有點受到驚嚇。當時在那一秒鐘,上人就在我腦子裡出現,摸著我的頭跟我說:「不用怕!不用怕」,讓我的心馬上安定下來。而這幾次當中,當我有什麼妄想或者疑問時,很多時候在開示裡面或者是在書上,也都會找到答案。

這次最深刻的就是我躺在床上看書;剛開始還參加早課、晚課,後面幾天給自己一個藉口就是:每天都參加拜懺,有點累了,不去了。其實身體上並不是做不到,而是因為惰性,就找了一個藉口。但在這時候,我打開書,就一句話:「有些人來到聖城,不上早課、不上晚課,也不搭衣」,這是其中一個。然後,很明顯地就是在身體上和心性上,自己看到的轉變。

第一天的時候,因為平常在家也不會有太多的運動,或者是做什麼太多的事情。所以,一天六炷香下來,身體的感覺就說不上來。也不是覺得累,就是經常會看著自己,好像就在找自己的身體,有點找不到身體的感覺。我覺得那個感覺不是用語言能夠形容來的,就常很懷疑我是存在的。

當天我就發現,我來之前,鼻子過敏很厲害,經常流鼻水都會很麻煩。但是那天晚上我又發現一個問題,就是當我在拜佛的時候,一天除了早上起床的時候會有這個問題,當我進入佛堂,開始拜佛一直到六炷香下來,我是沒有這個問題。而在後面,就是當開始妄想起來,或是有時候開始用一些小聰明的方法去拜的時候,或者是不專注的時候,這個問題又會出現了。所以這些問題就讓我經常要提醒自己,就是妄想冒出來的時候,或者自己在放逸的時候,就趕緊要回到比較好的狀態,就怕繼續這麼下去就是不太恭敬也不太好。

另一個很不可思議的就是:我來之前,我兩個手腕有一點損傷,就是我平常做的一個動作,在來的時候是沒辦法做到的。當在拜懺中間,大概是第二週,我就感覺到我的手腕有一陣陣好像經脈的竄動;到前兩天,我開始試著做回我原來做的動作,但是,可以做到了。

隨著拜懺時間的增加,在身體上,除了表面膝蓋有時候的痠疼之外,在身心的感覺就是覺得污垢有點慢慢地被沖刷,有點清明的感覺。因為這些的變化,所以在這整個拜懺當中,自己這樣的體會,還沒有結束的時候都不敢隨便妄語。

另一個就是,這次因為聽到法師,還有上人的開示。法師在說法的時候也提過,就是對於家人的迴向,這個很重要。所以,一直在拜懺的同時,我也給家人做了迴向。但,在最後當我決定留下來參加另一個法會的時候,家人給我的支持的那個轉變,讓我感到很驚訝,而且很感恩佛菩薩的加被。這一切的經驗讓我學佛的心就更堅定。也很感恩一切,就是無論用任何形式成就我學習佛法的善知識。阿彌陀佛!

※                         ※                       ※

陳親秀: 諸佛菩薩、南無宣公上人、法師,還有諸位蓮友:大家好!我來自台北,我叫凱西。

我想知道有沒有人來拜懺是因為菩薩要你來的?或者是上人要你來的?我想我是給上人叫來的。在我做完化療之後,去看我第一次做的CT的報告,在我原來有癌病的地方,它是已經乾淨了。但是又發現一個更大的,在另外一個地方,但不知道它是什麼,只知道是一個陰影。

醫生跟我講完之後,我一出那個診間,我第一個想法就是:好了,來不及了,我答應上人要做的事情來不及做了。再來,我想到我還沒有時間孝順父母。

回家以後,我就問了上人,我該怎麼辦?我看了開示錄,上人就說:多運動!隔了幾天我又看到拜佛是最好的運動。因為我知道也許時間不夠了,所以我就立刻回到台北的法界,問法師我是不是可以快點把我要做的事情做完。

在法師座位後面工作,有時是可以聽到法師說話的。那個時候我知道法師們一直在找有沒有人能夠去「萬佛懺」。問了幾天,我一直等著她會不會回頭問我:「親秀,妳去不去?」可是,法師沒有想到我。所以,我就自己問了:「法師,我能不能去?」法師很高興,我想她也覺得納悶,為什麼沒想過要回頭問我,但我聽到了。雖然我不知道「萬佛懺」是什麼,但是我覺得這可能是我唯一的一次機會來到聖城來看上人。所以,我就決定無論如何一定要來。但是,我本來以為會是很困難的事情,但,一點都不困難。因為我跟家人講,家人非常支持。我的visa也都辦得很順利,所以,現在我來了。我要拜佛,而且要拜超過一萬次的佛,這下我能運動了。

來之前很多的師姐告訴我:妳想來,不一定能來;妳能來,不一定能拜;妳能拜,不一定拜得完。在拜懺的期間,我發現其實拜懺之所以難,除了你的身體、你的膝蓋能夠拜得下去之外,最難的是拜懺不只是拜,你還要學習很多的事情。

第一個發現我必需要學習的,是我以前很難得能做的事,就是懺悔。第二件事情,是我必需要不停不停地學習。再來就是,在這裡有非常非常多的感應。拜懺期間真的像是集訓營,在最短的時間內,要從一個不怎麼學好的人變成一個好人,真的不容易。但,在這裡有一個好處就是:很神奇的,在外面你犯了再大的錯,你都不覺得你有錯;但在這裡,你犯了任何的錯,你都能立即查覺~我錯了。一查覺到有錯,就又有機會能夠立刻直接往大殿懺悔,真是太棒了!但,問題就在懺完了這個悔,又犯了新的錯。但,我想還是有好處的。如果每天多犯幾個錯,多改幾個過,應該很快可以把所有的錯都改了。

關於學習的部份,上人說過:「走到哪裡,哪裡就是學校。」那麼,我想要說說我在這裡學到的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我一直覺得很困難的事情。上人說:「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這個太難了吧!他的錯就是他的錯,怎麼會變成是我的錯?我很認真很認真地想,我終於在這裡想通了。就是~如果有一個人他無緣無故打你,那你不覺得他是打你,你覺得他是在跟你玩,那麼你們就不會起爭執。所以,如果你不認為他有錯的話,那你們之間就不會有問題;如果你認為他有錯,那麼你也錯了。所以,這個是我發現的一個道理。

再來一個是孔雀~雄的孔雀牠有一大把的羽毛。牠每天拖著那一大把的羽毛追著雌的孔雀跑,我覺得牠很辛苦。如果牠不貪、不求雌的孔雀對牠青睞的話,牠犯不著拖那一大把的羽毛,牠可以跟雌的孔雀一樣很清爽地像有輕功一樣地跳、跳、跳到屋頂上去。所以,對我自己來講,這可以解釋為上人要求我們不要爭、不要貪、不要求;因為,如果你不做那些事情的話,你可以一身輕,你可以沒有煩惱。

再來簡單地講講關於感應的事情。

昨天我在曬衣服的廣場聽到兩個女孩子的對話。其中一個女孩子說,「她怎麼突然搭上了縵衣。」她說:「因為我聽到上人說:有些人來到聖城,早課不上、晚課不上,也不搭衣。」那個人現在坐在我旁邊。我從來沒見過她,在昨天之前。我也不曉得她今天會坐在我旁邊講法。那個時候我聽到她這麼講,在學上人口氣講話的時候,我忍不住笑出來。但,是很慚愧地笑。因為我覺得圓滿日已經圓滿了,我覺得我也很圓滿了。所以,我不用再搭衣,因為我經常踩到縵衣。我之所以穿縵衣,是因為有法師告訴我穿縵衣可以快一點拿到吃的,所以,我把縵衣帶來了。

因為時間差不多了,我想跟大家說說我回去一定要改過的事情。就是~我總是拿起我的縵衣在心裡面念:初匙,願斷一切惡;二匙,願修一切善……;我每次拿起縵衣,我就開始念吃飯的時候念的三念。我回去以後會記住拿縵衣的時候念的不是這個。阿彌陀佛!

天下無敵

比丘尼恆慎講於2012年5月10日星期四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Heng Shen on May 10 (Thurs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師父上人、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這次萬佛懺很公平,大家統統有「獎」,幾乎大部分的人都感冒了,所以晚間聽經剩下不多。

今天恒慎所講的主題是,天下無敵。你可能想說,這大概是武俠小說裡面的打遍天下無敵手。我們今天不講小說。誰可以說是天下無敵呢?其實是佛。佛慈心對一切眾生,所以天下沒有一個人是他的敵人。提婆達多處處惱害佛,佛卻言:提婆達多是我的善知識。還有,佛的智慧、神通、道力等等,天上人間,無能敵者。所以,可以稱為天下無敵。為什麼要講這個呢?因為有人來功德部問,說他要超度冤親債主,但是不知道什麼是冤親債主。所以我們今天大概來介紹一下,什麼是冤親債主。

我們無始來,在這個生死裡面流轉,或者做人,或者做畜生,或者墮地獄,或者升天,種種變化,不一而是。或者做男人,或者做女人,常常改頭換面。在這無量劫的生死流轉裡面呢,我們結怨無邊。或者因為貪心結怨,或者是因為瞋心結怨,或者是因為癡心結怨,或者是因為嫉妒心結怨;這種種的怨結無量無邊,但是總的來說呢,怨從哪裡來?怨從親來,所以叫作冤親債主。一個人,如果離你遠遠的,八萬四千里,那這兩個人怎麼結怨,結不到,對不對?通常最容易結怨的人呢,就是我們身邊周遭的人,所以六親眷屬其實是很容易結怨的。同樣地位的人也很容易結怨的,為什麼?勢力相當。

以前有一個笑話,就是有一群書生跟一隻狐仙在飲酒。他們有一個約定,要講一個天下最讓他們害怕的事情,講得不對要罰酒,講得不合理也要罰酒。結果,輪到這個狐仙的時候,牠就說,「哦,這天下最可怕的呢,就是狐貍」,大家全部都笑了。「這個不對,不對,這個應該罰。」結果狐貍就解釋說,「唉!你今天這麼落魄不是你同行害你的嗎?我們也是一樣啊!能夠害我們的就是勢力相等才能害。所以我們其實最怕跟我相當能力的這種狐貍,最容易害得到我。」大家聽了聽覺得有理。所以不罰。

我們在六道裡面結的怨結怎麼來的?比如說,我之前聽過一個社會新聞,有一個年輕人,在外面吃喝嫖賭,常常跟家裡的人伸手要錢。每次跟父母要錢呢,父母都給。但是有一天,父親就覺得,這個小孩花錢花得太不當了,給他再多的錢他總是花天酒地,亂用,就不給。這不給呢,兒子就很生氣,拿把刀把父親殺了。所以,在六親眷屬裡面,有時候是這樣子。子女責望父母,希望從父母那邊得到什麼。父母有時候也責望子女,一定要聽他的話,一定要照他的意願,一定要做到他希望的,要求的。所以在六親眷屬裡面,或者是父母、子女,或者是妻子,丈夫,兄弟姐妹,等等,我們在這六親眷屬裡面,最容易有希求跟責望。我們希望對方能夠如我們心裡所要求的;當不如我們所要求的,我們這時候就銜冤,或者是不滿。你可能給他一百次,一次不給,他就不高興,就結怨了,就生仇了。所以呢,為什麼叫冤親?因為這個怨從親裡面來。

所以無始來,因為我們的愚癡,所以在六親眷屬裡面,造了無量無邊的罪業,結無量無邊的怨仇。因為我們不明白過去所造的業,所以今生當我們學習佛法的時候,我們希望過去的這些六親眷屬,一切的冤親債主,都能夠得到利益。

今年的往生牌位有兩千多。設給累劫冤親債主的,三分之二以上,可見大家還是蠻有誠心,對於過去的錯誤想要做補償,也希望我們歷劫的冤親能受到佛力的加持,往生善處。這是很好的。今天的解釋是大概讓我們了解什麼是冤親。所以如果要不結怨呢,先要從把六親眷屬看淡。我們可以引導我們身邊的人,向善道。但是我們不能要求對方一定要如我們意。這樣子,庶幾可以不結怨。

如果已經做錯的,已經結了的怨結,希望可以解怨釋結,我覺得最好的方式就是修習慈悲心。當我們處處慈悲,原諒他人的時候,我們的冤親債主也會原諒我們。我想,歌利王的故事大家大概都聽過幾百遍了。我們常常聽上人講,錄音帶講,很多經典都講,《金剛經》也講。佛曾為忍辱仙,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但是佛沒有一點點瞋恨心,反而發願第一個度歌利王。

我們常常說,我們要修行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般若)。這六度要圓滿不容易,但是佛在受到這麼大的痛苦的時候沒有瞋恨心,這可以說是忍辱圓滿了。再發願第一個度他,這可以說是慈悲心修到圓滿了。我們常常說我們要學佛,但是學來學去,也許身邊人一句不高興的話,我們的瞋火就上來了;身邊的人一句不耐煩的話,我們耐心也沒有了。

那我們怎麼學佛?我們學佛的什麼?我們其實就是要學佛的六度圓滿。我們要知道一點就做一點,所以當身邊的人惡言相加的時候,或者有不當的言語的時候,我們應該要學著原諒對方。而且,還要發善心,迴向他,速得三業清凈,速入佛道。如果能再廻向他早生凈土更好。其實,發願是要在我們周遭的事情來發願,不單單我們拜佛的時候發願,當我們身邊遇到的人,我們遇到的事情,我們都應該以佛的慈悲心,這樣子來發願。這樣子呢,可以在你身邊就沒有敵人。當我們心柔軟極了的時候,那我們的冤親債主的心也變柔軟了,也會原諒我們過去的錯誤。

這世間的怨有時候容易結,有時候不容易解。有的人心量小,小怨可以成大仇;或者有的怨太深,也不願意解,所以有很多的狀況。

我現在來講一個小故事。在清朝乾隆年間,有一個做官的人叫李太學;太學是他的官名,他的妻子非常暴橫,尤其對其中一個妾更是不相容。每天,一定要讓這個小妾脫下衣服,鞭打她以後才叫她去做事情。太學的妻子鄰居有一個婆婆,是在陰間辦事的,就告訴她說,「唉!夫人,我告訴妳,凡事不要太過;太過是遭鬼神忌的。妳如果再不改呀,妳報應很快就來了。為什麼妳跟她這麼怨呢?是因為妳們宿世有怨仇。但是你報復,報復得太過,妳的果報很快就會來了。我是跟你很好,才願意告訴妳」。太學的妻子聽了不以為然,「她能夠對我怎麼樣?她再怎麼樣都是小妾,她敢對我怎麼樣?妳是不是拿她的好處,收她多少錢,替她說情啊?」

這個婆婆看勸不來,也就算了。結果,那個區域有土匪作亂,李太學就在兵亂當中被殺死了。有一個將軍姓劉,就來鎮服這個亂事。太學的妻子被賊兵擄去了,小妾就被將軍救下;將軍沒有太太,就娶她為正室。後來賊敗破了以後,太學的妻子因為變成賊兵的眷屬,就分送給將士。結果李太學的妻子就入到劉將軍門下做婢女,被原來的小妾駕馭。這下子冤家路窄,她就把她叫來說,「妳如果要活命呢,天天到我面前來,自己脫下衣服,讓我鞭打幾下,妳就去做事;不然我就把你一塊一塊割肉餵狗吃。賊眷殺無罪。」

這個太學的妻子為了要保命,就天天自己脫下衣服讓她鞭打。(幾年後太學的妻子就死了。剛好滿了那老婆婆所說的期限)。這是果報。果報在今世看到的不多,有時候我們今世受報不知不覺,有時候在受報裡面,再結新怨。所以依佛法來看,這世間很多事情如果你看清楚了,沒有一個對或錯。有些事情在受果報,我們自己不覺不知。如果一切作受報想呢,你對一切的境界就沒有怨恨了。

當我們拜佛的時候,不單為自己拜,我們要為法界眾生,一切造罪的眾生來拜佛。為什麼?這世間我們還聽到這麼多殺、盜、淫、妄,這是我們內心的殺盜淫妄還沒有清凈;如果我們自己的內心清凈,我們應該生到極樂世界去,不聞惡聲,不聞惡名,不聞惡事。所以,當我們禮佛的時候,我們也為這法界眾生共同禮佛,希望一切眾生三業清凈,斷惡修善,共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禮萬佛,你看我們每禮一百佛的時候,就「願得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對不對?當我們去到極樂世界的時候,我們也具足三十二相生。希望各位拜佛的時候,也不忘回向,得生凈土。願一切眾生, 天下無敵。 菩提眷屬, 佛眼相看。阿彌陀佛!

念不一,不生淨土

比丘恆哲 講於2011年12月23日星期六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Heng Je on Dec. 23 (Saturday), 2011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上人,各位善知識,大家阿彌陀佛。今天輪到恒哲跟大家結法緣。

很抱歉,在這裏跟大家打閑岔。開始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我一位師兄弟,上人曾經帶她到極樂世界去的情形。

這是十多年前,她還是沙彌尼的時候。每一次法會的回向,雖然她很誠懇,也很恭敬,可她並不是很專一地在做。好幾次後,有一天晚上她就夢到上人了。上人在夢裏,也沒有責備她,也沒有開示她,只是很慈祥地問她為什麼不想去極樂世界?因為上人心念的力量,勝過言語,所以這位法師她可以從上人這關切的表情,就知道這件事情的重要。

她就跟上人解釋說:“因為我不喜歡蓮花。說實話,我覺得蓮花很難看。我比較喜歡蘭花。所以如果我要到極樂世界去呢,我腳下踩的,我所看到的,都是我不喜歡的花,那我寧願留在娑婆世界。而且我覺得人間很有趣,有很多好玩的事情我都還不知道。”後面這兩句聽起來很熟悉對不對?我們都有這樣子的心:很多事情我還不知道,我還想嘗試。上人很有耐心地聽完她的解釋,就告訴她,“極樂世界的蓮花,其實和娑婆世界的蓮花不太一樣的。”他可以帶這個尼眾去看看,看看她喜不喜歡。

然後,上人就好像爺爺哄著孫子一樣地,把她帶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房子都在半空中,就像宮殿一樣。可是那個材質,卻像水晶一樣地透明,帶著清涼的光。每一棟都有不同的顏色。她覺得很難用我們世間的語言來描述不屬於世間的東西。蓮花,不只像他所說的不太一樣,其實是很不一樣的!青黃赤白的這些色調,也不是我們塵世間的色系。再加上這些散出來的光是漸層的,漂亮地讓她捨不得踩在腳底下。

看到這樣殊勝的景色,她當下真正地瞭解到――由佛清淨功德所成就的莊嚴、殊勝,才是真正的實學。比較之下,我們人類引以為傲的文明、科技,就完全顯得是非常地脆弱和鄙陋。然後上人帶著她四處地看,直到她覺得很開心,這時候師父才問,「願不願意求生西方啊?求願往生哪?」

師父有一首偈頌說,“你念佛,我念佛,你我念佛為什麼。”大家記得下一句嗎?「了生死,化娑婆。」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念佛呢?就是為了要了生死的。

怎麼樣了生死呢?我們的生死的根本是什麼?古人說「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

所以,憨山大師,他勸現在念佛的人,心要知道,愛是生死的根本。現在念佛,我們念念要把這個愛根斷掉。我們在這個日常生活當中,雖然在念佛,可是我們眼中所看到的兒女、子孫,或是配偶,家裏的財產,種種,一切一切,沒有一件不愛的。就好像我們整個人生在火坑裏面一樣。愛是主宰,念佛是皮面。愛是生死的根本。生死的根本不是只有一生來的,而是兩生、三生、四生、五生,乃至無始劫以來根深蒂固地,造成了我們現在的生死。所以如果現在不知道要斷這個生死的根,連我們生死的根都不知道,我們怎麼能夠了生死,求生西方呢?因此,要知道我們為什麼念佛,念佛就是求生淨土。求生淨土就是不要再輪回,不要有生死了。所以對於生死的根,大家一定要有一個很深切的認識。如果我們不知道這個生死的根,那我們一邊在念佛,一邊任著我們生死的根增長,那這樣子的念佛是與生死兩不相關的。所以,就是說,我們怎麼樣能夠把一切都放下,知道這個生死的苦。當我們能夠念這個生死的苦,了生死的心能夠切的時候,我們每天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觸的呢,就會有另外一番的境界了。

另外呢,還有一句話呢,也有人常常說,就是“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我們念佛不能夠專一其心,都是因為我們有愛。如果能夠把這個愛放下,那我們就比較容易專一其心了。如果我們要把這個心裏的愛欲放下,我們就要想辦法能夠專一其心。專一其心是不容易的,因為我們心裏頭有很多的東西。有一件東西不能忘記,都是因為我們有這個愛。有一個念頭我們不能忘記也是因為這個愛。然後有一個愛存在我們心裏的時候呢,我們的念就不能夠專一。那有一個念不能夠專一的時候呢,怎麼樣?我們就是二心、三心、多心。然後呢,就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了。

雖然在這邊講這個愛,其實恨也一樣。恨是從愛來的。如果你心裏頭有什麼恨的物,或者恨的念,或者恨的人,那在臨終關鍵的時候,也會阻礙。我講一個故事,這是發生在一九九九年,不記得是耶誕節的夜晚,或者是新年的夜晚。那時候我在溫哥華,有一個女士她從義大利回來,打電話到廟上,因為她的母親快往生了。她說她不知道怎麼辦。我們不認識這個人,可是因為她說她的母親要往生了,她不知道要怎麼辦,我那時候就說,好吧,就去安寧之家去看她。到那邊呢,你知道一個人,她在安寧之家已經很瘦弱,我不認識這個人,怎麼辦?我就開始陪著她念佛。我念佛,她完全都不出聲音,然後,念了一陣子佛沒有反應,我也不知道我自己在幹什麼。最後,我就帶她懺悔。……在我到安寧之家的時候,這個女兒在等我,她叫計程車到廟上來接。我們去的時候,她就告訴我說,“我的母親,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門口,人家告訴她說,你還沒有學到,所以你還要回去。”因此,我才在這個時候,已經沒有辦法可想的時候,她還沒有學到,她已經到了極樂世界門口,看,就差那麼一點點。那我就帶她念懺悔偈頌,“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然後我就拜一次。她當然躺在床上不能拜。我就這樣子說了三次,然後我就跟她說,“現在你心裏頭忘不掉的那個事情,你在想的那個事情,就是障礙你不能去極樂世界的原因。不管是什麼,一定要放下。能夠到了極樂世界,將來回來,再來接你家裏頭的人一起去。”說完了以後呢,我又念了一段時間佛,然後就出來。出來後我在會客室裏,就聽到說,關於這個人的過去,她都是做了很多好事。這件事情就過去,我們又回到廟裏。等到過了幾天,禮拜天的早上,她的女兒就打電話來,非常地興奮。為什麼呢,她說,“我的母親今天早上往生了。”然後她說,“法師,很奇怪,她真的是在笑。”我說,“不奇怪,我們常常聽到,如果能到極樂世界去的人,都是含笑而去的。”這個女兒那晚在會客室的時候告訴我,她說,“今天下午我跟我先生一起去房間看我母親的時候,我母親以為我先生是她以前的先生,所以就罵了他一頓。”所以呢,我才知道,為什麼臨終她不能夠放下,一定還有這個牽掛。不管是恨,還是愛,就是我們的情牽, 牽掛著我們的心,使我們不能自由的。那這位母親可能學到了原諒,不管這個人過去做了什麼事情,她有一念的懺悔的心,然後她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不管是如意的還是不如意的,都要把它看淡。我們念佛,就是希望將來能夠往生。如果我們對所有的境界,我們生活裏頭的這些境界,我們都看得這麼實在,這麼重要的時候,它就不空了。如果它不空,那我們的念就不能變成一個,就不能得到一心不亂。如果我們看到這些境緣都是因緣和合的,所有的這些分別假相,都是因緣而有。因緣沒有的時候,這些境界、這些假相,也都沒有了。就像今天中午上人在錄音帶裏頭的開示,也是告訴我們,提到須菩提。為什麼我們念佛跟須菩提有關係呢?就是說,我們不能夠解這個空,因此這一切在我們的心裏頭都很有分量。當這些我們覺得很有分量的事情、人、或者是東西,在我們心裏頭有影響的時候,我們就沒有辦法專一其心,也不能夠一心不亂了。所以,瞭解這一切一切,都是虛幻而有的,那我們的這些情呀、愛呀,就能夠不空也空了。到那個時候,“愛不深”的時候,自性的這個彌陀,這個本心就會現出來,那時候念,就能夠成一。

那麼我有聽到,有些人在這裏打七,有一些念頭不能夠忘記。比如說這個維那師怎麼樣啊,好像做的不好,或者是那個地方又不對。我們在這裏,大家同修,到這個道場來吃苦,已經苦了兩個禮拜,明天最後圓滿了。希望大家能夠把萬念放下,好好把握住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聖號。

在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裏,講到很多因緣發菩提心。比如說我們要念生死苦,還有懺悔業障。在我看來,對這個念佛的人,雖然念佛很容易,但是我看過一個人,這個故事我以前有講過,太長了,今天我沒有辦法再說。我只要提一點,就是,有一個人一生念佛,懺悔也有做。但是到臨命終時,冤親債主來的時候,本來是念“阿彌陀佛”的,就改念“消災延壽藥師佛”,他就不要念“阿彌陀佛”了。因此,我們念佛的人,都應該在拜懺的時候,或者是你不參加拜懺的儀式,自己每天做功課的時候,都要懺悔業障,而且須是真心懺悔。

所以我們也不知道自己過去做了些什麼惡事情,也不確定在什麼時候,可能在最緊要的關頭會現出來,障礙我們,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因此我們在拜懺的時候,大家都一定要很誠懇。最後,祝願所有的蓮友都能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

把一些點連到萬佛城 Connecting the Dots to CTTB

Steve Setera 講於2012年4月16日星期一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Steve Setera on April 16 (Mon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今天晚上我講的題目是「把一些點連到萬佛城」。

在我生命的過程裡,我往往會自己迴光返照一下:「我怎麼會到了目前這個情況呢?」不管是從精神方面,或者從肉體方面。在精神方面而言,並不僅指崇高的或宗教的。而是所謂「形而上學」非肉體的。

從我小的時候,就會這樣子去思考。同時我也會覺得很好奇,很奇怪:我為什麼會參與到一些特別經驗?那這樣子呢,我自己會反省。所以我對我整個生命的這個過程--並不是說現在,同時我也常常去反省過去、回顧過去,然後也就有機會看看未來怎麼樣。所以對我而言,每天都是新的一頁,而將來的那一頁也不是空白的。

史蒂夫•喬布斯是蘋果電腦的創辦人,他同時也創辦過另外兩個公司,還有其他的(機構)。他於2005年6月,在史坦福大學給當時的畢業生做了一個畢業的演講。在那個演講稿子裡,他對那些畢業生說:

「你沒有辦法把你過去所做的那些點,在未來去點那些點。但是你可以回顧過去,向後看,你可以看到那些你曾經經歷的那些點,而這些點,你把它們連起來;連起來後你大概就可以相信這些點會繼續下去,會跟你的未來相連。如此這樣子去檢查你過去所做的,你認為的那些點,你要有信心。信什麼呢?信你的膽識,信你的命運,信你的生命,信你的業報;不管你信什麼,你只要相信你過去所走過的這些點,你把它們連起來,這樣子連起來你就會發現:它們會給你一些信心,這個信心會讓你跟著你的心去走。甚至於當你走的路不是尋常路--不是大家常走的路,你現在沒有走大家所走的路,在這個情況下,你還是有辦法去創造一些不同的事情。」

這位蘋果的創始人最近過世了。我聽他的演講,也在看他寫的這些東西,我發現我對他所講的都很贊同。而且我還發現有很多巧合:他念的那所大學里德學院,在波特蘭市,是在俄勒岡州,就在我的老家那地方;他也是一個學禪的佛教徒;他非常相信:「我們要跟著我們的心,而且要相信所有的事情都是能夠成功的,這種信念也是我從小所相信的。

我相信--這可能是有一點不一樣,就是我相信這些點;回顧我們過去所走的這些點,會帶著我進入未來,我可以看到我所希望去的地方。實際上我相信,這個喬布斯他一定也可以看到這些點連到未來去。因為我相信他很專注地,用他類似禪定的這種專注,去從事他所要達成的目標。他一定知道他所需要的,他所希望的,還有為什麼他要那樣做。所以他一定非常地了知,知道他自己的心念,而且他的心會告訴他應該怎麼做。

在我去馬來西亞之前,我就研究我自己的心。對這個宗教,或這個精神上的(內容),我自己的經歷,對於這樣一個經過組織的一個宗教,所以我就透過我自己的學習,而更深入地去了解,密集的跟好幾個不同的老師做研究,到最後我就拿到一個形而上學的博士學位。

這些實在也看不出來,我的這些經歷會把我帶到萬佛城來;但是不管怎麼說,這些過去的點漸漸地都連起來了。在我的工作中有很多的機會,讓我去了中國很多次。自然地,我就有那個機會--我也並沒有刻意去安排--就去參訪了兩個地方,是跟兩個法師有關係的地方,一個虛雲老和尚,另外一個是宣化上人。

我正式學習到佛教的過程,是從我在吉隆坡皈依的時候開始的。我自己又去了印度Bodhaga這個地方,去那邊參訪。同時我又去了亞洲好幾個其他的佛教聖地。後來有個機會,我和我太太以及很多人一同參加了一個短期出家的活動,是在佛陀的出生地Lumbini。同時,我們還去了尼泊爾的加德滿都。

短期出家活動之後,當時主持的法師,叫Kathmandu 瑪興達 Ven Mahinda,他拜託我幫他安排一個旅程來美國,他要來美國看看美國的寺廟,其中有一個地方他堅持一定要去看的,是萬佛城。所以就是這個因緣,當時我們來到了萬佛城。那時候,我有機會參觀了女校,我當時就決定:我要我的女兒到這個學校讀書。

所以我一心確定了這個目標,我就開始行動:把女校介紹給我的太太和女兒,並試著說服她們。隔了一年,我有機會帶她們兩位一起來這邊參觀,她們看了以後就非常認同,而且覺得這裡就是她們的家。另外一個理由,剛剛我沒有講另外一個理由,就是我去馬來西亞,原來是因為我太太在馬來西亞;那個時候我們還沒有結婚,後來才找到我太太。

佛的教導是說「萬法唯心造」,我們就是我們思想的產物。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從我們的思想所發生的;就是從我們的思想,我們創造了這個世界。所以關於這個國家或者一個公司,或者一個組織,都是一樣,甚至於我們個人。

當我們一心地專注,如同我們參禪的時候,我們就能夠成就我們的目標,而且能夠給我們很大的鼓勵,甚至我們會得到開悟。

但是我們注意看看:今天在這個世界上,各種各樣的國家、各種各樣的公司、各種各樣的組織,還有各式各樣的人,這些都好像是一盤散沙似地在彼此地接近,結果往往會產生一些不和諧的現象,造成了一些爭吵和衝突。在不同的團體之間、黨派之間就是互相地鬬爭,互相地傾軋,結果造成了戰爭。造成了能源的浪費;不只是能源,還造成了時間跟金錢的浪費。

剛剛講到的這些情況,也發生在這個史蒂夫•喬布斯的身上。對他來說,當初他被蘋果公司開除了,他對這件事還是給予了一個肯定的認同。因為蘋果公司是他創辦的,在他被開除了以後,他又回去了。就是因為他被開除的這個經驗,給了他刺激,使他後來能夠很成功地帶領了蘋果公司,變成這個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公司。

我們往往會經歷到失敗的經驗,在這樣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再重新出發的話,那就像我們從燒成灰燼的情況下再出發的話,我們會變得更堅強,更能夠專注,更能夠從事我們所希望成就的目標。

至於死亡,跟生命是在一起的,就看我們怎麼來面對它。這是最終的一個點,這個點連接我們進入未來,而且是把現在的這種種都合併成未來的一個產品。在此,佛陀也教導我們:所有的事情都是從我們的心開始,我們就是我們所想的,就是我們自己;至於死亡,它本身有很多的目的。

下面,我念一下喬布斯,他對大學畢業生所講的關於死亡的話。他說:「沒有任何人希望去死,甚至於所有的人--要去天堂的人,他們也不希望死,然後再去天堂,所以他們還是不想死。可是死亡是一個旅程,我們所有的人都必須分享的,沒有一個人可以躲得過,所以死亡就是自然的、必須這樣的。」

我們生命最好的發明就是死亡。這個死亡代表什麼呢?死亡是我們生命改變的一種自然的力量。它自然會把那個老的打掃乾凈,然後把這個地方讓給新的。所以現在你是新的,但是有一天,很快你就會發現你漸漸地就變成老的了,然後你就會被清除了。這樣講起來,聽起來好像很戲劇化,可是這就是事實。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你不要浪費你的生命,也不需要被這個死板的教條所錮著;你也不要去生活在別人的思想裡面,也不要因為別人的一些意見,把你自己裡面的聲音給迷失了。

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氣去跟著你的心,跟著你的直覺;因為它們知道你所要的是什麼,其他的東西都是次要的。晚安!阿彌陀佛!


Connecting the Dots to CTTB

by Steve Setera

Often during my life I would take some time and reflect on just how I got to where I was both physically and spiritually. Spiritually, in this sense, does not necessarily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holiness or religion, but used in the metaphysical sense of other than physical. This practice goes way back to my childhood. At the same time I would wonder – where will I be going due to any particular experience? In this way I have been enjoying my life’s journey not only in the ever present now but also as a reflection of the past and a view into the future. Every day is like a new page. The future pages are not blank sheets.

Steve Jobs, founder of Apple, NeXt and Pixar and several other ventures commented in his famous June 2005 Commencement Address at Stanford University that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Because believing that the dots will connect down the road will give you the confidence to follow your heart even when it leads you off the well-worn path; and that will make all the difference.”

After his death I became quite familiar with this speech and in listening to and reading it and reflecting on it I realized how comfortable I was in what he said. Some ‘coincidences’ – he began college at Reed College in Portland, Oregon, my home town also references to karma and that he was a Zen Buddhist. But having faith to follow one’s heart and to trust that things will work out has been a belief of mine since I was very young. One possible difference is that I believe in connecting the dots into the future – to see what I want and where it will be. Actually, I believe that Jobs did see the connections into the future as he relied on his Zen-like focus to achieve most goals. He knew what he wanted and why. He was aware of what his mind was telling him.

My path to CTTB was a rather large circuitous one beginning several years ago in the US. Well, actually on a trip to The Philippines to visit my son who was working in the US Air Force on jet fighter planes. Upon my arrival there I remarked – completely ‘out of the blue’ – that “I was moving to Asia.” This finally happened after a few years requiring me to change companies to work for a competitor, getting an MBA degree on Asia-Pacific Management and having perfect timing.  The dots were connecting.

However, it took 13 years of living and working in Asia in order for me to consider moving to an Asian community here in the US. Without a doubt I would not have moved to CTTB while living in the US. There was no connection, very little in common – and I believe this is what many, if not most, of the westerners that visit here feel. It’s up to the person coming in here to adapt to the Asian cultures, not the Asians here adapting to the west. Is this what Master Hua had in mind 50 years ago?

Prior to moving to Malaysia I had been studying the mind as I was not satisfied with the religious/spiritual experiences in the organized religions and began even deeper, more intense studies there with several different teachers finally culminating in earning a PhD in Metaphysics. But that was still no reason for me to move here to CTTB. But, the dots were connecting.  During my many business trips to China I unintentionally visited the home town areas of both Master Hsu Yun and Master Hua.

My ‘official’ Buddhist pathway began with my taking refuge in Kuala Lumpur followed by a personal retreat in Bodhgaya, India and visiting other Buddhist sites throughout Asia. Sometime later my wife and I participated with many others on a novitiate program to Lumbini (birth place of the Buddha) and Kathmandu, Nepal. After this I was asked to organize a trip for Ven Mahinda, leader of the trip to Nepal to visit temples and monasteries in the US with the City of Ten Thousand Buddhas being one of his main goals as a “must see” place. While visiting the Girl’s School here at CTTB during this trip I was convinced that this is where I wanted our daughter to go to school. With single minded pointedness I began the task of introducing and convincing my wife and daughter of this. During our visit together a little more than a year later they heartedly agreed and felt they truly found home.

The Buddha taught that all things begin in the mind. We are what we think. All that we are arises with our thoughts. With our thoughts, we make the world. This pertains to nations, companies and organizations, as well as, individuals. When we function with a single-minded Zen-like focus we are able to achieve our goals and aspirations – even enlightenment. However, as we see today, nations, companies,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that are functioning with a scattered approach cause disharmony, dissension and strife among factious partisan groups resulting in wars, wasting of energy, time and money. This even happened to Steve Jobs. However, as strange as it may seem, he gives credit to getting fired from Apple, the company he started, as the stimulus for his success in guiding Apple to become the most valuable company in the world. We have all experienced times of loss in some manner and when we rise up from the ashes we are stronger, more focused and dedicated to achieving our goals.

During this life’s journey, I have been aware of death, death of those all around me and my own impending death. A fortuitous opportunity for me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s of life and death when I was a young boy arose as my father became part-time caretaker of a Catholic cemetery. Being part-time from his regular job meant working in the charnel grounds evenings and weekends. While this was a Catholic cemetery and I was ‘at odds’ over some of the Church’s teachings it, never-the-less, allowed me the opportunity to be closely involved with those passing over. Once I got by the fears of eternal damnation, hell fire and brimstone, I was able to take a more meaningful approach to the life/death relationship.

Death, as in life, is what you make of it. This is the ultimate “dot connecting” into the future and is the synthesis or culmination of what the Buddha taught – ‘all things begin in the mind, we are what we think.’ Death serves many purposes.

Allow me to close with Job’s comments on death as he spoke to the young college graduates:

“No one wants to die. Even people who want to go to heaven don’t want to die to get there. And yet death is the destination we all share. No one ever escaped it. And that is how it should be, because Death is very likely the single best invention of Life. It is Life’s change agent. It clears out the old to make way for the new. Right now the new is you, but someday not too long from now, you will gradually become the old and be cleared away. Sorry to be so dramatic, but it is quite so.

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Don’t be trapped by dogma – which is living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people’s thinking. Don’t let the noise of other’s opinions drown out your own inner voice. And most important(ly),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want to become. Everything else is secondary.”     

Following one’s own intuition is listening to your mind, being aware. Your mind knows what is right, what is wrong, what is positive, what is negative. Be calm, focus, listen and be aware then take the proper action to connect to your future.

Thank you for this opportunity to speak here in the Buddha Hall tonight. In closing, may I mention that we are all here together for a time and for a reason. This may be for a day, a season or longer. Often people are attached to life and do not want to leave the world.  As with being attached to not dying and trying to ignore death, some are attached to what they are doing, to what they believe is their function not making room for a new better way of doing the same task. When we do not accept the need for change any place can become stagnant until unseen forces intercede. And they will. Change is the modus operandi of the universe. To resist or deny it is foolish.

During our time here in CTTB we have the opportunities for many wonderful and auspicious experiences. Last summer we took our ‘pilgrimage’ to several spiritual places. We began with Mount Shasta, followed by Crater Lake in Oregon. Then we traveled to Glacier National Park on our way to the Avatamsaka Monastery in Calgary. This allowed us the opportunity to visit and to climb Castle Mountain in the Canadian Rockies. During the climb and descent we saw many images along the rocky cliffs overlooking the two lakes including that of Shakyamuni Buddha, Guan Yin Bodhisattva, Manjusri Bodhisattva and two rock formations of Master Hua sitting in meditation. Following this we traveled to Gold Buddha Monastery in Vancouver, Gold Summit Monastery in Seattle and to Heng Lai’s new monastery east of Seattle. We connected the dots to several auspicious places.

Several months last year we cared for Bodhi Burro during a time in which she became a real member of the CTTB community due to her poor health. As we fed her morning and night watching her closely as her health continued to deteriorate with old age finally succumbing to the inevitable on 30 Oct at 5.10 PM. My wife and I were with her as she breathed her last breath finally escaping the difficulties of this life. Along with others, we chanted the Buddha’s name for her for 8 hours until after 1AM. During the cold, clear dark night her years of being alone ‘out back’ struck a note of just how she was ignored for so long until the final months. Obviously she was protected as during her 29 years here she was never attacked by any of the wild animals – cougars, coyotes, etc. that also live ‘out back.’

阿闍世王的真心懺悔〈二〉

比丘近梵 講於2012年5月7日星期一  A talk given by Bhikshu Jin Fan on May 7 (Mon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上人、各位法師、各位佛友:今晚由近梵繼續和大眾結法緣。萬佛寶懺的首日,個人曾以阿闍世王殺父懺悔的故事,和大家一起來研究懺悔法門,這個故事出自《大般涅槃經》第十九卷。因為故事很長,而且非常有意義,所以就分兩次來講,希望大家都能從故事中得到真實的受用。

上次最後講到神醫耆婆告訴阿闍世王,若作眾罪,不覆不藏,以不覆故,罪則微薄,若懷慚愧,罪則消滅,修少善可以破大惡。所以佛說有智的人,他不覆藏罪過。因為阿闍世王殺害父親,心生熱悔,長了毒瘡,全身潰爛,所以他認為自己罪業太深,現在受這種苦,將來還要下地獄,世界上沒有人可以救他了。

耆婆為了建立阿闍世王的信心,就告訴阿闍世王說,真正的罪人是一闡提,一闡提就是不信因果、無有慚愧,不信業報的人。他不見現在及未來世。不親近善友。不隨諸佛所說教法和戒律修行。這樣的人是諸佛世尊所不能救治的,就像醫生不能把已死的屍體再救活過來的道理是一樣的。何況大王,你現在又不是一闡提,怎麼說不可救療呢?

接著耆婆舉了很多例子,因時間關係無法細講,只舉出幾個。其中一個是鴦崛魔羅,在鴦崛魔羅沒出家之前,一個外道蠱惑他說:「殺死一千個人,用他們的大拇指串為花冠,就可以登上王位。」鴦崛魔羅就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取得他們的拇指,還差一個。於是就想殺死自己的母親,取她的拇指湊成一千個。

這時佛在靈山,用天眼觀察到了這一切。就化身為一個比丘,出現在鴦崛魔羅面前。鴦崛魔羅就放過自己的母親,想殺死佛。佛慢慢地往前走,鴦崛魔羅急急忙忙地在後面追,但就是追不上。情急之下,就大聲對佛喊著:「瞿曇(佛的姓),你停一下!」佛回答說:「我已停下很久了,是你自己沒有停下!」鴦崛魔羅聽到這句話大悟,就扔下刀,從佛出家。

鴦崛魔羅要殺母、殺佛,當他身心動的時候,就種了五逆的因,所以一定要入地獄。但是遇到佛陀,馬上就得滅地獄因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稱佛是無上醫王。不是外道的六師。

耆婆又說另一個例子,在恒河邊有五百餓鬼。從無量歲以來都不見水,雖在恆河上,但卻只看見流火。這些餓鬼因飢渴所逼,發聲號哭。這時佛在河邊樹林中,坐在一棵樹下。這些餓鬼就來到佛所。對佛說:「世尊,我等飢渴,命將不遠。」佛說:「恒河有很多流水,你們為什麼不喝呢?」鬼就答說:「如來看見的恆河是水,我們所看見則是火。」

佛就說:「恒河清澈的流水,實際上沒有火。因為惡業的緣故,心自顛倒,就自己認為是火。我當為你們除滅顛倒,讓你們可以看見水。」世尊就廣為五百餓鬼說慳貪的過惡。這些鬼都說:「我現在渴得要命,雖然聽聞到佛法,但都無法入心。」佛說:「你們如果飢渴所逼,可先到河中恣意飲水。」這些餓鬼因佛神力故,都能喝到恆河水。喝了水後,佛又為他們說種種法。聽法之後,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捨餓鬼形得生為天人。因此耆婆對阿闍世王說:「大王,所以佛是無上醫王,不是外道六師。大王當知。」

耆婆又說:「若見佛者,所有重罪必當得滅。大王,若以四事供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還比不上發心向佛舉足一步。若使大王供養恭敬恒河沙等無量眾生,也比不上往如來所誠心聽法。」

阿闍世王還是沒有信心,他回答說:「耆婆。佛已清淨,所有眷屬也都是清淨的。佛無煩惱,所有眷屬也無煩惱。我現在已是極惡之人,惡業纏身,臭穢無比,已難逃地獄之果報。怎麼能到如來所呢?我如果去了,恐怕佛也不會顧念我的。」又接著說:「你雖然勸我往到佛所,但是我現在自認為是一個很鄙陋的人,所以我一點點想去見佛的心也沒有。」

這時虛空中出一個音聲說:「無上佛法將要衰敗沒落了,佛若去世,大王之重惡更沒有人可以救治了。大王,你已造了阿鼻地獄極重的業,一定會受這個果報。」空中這個聲音接著說了阿鼻地獄種種受苦的情形,比《地藏經》中還詳細。然後又說:「我知道大王之惡業必不能免。唯願大王,趕快到佛所。除佛世尊,沒有人能救你。我憐愍你的緣故,所以特來勸導。」

阿闍世王聽到這番話,心裡非常畏懼,全身戰慄發抖。就仰著頭回答說:「你是誰啊?只有聲音卻沒有色像。」空中聲音答說:「大王,我是你的父親頻婆娑羅。你現在應當聽隨耆婆所說,不要聽隨那六個邪知邪見臣子的話。」阿闍世王聽了,昏倒在地,身體上的毒瘡和惡臭更加倍的厲害。雖然用清涼的藥塗擦治療,但一點用也沒有,反而更厲害。

這時世尊大悲導師在雙樹林間,遙見阿闍世王悶絕躄地,就為阿闍世王入月愛三昧。入三昧已,放大光明。這個光很清涼,前往阿闍世王處照在他身上,毒瘡馬上就消除痊癒。阿闍世王覺得身體清涼,就對耆婆說:「我曾聽人說,末劫將欲盡的時候,有三個月亮同時出現。那時一切眾生的苦患完全消除。現在還沒到那個時候,為什麼有這個光來照觸我身,瘡苦除癒,身體得到安樂呢?」

耆婆說:「這是佛放光來加被你。」 阿闍世王說:「佛為什麼要放光加被我?是什麼因緣呢?」耆婆說:「大王,佛現這個瑞相是為了你。因為大王之前說:在這個世界上,現在已經沒有良醫可以救治你了。因此佛就放光,先來治你的身,然後再治你的心。」

耆婆又說:「在天氣很炎熱的時候,一切的眾生就會想到月光的清涼。所以佛放月愛三昧也是這樣子的,令眾生除掉貪的熱惱。」

阿闍世王聽了,現在有信心了,就告訴耆婆說:「我是不是應該挑一個好日子,然後去見佛呢?」耆婆說:「大王,在佛的法中,沒有選擇好日子的這種法門。就像你現在有病了,你要求得一個好的醫生,不需要選日子,醫生一樣可以把你的病給治好。所以大王,你應該今天就馬上去見佛。」

阿闍世王就帶著他的群臣,並準備了很多香花要來供養佛,同時還有浩浩蕩蕩的幾十萬個隨從,一起到佛所住的地方。這個時候,佛就告訴大眾說:「阿闍世王如果不聽從耆婆的話,那他在下個月的7日一定會死的,而且會墮落到阿鼻地獄。」

阿闍世王來到佛所,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好像微妙的真金山一樣。這個時候,佛就出八種音聲來為阿闍世王說法,說:「大王!」阿闍世王聽了很不好意思,就顧視左右說:「在這裏誰是大王啊?我的罪這麼重,又沒有福德,佛不應稱我為大王。」可是佛又稱了一聲「大王!」所以阿闍世王心裏很歡喜,他就說:「啊!佛真的是對每個眾生大悲憐憫,沒有分別的。」

佛不但入月愛三昧放光來醫治阿闍世王的身病,同時演說種種妙法,來醫治阿闍世王的心病,所以身心的病都痊癒了。阿闍世王的心裏非常歡喜,就對耆婆說:「耆婆,我現在雖然還沒有死,但是已經得到了天人的身,不會短命而得到長命了。並且我也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個阿闍世王非常歡喜,他用種種香花、妓樂來供養佛,又說了一個偈頌來讚歎佛。

讚歎完佛之後,佛就讚歎阿闍世王,說:「大王!在往昔,你曾經在毘婆尸佛那兒初發菩提心。從那時候到我出世,在這中間你從來沒有墮入到地獄受苦。所以大王你應該知道:菩提心有這樣無量的果報。大王!從今以後,你應該常常勤修菩提心。為什麼?因為有這個因緣,發菩提心你就可以消滅無量的惡業。」這個故事到這兒就圓滿結束了。阿闍世王很歡喜,就繞佛辭退回宮了。

從這個故事,我們到底學習到了什麼?在上一次我們已談過,有智慧的人有兩種:一是他不造眾惡。二是作已能悔,就是作了惡業,但是能夠懺悔,那他還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在《大般涅槃經》中也提到說:如果我們能夠見佛,就能夠消滅我們的罪業。現在佛不住世了,我們去哪里見佛呢?我相信大家心裏都很清楚。所以我們禮佛、拜懺,就應該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見佛。這樣的話,我們就真的可以滅罪除愆,帶業往生。

阿彌陀佛!

阿闍世王的真心懺悔〈一〉

比丘近梵 講於2012年4月23日星期一  A talk given by Bhikshu Jin Fan on April 23 (Mon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上人、各位法師、各位佛友:阿彌陀佛!今晚由近梵跟各位結法緣。因為現在是拜「萬佛寶懺」期間,所以今晚講的這個主題,也會跟懺悔有關。內容是根據《大般涅槃經》的第十九卷,有關阿闍世王的故事來跟大家分享。

這個故事蠻長的,為了比較沒有時間的壓力,所以我準備不急著把它講完,講多少就算多少。下次還有機會,可以再繼續講。

我們都知道:這個《涅槃經》是佛要入涅槃之前,用一日一夜的時間講的;也就是佛在最後8年,講完《法華經》之後,用一天一夜的時間,來講這個《涅槃經》。

《涅槃經》是由一個三藏法師翻譯的,他叫曇無讖。有關阿闍世王在這經裏頭的故事,是在「梵行品第八之五」。這個阿闍世王,我們都知道他是犯了「五逆罪」。他為了做國王,就把他的父親關起來,活活餓死了,所以在佛教來講就犯了五逆罪。「五逆」就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還有出佛身血。如果一個人犯了五逆罪,那麼他最後唯一能夠去的地方,就是無間地獄。

阿闍世王他的個性很兇惡,喜歡殺人;他犯了很多口業,他也是一個很貪心、嗔恚、愚癡的人,他只看到現在,沒有看到未來。他都跟一些惡人在一起,所以這些惡人就成為他的眷屬,每天享受著財、色、名、食、睡這五欲的快樂。

因為殺害自己的父親,後來後悔了,所以心裏生出一種熱惱,就是像我們做錯事情的時候,心裏會很焦燥,感覺心裏頭發熱。他因為心悔熱了,所以就全身長出很多的毒瘡。當然很痛、很臭,臭到什麼程度呢?——你沒有辦法靠近。

他就想:我現在就受到這樣的花報,那麼離墮到地獄的果報為期就不遠了。他的母親韋提希夫人,因為疼愛自己的兒子,就用種種的藥來幫他擦,幫他敷。但這身上的瘡,擦過藥以後不但沒有好過來,反而更厲害。阿闍世王就告訴他的母親說:「我這個瘡,不是從我這個身體的四大地水火風生出來的,是從我的心裏生出來的瘡,所以沒有人有辦法來治我這樣的病。」

阿闍世王他有六個大臣,就分別來跟他說:「大王,您放心!您這個病,如果去找誰,就可以把病給治好了。」其實這六個大臣所介紹的人,是六師外道。這六個外道,雖然有一點本事,可是都是一些邪知邪見。

後來神醫耆婆——就是佛住世時候的那個神醫,他來到阿闍世王這裏,跟阿闍世王說:「大王,您能安眠否?」那阿闍世王就用偈頌來回答他。

第一個偈頌說,如果有人能夠永遠斷除一切的煩惱,不貪愛染著於三界,這樣的話,他可以睡得很安穩。

第二,如果能夠得到大涅槃——就是證得佛果了,演說最深的義理,這樣的人可以睡得安穩。

第三,身沒有做種種殺、盜、淫的惡業,口離開四種過錯:妄語、綺語、惡口、兩舌,心裏沒有任何疑網,三業清淨了,他可以睡得安穩。

第四,身心都沒有熱惱了,可以安住在很寂靜的地方,得到最上的快樂。這樣的話,可以睡得安穩。

第五,心沒有貪取,也沒有執著,遠離一切怨恨,或是有仇家。跟人和睦相處,沒有諍訟,這樣的人可以睡得很安穩。

第六,不造作種種惡業,常常懷著慚愧心,相信做惡一定有惡的果報,這樣就可以睡得安穩。

第七,恭敬奉養父母,不傷害任何生命,也不偷盜別人的財物,這樣可以睡得安穩。

第八,六根調伏,心裡不向外馳求,並親近善知識,破除了四種魔障了,這樣可以睡得安穩。

這偈頌後面還有,我就只舉這八個。阿闍世王又告訴神醫耆婆說:「我現在病得很重了,我對父親做了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即使現在有最好的醫生、妙藥,或是咒術都不能治我這個病。為什麼呢?因為我的父親是很如法地來治理國家,沒有任何罪過,而我卻把他殺害了,所以我這個罪孽是很大的!」

他又繼續說:「我曾經聽過有智慧的人這樣講:『身口意業如果不清淨,這個人將來一定會墮地獄的!』我就是這樣子的人。所以我怎能睡得安穩呢?何況現在世界上,也沒有無上的大醫王來演說法藥,祛除我的病苦。」

耆婆就回答說:「善哉!善哉!大王您雖然做了很多罪業,但心裏生出很殷重的懺悔心,而且您一直懷著慚愧的心理。大王,這個佛常常說:有兩個清淨的善法,可以救眾生。第一個叫慚,第二叫愧。慚呢,就是自己不去做罪業;愧呢,就是你不教別人去做罪業。

「慚,就是自己內心覺得羞恥;愧,是做錯了,就向別人來發露。那麼有慚的人,他看到人就覺得自己很羞恥;有愧呢,就是他看到天也覺得很羞愧,這就是慚愧。其實,當自己做錯事了,看到人或看到天地,我們自己會覺得很慚愧。如果沒有慚愧心的人,不能稱為是一個人,是叫做畜生。

「因為有慚愧,所以能夠恭敬父母、師長;因為有慚愧,所以有父母、兄弟、姊妹。現在大王您已經有慚愧心了。我曾聽佛說過,有智慧的人有兩種:第一種是他不做任何的惡業;第二種是做了惡業他會懺悔。這就是有智慧的人。愚癡的人也有兩種:第一種是造作種種罪業;第二種是覆藏,就是做了惡業不讓別人知道。

「如果做了惡業,能夠發露出來,悔過後有慚愧心,不敢再做。那就像在渾濁的水裏放了一顆明珠,因為這個明珠有威力,所以這水就變清澈了。也像月亮上有煙雲,若煙雲飄走了,這個明月就顯現出來了。

「所以做惡的人也是一樣,如果能夠悔改,也是可以得到清淨的。如果大王你現在懺悔,懷著慚愧心,你的罪就可以除滅,就可以回復你的清淨。」

為什麼懺悔有這麼大的功用呢?這個耆婆又說:「佛曾經講說,我們只要修一個善心,就可以破除百種的惡。就像很少的金剛就可以把須彌山給破壞掉。也像一根火柴,就可以把一切都燒燬。也像毒藥,一點點的毒藥就可以毒害眾生。所以,我們修少少的善,也可以破除大惡。因此這個少善,你不能看它小,其實是很大的,就像前面的這個道理一樣。」

耆婆又繼續說:「這個佛說,如果我們覆藏我們的罪過,就有漏;不覆藏的,就沒有漏。如果我們發露、悔過就會不漏。若做了很多罪,你不覆、不藏,這個罪就變成一個小罪了。如果再懷著一種慚愧心,你這個罪就會消滅。」

耆婆又舉例說:「就像水滴一樣,雖然很微小,但是你用一個容器裝起來,慢慢地也會裝滿水的。我們的善心也是一樣,一點小小的善心,就能夠破除大惡。如果我們覆藏罪過,這罪就會再增長。如果我們發露,生慚愧心,這個罪就消滅了。所以佛說有智的人,他不覆藏罪過。」

因此,耆婆再對阿闍世王說:「如果能夠相信因果、相信業報,大王您就不需要懷著憂愁恐怖的心理。如果有眾生他造作了種種的罪業,但他覆藏,也不懺悔,心裏無慚無愧,他看不到因果以及將來的業報,也不去跟一個有智慧的人請教,也不親近善友,那這樣的人,就無可救藥了。」

所以能夠來拜懺,是因為我們有善根。你不要想說,我造了那麼多罪業,這樣拜懺,要懺到什麼時候才能夠懺完呢?剛剛你們就聽到了,這個小善可以破大惡;而水滴雖微,漸盈大器,所以你慢慢懺、天天懺,總有一天,你的罪業就可以懺完了。

這個故事還沒有完,我們下次再繼續。阿彌陀佛!